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读书才算是有效的阅读?

环球娱乐看点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看书非常快的人,大约三天能看完一本书,一年能看完100多本。在我身边的人群中,我已经算是看书比较快的人了。但是看到这位涂梦珊老师,一年居然能读300本书,差不多是一天一本。我觉得这个速度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因为大家都知道阅读小说是非常快的,一天读两本都有可能,但是阅读资料书籍或者是提升类的书籍是非常的困难的,因为其中有很多的知识点。涂梦珊老师看的大部分都是这两类的书籍,依旧能这么快,这让我非常的惊讶。

涂梦珊老师是知名的声音教练,喜马拉雅阅读法的明星老师。原来是会计出身,但是凭借对于阅读的热爱变成了知识付费平台的明星老师。所以我非常的好奇,她究竟是怎样能让自己又快又好的读完各种书籍的呢。

这本《如何练就阅读力》开始就让我非常的惊讶。我以前看书都是比较随性的,或者是看一些平台的推荐,或者是一些朋友的推荐,或者是自己喜欢的作者的书。但是涂慧珊告诉我,看书就应该非常有目的的去看。比如说你需要什么书就去看什么书。没有目的性的阅读,很容易被别人的观点牵着鼻子走这点。这一点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算是比较受灌顶的一个点吧。有了阅读的目的,就好像有了一根定海神针一样,你所需要的知识,你所阅读的东西,其中对你有用的部分就会被这根定海神针吸引过来,结果就是阅读就会变得更加的高效了。


这本书里关于学习的内容有很多,比如说富兰克林如何成为一个写作水平很高的人。他会先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文章收集起来,做完笔记之后再写同样的主题,比较后,发现自己的缺点,接着不断的改进,直到超越原作者。这一点也让我觉得学到了,锁定特定的弱点,想办法克服,然后在持续的加以改善,这就是我们平常的人,为什么不停的学习,累积数量的学习,但是依旧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


很多人学习方法时间够了,数量够了,但是质量或者效率总是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其实还是因为自己方法没有找对,或者说没有根本就没有去想过要去找方法,所以作者提供给我们的不光是如何阅读一本书,而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如何练就阅读力》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观点,比如说课堂不是用来接收新知识的,而是用来向老师提出问题的。这算是对于学习方式的一种总结吧。


涂梦珊老师还教了我们如何记忆的方法。比如说读完一本书,我觉得它的内容太抽象,很难理解的时候,会自己到大脑里面去搜寻和这本书内容相关的电影或者图画来匹配,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记忆方式。


我之前读的书只限于小说或者自己喜欢的一些散文,但是这本书的作者涂梦珊老师告诉我说一定要购买30本原来你一定不会读的书,要做到平均每周要读一本舒适区之外的书。这样不仅可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发现更辽阔的一些阅读,还能发现自己的潜能。

读书是可以增长一个人的阅历和知识面,但是如果只读自己喜欢的书,那么这个增长是非常非常有限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很会看书的人,看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只是在自己的小范围之内打圈圈。这本《如何练就阅读力》教会了我很多关于阅读的知识,等我慢慢的通过实践来消化吧。


读书如抽丝


其实阅读是分好多种的,也要看阅读怎样的书籍,不同种类的书,看的重点也不一样,最后也看你的偏好是哪个。就我本人来讲,我比较喜欢看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籍,所以看这样的书我会很认真,思考的看,相反要是看其他的书我会扫描过去,当然我喜欢的文字或思考的东西我会慢下来好好读读的。我读书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拿着笔画下划线,我认为让我思考的字句或好的文字,我会在下面画线,然后读完整片文章后写个读后感,最后把我认为好的文字都抄下来。


独立苏小鸟


2018年又将迎来尾声,估计不少人又要盘点自己这一年都做了哪些事,收获了哪些成就。

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那就扳着手指头数一数读了几本书。

对!如果读的书还不少,就能得到一种自我安慰——嗯,还不错,虽然我这一年没有太大的成就事件,但至少我感觉自己在读书方面没有懈怠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先后加入了3个读书会,下载了5个读书类APP,扫码入了多个读书群。感觉自己挺努力的。一会儿听听“说书”,一会儿看看群里发布的“今日读书”,蛮新鲜也蛮兴奋。


可后来,我发现上班的路上只能听一种声音,听了“得到”,就听不了“有书”;微信群也是,顾得了“共读”,就顾不了“分享”。下班后同样如此。


原来,人的时间精力太有限了,要做到“一心多用”,难于上青天!


更重要的是,我想问自己,“读”了很多书,我的阅读力提高了吗?


跟着多读,也许对某些人是有效,可我天资愚钝啊。每天像赶火车一样,一本,一本,又一本,从数量来看的确很可观,累加起来也算得上是“读物等身”。可吸收转化成为自身养分的是多少?


