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著作比西方出现得早,多,为什么?

张晓家


中国历史著作比西方早,多是有原因的,因为中国经常会有封建大一统的王朝出现,任何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必然有史官,用于记录上个朝代的历史,这对于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必要的,因为中国讲究师出有名,通过编撰史书可以写上个王朝如何如何的的对人民不好,如何如何的残暴,本朝的开创者是如何如何的英明,如何如何的反对上个朝代,而且中国向来有以史为鉴的说法,统治者需要通过历史来改进自己的统治方式方法,这就使得史书的出现成了必然。而西方由于实行的是城邦制,各个国家总共也就几十万人,没有专门的史官去记载,大多数都是家族史,所以很少出现比较大型的历史著作。


岚水流殇


中国的历史名著、著作比西方的多而精。这主要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人类历史等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华文明发源早,历史悠久,很容易产生历史沉积,这就有利用总结、归纳为著作的选材、例证创造了先决条件。

其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未发生断代,这就能保证著作的长久保存和流传,虽也经历了天灾人祸,但毕竟存量巨大,还是有大部分得以保存。

其三,中华民族充满智慧,赋予创造力。虽是农耕社会为主,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事物的洞悉力、归纳总结能力都非常突出,并且中华名族是一个善于自省的名族,这就很容易有大部分人可以沉心创作。

最后,就是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且长时间的繁荣稳定,就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人文的大进步,因此也就有更多的文人墨客可以在物质充足情况下,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作中去。

基于上述的几点,可以总结出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的这些优良品质,才得以有如此种类众多,璨若星河的文化巨著留存于世。





奇石梦想MyDream


其实当我看到这个问题后我觉得提问者的提法有可能错了!查了非常多的文献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历史著作”的意思。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著作”是汉语词汇,按照古代的要求,“著作”是专指创造性的文章而言的。前人没有阐发过或没有记载过的,第一次出现的文章或书籍,才算是“著作”。(来源百度)

“作品”,亦稱創作、創意成品、著作,是具有創作性,並且可以通過某種形式複製的成品。(来源维基百科)

当查到这里我知道答案一定会有争论了!本来觉得很简单的问题,到这里发现我也答不完整,也只能大家参考下!那还是来看看我的结果吧!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年-前425年)所著《历史》 9卷,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体上就是希腊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因此可以说,希罗多德的《历史》,就是当时希腊人已知世界的历史。

比希罗多德晚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前86年)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却扩及公元前 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司马迁沿用中国古代的习惯说法,笼统地称这个已知的世界为“天下”。这个“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对于为这样一个广阔的地理范围记载史事的史书,把它视为一部当时中国人已知世界的历史,看来并不为过。

这就是已知的“著作”,至于谁出的早那还是西方要早点!


当然很多人会纠结甲骨文,但大家要知道还有楔形文字。下面给大家比较下。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楔形文字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最后再科普一个关于书写的问题!


在当时中国造纸术(1800多年前)还没有传到古埃及时,那时当地人已经用莎草纸进行书写。(公元前3000年前)


下图是现代仿制的莎草纸

莎草纸(suō),又称莎草片,是为古埃及人广泛采用的书写载体,它用当时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的纸莎草的茎制成。

下图是羊皮纸《圣经》。

羊皮纸大约是公元前2世纪开始流行的!早期《圣经》都书写在羊皮纸上!为什么会从纸莎草变成羊皮纸呢,这里也有个关于“嫉妒”的历史故事!喜欢可以私聊我,我可以更新!

最后,至于中国和西方哪个出的“著作”更多,我想也要从内容,价值等来考量吧!这个如果要来比那就太麻烦了!


朗基努斯


题主好

首先是中国的文明出现的早,文明出现之前绝对是生产力提高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起码实在能吃饱饭的基础之上才可以写出这些著作吧!

其次我过特有的生活环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许多的著作的作者都是生活在相对稳定环境中,中国并没有像西方世界那样经常出现混乱的局面,中国大多数都是大一统的局面,这也保证了作者们最基本的写作条件。

最后,许多作者都是处于被统治的阶段,面对统治者的压迫,肯定会有很多想法,但是又不能直说,只能通过映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自己那个时代的不满。



小历史课堂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多人认为欧洲文明开化晚,文明成果比较少

就欧洲文明开化时间上看,其实欧洲文明不比中国短,有文字记载的我们华夏最早的夏朝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就建立了(夏朝能不能被称为”国“尚有争议),而有文字记载的欧洲始米诺斯王国开始于公元前27世纪。

在古代战争力集中代表着国家综合实力,与战国同时期的亚历山大帝国从欧洲一直打到喜马拉雅山脉,历史上只有后来成吉思汗才有能与之媲美,不过成吉思汗的蒙古族是匈奴后裔,不算咱华夏文化范畴。

