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就是犯錯了就改,改完再犯,犯了再改——《對不起》

今天的故事開始之前,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家孩子最近一次犯錯誤是什麼時候?當時你是怎麼批評和幫助他的?他又是如何改成錯誤的?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感觸,當孩子犯錯誤、闖禍、淘氣時,眼前自己親生的這個娃,好像變成了一頭不受控制的“小怪獸”;而此時的自己,往往壓不住暴脾氣,忍不住發作,彷彿瞬間變身成了一頭“噴火龍”。多少次家庭中的局部戰爭,就是在“小怪獸”和“噴火龍”之間爆發的,而多少次你為了壓服這個“小怪獸”,不得不讓自己變得更加暴力、猙獰、邪惡……彼此的情緒都難以控制,鬧得涕淚橫飛時,當初為何批評他,似乎都已變得不重要了。

成長,就是犯錯了就改,改完再犯,犯了再改——《對不起》

我們別忘了,當孩子犯錯誤,或者表現不好、達不到我們的要求,或者無心闖禍時,批評他們一頓並不是目的,除非你是想在外人面前找找面子,或是藉此樹立自己作為父母的權柄。我們的根本目的,應該是幫助孩子從錯誤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成長,形象地說就是“哪裡摔倒,從哪裡爬起來”。而要實現這個目的,並不一定要來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從孩子的角度,只要實現三個突破,就能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在改正錯誤中獲得成長。這三個步驟就是——勇敢承認、真誠道歉、採取積極行動。

別小看這三個步驟,對於犯了錯誤、闖了禍,心裡忐忑不安的小孩子來說,每一個都是一座需要勇敢攀越的高山。很多孩子都害怕承認錯誤,這有可能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批評或懲罰太嚴厲,給孩子造成了心理陰影。也有可能是因為孩子的信息不對稱,對於錯誤造成的後果估計得過於嚴重。如果你對於孩子犯錯的懲罰過於“暴力”、“邪惡”,很可能就是把孩子往不誠實、不承認、推卸責任,甚至撒謊的路上逼。


成長,就是犯錯了就改,改完再犯,犯了再改——《對不起》

真誠道歉也不容易,有些時候孩子們自己心裡還委屈著呢:明明是對方先動手的;明明我已經很努力了;明明是我自己的東西,弄壞了也是我自己傷心;明明是大人把東西放得太危險,我才不小心碰倒的……在這方面,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大人並不比孩子強,你經常要求孩子給自己道歉,或給其他小朋友道歉,可是自己坦誠地給孩子道歉,又有幾次呢?我能不能先單膝著地,跟孩子說一句:“對不起,是我之前沒有跟你說清楚”;“對不起,我不應該把這麼嬌貴易碎的東西給你玩”;“對不起,可能是我太著急了,給你的要求有點高”……然後再和孩子一起分析他犯錯的原因?

而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終從錯誤中獲得成長的一步,就是採取積極行動。改正錯誤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從學習的角度看,動心,動口,不如動腦,動手。主動承擔自己造成的後果,並用力所能及的行動來挽回損失,這也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很好的課堂。從家長的角度,我們要讓孩子思考如何挽回損失,讓孩子參與善後的工作,說不定改正錯誤的過程,就會變成一次愉快而有意義的學習經歷。

成長,就是犯錯了就改,改完再犯,犯了再改——《對不起》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又是一本猴叔翻譯的繪本,來自英國的《對不起》,主角是兔子。小兔子羅羅在奶奶的廚房裡畫畫,畫得太嗨了,紙上不夠畫,他就把顏料塗在了桌子上、牆上、地上,到處都是。奶奶很不高興,但也沒有爆發,她告訴羅羅事情的後果——下午奶奶有一個茶聚,好朋友們要來一起喝茶吃點心。奶奶必須去買糕點,但亂糟糟的廚房還來得及收拾嗎?奶奶沒有命令羅羅該幹什麼,只是告訴他“只說對不起是不夠的”,還帶著他回憶了三件往事……小兔子羅羅明白了,僅有“對不起”的歉意還不夠,面對自己造成的後果,需要勇敢地承擔起責任。愉快的下午茶聚會如期舉行了,羅羅得到了大人們的表揚,也明白了這個道理——積極的行動,是改正錯誤的最佳方案。

成長,就是犯錯了就改,改完再犯,犯了再改——《對不起》

猴叔上小學的時候,當時學校慣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寫檢查”。老師們有句口頭語——“要寫一篇態度誠懇、認識深刻的檢查,800字以上”。同學們也有一句口頭語——“深刻檢查,堅決不改”。我們今天的家長也一樣,如果你教育犯錯的孩子,只是一頓狂風暴雨,然後看他痛苦流淚,痛心疾首,口頭承諾,就到此為止了,那很可能也是在培養新一代的“影帝”、“影后”。我們要帶著孩子一起,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採取積極正面的行動,這樣才能真正從錯誤中吸取教育,在改正錯誤中收穫成長。

成長,就是犯錯了就改,改完再犯,犯了再改——《對不起》

《對不起》,[英]約翰·阿特金森、[英]朱麗葉·阿特金森著/繪,猴叔孫鵬翻譯,中信出版集團遇見美好繪本館2019年4月出版。

成長,就是犯錯了就改,改完再犯,犯了再改——《對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