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劉備統一了三國再交給阿斗,阿斗能不能把江山正常移交到下一代?

廣西成冠體育


《三國演義》中劉禪被塑造成一個毫無能力,扶不起的阿斗形象,甚至最後還獻城投降,把劉備以及一眾蜀將辛苦打下的江山毀於一旦。

羅貫中:祈哀請命拜征塵,蓋為當時寵亂臣。五十四州王霸業,等閒拋棄屬他人。魏兵數萬入川來,後主偷生失自裁。黃皓終存欺國意,姜維空負濟時才。全忠義士心何烈,守節王孫志可哀。昭烈經營良不易,一朝功業頓成灰。


今天這個提問很有意思,提到了劉禪能不能守住江山,並傳下去。當然,這得有個大前提,那就是劉備建立蜀漢以後,北伐西征都成功完成,真正的統一了三國。如果劉備真的完成了統一大業,並把江山交給劉禪。我相信劉禪能成功治理好江山,並且傳給下一代。


首先,澄清一下,《三國演義》畢竟只是羅貫中寫的一部小說,與《三國志》這些史書上記錄的內容有很大的出入。歷史上的劉禪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一般無作為,甚至是毫無能力。反而,劉禪這個人仁厚,知人善任,如若在統一穩定的國家下當君主,或許有望成為一代明君。畢竟連諸葛亮都稱讚他。


諸葛亮: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都說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那麼為什麼說劉禪有能力做好這個江山並能傳位給下一代呢?原因有三。


其一,是因為他本人的自身魅力。劉禪為人仁義寬厚,加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對後主的勸誡,他對劉禪提出了三點要求,告誡他要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而這三點,劉禪都能很好的聽取並認真去做。所以,像姜維等老將,劉禪也並沒有去敷衍對待,而是對他們皆委以重任。所以擁護他的人不在少數。


其二,蜀漢內部穩定,沒有奸臣權臣作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諸葛亮卻是真的一心一意為劉備打江山,毫無二心。如果劉禪繼位,蜀漢忠臣良將也能一心為主,並不會出現功高蓋主的情況,也不會有誅殺功臣的事情發生,所以蜀漢朝廷上下一心,定能有更大的發展。

最後,劉禪的兒子們也皆是能力出眾之人,像太子劉璿,不僅蜀國大臣們給予他好評,史書中對他的評價也極好。所以劉禪傳位給太子劉璿,也能保證蜀國的良好發展。

可惜沒如果。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丞相出師未捷身先死,病逝在五丈原。劉禪與蜀國沒有機會繼續在風雨飄搖的鬥爭中取得最後的勝利了。


輕擷棠梨


我覺得可以!

虎父無犬子,劉禪知人善用,用人惟賢,知進退,懂平衡之術,識大體顧大局,為一代明君。

劉備死後,諸葛亮坐大,劉禪為了避免蜀漢內鬥,不與諸葛亮爭權。

諸葛亮死後,劉禪才開始掌權,整頓吏治,與民休息,人口與經濟迅速增長,百姓安居樂業長達二十五年之久,足見劉禪治國之能。

劉備和諸葛亮死後。司馬昭在魏國發動政變,夏侯霸被迫投靠蜀國,在川蜀山中迷了路,劉禪聽說後立即派人前去迎接,後來夏侯霸做到了車騎將軍,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諸葛亮死後,劉禪立蔣琬為大司馬開府治事,又將姜維封為涼州刺史,拜馬忠為鎮南大將軍,迅速穩住了蜀漢的江山。

蜀國滅國後,劉禪在洛陽還能安度晚年,有幾個亡國之君能做到這一步,可見劉禪還是有一定才能的。因此我認為這些足以支持劉禪守住江山幾十年,再交給他的後代。

一句扶不起的阿斗,使後主背鍋一千多年。



當代曹植


完全沒有問題。其實,劉禪如果不生在三國亂世,而是成為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君主,他恐怕還能獲得不少讚譽。從劉禪在政治上的一些表現,我們其實能夠發現,他是一個有能力的君主。

一、有大局觀,對諸葛亮絕對信任


作為一個君主,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文韜武略,樣樣精通,而是懂得用對的人,而且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點劉禪就做的不錯。劉備臨終前託孤諸葛亮,劉禪即位後就很好的遵守了父親的遺願,待諸葛亮如父,軍國大事一併賦予其執掌,你有見過劉禪向那些歷史上常見的昏君那樣剝奪諸葛亮兵權嗎?劉禪有聽誰的讒言對諸葛亮削弱權力嗎?都沒有。甚至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自貶為右將軍後,劉禪還是讓他繼續行丞相職權,並在一年後復其職。可以說,諸葛亮主政期間,蜀漢簡直是“君正臣賢”。

