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词不变,主演不变,导演不变,编剧不变,翻拍有什么意义?

海峰枫


对于舞台剧来说,所谓的“翻拍”是有意义的,但对于成工业化、成体系的影视剧来说,“同一拨人、同一个本子”的极端式翻拍,基本上毫无意义。

“表演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即便是同一拨人、同一个本子,只要创作思路变了,观众的体验也会不同,最关键的动态要素,就在于表现形式——表演。

虽然,影视剧摄制总是被称之为“工业”,但技术上的重复不难,难在表演上的重复。就像一句台词,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情绪和意思表达,一场戏,可以有不用以往的拍法和看法。这也是影视剧的“母体”舞台剧(话剧、戏剧、芭蕾舞)的魅力所在。

影视剧不同于舞台剧,舞台剧是即时表现,而影视剧是可重复、可剪辑、可弥补的,说白了,蒙太奇手法在内的后期处理,可以解决掉前期表演上几乎所有的缺陷和不足。因此,舞台剧可以重复演很多场而长盛不衰,但从艺术性的角度来说,影视剧的翻拍确无太大必要。

相信很多影迷朋友,都知道很多经典电影会有多个版本,比如上映版、导演剪辑版、重映版等等,可以粗略的把不同版本的电影,当成是“同一拨人、同一个本子”,但由于重新剪辑、重新配音、重做特效、增删戏份等后期技术的应用,不用版本的电影在表现上自然会有或细微、或反转的不同。此外,观众的审美与接受程度,也决定了一部影片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口碑和票房。

比如,韩国电影《杀人者的记忆法》、曾饱受诟病的《天国王朝》、明显走样了的《蝙蝠侠大战超人》,公映版与导演剪辑版几乎是两部不同的电影;

香港上映版的《黑社会》与国内公映版的《龙城岁月》,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故事,但因部分镜头的更替或删减,杜琪峰的表达和追求在两版片子中的具体表现上,几乎完全不一样。

当年,王家卫让观众云里雾里的《东邪西毒》票房惨淡,不得不让刘镇伟领着原班人马拍了部《东成西就》弥补,后来,《东邪西毒》终于重映,却获得观众的热切追捧,因为当年云里雾里的人物和剧情,现在又有了新的意义。多说一句,被“理想化解读”的《大话西游》与其很类似。

或许是为了经济利益,为了响应观众呼声,或许是为了艺术再创造,对经典影视剧的翻拍就从来没停过。有了《亮剑》,为何要拍《新亮剑》、《亮剑之雷霆战将》?因为,《亮剑》太成功了、影响力太大了,哪怕是把本子重新拍一遍,依然能吸引很多人去观看、比较、骂娘。

除了蹭热点的经济利益之外,影视剧领域的翻拍,当然有技术进步后的艺术再创造需求。拿耳熟能详的1986年版《西游记》来说,当时的创作、拍摄时间和技术条件等方面,无法完全满足主创的艺术追求,虽然戏排出来了,但主创依然有这样那样的遗憾,这也是后来,才补拍性质的新版《西游记》。

看翻拍有没有必要,观众和市场需求当然是优先的,但弥补当年在艺术创造上的不足和遗憾,才是更重要、更有意义的。


得着说


其中最牛逼的代表就是张若昀,《雪豹》里文章是主角,张若昀是配角,然后张若昀就找投资翻拍了,自己演周卫国。《麻雀》里男主角是李易峰演的陈深,张若昀演的配角唐山海,现在又出了一部《麻雀》的续集《惊蛰》,张若昀来演主角陈山,从名字上就看出来是陈深和唐山海各取一个字。


RedManchester


好尴尬的问题!

真的是如同上面说的那样的话!

台词,主演,导演,编辑,都没有变!那也就意味着是原班人马呗!

然后原班人马拍自己拍过的电影!

而且还是和第一次一模一样!

那就太好玩了,那能展现给观众的东西是什么!

剧情知道了,编剧知道了,主要,台词都没变!

唯一剩下的就是画面和演技了!

画质更清晰,这个好像可以有!

演技更真了,上一次受伤表现的不痛苦,这一次受伤表现的更逼真了!

如果非要给这种事情下个定义,我觉得吧,可能真的是太有精力了,

不知道观众会不会去看一部原班人马都没变,各种都没变的电影!

