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农村没有了“炊烟”,会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看法?

孙华艺


问:倘若农村没「炊烟」了,会有怎样的变化?有何看法呢?

哪里有炊烟,哪里就有家!农村没了炊烟,要么是变成了鲜有人居住的空心村,要么家家户户花几千块钱安装了天然气。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味知识。

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一派静谧的乡村图景一次次出现在梦镜中,最后在早晨的车鸣嘈杂声中醒来,方知是梦。以前的农村土坯瓦房多,土灶也多,许多农家的偏房房顶就有烟囱,每到饭点的时候,各家各户房顶的烟囱上就冒出了炊烟。


在生火时,由于用秸秆草料,所以浓烟更明显。炊烟无言地诉说着农家的喜乐与哀愁,诉说着一代代人的希望和憧憬。一些从事野外工作的人,看到山中农家升起了炊烟,即便不去造访心里也会变得平复,不再孤寂和慌张,因为有炊烟的地方就会有希望。

一、花几千块安装了天然气

没了炊烟,说明农民已逐渐抛弃了土灶,改用烧电或者天然气。农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有些农村安装了天然气,虽然初装费不菲,但好歹也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了,但对农民来说也有不好的一面。



由于农民的体力劳动多,饭量比城里人要大很多,每天光是做饭就要花费很多电或气,另外还要煮猪食喂猪,每月下来的电费和气费就要比城里人多很多,这对挣钱不易的农民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在刺楸老家这边庄稼多,所以烧火做饭用的是玉米秸秆、玉米芯、麦秸,还有枯枝落叶。以前觉得土灶赃烟熏火燎的,没燃气灶和电磁炉方便。烧电或气做饭没了炊烟,也没了柴火灰烬,倒是干净了许多,可做的饭没那种味道了,也找不到做饭时的那种感觉了。

二、农村人少了

有炊烟的地方,就是有农家的地方。除去舍弃土灶用上燃气灶或电磁炉,炊烟的消失还可能是村子衰败,村民修建外迁所造成的。除了打工、进城安家外,一些农村在别处修建了聚居点,村民们陆续搬迁入住,老房子拆了或者垮塌了,住老家的村民也就越来越少了,炊烟自然也就少了。



没了炊烟的熏燎,那些空着的老房子就更容易垮塌了,刺楸村里近年就有不少空心房慢慢垮塌,此后也就没人去过问它了。有谁还记得主人在老房子里最后一次烧火做饭是怎样的情景呢?谁又知道那将是最后一次呢?

以上就是刺楸对农村若没炊烟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还行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刺楸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一听到这首由庄奴作词、邓丽君演唱的《又见炊烟》我就会想起我的老家,一想起我的老家,鼻子就酸酸的。我的老家村西头有一条河,名子叫沭河,沭河的旁边有一条又长又高的河堤,是用泥沙堆砌的,小时候我经常一个人到那里玩耍,看看喇叭花,摘点野葡萄吃,就觉得很温馨。站在高高的河堤上,看到村落里袅袅的炊烟,我就意识到该回家吃饭了,不然我奶奶会满村的喊着我的乳名,叫我回家吃饭,有时嗓子都喊哑了。这小编就很会编排,很会煽情,很有水平,用“炊烟”来敲击人们内心深处最柔弱的部分,用炊烟来代替祖祖辈辈难以割舍的农家小院。

可是我觉得,当时代发展到今天,用什么代替都不行了,回忆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我看到网上发的那些视频,现在农村房顶上哪还有几家冒烟的?要么搬出去了,要么打工去了,只剩下些留守老人和儿童,有网友给配上了忧伤的调子,原本就没有生气的村落显的更加凄凉了。而且有些村子本来就不大,几十户人家的样子,除去打工和搬走的,都快变成无人村了,前几天看过一个视频,有的村落已经破败不堪空无一人了,作者竟然给配上了恐怖鬼片背景音乐,让人惊恐万分毛骨悚然,从黑漆漆的窗口往里看,幻觉中似乎有一个披头散发的白衣女子站在那里。