有人可能說,漢獻帝也不敢抵抗曹操,劉禪只是被諸葛亮控制住了無法反抗而已。其實不然,曹操可以控制漢獻帝,因為漢獻帝的整套班底都是曹操的部下,那些人都是曹操招募,自然會對其比較忠誠。可即使如此,還大大小小有過那麼幾次衣帶詔之類反抗曹操的叛亂。劉禪的江山可是父親劉備打下來的,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前都沒參與過幾次軍事活動,更何況還有另一個託孤大臣李嚴,還有劉備的老部下和益州本土勢力。而諸葛亮常年在外南征北伐,如果劉禪真的對其有不信任,完全可以找到其他勢力,奪了諸葛亮的權。但劉禪沒有,至少說明,劉禪有大局觀。

二、有政治手段,諸葛亮死後輕鬆削弱相權


我們常說“蜀漢四相”,也就是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而實際上,這四人只有諸葛亮一人是真正的丞相。諸葛亮死後,劉禪也就再也沒有授予任何官員丞相一職。蔣琬是擔任大將軍,後進位大司馬,開府(獨立理政),不久去世;費禕接替蔣琬為尚書令、大將軍,開府後遇刺身亡。董允只是做到了侍中守尚書令,去世比費禕還早。這三個也被後人稱作“相”,可實際上權力遠遠及不上諸葛亮。大將軍、大司馬在權力上偏重軍事,尚書令偏重政務,都不如丞相是軍政一把抓。蔣琬、費禕在接任大將軍後都卸任了尚書令,可見劉禪已經很明確地有了分相權的想法和手段,讓軍事和政務不再完全掌握在一人手中。另外,蔣琬在升任大司馬開府時身體已經很不好了,只能仰仗費禕分擔重任;而費禕也是在做了大將軍很多年後才得以開府,還始終沒有獲得最高的大司馬官職,並且劉禪還提升姜維為衛將軍,錄尚書事(參與政務)。可見,劉禪對他們的限制相當明顯。蜀漢再也不可能出現一個大權獨攬的諸葛亮,而只有如此,劉禪本人才能保證皇位無憂。擁有這種權力制衡的手段,也是一個君主成熟的標誌。

三、懂得權術制衡,蜀漢後期三角平衡


如果說廢丞相,是劉禪分相權的小試牛刀,那蜀漢後期的三角平衡,則充分展現劉禪已經有了權術大師的資質。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在後期以行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身份和輔國大將軍董厥一起主持政務,他曾嘆息自己“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當時,黃皓在劉禪身邊得寵,是當權宦官;姜維在外屯田避禍,但手握兵權。諸葛瞻此言,看似蜀漢政治混亂,實際上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當時真正達到了權力平衡。諸葛瞻、董厥執掌政務,姜維執掌兵權,黃皓管理內宮事務,三方互為牽制。諸葛瞻覺得恨自己對付不了姜維和黃皓,但換個角度,另兩方也除不掉他呀!


因為蜀漢滅亡,黃皓一直被認為是惑亂朝綱的權閹,可你們想想,他有像秦趙高那樣可以控制秦二世亂殺忠臣宗室,甚至最後直接弒君嗎?姜維表面好像受其迫害,實際上還可以在外掌兵;劉禪的弟弟甘陵王劉永對黃皓多有不滿,黃皓向劉禪進讒言,劉禪最後也只不過是疏遠他,十幾年不願意見他而已。你再看看趙高,那可是讓秦二世殺了大將蒙恬和所有的兄弟。兩下對比,就知道劉禪雖寵黃皓,但可不是聽之任之。黃皓更多的還是作為劉禪制衡外朝的力量存在。

