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中,为什么杨炯曾自我评价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269852880003


唐代是被称为盛产诗人的伟大时代,鲁迅先生就曾说:好诗差不多被唐人作完了。”

在初唐时期就有四位杰出人物,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而列第二的杨炯却自我评价: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是说自己排在卢照邻前面不大合适,心里愧疚。但把我放在王勃后面,我是不屑于他的,他不配。

杨炯这么说,自有他的道理,古人不光拼才华,也论人品。那么下面跟着有书君来看看初唐四杰的才华人品,杨炯为什么要用一个“耻”字来洗白自己。

唐代初期的诗歌题材比较狭窄,追求文字表面的华丽,等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出现后,诗的内容才开始从台阁写到关山大漠,境界开始空阔起来。

初唐四杰把唐诗引领向一个新的境界,他们的排序历代记载不一,如今来看,这个次序是唐朝人依据四人的诗文造诣来站队的。

一:王勃

王勃很有天赋,是个神童,六岁就能写诗文了。年少气盛,胆识不凡,十四岁时给当时的宰相写了篇议论时政的文章,宰相识才,给了个七品的芝麻官。

王勃开始了他的仕途鸿运,从此平步青云。成也文章,败也文章,因为为两位王子斗鸡助兴写了篇文章让唐高宗不满,被革了官。

到了二十岁,王勃再次步入仕途,担任参军。又因性格与人不合,恃才傲物,得罪了人被陷害,犯了杀害官奴的罪,死罪一条。

偏命不该绝,遇上皇室大赦,捡回一条命。但王勃的父亲却被此事所累,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去了。

王勃的千古名篇巜滕王阁序》就是在其去看望父亲的途中,路过滕王阁即兴所做。可惜做完此文第二年,王勃就失足落水而亡,天妒英才,只活了二十七岁。

如文中所说:“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一语成谶。却也仅凭一句“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让人过目难忘,名列初唐四杰之首。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这首诗是古代送别诗中的经典。

王勃的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中金句频出,存诗很多,他的诗文歌赋皆有佳作传世,不能一一胜举。

二:杨炯

杨炯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去,虽也博学多才,一路考到皇帝眼皮子底下,但唐代诗人大都是供皇帝和统治者御用的工具,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不留神写的诗文就惹怒龙颜,杨炯也难逃被贬的命,四十多岁就卒于任上了。

杨炯才华横溢,最擅长写散文,工于诗,特别是边塞诗写得气势轩昂,豪放不羁。其中巜从军行》是杨炯的上乘之作:“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已成千古金句。

他有一首《梅花落》的五言古诗深得后人青睐:“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候”是杨炯另一首五言巜紫骝马》中的名句。

自古文人相轻,杨炯也是才高八斗,论诗论文自认不相上下,论人品杨炯认为王勃有命案在身,诗写得再好,人品差劲。不算正人君子,没有资格排第一。所以用一“耻”字表示自己心有不服。

三:卢照邻

卢照邻擅工诗歌骈文,其中以歌行体最为突出。其中有一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被后人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卢照邻也因作诗触怒龙颜被捕入狱,出狱后因身体虚弱感染风疾,隐居长安的太白山深处拜神医孙思邈为师,研究方子除病。自己动手炼丹中毒,双脚萎缩,一只手也废了,后来又感染了可怕的麻风病。病痛折磨生无可恋,自掘坟墓,投水自杀。

卢照邻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身染沉疴,无药可医的悲惨状况,令人不忍复述。却也给后人留下了烩炙人口的不朽诗文。读到他的“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有心碎之感。

卢照邻的那首巜长安古意》长诗被誉为诗歌版的巜清明上河图》,全诗以磅礴之势展开长安的全方位画卷,风景人情,市井百态尽在其中。

卢照邻的凄惨身世令杨炯也于心不忍,惭愧自己排在卢照邻前面。杨炯虽对王勃的人品抱有成见,但他对卢照邻却又是怀着强烈的同情心的,其实杨诗人也是个性情中人。

四:骆宾王

初唐四杰中排末位的骆宾王有巜骆宾王文集》遗世,他的文采斐然,四杰中数他诗作最多。

他有一首咏鹅诗三岁娃都会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据说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非常了得了,也是位小神童出身。