我突然领悟:大量阅读不等于高阅读力。正如你可以去爱,但不等于你一定有爱的能力。

那么,我要的不是大量阅读,而是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阅读力,可以让自己在信息浪潮涌来的时候不至于被我的同桌甩出好几条街。


01 什么是阅读力?


是不是读书速度快,就是阅读力强?不是!

是不是认识的字越多,就等于阅读力强?也不是!


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前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先生著有《阅读力》一书。


该书通过对人类阅读历史、阅读社会、阅读目的的梳理,对各种阅读活动和阅读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指出“阅读力的培养实际是对人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在阅读史上首次提出了“阅读力”这一概念。


一个阅读者,对于阅读的历史、阅读的内涵及其文化意义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能掌握阅读的科学方法,其阅读力才可能得到较大提高。阅读力,其实就是教育力、文化力、思想力的一部分,一个人是如此,一个社会更是如此。


同样读《三国演义》,易中天老师能品出文化与人性,而我读出的却只是打斗故事和江湖义气;


同样读《围城》,有人懂得了如何在“围城之中”经营好人生,有人只是读出自己就是个“不讨厌但是无用”之人;


同样读《世界的凛冬》,有人觉得这是“最严谨的故事,最好读的历史”,有人看出人物雷同、叙事刻板。


原因在哪?


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不一样。对,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阅读的目的除了消遣,还要提升,或者进化。更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力不同。


有人说,这是个光速成长的时代。对于学习者这多半是被逼的!因为每天都有海量的文章,海量的图书,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


好的阅读力,意味着能选择,能鉴别,能抓取重要信息,能提炼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养分,形成自己的观点,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一句话,好的阅读力和思维力正相关,和阅读数量并非直接相关。


正如你每天都在水里泡着,可是不去练习正确的游泳动作,最终还是不具备游泳的能力。

02 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那么需要阅读力?


去过xx姐xx补习班的,都知道有一个铁打的流程——先读书,再领资料,最后才能写文章(书评、讲书稿)。


那些“跳着走”的人,最后都折回来重新学习阅读,他们都明白了这绝不是搞什么形式,更不是死板。这是自然“生长过程”,如同我们

无法跨越儿童时代直接进入青壮年一样。


我记得在大学时,我的室友是个“书呆子”。平常大伙都笑他“死读书”。可后来,我们渐渐明白,人家那叫把握好人生的最关键能力的第一关。


因为他阅读力强,所以一个学期下来,他读的书最多,他写的文章最好,他的知识面最广。每次演讲和征文比赛,他都遥遥领先。后来他成为我们系第一个成功创业的人。


当我们抱着电视电影,欣赏武打片,嘲笑他死读书的时候,他已经通过阅读为今后的日子提前做了好多准备。这就是看不见的差距。


人与人的阶层分化,多数时候都是由这些看不见的差距叠加造成的。


好多伟人、名人,一生中多数时间都花在了阅读上。《围城》作者钱钟书,在去国外留学的途中,为打发海上行程的时光,居然一页一页读起了字典。读书之乐,读书之用,又岂止是“钟书”二字能解释的。


每年读50本纸质书的比尔·盖茨,曾用一段精彩的话总结成功,其实人生来都一样,成功源自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自己该干的事情、做力所能及的事。人和人的生命曲线是很不同的,突破人生局限的最好办法是读书。


王健林读《失去的二十年》,重读多次。他说,这个书我读过,为什么重新翻呢?......这个书出了15年,我等于又重新读了一遍。因为我们两个国家太近了,中国会不会陷入将来的滞胀,看看近邻有没有答案。


马云说,我觉得这么多年来最近我看的,重复看,不断看的书,孔子的《论语》,《道德经》,佛家的佛经,这三样东西是我受益最深的,这些是真正人类的智慧,我觉得人类2000多年来,智慧有了巨大的变化,书层出不穷,但是人的本性并没有改变,人性本身没有改变,知识让我们这些人对外部世界越来越了解,现在我们眼睛看到另外的星球,但是我们对内心世界并不了解。


时代的成功者,他们各有各的成功,但有一点却极为相似:读书,或者求得人生局限的突破;或者求得困境突围的答案;或者求得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获得智慧。

他们都有足够强大的阅读力。


03 我们如何提高阅读力?


查理芒格说,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才能有效进步。同理,只有掌握了阅读的的方法才能高效阅读。


每天一本书,每周一本书,或者每个月一本书,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如何每天读一本书,如何每周读一本书,又如何每个月读一本书。


每天一本书,这是速读。速读的正确方法是什么?每个月或者每年读一本书,这是精读,精读的正确姿势又是什么?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我们读书学习变得越来越便捷和容易。


各种各样的读书会和学习平台,如同雨后春笋,一个接一个不断冒出来。一个月一本书,一周一本书。这样的“快读”,带给我们很多快乐和充实感。


如同饥饿久了,看见食物就狼吞虎咽,很过瘾,很解饥。


不过,要是细嚼慢咽,好好品味,食物的色香味我们才能一一享受,其营养才能全面吸收,长成我们的血肉,丰润我们的生命。


吃多了洋快餐,也需要好好摄入五谷杂粮,才能维护脾胃的正常功能,让身体真正强健。


不为了追逐而追逐,不为了炫耀而加速。


把读书当作自己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有时,慢就是快。


本打算在结尾给出一些如何提高阅读力的建议。转念一想,要阅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这样,岂不是更好?