四、身處險境機智應對,蜀漢滅亡後得保太平


著名的“樂不思蜀”的故事,一直被用來表現劉禪貪圖享樂,不思復國。實際上,這真的就是劉禪的聰明之處。既然已經滅國,如果再處處體現留戀故鄉,自己還能有什麼好果子吃?司馬昭問出那句“安樂公,頗思蜀否?”怎麼可能不是一種試探?郤正教他說先人墳墓在益州,讓表現思念故鄉,說這樣司馬昭就讓他回去了,怎麼可能讓他回去?他要真的表現思念故土,恐怕等待他的就是一抔黃土了。但劉禪還不駁郤正這個老部下的面子,照他說的來了,司馬昭問他是不是郤正教的,他馬上說你怎麼知道。這種裝傻充愣就徹底打消了司馬昭的疑心,別人笑他傻,他卻可以安度餘生。要是裝聰明,恐怕就人頭落地或者一杯毒酒了。

所以,上述四點,能夠充分看出劉禪有大局觀、有政治手段、懂權力制衡,更有隨機應變各種處境的能力。蜀漢滅亡,那是因為國力上真的跟曹魏有太大差距。如果你說劉禪缺什麼,可能是軍師才能和一些進取心。但如果是題目所說的場景,由劉備統一天下交給他,那這二者也就都不重要了。劉禪就會是一個不錯的皇帝,自然能保證皇位有序傳承。


伊耆角木


“扶不起的阿斗”這句話一直沿用到現在,意思指一個人沒能力,沒有悟性,無論如何幫忙,都不能自立,自強。這句話主要說的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第二任皇帝劉禪。但事實上劉禪真的如此無用嗎?如果當年劉備真的能統一三國的話,劉禪能否把江山正常移交到下一代?

《三國演義》裡的劉禪,表面上演繹了一個扶不起的君主,其實他的一些行為只是迫於當的政治壓力而掩飾了自己的主見和能力,他能在劉備死後主導蜀漢政權四十餘年,其政治能力可見一斑。或許很多人會說,那是因為諸葛亮厲害,可你是否想過,諸葛亮死後,劉禪依然可以很好地主政蜀漢政權,甚至可以說,在他的主政下,蜀漢政權因為減少了戰爭次數,慢慢地變得更加富強,人們變得更加富足了。

歷史沒有如果,因為三國有太多的英雄豪傑,以至於劉禪沒有太多正面的例子,我們只能側面地進行分析,看看劉禪到底能力如何?

從政治制度上講,歷史上一般都是分為君強臣弱和臣強君弱兩類政治分層,而劉禪主導的政權,應該屬於後者,屬於臣強君弱的局面。如果劉備統一了三國,意味著再一次漢朝中興,前面有西漢、東漢的政治基礎和框架,經過近百年的戰爭,人民肯定是渴望和平而厭煩戰爭,加上人民對漢朝肯定是有認同感,劉禪成為君主後,必定是採取休養生息政策,使人民能過上相對平和的生活,天下學子士族對漢朝也是有很強的認同感,東漢末年董卓篡漢的結果就是可以證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作為當時的核心謀士荀彧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諸如荀彧、司馬、諸葛等都是當時東漢士族代表。在人民和士族代表的支持下,朝廷政權一般是比較穩定的,傳承過程中一般不會出現姓氏更替的現象。漢朝,有自己成熟的一套政治制度,即使劉禪能力一般,其政治框架和制度在朝臣的相互牽制和促進下,是可以很好運轉的,基本不會出現太大問題。

從劉禪能力上來講,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劉禪是懼怕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掌握實權,我認為在諸葛亮當政時期,是有這種可能的,但這恰恰說明了劉嬋不是一個傻子,大家試想下,一個傻子懂權謀嗎?一個傻子知道權力的誘惑嗎?而諸葛亮死後,依然可以很好地掌管蜀漢三十餘年,這也說明劉禪是有一定能力。劉禪是一個性格比較平和的人,對臣子們沒有那麼計較。魏延叛亂被殺,劉禪並沒有否定他所有的功績,而是下旨“即已明正其罪,仍念其功,賜棺槨葬之”,這說明什麼?足以說明劉禪是一個賞罰分明的人,這不但不能說明他是個傻子,更是可以說明他的過人之處。諸葛亮死後,劉禪廢除了丞相制,最大限度集中了皇權,任用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蔣琬為大司馬,這樣兩人的權力就起到了交叉、牽制的作用,且還能各負責一面,軍事和政務兩不耽誤。試問,劉禪是傻子的話,他能懂得集中皇權?他能懂得駕馭權臣?

