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用伪纪实的拍摄手法,塑造强烈的悲剧感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生而为人,生而为普通世人,我们无法摆脱这种普遍而抽象的绝望,更难从中获得重生的力量。

《超脱》▏用伪纪实的拍摄手法,塑造强烈的悲剧感

电影《超脱》剧照

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只能在这种绝望中,慢慢枯萎、死亡。

《超脱》▏用伪纪实的拍摄手法,塑造强烈的悲剧感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致郁系电影——托尼·凯耶导演的《超脱》,豆瓣8.9高分,是本鱼反反复复刷了四五遍的一部电影。

二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的这部电影,之后的每一年,在最悲伤的时候,内心困惑无人能解之时,便又把《超脱》拿出来重看一遍,让无处排解的抑郁情绪找到宣泄的出口,大哭一场然后重新回到令人绝望的生活。

今年已经二十四岁,算是每一年都给自己一场仪式,自我解构。像是忏悔,又像请愿。

拥有超能力能够看穿人心的男主亨利,因为在童年时期目睹母亲被祖父性侵后自杀身亡,而一生都感到痛苦焦虑,始终无法自我超脱。他来到社区学校当代课老师,却发现这里就像一座垃圾池,叛逆无理且生活混乱的学生,备受煎熬而痛不欲生的老师。

亨利无奈地发现——这里的每个人都在暗地里歇斯底里,很多人活着,都跟自己一样,看似轻松实则拼尽全力。

《超脱》▏用伪纪实的拍摄手法,塑造强烈的悲剧感

电影《超脱》剧照

他利用自己能够读懂人心的超能力,拯救因肥胖而自卑的女学生,让她感觉到被喜爱和看见活下去的希望;替被学生和家长欺凌的女教师解围,从而两人产生似有若无的爱情;带无家可归在公交车上交易的雏妓回家,以为给她吃的住的就能够让她走回正轨……

但亨利的超能力就像是反向拉力,将脆弱易碎的一切拉向了负面的极端

——女学生因为爱慕亨利,却得不到回应而选择服毒自尽;女老师因为撞见女学生向亨利告白,产生误会与亨利彻底闹掰;被带回家的雏妓,竟然在亨利的床上接客……

其实亨利自始至终都是清楚的,自己不是救世主,他不过是想通过这些来进行自我救赎,但很多事情都是他所无法掌控的。就好像在祖父临死之际,他无比痛苦地叫出了“Dad”,他知道自己并没有原谅祖父对母亲的性侵,以及依旧无法接受自己是祖父与母亲生下的孩子,但面对一个临死的亲人,他别无他法。

电影的最后,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亨利去接雏妓回家……

但,男主真的超脱了吗?或者你和我真的超脱了吗?

《超脱》▏用伪纪实的拍摄手法,塑造强烈的悲剧感

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瞑寂的某个长日里

沉重的云层低悬于天穹之上

我独自一人策马前行

穿过这片阴沉的,异域般的乡间土地

最终,当夜幕缓缓降临的时候

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现在我眼前

我未曾目睹它过往的模样

但仅凭方才的一瞥,某种难以忍受的阴郁便浸透了我的内心

我望着宅邸周围稀疏的景物

围墙荒芜,衰败的树遍体透着白色

我的灵魂失语了

我的心在冷却/下沉

显出疲软的病态

影片的结尾,男主亨利念的那首爱伦·坡的《厄舍府的倒塌》,似乎在预示着,结局的并不明朗——

我们终究无法自我超脱,不论我们做尽任何事情,童年的阴影将顽固地伴随我们终生,直至死亡来临,才会伴随我们的肉身化成灰烬。

《超脱》▏用伪纪实的拍摄手法,塑造强烈的悲剧感

电影《超脱》剧照

要知道男主的性格深受童年时期的经历影响,在电影中也有几处细节可以看出,男主有些时候的情绪是无法控制的,他始终是没有办法走出来,更不用谈什么自我治愈。

而雏妓虽然接受了治疗,也看似身心都恢复好了,但青春期的这段飘零的经历,也会像一块永恒的阴影,永远地跟随着她,两个人未来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

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那些所受到的伤害与打击,对于人格的伤害,大多都是一辈子无法摆脱的,它就像一道道的疤痕一样,你永远没有办法忽视它的存在。

以这样一首厌世悲观,而又敏感抑郁的诗结尾,导演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结局,但我们已经了然于胸。哪有什么救赎,都是自我慰藉罢了。这也是男主的自我解构,我们总是浸泡在苦痛之中,我们被迫接受,我们对一切无能为力,我们活着一天就没有办法与自己和解一天。

从凌乱潦倒的教室,到处散落的书,泛黄凋零的树叶开始,到男主在荒芜的一切之间,诵读着这首《厄舍府的倒塌》结尾,前后相接,像个永远无法断开的轮回,构成完整的世界,也构成了影片的完整。

整部电影故事线索非常地明朗清晰,虽然是由一个个碎片般的画面拼接而成,回忆与现在所发生的交叉剪辑,但因为有着特定的节奏,所以观感十分舒服自然,让观众很容易就陷入角色的情感之中。

通过胶片的画面质感,伪纪实的拍摄手法,将纪录片的访谈方式嵌入剧情当中,不显突兀反而给人以真实感,让人更容易代入其中,更接近电影所塑造的悲观世界,也更接近角色内心世界。

《超脱》▏用伪纪实的拍摄手法,塑造强烈的悲剧感

什么是超脱?