余老诗作文课


有效阅读就是要带有目的性地阅读。目的性练习是一个人们不断循环反复突破自己的过程。“好读书不求甚解”,这种被洗脑的曾经,叶圣陶认为,一切阅读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消遣不叫阅读,大多数人都深受其害,故此,还是让它留在桃花源里供你消遣时为好。

我们都读了二十多年的书了,才发现每一本曾经我所读精读的每一个字并没有帮到我什么,剩下的只是一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的笼统,当你被要求具象地向人表述或解决实际问题时,你发现你无时不刻需要“百度”,然后就只能是跟风,随大流,以为自己还在时代的浪尖上。

顶尖的运动员,他会向目前尚未达到的目标挑战,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并且他非常清楚要如何弥补其中的差距。好的阅读者,也是如此,打破你原有阅读的“舒适区”,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克服原有阅读惰性,有方向地努力,知道要如何弥补与他人的差距。

这个会很难吗?

13世纪的英国学者罗杰·培根当时断言一个人掌握数学至少得花三十年的时间。如今,在中学我们便开始学习微积分课程。是现在人比以前聪明吗?不是。不是人变聪明了,而是数学方法和教学方法变“聪明了”。阅读方法也是如此,不是那些文豪学者生来就卓尔不同,而是他们的知识管理体系和阅读训练方法帮他们走得更远。

现今的社会不是知识爆炸,而是信息过剩。今天价值评估的职责交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上,叶圣陶说:如果一下子就开出大部头,其实这样的书单对刚开始培养阅读兴趣是没有意义的,

以下仅从探索、新手到熟练的过程,林小白向你推荐一个建立由表及里的阅读框架书单。

01

《好读书而求甚解》

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叶圣陶的《好读书而求甚解》便是这样的一本可以激发你阅读兴趣的书。

为什么一些公认的名家经典,我们读起来味如嚼蜡,读完后脑袋空空?经过叶圣陶的解读,循着他揣摩、比较、剖析的轨迹,不知不觉你也会开始像他一样,自然而然地驱遣你的想象,学着体悟文字,发现阅读的魅力、文字的魔力,还有感受作者的灵魂,给你人生的共鸣,与作者隔空的对话。

这本书之后,你会像爱上一个姑娘一样,开始爱上书。纵使姑娘相貌平平,但你爱上的是她里面那活泼而富有生命的灵魂。

02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从逻辑思考到文案写作》

你肯定会疑问,这本书为什么是放在这里?很简单,请记住:5125G的百度网盘资料永远也抵不上你1G的大脑思考。富斯德说“我们可以由读书而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

阅读是信息的输入,阅读内容其本质就是多项式信息,阅读理解无非就是信息的合并同类项。这本书的作者高杉尚孝,这个曾供职于诸如麦肯锡、美孚等全球顶尖管理顾问公司的资深全球战略顾问,他认为信息分为三类:记述、评价、规范信息,在逻辑中活用这三种信息,在他看来,一切的文章都可以用“金字塔结构”进行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梳理和拆解,用对你的阅读后的输出会更加有效。

这本书,会帮你梳理一本书的行文结构,了解书的脉络,从而让你更容易找到书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仿佛原作者就站在你的身边,向你娓娓道来一般。

03

《如何阅读一本书》

由两个传奇人物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共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自出版至今,近80年来不断再版重印,足以见其价值,历久弥新,可以说这部是阅读类书中的经典之作。

书中不仅帮你理清楚阅读的层次,教你如何进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还根据不同读物的类型,了解阅读的技巧和阅读中所要把握的价值准绳和评判标准,教你如何把握阅读各类读物的重点,帮助你建立对内容和信息的评判,可以帮你少走很多阅读的冤枉路。此外,艾德勒和范多伦还精心挑选了西方名家的代表作,列出了“值得你花时间阅读”的书单,你的目的性阅读可以从此开始,正如他们所说“先看一份被一致公认为好书的书单,是很聪明的做法。”

