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得仁:一生奮鬥只為草

盧得仁:一生奮鬥只為草

1989年7月,盧得仁(右)在陝西太白縣南灘萬畝草場鑑定會現場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已故教授盧得仁的弟子口中,先生說著自帶口音的“內蒙古普通話”,“為人處世既體現出中國知識分子的古君子之風,又帶有西北漢子疏闊豪氣的秦漢俠義之氣。”

人生七十八載,他有半個多世紀都在為草奮鬥:他注重科學研究,開全國優良牧草品比試驗之先河;他強調農牧結合、統籌兼顧,推廣青貯玉米、牧草青貯等實用飼料生產技術;他重視教育,夢想創辦專業持續培養人才;他的足跡遍佈祖國大地,汗水灑遍草地山川,換得山青草綠、牛羊成群。

去年12月29日,是盧得仁誕辰100週年的日子。這一特殊的日子也解密了他與草業及草原的許多感人故事。

來自草原,就學畜牧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7個月後,盧得仁出生,他的生命裡從此留下了愛國、科學的時代烙印。

盧得仁的出生地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河口鎮。河口鎮是一個位於大青山南麓、黃河上中游分界處北岸土默川平原上的知名小鎮。民國時,這裡屬於綏遠省。

盧家有“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祖訓。他先後在綏遠省立第一小學、綏遠師範學校和綏遠中學讀書,憧憬著學習工業、舉辦實業的美好未來。

日寇的鐵蹄差點踏碎盧得仁的夢想。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綏遠淪陷,正在讀中學的盧得仁隨同叔父輾轉上千裡,來到大後方繼續學業。

1939年10月,盧得仁正式成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前身、國立西北農學院畜牧獸醫系的大學生。對於為何不去學工而選擇了畜牧專業,盧得仁在後來的筆記裡這樣寫道:“最初認為綏遠省有廣大的草原,有眾多的馬、牛、羊,是發展畜牧的理想區域。”雖然沒有滿足學工的心願,但上了大學專攻畜牧專業,以後能走科學道路,他依然感到心滿意足。

大學期間,盧得仁在鄉村大道上練習騎馬,去畜牧場學習給奶山羊和乳牛擠奶,尤其通過家畜育種學、家畜飼養學等重點專業課程的學習,對畜牧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大四時,一門名為《牧草學》的新課程出現在學生的課表裡。該課程開啟了我國牧草學教學的先河,授課者是曾留學英國的西北農學院畜牧獸醫系系主任、我國草業科學的奠基人王棟。

從小生活在草原上的盧得仁,對於牧草有著特殊的認識。“在牧區工作栽培牧草,建立人工草地為放牧家畜提供優良放牧地。而調製青乾草,對於解決過冬時期家畜的補飼問題很重要。特別是對懷孕的母畜、哺育仔畜的母畜進行優質青乾草的補飼,對新生幼畜的品質和母畜的優良體況至關重要。”

幸遇名師,盧得仁格外珍惜。他認真聽課、勤學好問。1943年6月,盧得仁穿上了學士服、戴上了學士帽,順利畢業。

轉身為師,情定牧草

盧得仁的表現引起了王棟的關注。畢業之際,學校附設的高等職業學校畜牧科缺教師,盧得仁在王棟的推薦下,成為高職的專任教師。

那時的中專學校沒有教科書,需要教師自己編講義,學生上課記筆記。這對於第一次走上講臺的盧得仁來說,確實是一個挑戰。幸好,盧得仁曾經在師範學校學過教育心理學,教學實習時寫過教案、上過講臺,“雖不是鐘鼓樓上的麻雀,經(歷)見過世面,但總是有一點經驗,所以膽敢面對學生講課。”盧得仁認真備課、熟練授課,很快在講臺上站穩了腳跟。

1943年底,王棟進行牧草試驗研究需要人協助,特調盧得仁來做自己的助教。就這樣,盧得仁又回到王棟身邊,擔任牧草學助教,同時負責我國首個牧草試驗區的研究工作。在大學裡,助教一般就是教授的接班人。想到在恩師指導下,自己將很快成長起來,盧得仁很激動。

1938年秋,國民政府在國立西北農學院召開秘密軍事會議,日寇飛機因此轟炸學校。此後,學校經常遭受日寇飛機襲擾。1944年,日寇逼近潼關,陝西人心惶惶,學校也做好了撤退準備。

