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和曾國藩是什麼關係?

冷月鉤沉


李鴻章少年才俊,以高考優等生的成績留在了北京。被曾國藩發現,這孩子文章好、思維敏捷,前途不可限量,給我做學生吧。

從此師生朝夕相處,從學問到做人曾國藩都傾囊相授,李鴻章一生的造詣都是在這個時期奠定的。這算是師生第一次相遇。

沒過幾年,爆發了金田起義,僅僅兩年時間太平天國席捲了半個中國。當時八旗和綠營兵已經腐爛到根,完全沒有能力抵擋太平軍。正值任禮部尚書的曾國藩在家丁憂,藉此機會,大義凌然的將練兵救國當成自己的首要任務,堪稱書生帶兵的典範,於是湘軍興起了。

此時的李鴻章在滿人福濟手下做幕僚(在曾國藩以前大清重臣基本都是滿人來擔任),幾次被推薦,幾次被拒絕,當時謠言滿天飛,李鴻章已經不能在家鄉立足了。後來雖然被授予了道臺缺,但也是虛職,沒有實權。

到咸豐8年(1858年),鬱郁不得志的李鴻章來拜見恩師曾國藩,曾國藩就把他留在了手下。雖然很受曾國藩的看重,但是也只是一個幕僚,沒有真正施展能力的舞臺。在追隨曾國藩這幾年中,曾國藩幾次上朝廷推薦李鴻章,因為種種原因,都落空了。當時的李鴻章已經38歲了,常常感嘆懷才不遇,慷慨蹉跎,虛度了半生。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李鴻章回顧人生的時候,他應該會非常感激曾國藩,感謝這一段學習經歷。在跟隨曾國藩這幾年,才是他人生最好的實驗學校,讓他一生受益無窮。

後期曾國藩的弟弟曾國權帶兵攻克南京城的時候,各方面的將領都嫉妒這天大的功勞,壞話謠言滿天飛,就連大名鼎鼎左宗棠也不能免俗,此時已經創建了淮軍的李鴻章沒有任何閒話,並且還幫助曾國權進了不少美言,感恩之情溢於言表啊。

李鴻章在情感上對亦師亦父的曾國藩都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依賴。在生活習慣上,李鴻章辦事的時候,桌子上從來不堆積公文,客廳裡從來沒有未接見的賓客,這就是完全模仿曾國藩的風格。李鴻章位高權重,待人接物常常很傲慢,只有對曾國藩,他才像兒子面對嚴父一般,畢恭畢敬。

可以說李鴻章在各個方面都在學習著曾國藩,也可以說曾國藩成全了李鴻章,給風雨飄搖的中國大清國留下了一位擎天之臣。




波濤洶湧的小書童



顧氏造船廠廠長


晚清既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不堪回首的黑暗時代,但也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光輝時代。

曾國藩、李鴻章,同為晚清中興名臣,前者出生於1811年,逝世於1872年,享壽61歲;後者出生於1823年,病逝於1901年,享壽78歲。

兩人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最著名人物,一生亦師亦友,交織糾葛無數,除了同朝為臣外,兩人之間還有什麼關係呢?

一、師生之誼

曾國藩年長李鴻章12歲,但卻和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是同榜進士。

1838年,曾國藩與李文安二人同登道光戊戌紐福保榜,殿試三甲,不過曾國藩排42名,李文安排112名。

在清代,同一年考取功名的,都稱作同年。

這一年,李鴻章已經15歲,早已攻讀經史,打下紮實的學問功底。

1840,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李鴻章中秀才。三年後,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貢。

時任京官的李文安望子成龍,頻頻來信催促李鴻章來北京,準備來年順天府的鄉試,好光宗耀祖。

1845年,即道光二十五年,李鴻章入京會試,並以年家子身份受業曾國藩門下,從此開始了兩人數十年的交往。

當時,曾國藩因為患肺病,僦居城南報國寺。

從初次會試落榜到1847年中進士期間,李鴻章與曾國藩“朝夕過從,講求義理之學”,還受命按新的治學宗旨編校《經史百家雜鈔》。

曾國藩對這個聰慧的學生也是非常欣賞,一再稱其“才可大用”,並把他和門下同時中進士的\t郭嵩燾\t、\t陳鼐\t、帥遠鐸等一起,稱為“丁未四君子”。

此後終其一生,李鴻章都以曾國藩的學生自居。

二、情同父子

太平天國運動是滿清統治中國期間,遭遇的最大統治危機,但在危急的局面之下,也無意間促成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傑出漢族士人出人頭地的機會。