骆宾王还有一首五言绝句也是耳熟能详,成为初唐五言绝句的代表作:“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在四杰中也是经历最曲折的一位,他一度反对武则天,上书触怒了武则天直接被下了大狱,后来放出来直接写檄文讨伐武则天。最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跟着徐敬业起兵反唐了。徐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一说被乱军所杀,一说遁入了空门。

但在今江苏高邮湖东岸的堤下,有一骆宾王庙,不知是不是他曾隐居的地方。

骆宾王满怀报国之情却又报国无门,一生沉浮郁郁不得志。命运多舛,以诗言志,情感深厚。读他的边塞诗和巜萤火赋》便能感同深受。

初唐四杰中,王杨卢骆四人都命运不济,但他们用才华为初唐文学史抹上了浓重的一笔。把唐文学从风花水月的狭小之境引领到了辽阔深远的山河万里。

四人写诗词歌赋各有特色,或以气势见长,或工于格律,或音调铿锵。清藻与雄厚并存。王杨卢骆都是初唐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

有书君认为:初唐四杰其实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的。至于杨炯说:“吾愧在卢前,耻于王后”,也不过说说而已,杨炯也曾赞过王勃才华过人是天资聪颖,天生具备的(“悬然天得,自符昔训”)。文人相惜相轻自古就有,大家都不必太较真,你还什么想法呢,欢迎评论。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关于杨炯和王勃,有一个流传久远的小八卦。传说杨炯听说时人给“初唐四杰”排名“王杨卢骆”时,很是不爽,公开表示“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一段被载入了新旧《唐书》。

.

但个人感觉,这个小八卦若真有其事,要不就是有特定场景,后人传下来的部分存在断章取义之嫌,要不就是有人存心挑拨二人关系。

.

因为王勃和杨炯应该是四杰中关系最好的两位,王勃曾评价杨炯:“杨学士天璞自然,地灵无对。二十八宿,禀太微之一星;六十四爻,受乾坤之两卦。论其器宇,沧海添江汉之波;序其文章,玄圃积烟霞之气。”

.

(杨炯学士如同天生璞玉,质朴自然,又如同地里的灵草,独一无二。若以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作比,他就是拱卫帝星的太微星。如果以易经六十四卦作比,他就是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他的器量,如同海纳百川。他的文章,如同仙境里的烟霞之气。)

.

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感情不可谓不真挚。更何况,王勃去世后,他的文集是由杨炯编撰并写的序,其中对王勃的评价极高,杨炯不大会说出“耻居王后”之类的话。

.

好事之人给四杰排名,应该是很晚的事,当时王勃早就去世了,对已经过世的朋友,杨炯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还争这一口闲气。因而,这八卦的可信性实在不算高。



碗豆什锦菜


自古文人相轻,杨炯又是四杰之中最为沉静之人,其文才不在王勃之下,而他认为王勃太过孤傲,所以“耻居王后”……



杨炯,初唐四杰之一,有点片面的说,他或许是四人中不那么显眼的一位,但同样,也是那个时代公认的四大神童之一,与王勃差不多同年而生,自幼聪敏好学,十岁应弟子举及第,侍制弘文馆,而那时,王勃还在读《汉书》六经,撰《指瑕》十卷。

关于这四杰,有一件事很有意思,当王、杨、卢、骆在社会上颇有名气之时,朝廷上有名的伯乐、一代名将裴行俭对四人有这样的评价: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须有文名,浮躁浅露,才高性傲......四子不能成远大之器者做也。惟杨炯稍沉静,应得令终,徐三子不得死。

意思是说,这四人虽然才气过人,可才高性傲,十分浮躁,在如今很难有什么大作为,只有杨炯稍稍沉稳,可能会有一个善终,其余三人可能没有什么好结局。

裴行俭出言直率,虽然话不好听,可后来的事实证明,真是一语成谶!