從他的兒子們來看,劉禪有七個兒子,雖然演義中並沒有特別描述他的兒子們是否出色,是否有能力,但從第五子劉諶的表現來看,應該他的哥哥們也不會太差,在性格上應該多繼承了老劉家厚臉皮的基因,這對於皇位繼承者是必要的因素之一。這樣的性格,有隱忍的一面,這就可以減少君臣之間的矛盾,也會更有利於整個國家的穩定,能使國家更加長足發展。

就《三國演義》中,劉禪的種種表現來說,雖然不是一代英主,但也表現出來權謀和善用人才的一面,絕非如大家口中所說的一樣“扶不起的阿斗”。

所以,如果劉備在統一了三國的前提下,劉禪繼承皇位,能力是綽綽有餘的,漢朝本身又有四百餘年成熟的政治制度,這樣的條件下,劉禪順利將皇位延續到下一代是沒有問題的。

梁一雜說持本觀點,以拋磚引玉之作用,請各位歷史愛好者各抒己見,參與評論,你認為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梁一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如果,有如果,就好了!

假設一下!劉備統一了三國!皇位傳位給阿斗!我很明確的告訴你,阿斗可以很好的往下傳!因為,歷史當中,真正的阿斗劉禪,並非庸主,是羅貫中手下的《三國》把阿斗寫的有些過於無能了!咱們暫且不說阿斗如何!

既然劉備統一了三國,一切文武官員就會效忠於朝廷,可知,當年,古代人是以忠義立本的,如果這個皇帝不是特別的暴力和荒誕,一般情況下,文武大臣造反的幾率很小,就拿曹操來說,這麼厲害個一位政治家,軍事家都不敢自稱皇帝,所以,最起碼,阿斗劉禪傳給下一代是沒問題的,但具體能傳幾代就不好說了!



又是一年春風


我覺得可以,劉禪雖然自身沒有什麼謀略,但卻知人善用,能夠信任手下的文臣武將。

劉備和諸葛亮死後。司馬昭在魏國發動政變,夏侯霸被迫投靠蜀國,在川蜀山中迷了路,劉禪聽說後立即派人前去迎接,後來夏侯霸做到了車騎將軍,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諸葛亮死後,立蔣琬為大司馬開府治事,又將姜維封為涼州刺史,拜馬忠為鎮南大將軍,暫時穩住了蜀漢的江山。

我覺得劉禪對屬下的信任以及識人的能力足以彌補他軍事政治上的不足。而且劉禪也並不是一無是處,蜀國滅國後,劉禪在洛陽還能安度晚年,有幾個亡國之君能做到這一步,可見劉禪還是有一定才能的。因此我認為這些足以支持劉禪守住江山幾十年,再交給他的後代。


知涯fight


如果劉備統一了三國,可能會由劉氏家族繼承下去。司馬懿死後晉朝之所以被遊牧民族滅亡,不是因為晉朝的實力弱,而是因為世家的實力太強。在《三國》中,蜀漢是最不重視世家的,所以蜀漢是不可能使用九品中正制的。但蜀漢應該是最有活力的一個國家。而採用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的魏國和晉國,後來都被遊牧民族滅亡了,甚至連魏國被司馬懿輕而易舉的替代了,更不要說蜀漢了。

如果劉備真的統一了三國,那麼皇室有很大可能是由劉姓人士永遠傳承下去。但是不是劉備的後代,這就不好說了。但是這種延續並非是真正的延續,也許是作為一個吉祥物存在的,比如:現在的英國皇室和日本皇室就是這樣。但歷史不會有假設,劉備因為關羽失荊州可謂是一敗塗地。這也打亂了諸葛亮的計劃,而諸葛亮到死也沒有挽救蜀國敗亡的結局。

三國曆史的出現純屬偶然,就連曹操也沒有想到最後的結果。本來曹操是有實力統一天下的,但可惜能夠以少勝多戰勝袁紹,卻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多次被蜀漢和東吳吊打,可以說這是一種諷刺。而劉備也是如此,能夠戰勝曹操,卻在夷陵之戰中敗給了孫權,最後落得個託孤白帝城。不管是魏蜀吳三國的先輩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與犧牲,結果卻在短短的幾十年裡,被不肖子孫消耗殆盡,最終便宜了司馬懿。

這就是所謂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雖然三國的結局頗有一些戲劇性,但它給後人帶來了很大的啟示。最後的贏家能夠保持多久,誰也不知道。當然,比如:現在的團購已經沒落了,但是共享單車依然在掙扎中。但是此時的共享單車已經不是初始時參與的企業了,幾乎是全新了。但不管怎樣,東漢末年這段長達百年的軍閥混戰歷史,還是給後人帶來了很多啟示,比比如:《三國演義》,很多人正在研究它和學習它其中的戰術。


