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下)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下)

九、

《尚书》之解,主要是依儒家学说之意对人或事做出的论述,不乏偏颇,甚或妄言。管仲,世人尊称其为管子,有“法家先驱”、“圣人之师”以及“华夏第一相”的美誉。管仲的祖先是姬姓之后,与周王室同宗。管仲先是助齐国公子纠争国君之位未果,后来因为有鲍叔牙力荐,得齐桓公重用,拜其为相。史书所载“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时齐国已存争霸天下之意,管仲的法家学说使齐国日益强盛,管仲更是力主征伐他国以图霸业,他的最有代表性的主张便是“尊王攘夷”,即“挟天子以伐不敬”。于齐国而言,管仲确为贤臣能人,然而他只不过是有霸业之心的齐桓公的贤臣能人。当时周朝虽已有衰败之象,但诸侯列国尚在周室之下,以一诸侯之臣焉能得诸侯之尊?管仲以强大齐国之相的身份,“合诸侯”时竟为自己专设与诸侯同礼之位,倡导周礼的孔子岂能不对其微词相讥?人间圣者,与天地合德,世间诸事皆是天意吗?灾变动辄害人毁屋,天在惩罚何人?天若有谴告人间政事,为何受到伤害的却大多是无辜的百姓?天之德何在?天德若此,惶论圣者之德!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下)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下)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下)

十、

仓颉造字,从此华夏有了书;奚仲制车,或可视其为“制造业”的革命!二者皆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必然,而非“上天”使然。人有智慧,亦有思想。正是因为人有思想,才会有太多的心思,欲念颇多,顾忌也颇多。人活于世,鲜有真正能做到内心坦荡、无私无欲者。心底有私,便会有欲。私欲作祟,或操行有失,从而内心存虚,遇突变之事便生惊惧。以世间祭祀先人为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习俗。行祭者当真是从内心里尊重其先人吗?未必!俗世间常见的一类情况是,逝者生时被其亲人鄙弃甚至虐待,死后却享甚是隆重的葬礼,每逢应时之节亦有“送钱”之祭。若遇事不顺,即生心疑,此便是“怀嫌疑之计,遭暴至之气,以类之验见”的实证。为人一生,尽孝道,行善事,心踏实!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下)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下)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下)

十一、

周公所制礼乐,尚礼者奉其为至尊,孔子儒学更是以周礼为根本。周礼,实际上是为维护周王室皇权而建立的,是约束臣子操行的规矩。“礼不下庶人”,非庶人之身,便应时刻知道守礼。孔子所处的时代,诸侯纷争,周王室已现衰败之象,周礼已近崩坏。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欲说服诸侯复周礼以安天下,终是没有得到任何响应,悻悻然回归鲁国专心治学。心中有所虚,故而闻迅雷烈风便心惊。君子坦荡,何来惧那自然天降的雷雨?人世间无道之事很多,尤以君王无道为甚,而所谓的天以降灾变作为对君王的谴告,何以受灾变之害的却是无辜的百姓?只因君王自称“天子”,天竟有意护其子?新朝书写前朝史,常言旧朝亡君无道。那么新朝又是如何撰写其史呢?祥瑞常现,吉兆频出,甚至不惜将帝王的生身都可以归为“因神而孕”。汉高祖之母梦中与神“合”而有孕,本是甚为可笑的无稽之谈,却被用来称颂汉高祖为“神”之子,如此这般,令刘邦之父情何以堪!“君子闻雷,虽夜,衣冠而坐”,未必是真君子,或许是只知墨守陈规的腐儒。地上人间之事太过纷杂,上天怎会有暇顾及?天又是从何而来?不过是人的心魔在作怪。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下)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下)

十二、

汉史常说秦恶,缘何秦能灭六国而代周?天亦助“恶”?秦有强君,也有善战能臣,征伐天下无人可敌,治理大统却是乏善可陈。理政频失,更有丧国失地之民仇怨尚存,天下如何不乱?秦短世而亡,原因众多,恶政只是其一,地域、族群不能及时有效融合,加快了秦的灭亡。大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在身边一干贤能臣子的协助下,吸取了秦朝的教训,武将安邦,文臣治国,更立有诸多安抚民心之策,故而大汉王朝得以兴盛。夏桀、商纣、秦朝二世和王莽的消亡,亡于失政;商汤、周武王、汉高祖以及汉光武帝的建功伟业,成于民意,皆非上天所为。然而古人极为崇信“天意”,有善解君意者附会“天意”,帝王们自然也就很享受他们的美意。古人不知灾变的自然起因,实在难解,便将其归于上天之怒。上天怒成王之疑而降雷雨,难道上天不知地上不只有成王一人,更有“天”亦不知其数的其他人?成王一人心有疑虑,天将怒火撒向众人,如此皇天何其任性!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下)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