后来勃溺南海,照邻沉颖水,宾王兵败不知所终,而杨炯虽然郁郁半生,最后也落了个安宁,任盈川县令,终于任上,死得其所,暂不谈壮志未酬,单就结局而言,相比其余三人,何尝不是一个善终。



幼举入仕,空侯多年

杨炯出生在当时颇具名望的杨家,祖上是弘农杨氏一族,可谓是人才济济,西汉丞相杨敞、东汉关西夫子杨震、让曹操嫉恨的杨修都是杨氏一族,杨炯曾祖杨初、伯祖杨虔威都是赫赫有名的将军,伯父杨德裔任唐御史中丞。虽然到了祖父和父亲那一代,几乎没有什么官职,可家族基因却还在,可以说,虽然家道不比从前,杨炯也算是出生在一个文武世家。

这样的家庭环境所给的教育环境是别人不能比的,加之杨炯少年时便聪颖好学,博览全书、出口成章。

时兴弟子举,由各地政府举荐,朝廷选拔当地的少年天才入编,以待后用,就这样,年仅十岁的杨炯被选中,侍制弘文馆,年纪轻轻,便已经一只脚踏入了仕途。小小年纪,就实现了经济独立,每天读书写字,还有工资拿。

可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几年,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心怀大志的愤青,整整十多年,在一个微不足道的职位上,杨炯心急火燎,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把满腔郁闷诉诸笔端。

他以青苔暗喻自己,达而不显,穷而不沉,舒卷自如,隐晦曲折,含而不露,实则是在安慰自己别着急,沉住气!

苔之为物也贱,苔之为德也深。

夫其为让也,每违燥而居湿;

其为谦也,常背阳而即阴。

重扃秘宇兮不以为显,

幽山穷水兮不以为沉。

有达人卷舒之意,君子行藏之心。

——《青苔赋》节选

然后继续安慰自己,还要表露一下自己的心胸,身处幽谷无人问津,不因为没有人观赏就不绽放芬芳。

闻昔日之芳菲,恨今人之不见。

至若桃花水上,佩兰若而续魂。

······

虽处幽林与穷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幽兰赋》节选



再举入编,抱负难展

仰着脖子苦等了十六年的杨炯,终于盼来了机会,676年,年近三十的杨炯参加了“应制举”,终于入了编,进了弘文馆做了个“芝麻小官”,主要工作就是做一些编辑校对的活。

这下可惹恼了杨炯,十岁被举神童,苦等这么多年,到头来,一个芝麻小官就打发了,心底更加抑郁,这时候的杨炯或许有两种心理:一是怀才不遇,认为眼前的这个九品小官远远不及自己的学识;二是年近三十,他如此努力地拼搏了一把,却得到了这么一个结果,总归是有些伤自尊。心中不平无人可诉,只好谓之天命:

代之言天命者,以为祸福由人,

故作浑天赋以辩之。

冯唐入於郎署也,两君而未识;

扬雄在於天禄也,三代而不迁;

桓谭思周于图谶也,忽焉不乐;

张衡术穷于天也,退而归田;

我无为而人自化,吾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浑天赋》节选

尽管位卑言轻,杨炯在这个职位一待也是六七年,不得不说裴行俭相人有几把刷子,杨炯确实要沉稳的多。



仕途飞升,人生得意

能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气的人,总是会盼来机会的,杨炯便是如此。

681年,皇太子李显,也就是英王,因为爱惜人才,特上表朝廷,要吸纳青年才俊入崇文馆。杨炯受中书侍郎推荐,顺利入馆。第二年,又被提拔掌管太子东宫庶物。做太子的管家,何况这个太子极有可能是未来的天子,可以说前途一片光明,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面对这样一次仕途飞跃,杨炯心里无比兴奋,懂得些世故的杨炯自然忘不了当时的推荐人,于是投桃报李一篇《庭菊赋》应运而生:

