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繼電氣——國內一流的輸變電裝備製造商


01 盤面分析


NO.1

美聯儲降息50基點,美股三大指數全線收跌

澳大利亞央行宣佈降息25個基點至0.50%

美聯儲宣佈降息50個基點,而且後期還有多次的降息預期,結果美股暴跌3%,因為市場通過鮑威爾的講話,對疫情影響下美國經濟的不確定性出現了擔憂。

NO.2

全球射頻(RF)解決方案龍頭Qorvo, Inc.今日宣佈,推出全球性能最高的寬帶功率放大器(PA)------ TGA2962。這款功率放大器是專為通信應用而設計,擁有多項性能突破,同時減少了元件數量、佔用空間和成本。這塊功率放大器基於高度可靠的氮化鎵 (GaN)工藝技術而構建。據有關分析,氮化鎵憑藉高頻、高輸出功率的優勢,正在成為5G基站功率放大器應用的主流。


相關概念股

:海特高新、耐威科技、藍曉科技、亞光科技等


NO.3

2月19日至今,A股三大鈷巨頭——華友鈷業、寒銳鈷業、洛陽鉬業分別累計下跌24.7%、28.4%、18.7%。


站在當前位置,必須再重新審視下鈷的基本面。


首先,特斯拉採用無鈷電池對鈷需求端實質影響較小,滿打滿算對全球鈷需求的影響不到1.5%。


先看全球鈷需求端的數據:

1)2016年-2018年全球鈷總需求分別是11.7、12.6、13.7萬噸,每年穩定增長。

2018年全球鈷總需求大概是13.7萬噸,其中3C消費電子鋰電池的鈷需求大概是6.5萬噸,佔比48%;其次是高溫、硬質合金鈷需求2.5萬噸,佔比18%;然後是新能源汽車鈷需求1.5萬噸,佔比11%;其他需求3.2萬噸,佔比23%。

也就是說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用鈷需求本來佔比就不大。


然後,大致做個定量測算:

特斯拉上海工廠年產能的目標是10萬-15萬輛(目前周產能是3000輛),而一輛三元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的用鈷量大概是0.01-0.013噸,滿打滿算,特斯拉全面轉向磷酸鐵鋰將減少鈷需求0.013*150000=1950噸,這不到2018年全球鈷需求的1.5%。

NO.4


其次,特斯拉自研電池如果採用乾電池+超級電容技術,不會影響鈷的需求。


很多人將特斯拉自研電池和採用寧德時代電池混為一談,認為都將採用磷酸鐵鋰路線,但其實是兩回事。


2月22日,有媒體跟蹤報道,指出特斯拉“自主研發的新電池是乾電池技術+超級電容組合,具體成分預計會在四月的特斯拉電池會議上進行說明”。

一方面,乾電池技術的目的是用硅碳負極替代傳統石墨電極,從而帶動整個體系能量密度的提升,然而乾電極只改變生產製造工藝,對正極材料沒有影響(鈷用於正極材料)。

另一方面,超級電容器能量密度提升非常有限且成本較高,短期內取代鋰電池基本不可能。


總之,特斯拉就算真採用乾電池+超級電容技術,也不代表推動新電池無鈷化。

另外補充一點,特斯拉目前採用寧德時代磷酸鐵鋰電池的核心目的是降低生產成本,迅速佔領國內市場,但是特斯拉長遠目標仍然是不斷提高續航能力,這也是整個新能源汽車的長遠目標,而要提高續航能力,最終大概率仍然是三元路線(重點關注四月的特斯拉電池會議)。


最後,保守預計全球鈷需求端或將保持每年6000-7000噸的增長。


1)消費電子領域的鈷需求才是大頭,2018年消費電子領域鈷需求就已經達到6.5萬噸,佔比近50%。

從去年開始,受益於5G驅動技術升級,消費電子不僅將迎來新一輪放量,單機耗電量(含鈷量)也將提升,假設消費電子領域每年鈷需求提升5%,那麼每年的增量就達到6.5*5%=0.325萬噸,也就是3250噸。


2)高溫合金、硬質合金等領域鈷需求每年保持穩定的增長。

高溫合金、硬質合金2016-2018年的需求大概是2.24、2.38、2.54萬噸,隨著下游應用對高端材料的需求提升,這一塊的需求增長只會趨勢往上,預計高溫合金、硬質合金未來的需求增長將保持每年3000噸左右。