总之,导演高兴就好!呵呵,


影视天天圈


“十翻九烂。”

古龙盒金庸的小说陪伴了一代80,90后的童年,堪称武侠经典,


其中金庸小说被改编和翻拍的次数最多。《神雕侠侣》被翻拍11次,《倚天屠龙记》被翻拍9次,《笑傲江湖》被翻拍8次,《鹿鼎记》被翻拍6次。


明星艺人都以能出演金庸剧为荣。

83版的《射雕英雄传》捧红了黄日华、翁美玲、苗侨伟。

94版《射雕英雄传》火了张智霖+朱茵这组CP。

95年的《神雕侠侣》由古天乐+李若彤这对神颜搭档,至今很难超越。


因为金庸剧一炮走红的明星不在少数。

李若彤和刘亦菲的“小龙女”、高圆圆的“周芷若”、佘诗曼的“苗若兰”、朱茵和翁美玲的“黄蓉”。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因为其能够引起每个时代的认同和欣赏。


作为演艺新人,如果能够参加金庸大IP剧,即便低口碑低收视率,在金庸剧自带流量的帮扶下,也差不多红了一半。

而娱乐圈的导演更是乐此不疲,翻拍名剧有风险,但不翻拍可能连红的机会都没有。其中最典型的是于正,他把《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直接换成了女儿身,与令狐冲甚至谈起了恋爱。


一次又一次的翻拍经典,一次又一次的毁经典。

有炒作就有流量,有流量就有关注,有关注就有收视率,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很多导演作为商人,只关心可以赚快钱,丝毫没有诚意,至于为什么越拍越烂,并不是那么重要。


总有年轻的观众出现,总有新人需要捧,追星的魅力在于,它容易让粉丝蒙蔽双眼,进而自我麻痹,加上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蹭热度,打打感情牌,卖点经典情怀只是营销套路中的一种。


老徐侃生活


应该没有完全不变的翻拍,如果有应该是黄渤主演的《厨子戏子痞子》。这是剧是因为电影太火,后来跟着出了电视剧,但也是把电影没有讲到的东西拍了出来。

其他的翻拍剧有些是保留了大致的故事梗概,比如鞠婧祎的《新白娘子传奇》,这里还给白娘子强加了条青梅竹马的感情戏,还把好多坏事儿都写到了如意头上。赵雅芝版的基调是惩奸除恶并和法海斗法,到了这版就成了儿女情长,而且这个结局是认真的吗?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和许士林救母明明很有看点,结果就一集完了,真的不是来搞笑的吗?

变动最大的翻拍剧应该是陈乔恩版的《笑傲江湖》,直接把东方不败变成了女人,还加强了东方不败和令狐冲的CP感,大概是混合了老版和林青霞版本的东方不败。这个改编挺有新意的,虽然和原著差距较大,应该算是同人版《笑傲江湖》。

翻拍最重要的前提是老版有很广的受众群体,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得出翻拍有钱赚,这应该是所有投资人的初衷。翻拍剧有些是打着原著作者的旗号,有些是原版演员的号召,有些是原著改了那电视剧是不是也得改一改。

总而言之,翻拍一定是有利可图的。这里强烈安利一下《镜花缘传奇》,这部改编自清代文人李汝珍的同名小说《镜花缘》,为什么就没有翻拍?难道是投资人还没有看见它的优秀吗?

它虽然不像《封神演义》和《西游记》那么广为人知,但这部剧还是很有看点的,是关于十二花仙和武则天的故事。

就是这么糟糕的服化,我还看得津津有味。


少女的诗


其实翻拍后金典也很多,当然也有翻拍只是为了博取众人关注,完全是为了钱看的。这类人翻拍已经是在毁金典了,下面我来说说我个人觉得属于经典。

1:(三国演义)原创,说句实话我觉得没有一点文化基础的人确实看这个有点吃力,因为剧中用到的文言文比较多,好多内容说白了就是完全不懂,需要问大人或者私下查阅资料。可是大部分大人都连高中甚至初中都没有读完(分地区性的)他们只能凭着自己的理解来给解释,有时甚至答案完全不对。还有就是银幕上的字好多都是繁体,看不懂啊!

