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著名的一首骂皇帝诗,却因写得水平太高,皇帝都不禁嘉赏

史上最著名的一首骂皇帝诗,却因写得水平太高,皇帝都不禁嘉赏!

有时候,生活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处心积虑想要得到的,却总是得不到;反而毫不在乎的时候,却总会恰巧如愿。这也许就叫“人算不如天算吧”。唐朝著名诗人宋之问,谄媚逢迎武则天,甚至不惜依附于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愿意抛弃尊严为之捧溺器,只是想换取高官俸禄,只是后来张易之等被杀,宋之问也受到牵连,流放他乡。相反有的诗人,不重名利,直言敢说,胆敢讽刺皇帝,却没有被杀,反而因为诗写得好,获得赏识,加官进爵,唐代诗人韩翃就是这样的代表。

史上最著名的一首骂皇帝诗,却因写得水平太高,皇帝都不禁嘉赏

刘邦虽出身农家,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大汉王朝,乃是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不得已亲自出征,很快便击败了英布。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

公元前209年,刘邦在沛县起义了,短短几天,他手下的人马就有了三千人。他带着这些人一路攻城拔寨很快就成了起义军的两大势力之一。他虽然自己的学问不高,可他广纳贤才,知人善用,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他把跟他一起建功立业的人都封了王侯。

史上最著名的一首骂皇帝诗,却因写得水平太高,皇帝都不禁嘉赏

既然是帝王诗,更多的则是以霸气而出名。刘邦在《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让多少英雄豪杰为之动容,短暂当过大齐皇帝的黄巢,以《不第后赋菊》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令天下为之倾倒。然而,在如此多的诗人皇帝之中,如此多的帝王诗中,还是朱元璋的《示僧》更为霸气,近千年以来无人超越: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翻文:春天的长安城处处飞花,寒食的东风吹斜皇宫的柳枝;黄昏时分宫中传递出御赐的烛火,轻缭的青烟飘入了王侯之家。)

史上最著名的一首骂皇帝诗,却因写得水平太高,皇帝都不禁嘉赏

大家可能发现了,看完这首诗的翻译,貌似没有一点骂人的意思啊!作者将寒食节长安城内的传烛活动描述得生动细致,借助轻烟将那种浓厚的节日氛围挥洒得淋漓尽致,甚至可以说是一首歌功颂德之作!那么为何会说它骂了皇帝呢?

史上最著名的一首骂皇帝诗,却因写得水平太高,皇帝都不禁嘉赏

这正是此诗的高级之处。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寒食,寒食节是为了纪念焚身而亡的介子推而延续两千余年的传统节日,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这一天,百姓们不生火做饭,禁烟火,只吃冷食。

这首诗又叫《愤题和尚诘问》,诗中朱元璋志得意满的神情可谓霸气侧漏:(我)杀光了江南百万雄兵,腰间的宝剑上的血迹还有腥味,老僧认不出我是如此的英雄好汉,却聒噪不休问我的姓名!朱元璋从小贫寒,当过放牛娃,做过乞丐,并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他当上起义军领袖,直至皇帝后,才有时间接触到最为杰出的文人,同时也有机会读书习字。虽然这首诗文才一般,叙事也相对简单,但在平淡的语言之下,却将霸气演绎得淋漓尽致。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他的部队骁勇善战,刘邦不得不自己带兵出征。打败了英布后,刘邦顺路回了一趟沛县,宴请家乡的父老乡亲。刘邦喝酒喝高了,一边敲着乐器,一边吟唱了这首只有三句的诗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三句诗歌语言质朴,表达了刘邦的霸气和担心没有人能守住他的大业的心情。

刘邦没有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是居安思危,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如何让自己与将士们辛劳打下的江山基业,不在日后他人觊觎中得而复失,回到故里后,去哪里挑选出更加精良的勇士来巩固自己的大好河山? 使之大汉江山固若金汤!

史上最著名的一首骂皇帝诗,却因写得水平太高,皇帝都不禁嘉赏

韩翃将这首诗发表后,当时的唐皇唐德宗十分欣赏,不仅没有问罪于他,反而将赋闲十年的韩翃送入仕途,一路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相当于起草诏令的国家级机密人员,从此韩翃扶摇直上,平步青云。韩翃也是唯一一位能够凭借骂皇帝而登上大雅之堂的文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当热这和他高超的写作水平是分不开的,毕竟《寒食》的确很出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