如果说上一本让你见到作者的灵魂,那这一本会让你看到作者的骨肉。

04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日本人写书有个特点,喜欢写关于学习的方法论,注重自身的学习方法介绍,不像中国菜谱上的盐少许,酱油少许这样的难以定量的含糊,日本人写的方法论事无巨细,非常详实,十分贴心,只要你所想到的困难,他都会帮你解释,并提供可操作的办法,只要你肯动手,一个小白都能成大厨。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说的就是怎样在阅读过程中做读书笔记。作者奥野宣之,一个十几年来写完百余本笔记的笔记本作家,大到如何选书、标记、筛选内容、做笔记、重读、比较到最后笔记存档,小到用什么笔、什么笔记本等等一系列实用的文具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你。不得不说,这是一本良心的使用说明书。

如果前面几本多说内功心法的话,这本书绝对是你的菜谱,一部完整细致、简单可行的方法论,对着依葫芦画瓢的不二之选。

05

《快速阅读》

奥野宣之教你精细地准备食材,搭配营养,那东尼·博赞的《快速阅读》就是饭店的急火快炒,帮你最快时间内既保持食材的色泽,又锁住营养,教你既有逻辑又省时的高效阅读。

这本书中,著名记忆术大师、享有“世界思维导图之父”美誉的东尼·博赞,讲述如何系统性提高阅读速度,不同于以上书目对阅读内容进行可操作性的目的性练习,此书介绍的是对阅读速度进行目的性练习的方法,并且主张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弥补纯文字笔记的不足,书中有大量的练习和实践例子,即可对照练习,也可对应评估。此外,教你快速阅读在各种文体和不同传播媒介上的应用,帮助建立你自己的知识数据库。

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操作,你会在认识阅读中文字的美和力量之后,更加体会到《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阅读的逻辑之美,见识到思维的力量。

06

《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

叶圣陶说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声音的书”。沟通的艺术,就是你阅读的延伸,是一个不断地将你的输入进行输出的过程。我们进行目的性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把所有的输入输出到生活中,其中,最直接就是沟通。

作为杰出的管理培训师,尼基·斯坦顿极尽翔实地解说了“听说读写”技巧,涵盖了所有沟通情境,从打电话、会议、谈话、演讲、报告、文书等等方面,帮助你进行有效的沟通。

前5本书都是帮助读者通过阅读,去了解作者的想法,更好地感受作者的表达,尼基·斯坦顿从作者的角度,通过文字或是言语,去思考我要如何进行对象式的表达,帮助你把输入进行更有效率、更有层次地输出。如果说前5本是教你如何提高自我修炼,斯坦顿的《沟通圣经》绝对是练完功后,与高手过招的必备秘籍。

目的性阅读,其实便是要求自己在读书时进行有意识地思考,逼自己变得更优秀。我是很反对把目的性阅读简单粗暴地定性为功利性阅读,不加思考地滥读,这些读过的东西没有内化,成为自己灵魂的一部分,那终将也是如泡沫一样,绚烂无比却也将消失殆尽。

叔本华的态度便是很好的诠释: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是属于我们。

愿你的忙碌终将使你成长。


林小白笔记


推荐您学习一下影像阅读法。


影像阅读法不仅是一门阅读的技术,更是一种全脑思维的学习方法,其中的每一个步骤既可以单独拿出来,在各种工作和学习的场景中使用,也可以成为一个体系,严丝合缝地完成一次学习,甚至在你熟练掌握之后,可以自行进行组合或删减使用。

不过做为初学者,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地理解和掌握这五个步骤,所以我先对每一个步骤,进行基础介绍,在后续的分享中,我会具体地解释每一步的动作拆分和要点。

影像阅读法的5个步骤,分别是:准备、预习、影像翻阅、复习和激活。

步骤一:准备,大脑有个色彩浴效应,就是带着特定的目的去自动搜集信息的能力。比如,你今天穿了一条很潮的玫红色的裙子,或许你会觉得很新潮、撞衫的几率很低,结果你在商场走一圈,发现很多店里都有玫红色的鞋子、衣衫,这就是大脑的色彩浴在发挥作用。当你穿上玫红色衣服的时候,大脑会自动启动“寻找玫红”的指令,潜意识通过视觉以1000万比特的速度搜集和处理信息,于是你就会看到各种各样枚红色的事物了。所以我们在准备阶段,主要做的就是,确定你的阅读目的,让大脑带着明确的目的,进入一种放松、集中的脑波状态,为后面的高效处理信息做好准备。

步骤二:预习,预习就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对这本书的封面、目录和序言等进行翻阅,对这本书进行整体的理解和感知,感知重点和精华。

步骤三:影像翻阅,这是影像阅读法最不可思议,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先留个悬念,会在后面具体介绍这一步。

步骤四:复习,复习的目的是通过找触发词和提问题,为后面的激活信息做铺垫;

