修鐵路,盤春運,歸故里

修鐵路,盤春運,歸故里


01 歸故里

從綠皮火車到動車高鐵,是中國時代發展的縮影。時代鉅變,春運更迭,但國人的歸鄉情節未曾改變。

每年年關,回家是永恆不變的主題。天南地北的國人背起行囊,不遠萬里踏上回家的歸途。即便是跋山涉水、身心俱疲也是樂在其中。

億萬大軍的遷徙聯動的是遊子的軀體,牽動的是家人的心。路雖遠、道不同,但目標皆是家的方向。過程雖顯疲憊、波折。但只有春運的機場和火車站,人人都是奔著幸福去的。

新中國成立之初到當下的2020,可追溯的春運記錄是從1954年開始的,但對於鄉愁濃重的中國人來說,中國有了春節,便有了春運。

02 修鐵路、盤春運

春運:春節客運,後來被叫做“春節期間的交通運輸” 。


1980年,《人民日報》第一次使用“春運”來報道大規模的春節客運。


中國用幾十年的發展走完了西方列強幾百年的歷程,春運工具也從單一的大巴、火車多元化到飛機、高鐵、自駕......但鐵路依舊是春運的主力軍。(大數據顯示,根據交通運輸部統計結果,春運期間,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累計發送旅客29.8億人次,與去年基本持平。其中鐵路發送旅客4.1億人次,增長7.4%;道路發送旅客24.6億人次,下降0.8%;水路發送旅客0.41億人次,與去年持平;民航發送旅客0.73億人次,增長12%。一一新華社北京2019年3月1日電)

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是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但不是中國的第一條鐵路。


1865年(同治四年七月),一個叫杜蘭德的英國商人在北京宣武門外修建了一條長約1裡的小鐵路。試行小火車,不料京人視之為“怪物”,觀者駭怪,慈禧敕令步軍衙門拆卸。中國第一條鐵路以笑料收場。


中國的第二條鐵路出現在1875年的上海。英國人在引誘等方法都失敗之後,就索性使出欺騙手段。1875年底,英國人打著“供車路之用的鐵器”的名義,運進鋼軌和機車,上海的官員並沒有阻止這些從未見過的“鐵器”。


1876年8月,在英國人修建的吳淞鐵路上,火輪車軋死了一個行人,當地的百姓群情激奮。慈禧再次拆除吳淞鐵路!就這樣,中國的前兩條鐵路都夭折在慈溪老太后手中。

但人類前進的步伐不會被阻擋,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開始醞釀在開平煤礦修建第三條鐵路......直到清末民初,火車已是長途出行的必選工具。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是中國高度發展的四十年,中國鐵路建設及運營的迭代更新是中國發展史的縮影。

80年代的鐵路上綠皮火車是老大哥,走走停停,時速40公里。也正是這個慢傢伙貫穿春運幾十年的“青銅時代”,多少人對它談之色變卻又無比緬懷。

1996年年底,鐵道部開始正式在全國推廣使用軟紙車票。軟紙式火車票的廣泛使用,恰是我國人口紅利釋放、城鎮化進程最快的階段。儘管鐵路在增加,車次在增多,車速在加快;但是,春運期間,買票難、乘車難仍是焦點問題。

1997年,中國鐵路第一次大提速,全國客車平均時速由48公里提到54.9公里。

2000年,鐵路第三次提速,車票版式做了調整。


2004年,中國鐵路第五次大面積提速,開始大規模引進高鐵列車技術。

2007年4月18日,中國鐵路實施第六次大提速,時速200公里動車組列車“和諧號”面世。

2008年8月1日,我國第一條設計時速350公里,全長118公里,穿越鬆軟土地區的京津城際高速鐵路開通運營。

......


2019年,京張高鐵、京雄城際北京大興機場段、昌贛高鐵、成貴高鐵、浩吉鐵路等51條新線建成投產。京張高鐵開通運營,北京至張家口最快運行時間由原來的3小時7分鐘壓縮至47分鐘。


2020年春運,電子客票成為了主角。旅客檢票通行耗時整體縮短1/3以上。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週期性遷徙興起了“科技範兒”。國之支柱,謂之民眾,百姓的事對於國家從來都是大事,中國鐵路的發展,印證了中國綜合國力的飛躍。


時代變遷,90後已然成為春運的中堅部隊,紮根他鄉,落戶新城市推動著“反向春運”的趨勢,但不變的是回家團聚的情節,家人在哪裡家就在哪裡。這場來去遷徙的運動也正是中國人共同的命運走向:團聚與別離,出征與歸途。


歸途如潮,早點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