岁如何其岁已秋,丛菊芳兮庭之幽,

君子至止,怅容与而淹留。

岁如何其岁将逝,丛菊芳兮庭之际,

君子至止,聊从容以卒岁。

——《庭菊赋》节选

人生得意须尽欢,本就喜好结交好友的杨炯,交际圈就更广了。前来求序求赋求文的人越来越多,杨炯现存文章46篇中,27篇都是为死者写的神道碑、墓志、行状、祭文等,可窥彼时盛况。



好景不长,受牵谪贬

在那个年代,不经谪贬的仕途是不完整的,一朝风雨巨变,所有繁华都成烟云,杨炯也不例外。

683年,高宗驾崩,第二年,武则天开始摄政,此时,地方上出现很多讨伐武皇的起义军,上次说到的骆宾王便是一位,杨炯的堂弟也是一位。

按照武则天的脾气,杨炯仅仅被贬已经是莫大的幸运。

山高路远,杨炯坐上马车前往四川,迎来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巫峡》

在四川的一段时光,杨炯愈加沉稳安静了不少,更加的沉敛低调,以至于这一段时光,在历史上鲜有记载。



重回洛阳,收敛锋芒

690年,他任满回到洛阳,\t武则天诏掌管教习官人书算之类的工作。很显然,这个官职不高,杨炯心中自然郁郁不平,可这么多年也算历经了些坎坷,杨炯心中明白,人生在世,收敛锋芒也是一种大智慧,尽管心中郁郁难平,还是对武则天尽情颂扬。

杨炯给武则天写了《老人星赋》《盂兰盆赋》等歌功颂德的辞赋,不吝溢美之词。

尤其是《盂兰盆赋》,692年宫中出盂兰盆,设斋分送各佛寺,武则天在洛南城门楼上与群臣为官,此刻杨炯上前,献上《盂兰盆赋》,称颂武则天“周命惟新”,并希望武则天作为“神圣皇帝”能够成为帝王的楷模……

晃兮瑶台之帝室,兮金阙之仙家。

其高也,上诸天于大梵;

其广也,遍法界于恒沙。

上可以荐元符于七庙,

下可以纳群动于三车者也。

——《盂兰盆赋》节选

这一阵猛夸让武则天浑身舒畅,随即就给杨炯升了职,官位不高,却好在还有些实权。



封赏右迁,卒于盈川

692年冬天,杨炯领赏出任盈川县令。

县令官职不高,郁郁不平大半生的杨炯有了“既来之,则安之”的释然,官职高低已然无所谓,他拥有的是盈川这片土地,还有这片土地里的百姓。

据说杨炯到了盈川之后,爱民如子,恪尽职守,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必然去附近的行政村与自然村巡视,为当地的地形地貌作出相应的规划。

最终,杨炯卒于任上,被百姓称为“杨盈川”,贤名传世至今。

和骆宾王那样典型的文人士夫不同,杨炯的一生有过一连串的性格转变,或许因为少年苦侯十六年的经历,杨炯比常人更多了几分沉稳,青年时候的他也是一个狂士,他讥讽伪善朝官为“麒麟楦”,他自诉“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尽管如此,可依旧是郁郁不得志,后来在四川的贬谪时光或许是杨炯性格转变的关键时期,他懂得了释然,懂得了珍惜当下,他入仕并不是为了位居高官,而是为了匡扶天下,济世安民,到哪里都是一样。

更值得一说的是,杨炯虽未曾到过边塞,更没有从军征战的经历,但他流传下来的边塞诗却为后人所称道,尤其是那首《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一代书生,抑郁半生,心中始终藏着一个征战沙场的梦,如果说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打开盛唐大门的一把钥匙,那么杨炯的这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就是盛唐大门初启,所有书生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呐喊,正是这一声声的呐喊,唤醒了整个盛唐。


沐阳说


我是文开石,我有好答案。

对于这类的问题,我总有种万金油的回答,一是“文人的事较什么真”二是“文无第一”。

这次我给些个人看法。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这哥四个凑到一块论,其实说的不是他们的诗文,而是他们骈文和赋的水平而言。

