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5年级学霸自杀,妈妈喊“我的错”,儿童心理健康谁来负责?


可能也就是一天前,一个小小的生命从世界上陨落了,5年级的小学生,还只是个小娃娃,选择了从楼顶一跃而下。奔到楼下的妈妈哭喊着:都是我的错!然而真的已经太晚了。



上海5年级学霸自杀,妈妈喊“我的错”,儿童心理健康谁来负责?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样一起自杀事件离自己非常遥远,自家孩子肯定永远不会有如此极端的举动。但如果看过《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中国儿童自杀率世界第一》,会发现几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第一组数据:

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第二组数据:

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


第三组数据:

中国儿童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其次为早恋(22.7%),父母离异(13.6%)。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


很长时间以来,儿童自杀事件发生之后,大人都难以理解和尊重自杀者的心境,“太冲动了”,“性格不够坚强”,“太不懂事”,“完全不考虑父母的感受”等等。


但我们忘了,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些困难真的可以让他们在某些时刻产生离开这世界的念头。今天,物质生活已经愈发富足,相比之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开始变得愈发重要,那父母怎么做才能够守护住孩子内心的平和幸福呢?


1. 厘清焦虑源头,打破压力恶性循环


都说中国父母太焦虑,但很多父母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卷入到巨大的焦虑网中的,哪怕原先很佛系,跟孩子相处特别和谐的,然而上了小学后,考试成绩稍微有点风吹草动,老师不停地跟家长反馈孩子的种种“不佳”表现,各种公众号,(鸡娃)家长群,朋友聚会晒出牛娃的优秀表现,淡定的父母会一下子坐不住了,压力值蹭蹭上涨,如果这种压力无处排解,它就会原封不动甚至变本加厉地传递给孩子——我怎么看你这么不顺眼?!


然而,仔细分析之后,会发现这种焦虑是不堪一击的。


一方面饥荒时代建立的军备竞赛思维阴魂不散,

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以为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可以走,因此眼里只有输赢,高低,排名等等,跟孩子沟通只剩下经典三问:


作业做完了吗?

报A班还是报B班?

这次考得怎么样?


如果只有这三问,那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我在父母心目中的最高价值就是 好好写作业,考试考高分,如果做不到,我将一无是处。


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很多不满来自于老师的评价。在不少学校,老师的工作压力,或者说kpi有挺大一部分跟学生的成绩及升学率有关系。因此,老师也会把这一部分的压力传递给家长,关注点会特别集中在成绩上面。但不要忘了,家长没有kpi,为人父母首先要保证的是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幸福快乐的人。


2. 理解孩子大脑和成人大脑的区别



除此之外,很少有家长能真正理解孩子的大脑到底跟成人的大脑有何不同。人类大脑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部位:一个叫杏仁核,一个叫前额叶。杏仁核跟情绪有关,害怕、紧张、焦虑这些负面情绪都跟杏仁核有关,而前额叶跟理性思考有关,负责情绪调整和冲动控制。


前额叶属于大脑新皮层,一个人长到25岁之后前额叶才可能完全发育成熟,有些人一辈子都不成熟。而青春期或前青春期的孩子主要受杏仁核控制,很容易会出现大哭大闹、发脾气的情况,大部分家长的反应是“有什么好哭的?!”“脾气太坏!” 孩子需要的只不过是理性的成年人帮助他一起厘清到底是怎么回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不止学业,从2005年的两起青少年自杀事件就可以看出端倪:


2005年5月24日,11岁的江川少年晓城的父母从其同学那里了解到,事发前晓城犯了错,老师批评了他,还打了他。


2005年5月30日16时10分许,新城子新兴中学一名15岁的女学生从鸿运大厦15楼跳下身亡。原因是老师当学生面朗读她的情书。


这两起让人悲伤的自杀都是青春期的孩子在关系中的受挫引发的,他们一方面要适应身体的剧变,另一方面,青春期孩子的主要依恋对象从父母变成了同伴,很多情感在萌发,同时也变得特别敏感,需要别人更多的理解。


3. 改变含蓄的表达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关心



中国父母,尤其是父亲在表达爱时,往往会有些自以为是。认为赚钱给孩子花,保证孩子的衣食住行,孩子就能自然而然感受到爱。爱的发出和爱的接收往往是不对等,真正的爱,需要一些直白的表达,以及对孩子生活状态和情绪状态的关心,


“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爸爸妈妈的经验能不能帮到你?”

“学校有没有好朋友,平时在一起会玩什么,有没有发生矛盾的时候?”

“在学校会被老师批评吗?可以怎样看待老师的批评?”

“最喜欢玩什么?看什么书,看什么电影?爸爸妈妈可以陪你一起。”


这些问题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整个人的肯定

,而不是说只把目光局限在学业成绩上。我们大人也不喜欢那些只愿意有利益关联的朋友,将心比心,孩子也一样,期待大人能够不那么功利,看见孩子完整的面貌。


***

柴静在《看见》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同一个班 5 个小学生在一周之内连续服毒自杀。最初服毒自杀的是女孩苗苗,另外 4 个同学像被传染似的相继服毒。但随着调查的深入,青春期男孩女孩的隐秘情感,细密的人性真相一点点被剥开:异性之间懵懂的好感,男孩对女孩的行动上的侵犯,由此引发的同学言语间的伤害,姐妹间的情感博弈……


节目的最后,柴静对着镜头说:“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的确,我们能送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就是

走进ta的世界,关注ta的内心,支持ta成为自己,给ta面对一切的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