步骤五:激活,就是活用大脑的所有能力,创建这本书和潜意识的链接,解决你的阅读目的、完成你的整个阅读步骤。

每一个步骤还有具体的动作拆分和要点。我还会在后续的分享中,专门介绍,敬请关注。

我是维根,社群空间站联合创始人,社群商业架构学创始人。专注于分享阅读干货、社群矩阵搭建,拥有百万垂直社群资源,帮助企业和创业者彻底解决精准流量池问题,【千城万站】城市站长计划启动中,欢迎与我交流。个人微信号jjyshero。


维根爱阅读


什么是有效的阅读?如何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的阅读?作为爱读书的你,如何更有效的阅读?这10本书,有理论、有方法可以教会你如何真正、有效的阅读。

基本篇

1《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在阅读界久负盛名,也是荐书堂一直推荐大家阅读的一本书,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把它啃下。这本书一般的篇幅告诉我们如何进行分析阅读。精耕细作好读书,推荐给喜欢读书,在意过程精神享受的小伙伴。推荐使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完成这本书中四种阅读方法的提取。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

2《博赞学习技巧》

阅读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这本书被称为博赞学习方法的瑞士军刀,一本很薄的小册子,为我们把“思维导图”、“快速阅读”和“超级记忆”三种方法做了一个总论,读过这本书你大概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真正地读懂一本书了。

3《王者速读法》

不错的小书,内容并不像题目一样霸道,文字部分很活泼,介绍的方法操作起来也不会太有压力。如果你想了解30分读懂一本书是怎么写出来的,可以看这本。

4《快速阅读》

说过前几本书,你可能会说,为什么我学习了一些阅读方法还是无法快速阅读?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你心手不一。那么如何配合手指的动作做到“眼脑直印”?阅读这本书吧,你将会看到眼睛移动轨迹、无意识回跳、视觉引导物等等深度理论词汇,也会看到高度细化的快速阅读法,读过之后,你只想马上挑几个练习题来实践一下。(推荐书单,提升阅读技能,欢迎常到荐书堂来看看~)

5《这样读书就够了》

RIA读书方法,作为致用类书籍的粉碎机,这本书是我阅读思维变革的第一启蒙书。相对其他书而言,这本书更专注地介绍了拆书法,对于阅读生活尚未明朗的朋友来说,这是一本很实用的书。

6《超级记忆》

记忆力真的可以训练么?如果答案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怎么训练自己的记忆力呢?这本书里介绍记忆的十二条法则,还有罗马房间法,基本记忆法等等,具体步骤很丰富,是阅读者的福音。

7《越读者》

或者,这本书还有应该有一个名字叫《如何阅读一批书》。作者把阅读比喻成美食,讲主食、美食、果蔬和甜食的均衡。把阅读比作领兵交友,“领兵必有几百亲兵死士,交友必有一二意气肝胆”,真正地教会你如何阅读一批书。

进阶篇

8《再读一遍: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

本书的思路(逻辑结构)比较松散,但是确实是一本关于“阅读”有深度、有趣味的书。 需要进行“深度注意力”式的阅读才能搞清其思路,发现其价值。但可能正是因为比较松散,所以写得兴趣盎然,时而让你会心一笑。

9《阅读整理学》

这是一本专门分析阅读的书,读过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可能长久陷于alfa型阅读,快要丧失beta型阅读的能力,这可能也是你不能够真正阅读的原因。这本书理念和思想很赞,对于打开思路很有帮助,在它的帮助下,你可能会跳出已有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和思考读书这件事。

10《学习的机制:阅读与学习心理认知研究》

这本书在心理学视野下对阅读与学习模式进行深度研究,对于信息获取与加工给了许多的实验与量表佐证。你将会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阅读能力、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概念学习研究、问题解决研究等深奥问题的细致分析,这本书能让你真正认识阅读!

更多精彩关注书评君,陪你一起读有价值的好书。


书评君


我一直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要精通任何一个领域,都要先去摸索行业的潜在规律,重点解决核心问题。这样一来,做其他相关的事情时脑子里就有了大的框架,不会因为短暂的困难而止步不前或放弃,而是站在纵观全局的高度,去高效系统地吸收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并快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网络,真正内化成自身智慧的一部分。

今年打算读很多书并且高效吸收,那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进一步提高读书速度和学习效率。为此,我在每个模块都选择了几本经典书籍,想通过主题阅读掌握内在规律,结合自身现状,磨合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高效阅读和吸收的方法。《王者速读法》是我所选书籍的其中一本,其中不少观点和方法对现阶段的我来说非常有用,在此分享出来。

1.利用有限的时间吸收更多知识

自从变得自律以后,尤其觉得时间的宝贵,每一个小时对我来说都极其重要且短暂。作者在书中提到30分钟阅读一本书,乍一看觉得很离谱,但是细细读下去,还是有那么些道理在的。
首先,我们要端正一个心态:主体是自己,书是仆人。王者速读法的核心是王的时间有限,必须根据自身需要发掘书的价值,用20%的时间获得80%的理解。也就是说,首先要丢掉“非精读不行”的一根筋的想法,要勇于舍弃书中八成不重要的内容,而不是逐字逐句一个字不落的读。我们常常过分尊重仆人的时间,反而丢失了自己的时间。