再看数学上,很多人推崇古代算数,比如圆周率等等我们都比欧洲早,事实上,数学是一个严密的体系,单一问题的解决不能说明数学实力强,而要看体系的完整性,如果把数学比作房子,我们比较房子都是从整体式样、设计水平、建筑质量多个方面综合看的,仅仅是材料好并不能说房子好,从这一点上看,欧洲在几何体系、代数体系的构建上都比中国要早。

还有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我们说是四大发明,主要是因为这四样发明改变了近代欧洲的历史进程,欧洲人印象深刻,但是从人类发展史上看,比这四样发明重要的发明多了去了,比如青铜的使用,欧洲大约是在公元前3000年,目前研究基本上认为中国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再比如铁的使用,欧洲是公元前1400年就掌握了炼铁技术,中国是公元前600年才能在青铜上渡铁(顺便吐槽一句所谓的北大专家说欧洲在工业革命时期才能冶炼铁,还写进教科书,难道欧洲中世纪武士的盔甲和铁剑都是穿越的?)


人文历史经典传奇


因为全世界上只有中国文化是连续性的,没有中断过,所以历史著作比较多。而其他国家要么就是没多少年,要不就是已经被灭亡。

古巴比伦王国,也就三百年的历史,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河流域文明还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亚述等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最终还是被灭亡国了。

古埃及和古印度也随之消失,只有中国存在下来了。同样都是建立在河流之附近,古印度代表印度河和恒哥流域的文明,古埃及是尼罗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只是两河文明重要时期,中国是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文明,自信天子。古埃及法老自称太阳神的儿子,而后被波斯人消灭。古巴比伦统治者汉穆拉比自称月神后裔,而后被阿拉伯人消灭。古印度消失要不就是入侵文明比较先进,要不就是被入侵的文明具有极强的毁灭性。

中国能够延续下去,和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南部有珠穆朗玛峰,北部有西伯利亚,东部就是太平洋。西部虽然游牧部落但相对落后,再加上中国中央集权相对集中,所以很难被入侵,很难被消灭。五千多年绵绵不断地历史文化,造就了诸多历史著作。


A海天之恋


如果是对事实的记载,那么原始人类的壁画也是历史著作。如果是对历史发展规律、历史现实的总结与分析,那么从严格意义上讲二十四史,都只是历史记载,算不上历史著作。

在我看来,中国古人对于历史的重视程度的确高于西方人。确实有很多很多人善于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但是,这些对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几乎完全集中在政治领域。换句话说,我们传统的历史学事实上是对于如何治国理政的案例教学。最典型的例子是资治通鉴,从书名就告诉你了写作目的。

这与近代以来的、和西方接轨的历史学关注的重点完全不同。比如,近代以来的学者研究食货志的热情高涨,有大量论文分析各朝代的经济制度、税赋制度。重点是告诉大家,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而中国古人根本就不关心这些。古人关心的是,当出现某事的时候,以往有哪些应对的措施,最终有什么得失,有很强的功利性。传统历史学承担着为从国家最高层到个人的各项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的作用。这是传统历史学受到国家极端重视的主要原因。

这种传统事实上现在也保存着。每年年底,大家不都还要写年终总结吗?一项任务完成以后,也要写总结不是?只不过现在这些已经不是历史学的范畴了。



Mr张先森


首先得定义什么叫历史著作。

如果是对事实的记载,那么原始人类的壁画也是历史著作。如果是对历史发展规律、历史现实的总结与分析,那么从严格意义上讲二十四史,都只是历史记载,算不上历史著作。

在我看来,中国古人对于历史的重视程度的确高于西方人。确实有很多很多人善于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但是,这些对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几乎完全集中在政治领域。换句话说,我们传统的历史学事实上是对于如何治国理政的案例教学。最典型的例子是资治通鉴,从书名就告诉你了写作目的。

这与近代以来的、和西方接轨的历史学关注的重点完全不同。比如,近代以来的学者研究食货志的热情高涨,有大量论文分析各朝代的经济制度、税赋制度。重点是告诉大家,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而中国古人根本就不关心这些。古人关心的是,当出现某事的时候,以往有哪些应对的措施,最终有什么得失,有很强的功利性。传统历史学承担着为从国家最高层到个人的各项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的作用。这是传统历史学受到国家极端重视的主要原因。

这种传统事实上现在也保存着。每年年底,大家不都还要写年终总结吗?一项任务完成以后,也要写总结不是?只不过现在这些已经不是历史学的范畴了。


吃番茄的西红柿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大一统的王朝,黄河流域平原农耕文化使人力物力都比较集中。大中华区域文化统一的形成,修史被视为王朝强盛的象征,是中国的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政绩之一,所以统治阶级前期国家强盛时,统治者都会要求写史,不仅彰显自己功绩,也为了传承文化。西方因地理环境原因,早期多以小国寡民状态存在,而且缺乏强有力的统治集团,难以集合力量修史。毕竟修史在古代是一个大工程。


鱼越花中鸟


一、著作的形式:文字,出现早;字形演变规律有序,继续传承。

二、文明文化的不间断,对知识分子阶层的,对历史和经验的普遍尊重和礼遇。

三、西方重哲理思辨,是对历史的否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