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五十知天命,天命指什么,能否说说您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集锦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不能具体的机械性的解释。五十,只是一个宽泛的年龄阶段,确切的解释为五十是不对的。当然对于孔子自己而言,五十而知天命。对于别人来说就不一定是五十了。也可能是六十,七十。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是知天命,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命。这就和中国最朴素的哲学思想有关。自然生活中,风调雨顺,四时有序,对生产发展至关重要。政治周朝的大哥大叫周天子,而不叫神之子。君权天授,而不是神授。政权合法性的来源在于天。天是万物的主宰。所以知天命,顺乎天命。以保永年。


江海客


我来说说“五十知天命”。

子曰:五十知天命。这孔老夫子口里的“知天命”,泛是指男人的50岁。这个年龄阶段,是现代人的中年时期,但在古时,50岁已经是老年人了。

一个到了五十岁这个年龄的人,就该把人情世故与人生百态都看的很清楚了。不再会去过于强求一些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一些很棘手的事情也基本能做到淡定自若、并顺其自然。但在现实社会中,能真正达到这样境界的人并不多,甚至是少之又少。

有句俗话说“人到中年万事休”,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人到五十岁了,就可以退休回家去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而是指人到中年了就不要再去过份的追名逐利,毕竟名和利都是一些外在的东西,可有也可无。

如果人到中年了还因为追逐名利而忽略了陪伴家人,导致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不和睦,待等到妻儿老小都对自己怨声载道了,那就会得不偿失。

岁到中年,人生过半。不管自己的前半生是否如己所愿,过去的终归是过去了,无论是好是坏,都已经无法再改变。如今人到中年了,就应该当珍惜的珍惜,该遗忘的遗忘,好好的把握当下,不要再做那些会让自己在今后又会为之后悔的事情。

人到“知天命”的年纪,就应该有种“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的格局与情怀。对于过去能不再耿耿于怀,对于当下能准确审时度势,对于未来能做到随遇而安。

人到中年,经历过了岁月的洗礼和人生的沉淀,也是时候了,此年龄若是再不活明白,那这辈子基本上也就白活了。

五十知天命,天命不可违。有悖天理者,天必惩戒之;顺应天道者,天必庇护之。人生,不过如此。


牛哥谈人生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董仲舒在名著《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结合,创建了以儒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孔子五十岁学了《易经》知道了天命算出一百年后的董仲舒,子曰:修吾书者董仲舒。一次在一个寺庙里,一位学着发现了一个罐子,罐子里有六枚金币,还剩下五枚,寺庙里的看庙人钟伯藏其一,被学者揭穿,学者说:修吾书者者董仲舒,金币有六枚,钟伯藏其一,钟伯问学者,你怎么知道的,学者说,一百年前的孔子算出百年后的事,固把六枚金币放在罐子里,把结果写在罐子里面。于是种伯拿出手里的一枚金币,所以孔子知天命。











小手冰凉_7428312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这段话是论语为政篇里面的影响深远。孔子那里五十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知天命,天命究竟是什么呢?

一、与而立相对应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三四十岁时是立定志向,这是一个主观的时期,这也是我们人主体性最为高扬的时刻,也是原创思想集中迸发的时期。

而五十而知天命是知道了有一个比自己的命更为重要,更为有力的强大使命,这就是天命是上天下达的命令,是天规定我们的使命。告状吗?究竟应该去做什么?

正如康德所说,他的哲学是让人弄清楚到底人能被允许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

二、天道流行

朱熹这样说,天命 ,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感又足言矣。”

天命就是天地所流行,是义理之天命,穷理尽性,由天命而推衍万物。这种天命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为之教所一致。

三、人生转折

在孔子看来,50岁是人生的一大重要的转折时期,因为50岁是人一生事业和学识的定型,定性,定质,定量的阶段。

知天命,这就是理性,在人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是人生中成熟的标志,知天命便升华做人的理念,完善做人的标准只有做到知天命才可以为之后的耳顺,不逾矩奠定基础。

所以这种天命就是一种天地之命,是为规定人能做什么人之为人所做的标准,但是一般人体会不到这种知天命,我们应当尽其可能地去感悟它。


微光人文


《论语·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不同年龄段的总结,也是孔子相信天命的表现。

“天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复杂而又敏感的问题!