一部阴郁至极的致郁系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多的关注与认可,让我们都不由自主产生共鸣,不是因为流量,也没有明星光环,仅仅只是因为我们都一样,

永远心怀悲怆,心中总有郁结,难以释怀,难以挣开生活的牢笼,苦痛的泥沼。

我们都是如此孤独而可怜,我们如此渴望互相同情慰藉,却又拒人于千里之外。

你我的内心,其实都是一座孤岛。

每个岛并不相通,就好像我们的悲欢并不相通。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影迷眼中也有一万种《超脱》。

《超脱》▏用伪纪实的拍摄手法,塑造强烈的悲剧感

电影《超脱》剧照

到底什么是超脱?是什么需要超脱?又为什么超脱?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或者说,只有灵魂自己知道,肉身也只是依赖于灵魂的寄生虫。

过去的苦难依然历历在目,今日的创伤又叠加其上;肉身的疲乏还未得到释缓,精神的枷锁一次次重重压下;理想的火苗早已奄奄一息,现实的审讯正咄咄逼人;教育的本质是教人生存还是面对无能,未来的绝望是否也该列入教科书?殷切的救助也许适得其反,冷眼旁观放任生死也许方为正道……

绝望,漫无边际的绝望,无力去改变,无力再挣扎,反反复复,终其一生。

什么是超脱?超脱的释义,也许自始至终就是个伪命题。

《超脱》▏用伪纪实的拍摄手法,塑造强烈的悲剧感

关于童年的性格塑造——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马婷达问,

“是不是人生总是如此艰难,还是只有童年如此?”

其实人生走得艰难,很大部分原因,是童年遭受的不幸。那些后来品尝到的人生极苦,早在我们的童年就埋下了伏笔。

从小,我们就被“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洗脑,学着用大人的自大狂妄,来否定每个人的童年时期,那些烦恼愁绪。不可否认,像那些将矫揉造作当做忧伤,捏造痛苦与悲伤,自以为的冷酷或通透,有着太多廉价表演的痕迹。

但难道,只是因为年纪小,我们就不会感受到痛苦吗?不,敏感是一部分人的天性。

作家张爱玲,因为童年时期,整日面对无能且嗜赌成性的父亲,和极有手段工于心计的继母,以及浪漫成性情感生活复杂的亲妈,从很小的时候,她就学会叛逆,懂得厌恶、忍耐、憎恨,以及悲哀。她一生飘零,却从未表现出落魄,即使在最困难时候,依旧懂得怎么样体面地生活,一张破床单也能让她穿出特别的时尚气质。

《超脱》▏用伪纪实的拍摄手法,塑造强烈的悲剧感

电影《超脱》剧照

但同样地,再华丽的衣裳,也无法掩盖她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苦楚。原生家庭的不幸,造就她性格的淡漠,以及字里行间的讽刺与辛辣。而与胡兰成的那段恋情,又让她失望至极,在感情方面变得更加敏感。

有一回,张爱玲与第二任男友——著名导演、翩翩公子桑弧约会。看完电影出来,桑弧看着张爱玲,委婉地告诉她可以补点粉,张爱玲拿出镜子发现脸上泛起了油光,原本就不怎么敞开的内心,一下子又因为敏感而紧闭了。

她一生清冷,但她也实在太渴望爱与被爱,也因为“渴望”而让胡兰成有了伤害她的机会。因为对爱渴望得迫切又敏感,让她没有办法与桑弧,甚至后面美国的丈夫相伴终老。因为内心的自卑与敏感,她注定不能拥有幸福。

三段恋情最终全部不欢而散,张爱玲最后在公寓里独自终老,是悲剧,也是必然。

同为女作家,三毛十九岁写出的处女作《惑》,更是将自己患有自闭症期间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生动如许。三毛从小就有着敏锐的感官,这也是导致她比普通人能够感受到更多痛苦的原因。因为这份敏感,她活得自由自在,却又始终难以摆脱内心的悲伤,终于走遍撒哈拉沙漠,在挚爱荷西离世之后,用丝袜了解了自己的性命。

青少年时期的痛苦,如果没有消解,那么将伴随我们一生。

《超脱》▏用伪纪实的拍摄手法,塑造强烈的悲剧感

电影《超脱》剧照

亨利想要用自己的超能力,去拯救一些绝望的灵魂,也渴望能够自我救赎,但他做不到。因为他的学生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童年,甚至自己的青春期,没有办法逃避那些根深蒂固的自卑、敏感、脆弱。

观影建议:奉劝一句,如果不看《超脱》,你也许能够躲避阴郁对你的迎面痛击。


*作者简介:沈海鱼,95后,爱与诗、生命与自由的拥泵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