2.如何用30分钟读透一本书

第一阶段:用5分钟预览
搞清楚这本书的目的,明确自己想从这本书中获得怎样的信息,为此读哪些地方就可以了,什么地方应该多加用心地读。通过预览封面、内封、目录、通览标题和图标、了解书的构成、洞悉作者的意图等,对自己想了解的信息位于哪一部分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阶段:5分钟浏览书中所有的图片
用翻开书本的前2秒检查所有书页,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图片做好标记。要知道,大脑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厉害得多。浏览图片的方法巧妙利用了人们与生俱来的右脑的能力,即捕捉文字本身的整体印象,不加修饰地去理解。其中要注意两类关键词,一类是丛书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一类是自身拥有的,自己之前意识不到的关键词。这一阶段的目的是预估哪里可能比较重要。
第三阶段:剩余的20分钟用跳读法阅读
作者所说的跳读法并不是挑着读,而是说要勇于舍弃八成,在通读全书的过程中有轻有重,有价值的地方就细读,没价值的地方就跳过。就像茫茫海面上飞翔的鸟儿,边滑翔边眺望着海面,一旦发现鱼的踪迹就俯冲下去。读书也一样,要从高处着眼,看到关键词出现的地方,能够意识到“这里比较重要”,就放慢速度详加阅读。如此反复进行。
最后,确认一下自己得到了什么。可以通过回忆、写随笔、日记、读后感,或者跟谁聊聊的方式自行加工,这样快速输出,才能真正理解透彻。如果读完书很快忘记了也没关系,一方面,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以在9小时内稍作复习;另一方面,把书摆在书架上,不时翻一翻回顾一下,确认这本书讲了什么。要记得:书是仆人,可以再次召见。

3.成为知识的王者

读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才是终极目的。因此,如何提炼书中精华尤其重要。识别好书、有目的性地读、坚持快速输出,从而进入高速知识传输的良性循环才是通往王者之路。
有时候,我们常常觉得抓不住重点,阅读速度也提不上去,因此很容易就放弃。首先要明确,速度法的本质是提高效率,而不是盲目提升速度反而偏离了“获取知识”的初衷;其次,大脑的潜能是无限的,阅读方式也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去强化的,要在不断练习中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没有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关键词是不会自动浮现的。也就是说,随着坚持阅读和输出,所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体系化,自己的理解能力、把握重点的能力、深度思考能力都会逐渐提升。因此,要对自己有点耐心,有点信心。
主体性地读书,主体性地输出,进而把握主体性的人生,成为真正的知识的王者。

职场辰西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读完一本书,过了一段时间却发现,自己已经忘记了那本书的内容,甚至忘记了书的名字。

但这就不算有效阅读了吗?我个人觉得并不见得。

你可能已经忘记了那本书的内容,但如果你当时受到了震撼,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那其实也算是有效阅读的。

下面就从致用性图书和非致用性图书两类书籍,来谈谈什么样的阅读才算是有效阅读。

1.\t致用性图书

个人觉得,大部分人阅读这类书籍的目的还是很明显的,要么就是需要用到书中的知识,要么就是想要学习书中的知识。

因此,判断个人阅读的效果,可以把落脚点定位在读完的收获,比如:

  • 读完这本书,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 有哪些学到的内容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 新知识和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哪些联系?

2.\t非致用性图书

对非致用性书籍,我们更多会抱着一种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等态度,这时我们就大可不必根据读书收获来判断自己的阅读效果。

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将下列因素作为有效阅读的判断标准:

  • 阅读的过程是否达到预期?

  • 书中的人物是否引起你的共鸣?

  • 书中的情节是否耳目一新或似曾相识?

也就是说,这类书给你的感觉,以及它在你内心留下的印象更重要。

如果你觉得读完这本书畅快淋漓,神清气爽,或者这本书唤醒了你奋斗的决心,那么,这次阅读就是有效的。

另外,如果是写作者,那么判断标准则应更侧重于写作技巧和素材的积累,比如:

  • 这本书的整体脉络是怎样的?

  • 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什么特色?