3)整個動力電池領域的鈷需求實際上不會減少,將保持穩定。

一方面,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逐漸提高,整個動力電池領域的蛋糕是越做越大的;另一方面,磷酸鐵鋰只是分流了三元的一部分中低端市場,特斯拉追求能量密度(續航能力)的高端動力電池市場目前仍會使用三元。


02 個股關注

今天關注 000400 許繼電氣。


許繼電氣——國內一流的輸變電裝備製造商

關注天一論市,每日精析一隻個股,理性投資實現財富增值

近日公司發佈2019年報業績預告,預計實現歸母淨利為3.90-4.404億元,同比增長95.33%-120.37%,每股EPS為0.39元-0.44元。公司2019年業績逆勢大幅增長,主要是因為:1)業務開拓多點開花,公司營業收入增長較快;2)管理優化,綜合毛利率穩步提升。


在手訂單充裕,直流業務2020年有望持續大幅貢獻業績。公司掌握±1100kV及以下電壓等級的直流輸電換流閥核心技術,已形成集換流、控保和直流場一體的直流輸電設備成套能力。2019年2月,青海-河南±800kV、陝北-湖北±800k兩條特直線路招標中,公司中標換流閥7.34億元、直流控保系統1.93億元,中標份額分別為24%和49%。加上昆柳龍、張北及拉合爾等線路,公司在手在手特高壓訂單近40億元;從已招標線路建設節奏來看,公司直流輸電系統業務2020年有望大幅貢獻業績。此外,白鶴灘-浙江和白鶴灘-江蘇兩條±1000kV特高壓直流項目也有望在2020年度核准招標。網外市場陸續取得多點突破。在國內市場,1)重點推進華能、國電投、國能投、華潤、三峽集團、中移動等“獨角獸”大客戶構建;2)加快新產品、新業務市場拓展,2018年公司自主研發的35kV充氣開關櫃、35kV地鐵大分區光纖縱差保護等產品成功中標杭州地鐵;2019年,輔助監控系統在呼和浩特地鐵1號線實現首臺套運行。在國際市場,公司以配用電業務為突破口,加快推動本土化經營。2018年,公司電錶業務在泰國、孟加拉、俄羅斯實現首次突破,變電站業務新籤烏干達變電站、老撾變電站等項目。聚焦泛在電力物聯網,全力支撐國網公司“三型兩網”建設。公司作為國內領先的電網信息與智能化綜合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已承接多站融合、新型智能終端研發應用、能源互聯網生態圈建設、國網芯等多項泛在重點建設項目。同時,公司發揮自身在變電站綜合自動化和繼電保護領域的優勢,積極佈局變電站智慧消防、線路巡檢等新興業務。此外,公司也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2019年上半年,公司與中國電科院開展產品技術成果轉讓合作,與中興通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加強泛在電力物聯網、5G等關鍵技術聯合研究。


中長線投資者關注,逢低吸納。


03 附言


整個5G產業鏈,雖然投資巨大,產業鏈也長,但大部分利潤應該會被巨頭吃掉。


事實上,華為一家的利潤可能等於其它四家的和,跟不要說產業鏈了。


比如說PCB,剛開始比較賺錢,但隨著產能的增加,其毛利會呈現一個下降趨勢,但因為產能的增加,利潤總量還是在增加的,但增速已經在下降了。


在5G的投資週期內,這些股票會達到一個高點,然後就是從高峰迴落,跟週期股類似。


看看中興通訊,從4G建設高峰結束後股價有多慘就知道了,歷史還會重演。


所以呢,現在很多5G產業鏈的上游公司,它們的股價實際在距離山頂不遠的位置。


應該說5G的大部分設備都已經成熟了,基本不存在繼續大幅投入研發的情況,那也決定了,這些設備的利潤率會一路下降,按照普通商品估值,而不是高科技產品。


5G說穿了,國家給它的定位是基礎設施,曾經水泥、鋼鐵也曾被炒到天上去,但投資高峰一過,除了寡頭,大部分都回到了山底,未來一部分科技股的命運也一樣。


真正的高毛利的機會已經在往5G的下游轉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