公元前


能,因為劉禪不作,所謂作就是愛折騰。劉禪他知道他的能力,有自知之明。

劉禪,小名阿斗。據傳劉禪之母甘夫人因夜夢仰吞北斗而懷孕,所以劉禪的小名叫做“阿斗”。後人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一詞形容庸碌無能的人。

諸葛亮對他的評價:

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某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囑咐演奏蜀中樂曲,並以歌舞助興時,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獨劉禪怡然自若,不為悲傷。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他的舊臣郤正聞此言,趁上廁所時對他說:“陛下,下次司馬昭如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視著宮殿的上方,接著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後張開雙眼,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司馬昭聽了,即回以:“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道:“你怎麼知道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從此再也不懷疑他。

從樂不思蜀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劉禪不傻,一個不傻不作的皇帝或許不能開疆擴土,但是守成沒有問題。


V度


如果這是個假命題,但我們也可以討論一下。先說阿斗是怎樣亡的國?姜維還在成都外準備爭戰,還有很多精兵良將,大批的忠義大臣,可這個時候阿斗投降了,這個人怎麼樣?我認為沒有主意,不能算是昏君,但也不是明君,只能說是太無能了。

咱們在說假設阿斗統一了三國,也不會傳下去的,因為在封建王朝,不是臣強主弱,就是主強臣弱,像宋朝四帝仁宗朝臣強主弱,但仁宗是為明君,用的都是賢臣良將。像康熙王朝的皇帝獨掌乾坤,也用的也都是賢臣良將。但是阿斗身邊也是賢臣良將,但是阿斗不信任,自己又沒有像康熙皇帝那樣有能力,所以不會傳下去。








大樹和森林的關係


當然可以 劉禪應該是守成之君

首先說劉備確實有一統天下的機會,當時據有西州及荊襄九郡,文有諸葛亮法正劉巴等精英,武有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魏延嚴顏等名將,可以出漢中入長安,又可進樊城攻南陽洛陽,俯視江東,局勢大好啊!

可惜就是時也命也,呂蒙白衣渡江偷襲了關羽後路,導致關公敗走麥城,使得大好局面毀於一旦!

如果劉備抓住機會統一天下並傳給劉禪,以劉禪的能力妥妥的治理好國家傳給下一代!為啥呢?

1. 劉禪待人寬厚,禮賢下士,又能信人用人,對諸葛亮從始至終態度不變。及其死後對其後人仍舊恩寵有加,還為其立廟,難怪諸葛亮對蜀漢嘔心瀝血死而後已!執政三十餘年,只殺了兩個大臣,對犯事的臣子多以貶謫和免職流放處置。整個國家無比安穩,可謂循理之君,可見劉禪的人格魅力!對比秦始皇對呂不韋,項羽對范增,萬曆對張居正。你說劉禪得人心不?

2.劉禪懂得人盡其職,治理國家有丞相,享受有宦官為其操持,卻又能約束近侍的權利,使其不能對朝政進行掣肘!既享受了,國家還正常運轉,算明君不?

3.知天時曉天命善待百姓。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後,國家已經到極限了,連綿戰爭有二十餘年,人口沒什麼增長,只有九十餘萬,國力消耗的所剩無幾,劉禪清楚的知道這個時候繼續掙扎無疑是拖著整個國家的百姓去死,投降後百姓不會受到破城之亂,大臣們也可以保全身家,可謂仁心啊!

4.清醒認知又難得糊塗,有大智慧。當鄧艾兵臨城下時有四條路。一 頑抗卻已失天時,國敗城破是早晚的事,不可取!二投東吳,劉禪很清楚東吳是什麼貨色,落井下石絕對幹得出來,恐怕到時候家破人亡不可取!三 投南中(雲南)拒險而守,但也只是苟延殘喘不可取!唯有投降北魏才能保全臣民和自己。果不其然,魏軍對蜀國秋毫無犯,投降的大臣也各有封賞,而劉禪在對司馬昭的試探下去裝糊塗,說出了 由此保全了全家,富貴終身!此間有大智慧啊!

綜上所述,劉禪開國能力不夠,但守成富富有餘,劉備真給了劉禪天下,一定能守得住,傳得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