  • 作者用来哪些素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 故事是怎样展开的,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爱读书的二小姐呀


学以致用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特别是阅读商务类书籍而言,学以致用最为有效。我建议你看看由日本作家大岩俊之写的,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陈怡萍翻译的《适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本书。

这本书将从如何有效率地读书、如何边读边做读书笔记、如何牢记读到的内容,以及如何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这四个方面教会你如何才书中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书中用了32张图/表,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同时还提到了“二八定律”“SMART原则”“艾宾斯遗忘曲线”等作为本书的理论支撑。

对于患有阅读困难证的读者来说,《适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比较实用的实操手册。

一、有效率地读书

在这个部分,作者大岩俊之指出明确自己阅读一本书的目的,并从序言、目录、后记等寻找出可能达到目的的内容和章节进行重点阅读,然后以输出(向他人讲述和写下来)到逼输入的方式,从书中为自己的目的寻找“答案”。

同时,作者还提倡有时间意识和多读。多读跟我们所说的主题阅读类似,通过同时阅读多本同一类型的书,更容易获取不同的信息。

二、边读边做笔记

读书笔记'是项必不可缺的工作。

在众多记录读书笔记的方法中,作者最推荐的是“思维导图”法,而且大岩俊之对“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着墨很多。

我们常见的利用便利贴和各种“标记”“划线”“书页折角”等记录方法,书中也有提到。但是有一点我很赞赏,那就是在便签上写上一些关键词,这样看到关键词你就能知道此页讲了什么

记录完以后关于如何制作读书笔记,作者在《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本书中指出有的人会只关注书本的某一部分知识,而有的人想要全面掌握整本书。因此作者针这两种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列举了两种不同的制作读书笔记的方法。

但是无论是哪种阅读目的,制作笔记的第一步都是一样的,需要在笔记本上写上基本信息:

•本书书名;

•作者;

•笔记制作日期;

•读书开始日;

•读书终止日。

第一种,只关注部分内容的,制作读书笔记时可以:

1、直接摘录一部分内容

2、做摘要,分项罗列

3、写下自己的感想

第二种,想要全面掌握书的内容的

首先就要掌握整本书的层次构造。找出写着自己想要信息的页码,直接阅读。

接下来按章整理书中信息。

同样的,不同的阅读目的也可以做出不同的思维导图。

三、牢记读到的内容

读书笔记制作完成以后,我们就需要牢记书中的内容了。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通过反复阅读读书笔记来达到牢记书中内容的目的。大岩俊之从为什么记不住读过的书到牢记书中的内容都做出了相详细的解释。

为什么记不住书中的内容?作者用“艾宾斯遗忘曲线”来解释了记不住的原因。同时指出通过反复阅读可以改变遗忘曲线。

为了对抗遗忘,唯一的方法就是反复阅读。

但是很少人会重复阅读一本书两三遍,因此作者通过二八定律指出找出书中20%的重点内容进行反复阅读以达到牢记的目的。

对于牢记的方法,作者提供的方法有:带着感情去阅读、以向他人复述为前提来阅读、整理成故事来记忆、使用首字来记录文字、创建形象,联系记忆和便利贴记忆法。

四、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

这一部分作者用了大约1/4(40页)的篇幅来阐述如何将书中的内容付诸行动,可以说是本书重点中的重点。

那么如何付诸行动呢?

1、从书本上设定行动目标(即读完书后具体想要做些什么)。利用SMART法则,将要做的事情进行量化并设定有效期。

2、想象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样子。通过人的“五感”去给自己达成目标后的样子进行画像。

3、明确现在的位置(要知道“行动目标”与“现状”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4、思考与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xx%的时候,是怎样一种状态?)。

5、为了填补差距的具体行动(为了达成10%/20%以后所在位置的目标,我能做些什么呢?怎么做?和谁做?在哪里做?何时做完?)。

6、从所写项目中选出一项(最想做的)。

7、将行动细分成从明天就能开始的小步骤。

8、确定需要实施的事情。

9、将行动告知他人。

10、付诸行动。

就像我阅读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想要知道提高阅读效率一样,这本书值得你认真阅读并活用里面介绍的方法。

特别对于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阅读者来说,这本书里介绍的方法非常有用。










猪猪猫张读书


读完书内容模糊,很快忘记,我想是因为读的时候没有带进自己的思考,更没有对自己的思考进行记录。我想《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本书能帮你解决问题。当然不需要逐字逐句的记忆和背诵。而是要做好笔记,重读笔记。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就是教给我们这样一种方法,用一个笔记本完成读书的5个阶段,从选书、购书、到读完书的记录和之后的活用,全都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最后通过不断重读笔记,在有需要的时候重读书本,不断和自身当前的实际相结合,获得新的创意。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是一个笔记本达人,他非常热衷于应笔记本记录工作、兴趣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奥野宣之从日本同志社大学毕业,曾在出版社、报社工作,独创了很受欢迎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书。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介绍了用笔记法贯穿读书的5个阶段,并分享了19个读书技巧和26款使用文具。

1. 选书、购书

用笔记本收集读书信息,从自己的最初念想开始记录,到网络上现成的书单及报纸杂志上的剪报,全部囊括其中,这样根据自己的需求形成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购书清单。奥野宣之建议用表格把购书清单收集好,打印了之后贴或夹在笔记本中,买了一本就划掉一本,增加的时候再在后面加上,这样,这本笔记本用完之后,可以取下来贴到下一本上,非常方便。