(新三国)简单明了,演员表现也很到位,毕竟是白话文对白,还有就是一些地方有注释。可以直白的看懂,需要查问的时候少了,对于一些爱好文学的孩子们可以非常便利。让他们可以直观的明白其中的意思。

2:(西游记)相信大家都知道老版西游因为当时的条件,资源,设备,后期处理等问题拍出来给人的感觉不尽人意。但是翻拍后的反响非常不错。从动画效果,从道具选用上都非常到位。给广大观众呈现了最符合国人心中的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神话题材的作品,它是我们好多人心中的复仇者联盟!这是我觉得具有代表的俩部翻拍。


自个来


一尘不变的翻拍当然没意义,但创新度过高,偏离版本太多,也没什么意义。

就拿最近这三部作品举例《新白娘子传奇》《倚天屠龙记2019》《封神演义》

《新白娘子传奇》说是致敬经典,剧中除了音乐没有任何老版的影子,感情线也加的是混乱不堪。许仙有青梅竹马的如意,白素贞有守护千年的景宋松。

蛤蟆精又看上了如意,在如意身边不停地打转。真怕后面再来一段浪子回头,他俩真在一起了。这一段段感情线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倚天屠龙记2019》武戏慢动作,文戏太磨叽。剧情是真心长且发展缓慢呀,感觉一集的事情能演10集,武戏动作精准漂亮,但也不用全是慢镜头播放吧,总的来说就是各种慢,节奏太长。

《封神演义》这个创新度绝对高,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拍不出。希望在大胆创新的同时也能保证品质。

每个人的接受程度都不一样,翻拍可以改动,创新,但不能给人感觉是两个故事,那还翻拍干什么呀?直接叫另一个名字岂不是更好。

点击加关注,饺子料将为你带来更多精彩影视剧内容。


饺子料


在电影界,一直有“十翻九扑”的说法,十次翻拍九次“扑街”,剩下的一次,能与前作比肩,就算是很高的评价了。

这些年来,翻拍超过原作的电影屈指可数,2006年马丁·斯科塞斯把港片《无间道》翻拍为《无间道风云》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所谓“超过原作”,也只能是美国观众的评价,中国观众依然偏爱原版,在豆瓣上,网友给《无间道》打了9分,而《无间道风云》只有7.2分。

比起翻拍的成功案例,翻拍成“车祸现场”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就算是电影工业高度成熟的好莱坞,在翻拍《午夜凶铃》、《咒怨》、《老男孩》、《我的野蛮女友》等片时,也只能在及格线上下徘徊……翻拍是个坑,别往里面跳,虽然电影人都有这个认识,为什么还不停有人“飞蛾扑火”?

分析原因,“致敬心理”算一种,“偷懒心理”也算一种,如近两年中国频繁翻拍韩国电影。翻拍太省力气了,原作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戏剧冲突,还有成熟的剧本框架,乐意的话,把精彩的情节和台词,也大可以原样搬回来。撞上好运气,恰好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话,翻拍是能实现“投入少,盈利大”的,比如苏有朋翻拍的《嫌疑人X的献身》。

但像《嫌疑人X的献身》这样的好运气,实在不多。大多数情况下的翻拍电影,要面对观众市场的变化莫测,观众的更新换代,电影审美的微妙变化,国家之间的文化隔阂,不同环境下社会心理的区别等等……极少有人能做到,在合适的条件下,选择合适的翻拍作品。

诸多的翻拍电影,暴露了电影创作的一个秘密: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电影的生命在于神秘与未知。这在电影被发明出来的那个时刻就决定了,当第一批电影观众看到银幕上驶来的火车大惊失色的时候,对于故事悬念的渴求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秘愿望,驱动电影业一直繁荣至今。

想要解释这个道理很简单,为什么有那么多烂片仍有大量观众去捧场,因为它是新片,讲的是一个新的故事,只是讲述手段拙劣了点,但这仍然没法阻止观众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在一部5分新片与10分经典片之间,多数观众仍然会选择5分新片,他们会带着尝鲜心理去看新片(这种心理还包含了第一时间看完参与讨论以实现社交价值),而对于经典片,人们的态度通常是,这些经典片已经存放在互联网上,想看的话,随时都能看到。


栋栋看电影


老剧新拍,应该不会台词、主演、导演、编剧都一成不变吧,只是把老剧复制一遍也不叫翻拍了,更谈不上有什么意义。

几乎每隔几年,一些经典的影视剧都会翻拍播出,中国观众看得最多的翻拍剧应该是根据金庸先生武侠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吧。