古老是因为在2000多年前,圣人孔子就认同天命论!敏感是因为今天很多人依然把天命与宿命划等号,把天命论与封建迷信论划等号。复杂是因为天命实则涉及一门精深的学问一一生命动态学!

对天命的研究与认识,本应该置于生命科学研究的范畴!因为生命科学研究,应该包括静态的生命体研究和动态的生命行为研究!注重胚胎组织、细胞、基因等研究,这是一种静态的生命研究,这种研究不能在时空上展开,即不能在时空坐标系上对生命行为作出预判描述!拍片、打B超、做CT等,揭示的只是静态生理的规律与本质。

围绕天命展开的四柱、运势、流年、神煞等,则是对生命动态趋势的关注与研究!忽视并且排斥对天命的研究,或许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最大的不足!

时也,命也,运也!这是生命的三个维度!为何命里三尺,难求一丈?因为一命二运三风水!《易经·系辞》说:“乐天知命,故不忧。”这里的“命”指的就是“天命”!

宋朝宰相吕蒙正《命运赋》(又称寒窑赋)中写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又说“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可见时机、运势的重要性!

人生,从过程而言,包括前生、今生和来生,因为任何人生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前后相随、处于绵延状态的,是有前因后果的!

人生,从构成而言,包括性命、天命和使命!性命是来自父母的遗传基因!天命是一个人出生时所处的环境能量场和接收的时空数据包!使命是一个人内心潜在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的理想与目标!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有三命:性命、天命和使命!

一点心得,仅供大家参考!



文心龙


50岁是一个人从中年步入老年的过渡期,也说明一个人过完了半生,而人到了50岁后也是进入知天命的年纪。天命一般人理解的是上天安排的命运,也决定一个人的寿命有多长,但是也有人说知天命就是看透人生,顺应上天的安排。

那么,这个知天命指的是什么?

虽然说人的寿命是百岁,但是能活到百岁的人很少,而大部分人都是活到80多岁。所以,人在过了50岁后,面对身体的衰老,年纪的增长,他们对未来的寿命也看淡了。最坏的结果就是50多岁就离开人世,一般结果就是活到七八十岁,最好的结果就是活到百岁。而在古人眼中一个人能活到70多数就算是高寿,所以知天命就是知晓自己的寿命。

不过,知天命不是让你什么也不做,就等着命运的降临,而是让你全力以赴的为长寿做努力,却不问结果顺其自然。也就是不给自己心理压力,不勉强自己,保持积极的好心情,避免徒增很多烦恼,影响寿命。医学研究发现,很多人之所以患病,就是因为长期情绪低落,承受的心理压力太大,一直勉强自己做严重超出个人能力的事情,导致身心疲累被疾病缠身。

还有,人到了50岁后除了知天命,还要知道这2点,对延年益寿有帮助,也有利于日常养生。

先是不勉强自己吃东西,民间一直有一句话叫做能吃是福,吃的多说明胃口好,而且中医理论中也有肠胃好寿命长的说法。但是,人在年纪大了之后,肠胃衰老速度会加快,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都在下降,饭量会逐渐的减少。以前吃多少都没问题,现在吃点饭就会觉得肚子胀得难受,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就不要逼着自己吃饭。

如果你怕肚子饿的快就把一天的饭分成几顿吃,这样就可以在补充营养成分的同时,也能避免饿肚子。很多人把饭量减小当做是身体出现问题了,其实并不是的,只是衰老的正常现象。还有,当你肠胃不好的时候,吃的食物要以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每天适量的吃点粗粮,少吃油脂多的食物。

然后是每天最少抽出20分钟快走锻炼身体,比跑步2小时的效果还好。大家都知道50岁这个年纪,正是赡养父母,培养子女,还要面临退休的年纪。所以,人在50岁的时候压力最大,也很容易被疾病找上,而锻炼身体提高人体免疫力,就是给自己找到最好的医生。也就是说,不管你的事业有多忙,每天都要抽出20分钟快走,锻炼身体流汗,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还有抗衰老的作用。而且,快走并不属于激烈运动,适合所有人做,而一直坚持这样做的人也更容易健康长寿。