有了购书清单,我们去书店购书就按照清单来,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既节省了时间又不会买回来三分钟热度的书。这就是奥野宣之所谓的“指名购书”。

2. 读书、笔记

买了书回来,就要进行阅读,和做记号了,这个阶段是读书的5阶段中唯一用不到笔记本的地方,但却是为接下来做好笔记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

奥野宣之在这里详细叙述了读书方法:

第一遍通读,觉得好的,有价值的,重要的,那一页折角。

第二遍重读折角的那些页,还是觉得好的,再折另一个角,也就是这一页折了两个角。

第三遍做标记了,再读折了两个角的那些页,觉得好的地方用笔做上标记,可以用多色标记,也可以用直线、波浪线、圈圈这样不同的形状标记不同的部分。

完成了这三遍阅读之后,就可以开始做笔记了,这时候只要看书中做了标记的地方,如果觉得好,就抄到笔记本上。

但并非如此就完事了,奥野宣之介绍了一种叫“葱鲔火锅式”的读书笔记法,也就是摘抄书中你觉得重要的地方,并且记录你当时的感想。

3. 活用

笔记做好之后的阶段就是怎么让笔记内容为我所用。在此阶段可以写书评,给笔记和笔记本做好检索标签,方便以后的查阅,重读笔记的时候就是使笔记成为我们的思想源泉的时候。

读书的目的大多数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读完了事,即使娱乐性的阅读,在我们的内心也会引起波澜,实用性阅读更是为了知识的应用,如果说读是一个求知的过程,那么读后的行动,便是读的结果和目的,我们读书追求的往往是“知行合一”。

而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做好笔记,不时温习重读,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纠正。

一、“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让你的笔记一目了然。具体做法是:

日期:今日日期可记为180409

书名:《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摘抄(可用标记如○):

评论(可用标记如☆):

日期、书名和作者的标注,让你一目即了解是哪位作者的哪本书,大约在你的什么阶段读的。摘抄和评论的内容帮助你记起书中内容和自己阅读时候的思绪。

我们在摘抄原文的时候已初步加深了记忆和理解,但若仅仅是摘抄原文,可能日后重读的时候会有些糊涂当时自己为何觉得这地方好,我们是如何产生共鸣的。而加上评论,就会为后来重读的自己一条线索。

其实任何信息只有经过和我们自己发生联结,才会对我们自身产生影响。我们需要保留下来的并非书本内容,而是我们读书过程中的思考,这种思考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

二、活用记到笔记本上的内容。

在选书的环节,通过整合记录在笔记本中自己的随笔感想、书单及剪报,制定出自己的购书清单,实际上就是一个活用的过程。如果说那些记录都是知识,那在整合它们成为自己的清单时,并按这个清单进行购书,这就是一个行动的过程。

又如我们摘抄了书中的一些技巧,比如这本书中做记号的方法,然后我们在读下一本的时候拿来用,一边读一边折书角,到后来在书上做标记,摘抄评论做笔记,这也是行动。

再如我们读完一本书,通过自己的读书笔记,写出书评的输出过程,也是一种行动。

三、重读笔记刺激我们的思考,以获得新知。

活用并非到写完书评就结束。我们的笔记本就是我们的素材库、知识库,我们需要不断重读,让笔记本刺激我们产生新的主意或新的感悟。

奥野宣之在书中引用了《创意的生成》里的一句话:“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我一直以为我是一个很死板,缺乏创意的人,直到我当了妈,虽然也不是很有创意,但发现创意这玩意,完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孤高清冷。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转嫁一些信息,就可以产生新的玩法,比如我会和孩子一起玩麻将连连看,把麻将的花朝上,从连连看的规则来玩,最后的计分也可以借鉴有些网上玩牌,同花顺、四个的可以加分。

可以和孩子玩的抓堆游戏也是把简单博弈论和数学游戏结合到一起,100个棋子,我们轮流抓1—3粒,最后谁抓完谁赢。

其实在工作中需要写某些材料的时候也是这样,把不同的信息经过思考通过一定的可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一篇全新的,有见地的材料就形成了。

而写作中更是如此,最近报班学习写作,无论哪个老师都特别强调同一件事,那就是素材的积累,如果没有素材的积累,写作者很快就被掏空。写作的过程或者可以说是受一定的信息刺激,产生某种灵感创意,然后又从自己的素材中去提取足够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创意。而我之所以写不好,大致就是因为素材积累得不够,曾经看到的也没有好好做笔记,更没有不时去重读活用这些信息,导致它们最终流失。

读书不是目的,从选书的阶段开始,读书就是我们为了满足自己某方面需求而进行的活动,同样,我们读完书获得了知识、信息之后,就要有所行动,从这个角度来说,读书的前4个阶段,从选书到笔记,都是为了第5个阶段的活用服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