人挪活,树挪死,没有比现在这种情况更糟糕的了,我觉得就要触底反弹了,嗯,是的,农村已经到了必须规划、必须整合的地步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样下去的结果是在恶性循环,所以要痛定思痛改头换面。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经验是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真理是一步一步检验出来的,原地踏步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和需要的,现在全国发展势头迅猛,形势一片大好,发展的、历史的天平正在向农村倾斜。如今各省各市都在搞城市圈,市市合并,村村合并,就像拼图一样,把零散的东西拼凑成一个整体,以大带小,以强带弱,这样可以缩小贫富差距,可见国家用心良苦。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迎来新的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些旧的,必须有这种思想准备,失去了农家小院,就意味着搬进了楼房别墅,脚踩两条船是不可能的,总的来说,农村发展的潜力是无穷的,美好是用来实现的,炊烟是用来怀念的。

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愿你变作彩霞,飞进我梦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海岛鹅卵石


我六岁开始煮饭(搭着板凳),至今仍觉得自豪,对于代表着温饱的炊烟,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犹记得小时候每到农忙都会放农忙假,我也随着父母上山干活,那时候家里穷,没有手表,早上母亲做早饭是听公鸡叫了几遍,而中午一般是我回家煮饭,至于怎么确认到了中午,那就是看别人家的烟囱有没有炊烟升起,那时候,炊烟代表着我将从 苦力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一件更轻松的事。

小时候的农村,没有乡村公路,学校蒸饭要两分钱的“蒸票”,两分钱可以买五根麻花了,所以我都是回家吃午饭。每到能看见家的那个山坳,先是看看自家的烟囱是不是有炊烟袅绕,如果有,那会很开心,因为很快就能吃饭了,如果没有,那很大可能是老妈刚刚回家,还没来得及生火,已经做好饭的可能性很低。

傍晚时分,夕阳余晖映照漫天红霞,村落里袅娜而上的炊烟丝丝缕缕,飘荡在山涧上空,仿若青色的丝带缠绕在山周围,让人生出飘然若仙的感觉。

如今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也安装了天然气,加上一部分人离乡进城,这样的村庄独有的景色已渐行渐远,不复存在了,让人在惊叹条件进步的同时,也不免感叹和质疑,自己的家乡,还是原来那个家乡吗?


蟹行四海


作为一名农村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在外面戏耍疲倦,回家时早已挂上月梢的袅袅炊烟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现在农村里的灶房大部分都改成了液化气,有些人还用煤球。那么对于我来说,炊烟消失不见的农村只是没有了过去的亲切感,毕竟用柴火烧出来的饭是最好吃的也充满了而是满满的回忆。

一些农村地区比较贫穷,一年就用不了多少电或者煤,甚至一些老人家一个月采用几块钱的电量,如果农村没有炊烟的话,首先他们的经济负担就会加重,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人取暖用的都是柴火,因为大部分人都装不起空调,如果冬天取暖换成暖气而不让用煤或柴火的话,那么一个冬天仅取暖的花费就要上几千,经济能力本来就低的农村人根本就承受不了。

吃过柴火烧的饭再吃天然气、煤气做的饭的人都知道,柴火烧的饭最好吃,柴火烧饭是中华人民的老传统,农村人都习惯了用柴火烧饭,如果突然没有了柴火,农村人的生活方式肯定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而且柴火做出来的饭最香,如果农村没有了炊烟可能就吃不到这样香喷喷的菜肴了。

此外,最近有些专家认为少了炊烟的农村会更加环保,炊烟只会污染空气,应提倡禁止农村使用柴火烧饭。其实这只是这些专家们搞得虚名罢了,只是为了博众人的眼球。其实炊烟对空气的影响是很小的,首先农村地广人稀,种的树多路上的车少也很少冒黑烟的大烟囱,所以农村的树林是很容易把这些炊烟净化掉的,若是论保护环境首先应该禁的就是工厂的大烟囱,和路上燃烧汽油的车辆,这才是空气质量差的罪魁祸首。


憨八老农


农村的“”炊烟”(烟火)之旺,喻意为家庭的繁荣昌盛。”炊烟”有二层含义。

一、 ”炊烟”是指人间的烟火,后引申为饭,人都是吃饭的,只有神仙不用吃饭,所以有不食人间烟火之说。 二、”炊烟”的另一层含义是,描绘的是农耕文化时代,生活在青砖瓦房里,用木柴作燃料,浓烟袅袅屋间,形成的动静生活方式,烟火之旺,说明村落之兴盛。 现在的农村”炊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是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人口稀少,落村一片冷静,不见烟火,没有人气。 二是农村掀起新的建房热潮,建造水泥结构砖房,老村庄旧房子无人居住,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进行了重大变革,现在,农村都是用电或 使用液化气等新的能源,炊烟 难见。 三是中国成镇化率的越高,城市越发展,农村的木柴没人烧、没人砍伐,到处是青山绿水。”炊烟”虽依稀,可农村的生活会越来越更美好!