例如超级有名的《滕王阁序》就是一篇骈文。

杜甫老大诗里是这么排名的,王杨卢骆。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感觉一半是认同这个排名,一半是为了顺应平仄押韵。

什么说法排名都有,其实可以看作承认他们四个的文采成绩,但没有什么权威排名,因为本来就不是比赛。

张说(667年-731年)给的排名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

《旧唐书》给的排名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

都是天才,唐诗体系在他们手中诞生。

这哥几个成名都极早。

骆宾王生七岁即能诗,被称为“神童”。

杨炯年十岁即应童子举,翌年待制弘文馆。

王勃十六岁时,被太常伯刘祥道称为神童而表荐于上,对策高第,拜为朝散郎。

卢照邻二十岁即为邓王府典签,“王府书记,一以委之。王有书十二车,照邻总披览,略能记忆”

天生英才,仕途又都不是太顺。难免剩下点傲气。

能排进去就算幸运了,还要啥自行车?还要啥一二三。

中国人喜欢评个四六八十的,可惜因为都是双数,少了一个人,完全有资格一起排个“初唐五杰”。

可惜流传的作品太少,但是就凭一首,不比那四个低。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文开石


题目所述原文出自《新唐书·文艺传.上》: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初唐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均以擅诗文见称,特别是在改变齐梁“宫体”浮靡诗风上,都作出了很大贡献。被合称为“初唐四杰”,排名上则为“王、杨、卢、骆”。



事实上,四人的文风各有所长,难分伯仲。而王勃之所以排名居前,除凭《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外。诗中也常有出彩之语,如《秋日别王长史》中的:“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故此一排名在当时还是获得广泛认同的,筱静也认为比较公正。



扬炯之所以有:“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并且获得议者认同。这大多不单指诗文,而是涉及到王勃的为人处世,特别是其被判死刑一事。

王勃少年时曾从长安著名医生曹元学医,熟医理,著有《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咸亨二年,王勃从蜀地返长安,他听说其朋友凌季友任虢州司法,便向其求助:“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旧唐书·王勃传》)

在凌季友的帮助下,王勃也如愿任职虢州参军,但在任职其间,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出于私交,王勃便将曹达匿藏起来。但事后又怕走漏风声,会连累自己,便对曹达作出了杀人灭口之事,也因此被判了死罪,幸遇大赦,改为三年徒刑。而他的父亲也受牵连被贬至交阯(今越南)。

杨炯的为人则性情耿直,恃才倨傲,对官场伪善作派常有讥讽,因此,不满王勃为官所为,也合其性情。此话根源多出于此,因为“耻居王后”的“耻”字下笔极重,显然已超出了以文论文的范围。而“愧在卢前”则应是正常的自谦之语。


诗词书院


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王勃:唐朝文学家

代表作:《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品特点:诗歌内容充实,感情充沛,悲凉浑壮。

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在四人中才气最高,成就最大。

卢照邻:唐朝诗人

代表作《长安古意》

作品特点:词采富艳,内容广阔,以韵致取胜。

名句: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杨炯:唐朝诗人

代表作:《从军行》

作品特点:风格豪迈开朗,感情真挚。

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愧前于卢,耻于王后。既是自谦,也是对卢照邻的尊重,因为卢照邻比他的年龄大。同时也对这种排序有所质疑。暗含自己的才气并不输于王勃。其恃才傲物的品格一览无余。


诗词曲赋看起帆


王杨卢骆,符合四声习惯,读起来顺口,并非是个人成就的座次,还有“李杜”也是这样。


梧桐秋雨84047


貌似是王勃人品差,早年间有个犯官司的朋友跑到他的身边求助,他把人藏起来了,后来越来越感到害怕了,怕别人把他告发,他私下把逃犯朋友给杀死了


暴风烈马


耻居王后,有两层意,其一,以居王勃之后感到可耻。其二,王勃才高,胜己几筹,有幸居后,自感羞愧,故生耻辱之感。乃杨烔自谦之词!吾持此观点。


家电维修电器销售


不是佩服卢照邻,而是不服王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