在炮火聲中,盧得仁一面將系裡的圖書儀器整理裝箱等待撤退通知,一面堅持做好牧草試驗研究。他對10多個牧草品種進行了持續不斷的觀察記載,還開展苜蓿旱作條件下的產草量試驗等,在我國牧草選育、牧草栽培、飼料調製、牧草營養價值評定、糧草輪作、牧草水土保持作用和草原管理等牧草學領域,做了大量初期研究工作。

1944年至1947年,在戰爭影響下和清苦的生活中,盧得仁不忘初心和王棟合作,先後發表了《重要野生牧草之形性及利用價值》《牧草栽培試驗研究報告》《窖藏青貯飼料之調製》等多篇論文,特別是窖藏青貯料調製試驗獲得成功,還印發了單行材料,向西北地區推廣。

1947年春季開學時,王棟赴南京農學院任教。盧得仁按照學校的安排,接過恩師的擔子,為畜牧系畢業班學生講授《牧草學》。“雖然有些為難,但因為有王教授留下的講義和自己的聽課筆記,再加上同學們的鼓勵”,盧得仁開始為本科生正式授課,他這個“學長老師”得到了學生們的普遍好評。

從此,盧得仁成為一名真正的大學教師,給學生們講授《牧草學》,並繼續從事牧草引種、牧草栽培和青貯飼料保藏效果的試驗研究工作,也奠定了一生從事牧草和草原工作的基礎。

重教興學,奠基偉業

1952年全國院系大調整,盧得仁與部分西農教師攜畜牧獸醫系學生來到甘肅蘭州,參與西北畜牧獸醫學院畜牧系建系工作。6年後,盧得仁又前往青海省畜牧獸醫研究所,強化該所的牧草學研究工作,並在青海省農牧學院授課,這一干就是15年。

1973年,54歲的盧得仁回到闊別已久的母校。他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草業教學科研中:創建飼料生產研究室,擴建牧草試驗站,開設飼料生產檢測技術實驗課程和實驗項目,給本科生、研究生講授《牧草學》《飼料生產學》《草地經營學》等多門課程,牽頭申請創立飼料科學專業研究生碩士學位授權點,招收牧草學方向研究生,主持完成陝西省旬邑縣、定邊縣、橫山縣三個萬畝人工草地建設示範項目等。

其間,他主持完成的“多變小冠花栽培利用技術研究”“陝西省旬邑羊場萬畝人工草地建設示範研究”於1985年、1987年分別獲得農業部技術改進獎二等獎和陝西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些研究與成果為我國黃土高原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草地改良及大規模現代化人工草地建設與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成功範例。

“盧老師常說,西農的學科特色就是牛羊研究。牛羊是草食家畜,它們都要吃草,草畜要平衡,草地畜牧業才能可持續發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陳玉林是盧得仁的研究生。回憶起導師“以草定畜”“青貯牧草”“草灌結合恢復生態”等諸多學術觀點,他認為,這些觀點在今天看來,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草牧業綠色發展仍有理論與現實意義。

回校後,盧得仁一直有個夢想,就是創建草業科學本科專業,為此他積極奔走呼籲。為了給草業專業儲備師資力量,他選派優秀本科生到內蒙古農業大學進修學習,還計劃從甘肅農業大學選調教授來學校任教。因為種種原因,該專業最終未獲批准,盧得仁雖然遺憾,但卻堅信草業科學一定會迎來春天。

70歲時,盧得仁退休,他對“草”的感情仍然熱烈,又開始鑽研草坪建設,直至1997年逝世。他曾告訴同事和學生,草坪是美化綠化祖國大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己要發揮餘熱,為生態環境建設貢獻力量。

2000年,經教育部批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始招收草業科學本科生,此後學校草業科學建設就像芝麻開花一樣:2004年開始招收草業科學碩士生,2007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11年設立草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18年草業與草原學院成立,2019年草學博士後流動站設立。

“盧先生是草業科學專業發展的領路人,是我們學院的奠基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草業與草原學院院長呼天明表示,培養更多知農愛農的“草業”人才,就是對盧先生最好的紀念。(通訊員 靳軍 記者 溫才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