还有,50知天命知道是自己以后要走什么样的路,应该做哪些事情。所以,还想奋斗拼搏的人不要被年纪击垮,想寿命长的人,更要保养好身体,生病就积极地治病,如果身体很健康就继续坚持养生。



一棵扎了根的杨树


论语是儒家孔子的言行录,儒家是主张出世的,其学说主要用来治世的。而出世治世要和人打交道,所以要炼达人情,要知生入死。所以需要窥得天命。而天命具有社会学和自然学的价值取向问题。

一、知天命需要时间上的悟

一个人从孩童到青年,再到中年老年,从家庭到社会,从工作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磨练经历,不到一定的年龄阶段是参悟不透的,孔子以人生经验定在了50,也只是个虚数而已,古语有“老者如僧”,也是这个道理。

二、天命要知生

什么是“知生”,在儒学的早期,生的福义意义就是成仁,成仁就是为了真理不得不死,即的“杀身成仁”,在后期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其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要知道生,从天命中悟到生的社会价值。

三、天命要悟死

《论语·先进》有这么一段记录: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不知生,焉知死?”。

一般人就认为孔子不谈死,以死为界线,只谈当下的生,实际上孔子在谈论死亡时,有两种路线图:

1、对于普通人:以出生至死亡的方向进行

这就是对上述“天命要知生”论题的注释,因为普通人必须要了解生的意义和生的社会价值,知道为何而死,才知道何为天命,《论语·里仁》里“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最好的注解。

2、对于精英们:以知天命路线图的方向进行

“五十而知天命”中的“天命”。也就是天的的命运,是一个人们无法控制的条件,人的生生死死是外界成熟条件的必然产物,你的生要由这种条件的配合,你的死也要由这个天命决定。

孔子在《易传·系辞》中讲过“原始反终,可知死生之说”,明白了死生之说也就知道了天命。天命是不受人的控制的,你可知但不一定知,你知尽天命但又不可强违。


总之,孔子的天命,在强调其社会学意义的同时,也暗含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并且对于个体的人来说,认识这一命题的社会学自然学的内涵时需要时间上的积累,当然五十年只是一个大约的时间而已。


佛学漫话


五十岁才是一个男人的见识、能力达到巅峰之时。

五十岁的男人,在家庭里,上有老人,下有已经长大的孩子,剩下的是照顾老年的父母,为子女挣学费,挣房子挣媳妇,压力比以前大很多,需要一如既往撸起袖子加油干。

五十岁的男人,在公司里,距离退休还早,虽然还是中流砥柱,已经到了不重用,不提拔的年纪,要小心翼翼的好好干,听话,不挑三拣四,顺利的干到退休,不要被裁员,降职,落下遗憾。一旦因此失业,压力会更大。



秋之韵144222708


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

“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五十岁,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这是一个总结一生的时间拐点,所谓的知天命,我理解的就是指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而得出自己所取得成绩的多少,从而得知自己所创造的价值。更因为自己清楚的感知到自己的生理和身体上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精力也开始出现了懈怠,很难再去创造巅峰了。

对于这种现象的无奈,又无力去化解,所以,从古人开始,就把这种无奈抛给了老天。所以,就出现了天命一词,再加上自己的无奈总结,也就有了知天命一说。


老书虫的书架


《论语》中的五十而知天命中的这个天命就是指人的命运。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他五十岁的时候才知道命运的存在,从而达到心里的成熟。人在年轻的时候,往往血气方刚,斗志昂扬,频着一股“小马乍行嫌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的气概闯荡社会,我自己的事业,家庭打拼,人在这时往往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可是经过社会磨炼以后,人逐渐成熟稳重了,在这期间,人也付出许多代价:事业上的挫折,磨难,人生的许多不如意,还有意外和疾病等等。这时的人已经没有了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看清了自己的能力和前途,更加珍惜现有的一切。不在想入非非了,感知到了命运的控制力,性格也逐渐定型。甚至有些人受到挫折后主动去算命求签,总之,人到了这个时候更关注自己的平安幸福,而不是所谓的升官发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