那《笑傲江湖》来说,拍摄的版本就不少于10个,除了年代不同,香港、台湾、内地、

新加坡等不同地区都拍过。

翻拍,其实并非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它在艺术和经济上都是有价值的。

就拿《笑傲江湖》来说,豆瓣评分最高的版本是1996年开播的由刘国豪、李添胜、袁英明导演,吕颂贤、梁艺龄、何宝生主演。豆瓣评分8.4,37206人打分,有81。2%的人都打了8分以上。

在此之后,2001年黄健中和元彬导演、李亚鹏、许晴主演的版本也是非常经典的一个版本,豆瓣评分达到了8.2,35908人打分,也有75.7%的观众打了8分以上。

为什么已经有了经典在前,还有人敢挑战经典,大胆翻拍呢?

首先,影视是一个技术革新非常快的行业,特效技术更迭更是以每两年一个大变样。对于特效需求大的影视剧,翻拍能更好的展现特效场景,让观众活动更好的观看体验。

这点应该很好理解吧,想想看1986年版的《西游记》跟看2012年版的《西游记》,视效差距是多么大。

以前没有电脑CG技术辅助,一些特效场景全靠布景和演员表演完成,孙悟空腾云驾雾的烟雾靠的是湿柴火闷烧,孙悟空飞行靠的是吊威亚,而且还都是野外实景拍摄,耗费的人力物力巨大,还不敢拍大全景,不然就很容易穿帮,让观众一秒出戏。

1986版《西游记》场景


再看2011年,电脑CG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很多打斗的特效场景根本不需要实物,在摄影棚里一块绿幕就能搞定,不仅省时省力,还能带给观众更震撼的视觉效果,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

同时,电脑CG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也极大的释放的影视创作人员的想象力,大场面、奇特的场景都能展现出来,更好地展现了原著小说里的场景。

2011年版本的《西游记》场景


制作技术的完善,自然可以算得上是翻拍的一种必要性。

经济上的效益也是不容忽视的。

影视创作做保险的方法就是翻拍经典,因为剧本质量已经有前作做保证了,而且还有坚实的观众基础,在前期宣传方面可以省下一大笔钱,就算翻拍失败也不担心没有人看。

而且经典影视剧翻拍一般会选用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演员出演,这些演员有足够多的粉丝,同样为宣传节省了费用,同时还能保证足够多的观看人群。

热门影视剧翻拍+热门演员主演,这样的作品还没开拍就早早被电视台、视频网站预定, 商业赞助也会纷至沓来,这么一操作,导演、主演和制片方早就名利双收了,何乐而不为呢。

只不过近些年,经典影视剧翻拍风气过于浮躁,目标脱离的重塑经典,回馈观众,而用一些注水的剧情和五毛钱特效来毁经典,目标全向钱看了。

但是现在观众也不是好混弄的了,经典与烂剧的分辨能力大家都普遍提高,对烂剧的包容度比起以前大大的下降,靠流量明星支撑的烂剧也是没有好日子可过的。

以前翻拍是为了重塑经典,而现在纯粹的是毁经典不倦。

影视创作上的偷懒和“一切向钱看”的风气已经让翻拍剧还没开播就背上骂名,这就是现状了。


影迷也疯狂


首先,提问者的这个问题不成立,现实中不会有什么都不变的翻拍剧,导演编剧不变很正常,连台词,演员都不变就很夸张了。

其次,翻拍剧的出现原因,第一个就是如今的制片方是为了金钱而艺术,并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翻拍剧的剧本对于制作方来说有它本身所自带的流量,有粉丝基础,是一个制作风险较低的项目。

第二个是因为如今电视剧编导团队缺乏创新,放眼这个电视剧市场,大多是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成,而或者是翻拍以前的老片子。

第三个是为了迎合现在重温经典的风气,将一些收视率高的片子通过现在的高新技术加工。

导演有利可图,市场上有一定的受众人群,翻拍剧自然就有它存在的意义了。这么多年来,虽然翻拍剧的质量一直都没提升过,似乎没拿得出一部是可以超越原剧的,但是这些剧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再加上观众对翻拍成果的好奇心,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翻拍剧的收视率,所以即使缺乏创新,但翻拍剧依然可以长久受到市场的青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