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佛医:僧人为何多长寿?看看他们的食谱和生活习惯就知道了

认识佛医:僧人为何多长寿?看看他们的食谱和生活习惯就知道了

揭秘高僧长寿的秘诀

长寿,是千百年来人类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秦始皇为了能使江山千秋延续,派术士徐福率到东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古代的方士为了延年益寿,隐居山林炼食仙丹;世间的芸芸众生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探求着长寿的秘诀。长命百岁一直是世人所希求的,表现了人类对生命永恒的向往。

古语有言:人生七十古来稀,然而,在佛教高僧中古稀之年者则不乏其人。

认识佛医:僧人为何多长寿?看看他们的食谱和生活习惯就知道了

虚云老和尚

佛教追求解脱,不追求长寿,可是偏偏向佛的僧侣、居士多高寿。

据《历代名人生卒年表》(清未民初梁庭灿著):自公元232年(三国)~1884年(清朝)的1600多年间,生活在全国各地的571位高僧的平均寿命达76.4岁,比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高36.1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能达到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实属奇迹。

就近现代而言,高寿的僧人、居士也比比皆是,清定上师世寿97岁、广钦老和尚世寿95岁、梦参老和尚世寿102岁、本焕长老世寿106岁,虚云大师世寿120岁,赵朴初居士世寿93岁、李柄南居士世寿96岁、南怀瑾先生世寿95岁。可以说,这些高僧大德,全是以高龄之相示寂。

佛家的寿命超出皇帝和一般人,可见佛法中隐藏着长寿的因子,这种因子在滋养着佛教信徒的身心,最终使他们的普遍高寿。下面我们不妨考察一下高僧们长寿的原因,或许从中能得到一些有关养生延年的有益借鉴和启迪。

慈悲为怀——以善立世的人生理念

佛家倡导“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即以悲悯之心来善待众生。

一个常常对他人怀着敌意的人,其心脏冠状动脉堵塞的程度往往较大;视别人意见为敌,一触即暴跳如雷的人,血压较容易处于高峰状态。

也就是说,一个心胸狭窄,心怀恶意,没有慈悲心的人,生命最容易夭折。

佛家“慈悲为怀,以善立世”,可以说与世界公认的“十条长寿之道”的第一条“心胸开朗,慈善宽厚”不谋而合。

素食文化——低热量的清淡饮食

素食是佛教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佛教的素食是指不食荤腥。

其中荤是指蒜、葱、小根菜、韭、兴渠等五种气味强烈辛臭的蔬菜;腥指一切动物的肉。不食前者是为了清净身心,不熏扰他人,不食后者是出于佛教的“不杀生”。

认识佛医:僧人为何多长寿?看看他们的食谱和生活习惯就知道了

台湾台大医院的陈瑞三教授曾经花数年的时间对台湾49座寺院里249位出家人做各项身体检查和血液分析,并选出1057名荤食者来做比较。

研究结果是:素食者体内胆固醇含量非常低,而低胆固醇者正是少发高血压、心脏病或其他血管方面的疾病的群体。

世界五大长寿区的饮食也属于低热量饮食,他们的主食以粗制米面及薯类为主,副食多吃蔬菜水果。该地区死于心肌梗塞的比例比其他地区低24%。

研究表明:素食,摄取低能量食物有利于长寿。佛家的素食文化,乃长寿饮食文化。

戒 酒 色

佛教“五戒”中有“不饮酒”、“不邪淫”两条。

关于饮酒,一般认为少量有益于身体,过量则有害于身体。大量地饮酒常常诱发溃疡病、肝硬变,使人记忆力减退。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高僧佛图澄严守戒律,平生“酒不逾齿,过午不食,非戒不履”,活了117岁。

佛教主张“断欲去爱”,禁绝一切性欲爱恋,出家佛徒不得娶妻生子。由于禁欲,使得他们清心寡欲,保全了精力。

认识佛医:僧人为何多长寿?看看他们的食谱和生活习惯就知道了

禅 定

戒、定、慧,是佛教的重要内容,其中定,就是禅定,俗称“和尚打坐”。相传禅宗初祖达摩,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静坐九年,活了150多岁。僧侣在参禅静坐的过程中,有一些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因而亦能起到强健身体,怯病延年的作用。

心无挂碍——与世无争的空灵心性

佛教认为“四大皆空”即:“地、水、火、风”都是虚幻的,因此“心无挂碍”成为僧侣的心灵追求。“淡泊者健,宁静者寿”。

佛家的“空心无挂”还表现在与世无争上。

认识佛医:僧人为何多长寿?看看他们的食谱和生活习惯就知道了

佛教史上最一个著名的公案《寒山问拾得》。一天,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

拾得笑道:“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佛家就是这样“于人无争,于世无求”。

做到与世无争,自然就能够“无争自安,享命百岁”了。

农禅并举——一张一弛的禅院生活

《百丈清规》中有“农禅并举”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戒规。亦农亦禅、农禅结合是佛门僧侣的一个优良传统。在传统佛教中,僧侣们在礼佛、坐禅之余,不但要参加耕种、收割、植树等农林劳动,还要从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劳作。

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内干过杂活。禅宗认为,穿衣吃饭、砍柴挑水,日常劳动,都是佛法。

实行农禅并举,一静一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还能使佛法、世法相融合。

劳作有利于健康,调查表明,长寿地区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少都做力所能及的劳作,“热爱劳动,勤快好动”是长寿区老人的长寿之道。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动静结合,长命百岁”。佛家“农禅并举” 既活动筋骨,又锻炼体质,正是长寿之方。

深山古寺——优良的居住环境

“天下名山僧占多”。可以说,大部分的佛寺是修建在环境优美的青峰翠峦之上的。高僧常年日久地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历经陶冶,经常处于一种乐观超逸的心理状态。步行观光,又可调节气血循环,强化呼吸,舒筋活络,增强新陈代谢功能。

认识佛医:僧人为何多长寿?看看他们的食谱和生活习惯就知道了

僧人多高寿,有许多人以为他们有什么“法力”和“神通”。其实,僧人也是人,他们的长寿也遵循着科学的养生之道,只是他们的养生之道,不是刻意追求来的,而是依佛奉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长寿之道涵盖在博大精深的佛学里,涵盖在世人不太了解的佛法里,涵盖在僧人们所遵从的清规戒律里,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滋养了他们的身心,使他们的寿命普遍高于了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