木老定石


在农村流传这样一句话:“你就见不得别人烟𠧧冒烟,一冒烟你就想给塞了”。用来比喻那些小人及心里扭曲的坏人。

“如果”只是一种假设。若真的到了农村没有了“炊烟”,农村将是一座“空城”,只有孤魂野鬼四处哀嚎,那太令人恐怖了。

其实那只是一种假设。不管怎样是永远不会到那一步的。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农村也越来越变得美丽迷人。





康麦平


炊烟袅袅、犬吠声声,牛羊哞哞、鸡鸣嗲嗲。夕阳拽长了垂枊阿娜多姿的身影,孩童嘻戏在高大苍桑的老槐树下。回巢燕雀语呢喃,暮归荷锄耕田汉。炊烟自是慈母燃,煮熟茶饭唤儿餐…………。

也许这就是我们记忆深处家乡的印象,而且这乡村景观极富诗情画意,引无数文人雅客为之抒情释怀、挥毫泼墨,创作出很多经典式田园风光的美文佳作。每每读赏让人身临其境亲切万般。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时代的变迁,农村己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种乡村田园诗般的美仑美奂的景观,早己一去不复返。从秸秆禁烧沤熟还田到煤改气、煤改电,农家主妇也不再受烟熏火燎之苦,大都用上了液化气、优质无烟环保煤、电磁炉、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农村生活正发生一个天翻天覆的质的改变。

没有了炊烟升起的家乡依然是家乡,那里依然有熟悉的乡音、百年传承不变的习俗、大婶大叔们,扯着大嗓门粗旷的呐喊。只是家乡出落得越发秀美,村民的生活越发幸福而巳。



龙乡子龙ABC


在我们的农村老家,这种一到做到时间就翠烟袅袅的景象真在渐渐远去。不可避免的,村子里正在建设新型的居住社区,建好后的厨房肯定是宽敞明亮,功能到位,最大额特点之一就是会没有了炊烟了。



如果都没了炊烟,在农村生活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也许有人会说你真是多愁善感,但习惯了农村炊烟袅袅的生活,几十年了,如何能够不怀念呢。在农村人来看,这就是辛勤劳作的一种表现,这是咱们农村无限生机的景象。



看到”炊烟”这两个字,喜欢听歌的我总能想起邓丽君得那首《又见炊烟》,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如哪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儿时的记忆都逐渐消失了。如今我们岁数都不小了,上了岁数的人,就特别爱怀旧,如果炊烟不在,农村的很多景象都没了,只能在别人图片种感受,难免会心生感慨,难免会对一些事情产生看法。



现在想想多年前在家烧大锅,烧柴火做饭的画面还历历在目。我们不能为了一丝乡愁而阻止时代的进步,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旧的炊烟永远留在心中,让新的炊烟伴更美好的生活。


苏北申哥


农村没有了“炊烟”,还叫家乡吗?

几百年来农村烧火做饭用的都是树枝柴草。一到做饭时间,全村上空烟雾燎绕,但我们的上一辈,都习惯了用这种办法做饭,随着国家的强盛,科技的发展。农村的烧饭方式也发生很大变化,随着电能的发展,大家开始用电饭锅烧饭。液化气做菜,做饭时的烟雾大大减轻。随着农村基础建设的发展,天然气也进驻了千家万户,农村做饭时的炊烟不见了,蓝天白云又回到了农村,没有了炊烟,农村空气好多了,虽然没有了炊烟,也不能代表农村就变了样,现在的农村。经过国家基础建设的投入, 已经成了换蓝一新的新农村。





平安是福146908304


小时跟着父亲第一趟进城,清晨看到城里人家家户户大门口边放着马桶,老远就闻到一股臭气,还有看到走街串巷的小贩子,卖着各自的货。那时就想:做城里人真好!拉的吃的都有人帮助服务,真是神仙日子。社会的经济的发展,这些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如今农村的饮烟越来越少,房子越造越高,越来越结实,不用担心屋漏和火灾,一切烦恼过去了。人们一看到炊烟,自然而然就有一种莫名的怀旧,家的感觉。不管对城市人还是乡下人来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经历了时代的风雨,终究会被历史淘汰,想挽留也很难。袅袅吹烟,西塞晚渔,真的很想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