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區婦女返鄉創業 有機肥基地促民脫貧

新華社西寧3月8日電(記者白瑪央措)三月初的青海高原雖有一絲寒意,但黃河沿岸各地已逐漸拉開春耕序幕。

婦女節這天,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河卡鎮的有機肥生產基地正在加緊趕工。“基地在2月28日正式復產,但春耕季節是有機肥需求量最大的時候,我們都來不及休息。”青海楠迦生態環境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加毛太說。

據統計,青海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被公認為世界四大無公害、超淨區之一,目前全省牛羊存欄2000多萬頭(只),有2800餘家規模養殖場,每年可提供約1500萬噸的有機肥原料。

2005年,37歲的加毛太辭去西寧汽車站廣播員的工作返鄉創業。“說起創業,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年輕人的事,可我覺得只要有夢想,多少歲都不算晚。”

起初,加毛太創辦了一家生態環境治理公司,主要承接鄉鎮的園林綠化、水利工程、道路維修等項目。後來她發現,牧區生活中常見的羊板糞一直困擾著當地農牧民。

“在牧區,羊糞蛋和牛糞常被用作燃料,但沉積在羊圈裡的羊板糞卻很少被使用,反而成了一種負擔。”加毛太開始思考,“怎樣能讓這些羊板糞變廢為寶呢?”

2010年,加毛太開始到全國各地學習考察。“我在農業大省河南看到,當地已經開始利用沼氣發酵後的鴨糞、羊糞等做有機肥料,我當時覺得,牧民家的羊板糞也一定可以做有機肥料。”加毛太說。

2011年,河卡有機肥生產基地在高原小鎮落成,來自臺灣的專業發酵設備進了村。“但外來的設備似乎並不適應高原環境,總是出故障。”加毛太和村裡的員工開始自學,一遍遍拆裝,最終設計出一款適合高原羊板糞的發酵設備,並申請了技術專利。

短短几年時間,小鎮上的這家有機肥生產基地,已成為青海省以羊板糞為主要原料生產有機肥的最大企業之一。

“現在的產量是過去的5倍,故障率也低了。”車間技術骨幹扎西才讓告訴記者,他只用手摸一摸,聞一聞,就能大概瞭解有機肥的發酵程度。

“以前家裡條件非常不好,妻子臥病在床,4個孩子還在唸書,全家人的收入就靠幾隻羊和一點耕地。現在大兒子考上大學了,我和二兒子都在有機肥基地工作,一年的收入能有7萬多元。”扎西才讓說。

如今,加毛太的生意越做越火,分別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貴南縣,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增設了有機肥基地。2019年,4個有機肥生產基地年產量達5萬噸,帶動了2000戶藏區貧困戶,平均每戶年增收超過2000元。

早在2016年,加毛太的有機肥生產基地就被評為“全國婦聯脫貧示範基地”,她被評為“青海省三八紅旗手”;2017年,她的“三江源生態治理變廢為寶”項目被全國婦聯評為“首屆中國婦女創業創新優秀獎”。自2019年起,青海將利用五年時間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一系列政策更加堅定了加毛太發展有機肥產業的決心。“這些年來,老鄉們的日子越過越好,家鄉的環境也越來越好,以前被牧民們視為‘垃圾’的羊板糞,現在變成了‘寶貝蛋’。”加毛太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