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祭祖,新墳、舊墳有區別,注意這些禁忌

清明節祭祖掃墓,有很莊重的儀式。出門在外的人,在清明節期間,都會盡量趕回家鄉,出席祭奠儀式,藉機表達對逝去先輩的緬懷與思念。

中國地域廣博,華夏兒女們居住,並非都處一地,就出現了”十里不同俗“。但追根溯源,清明節祭祖期間,各地的一些禁忌,還是有必要知道的。

清明節祭祖,新墳、舊墳有區別,注意這些禁忌

清明節祭祖,儀式上都做些什麼?

逝者遠離人世,人們理解那邊的世界,就如同做夢一樣,邏輯上再離奇,具體事物也是生活中見過的。所以,實際上人們是把墳丘當作了長輩居住的房子。

清明節祭祖掃墓,大部分地區,都會在清明節期間集合人員,對墓地進行常規整修。如果是公墓自不必說,簡單清理即可。

要是出現塌陷的情況,也要適當修補,恢復原狀。常規做法,就是清除雜草後,擺好逝去長輩愛吃的果品,掛紙或者燒紙,然後磕頭祭拜。

清明節祭祖,新墳、舊墳有區別,注意這些禁忌

清明節祭祖,真正是”十里不同俗“

清明節祭祖的習俗,各地差別很大。這與清明節的千年演化密切相關,差異的具體表現,既有時間上的,也包括儀式的細節。

風俗和禮儀方面,《周禮》是根源,然後又出現分支脈絡。寒食的說法,先秦時期最明顯,嚴禁火種。到了漢代,很多地方變成禁火1個月,唐朝的時候減少為3天,宋代以後,寒食節就和清明節融在一起了。

山西,古代是三晉之地,另外,河北、河南等地,清明節的一些禁忌中,都能找到寒食節的影子:寒食節禁菸火。山西、河北的大多數地方,在清明節祭祀的時候,依舊保留了“掛紙”(也稱為“壓紙”)的習俗。

清明節祭祖,新墳、舊墳有區別,注意這些禁忌

因為要禁菸火,不燃香,也不燒紙錢,只是將白色的紙錢剪成特定形狀,用石頭之類壓在墳丘頂部。清明節前後,萬物復甦,大地一片嫩綠,墳頭掛著白色紙錢,就有了“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

另外,在清明節祭祖的時間上,各地也有不同。比較特殊的,清明節當天,反倒不掃墓。河北的說法,“早清明,晚十一”。意思就是,掃墓的時間,要在清明節以前做,當天反而不進行儀式。而湖南長沙等地,講究“前三後七”,也就是祭祖的日期,要在清明節的前三天,或者後七天。

清明節祭祖,新墳、舊墳有區別,注意這些禁忌

清明節祭祖,為什麼新舊墳墓不一樣?

所謂新舊墳墓不一樣,主要是指墓地的埋葬時間。一般習俗,埋葬3年以內的,都算新墳,超過3年的,就算舊墳了。

如果是新墳墓,泥土經過一段時間,會自然下沉,並且雨水不斷滲入,新墳難免出現墳丘受損、部分塌陷的情況。按照習俗,除了清明節,其它時間,一般是不能對墳丘動土的。所以,在清明節期間,儘量做好檢查,及時修復。

如果是傳統墓地,時間在幾年以上,會涉及另外一些問題。比如,上次清明節過後,已經經過一年時間,要查看墳丘是否出現鼠洞。如果有鼠洞,清明節過後,雨季來臨時,就會進水,進而影響到棺木,不論棺木是什麼材質,這都是大忌,必須及時修補好。

清明節祭祖,新墳、舊墳有區別,注意這些禁忌

清明節祭祖,瑣事纏身,無法回鄉怎麼辦?

古代的禮制,執行起來很嚴格,回答這個問題,先看看前輩們怎麼辦。

《周禮》禮制,在古代,有很多應用場合。比如,被朝廷任命封官,要到異地上任,恰巧這期間長輩去世,那就沒辦法了,按照禮制,其它的都放在一邊,先回家守孝3年,等到期之後,再提原先的茬口。

比如宋朝的蘇軾,為父親蘇洵守孝,整整3年時間,蘇軾沒有離開家鄉。直到公元1068年,3年到期,他才離開故鄉。然而,從此之後,多年的宦海沉浮,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

古代科技不發達,交通不便,生活節奏緩慢,這個守孝3年的規定,反倒讓一生顛沛流離的蘇軾,額外體會了3年的故鄉生活。

清明節祭祖,新墳、舊墳有區別,注意這些禁忌

由此看來,人生的確令人唏噓。清明節祭祖,能有機會回故鄉,現場表達哀思,其實是幸福的!如果不能返回家鄉呢?還是看看蘇軾。

蘇軾的妻子王弗,去世10年後,他始終沒機會返回故鄉,只能通過遙祭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極度哀思。正是這些真情的流露,鑄成千古名句:“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短短几句話,跨越了時間與距離,人雖未到,思念卻是永恆!

如果喜歡,請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