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没题材?不接地气?学学白居易《观刈麦》一诗

很多人在写诗做文章的时候,举目四顾,一脸茫然,提笔不知写什么好。最后勉强写出来,也空洞乏味,大话套话等熟语多而不接地气,连自己看了都不满意。这时候不妨回顾一下,再学学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就会明确了方向,找到了题材。

写诗没题材?不接地气?学学白居易《观刈麦》一诗

收获的季节农民在割小麦

观刈麦

唐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书写各行业的劳动者才是永恒的题材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换句话说,自古以来富贵人家都是相似的,他们的生活已经很好了,再为其唱赞歌意义不大,不仅其他的富贵者不喜欢看,穷苦人民更不喜欢看。所以这样的人和作品往往容易被所有人忽略;而贫寒人家疾苦和不幸,各有不同,才是所有人关注的。关注和体恤弱势群体,也符合人们的普遍心理,故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备受历代读者称道。

写诗没题材?不接地气?学学白居易《观刈麦》一诗

顶着烈日收割小麦

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也是如此。诗中书写的是收割小麦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在烈日下劳动,不辞艰辛,所收获的粮食大半都缴纳了赋税,自己食不果腹。这种悲苦的情怀,抓住了读者的心理,产生共鸣。因为每个人的吃穿用具,都是来自劳动人民的创造,他们是所有人的衣食父母。自然各个阶层人士对劳动者都是有感情的,所以更喜欢看穷苦大众的题材作品。

这也是这种题材的作品,容易被录入诗词选本,得以传世的原因之一。

相反,大部分赞歌式的作品只是当时的应酬,一旦时过境迁,就跟读者没了关系。所以此类作品容易被岁月淘汰。

写诗没题材?不接地气?学学白居易《观刈麦》一诗

带上小孩拾麦穗

生活和劳动细节具有史诗的意义

单纯写劳动题材和场面是不够的,关键要有细节,才会显得丰满而真实。如《观刈麦》一诗,就写了“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这些人物、动作、情态,刻画出的形象生动传神,读来如现眼前。

同时,这些诗句记录了当时的劳动场面和细节,即便千年后的今天,读来仍可触可感,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所以,此类作品就有了史诗的意义,流传不衰。

倾注了感情的文字才具多重价值

把劳动人民作为写作题材,作品中还需倾注作者的感情。有感情才有温度和感染力。《观刈麦》中劳动者的艰辛,引起身为官员的诗人,得以反思自己的闲逸及丰厚的俸禄,自觉受之有愧。体现了白居易同情和关爱劳动人民的高度思想觉悟和高贵的品质。

写诗没题材?不接地气?学学白居易《观刈麦》一诗

顶着烈日捡拾麦穗

《观刈麦》一诗的多重价值:一是具有记录当时劳动场景的史诗价值;二是普通劳动者爱看,它拉近了劳动人民同官府和官员之间的感情距离;三是官员同僚们爱看,他们会把白居易当成学习的榜样;四是帝王、宰相等最高统治者也爱看。从其中可看出白居易的人品操守,会更加器重他、重用他。

所以,诸如《观刈麦》一诗的劳动题材,是广大诗人作家们创作时取之不尽的宝库;书写劳动人们的疾苦,为他们鼓与呼,既是诗人作家们努力创作的方向,更是他们的职责和使命所在。(文/岳明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