咸豐三年,即1853年,太平軍佔領安慶,殺死巡撫蔣文慶。

咸豐帝詔諭工部左侍郎呂賢基前往安徽,任安徽團練大臣,辦理團練防剿事宜。

當時在翰林院的李鴻章也隨同侍郎呂賢基回籍辦團練,就此脫離文山會海,海闊天空任我飛躍。

不過,吊軌的是,呂鴻基是被李鴻章慫恿下回鄉辦團練的,結果當年就在舒城戰敗,被迫投水而死。

李鴻章卻成功從“翰林變作綠林”,因為戰功不斷提拔。直到1857年,因為丁憂卸任,為父親守制。

結果次年,太平軍再次攻陷廬州,李鴻章被迫攜帶家眷出逃至南昌。

1859年,正在前線的曾國藩急需用人,想到以前的學生李鴻章在家賦閒,趕忙將其找來入幕,負責起草文書。

早期的師生關係,使得李鴻章能夠參與核心機密的討論。

數年的戰場經歷,使得李鴻章與曾國藩幕中李元度等文人相比起來,更能獲得能力上的提升。

回頭來看,曾國藩幕中數年的經歷,是37歲的李鴻章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能力提升。

對此,李鴻章也自稱:“我從師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隨時、隨地、隨事,均有所指示”。又說“從前歷佐諸帥,茫無指歸,至此如識指南針,獲益匪淺。”

1860年,曾國藩推薦李鴻章前往上海,編練淮軍,從此,李鴻章開始了一生功業。

可以說,人生中,難得的是遇到一個好老師,一個好上級。

不過,李鴻章幸運的都遇到了,此後終其一生,李鴻章都與曾國藩情同父子。

鎮壓太平天國是曾國藩一生事業的頂峰。

此後,曾國藩主動去除兵權,解散湘軍,卻連遭兩次人生滑鐵盧:

先是剿捻失敗被迫去職,接著又於1871年因為天津教案失意。

而李鴻章卻在鎮壓捻軍、辦理天津教案中名聲鵲起,聲望遠超曾國藩。

對於這樣的局面,李鴻章本人如坐針氈,無以向世人剖名心跡。

這一年,曾國藩去世,李鴻章在輓聯中寫道:

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無疑藉此昭告世人:曾國藩是我的終身恩師,曾國藩的功勞遠遠超過世人。


小奔說史


曾國藩比李鴻章年長十二歲,算起來曾國藩與李鴻章是亦師亦友的關係,曾國藩不僅是李鴻章的老師,還是他的頂頭上司。

曾國藩與李鴻章都是晚清重臣,深受清廷倚重,二人都對晚清政局走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曾國藩與李鴻章均列其中。

二十四歲的李鴻章考中進士,入京後遍訪名師。事實上在李鴻章未中進士之前,就與兄長李瀚章以“年家子”身份投在曾國藩門下,拜曾為師,之後李鴻章參加恩科會試,曾國藩為主考官,雖然李鴻章沒有考中,但是文采受到曾國藩賞識,稱讚李鴻章“其才可大用”。

之後李鴻章回安徽老家操辦團練,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但是幾年下來,原本想成就一番事業的李鴻章被太平軍打的狼狽不堪、一敗塗地。

一八五八年年底,團練失敗、走投無路的李鴻章來到江西,決定重新投入曾國藩門下,曾國藩對李鴻章十分了解,深知他的才華,但是年輕時的李鴻章性情急躁又自視清高,若不是被太平軍打敗,想必也不會重新投靠自己。所以,曾國藩故意不見,李鴻章便找人說情,曾國藩對遊說的人說到:“李鴻章志大才高,我這裡只是一條淺溝,容不下他這條大船,他何不回京供職呢”?經過一番軟磨硬泡,李鴻章終於進了曾府,成為幕僚,其實曾國藩並不是不想用他,只是想要打擊一下他的傲氣,讓他更加成穩。

李鴻章能有後來的成就,離不開曾國藩的教導和提拔,李鴻章的思想、性格以及生活習慣都受到了曾國藩的影響,李鴻章曾說:“吾從師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隨時、隨地、隨事,均有所指示,獲益匪淺”。而曾國藩生性謹慎,遇到大事需要決斷之前必然要徵詢李鴻章意見,二人真正做到了“名為師徒、實為良友”的地步。




悠悠華夏五千載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被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李鴻章更是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李鴻章可以說是曾國藩一手帶出來的。

師生關係

曾國藩是李鴻章的老師,1845年,李鴻章會試落榜,投帖拜入湖南大儒曾國藩門下,曾國藩成為了李鴻章一生的大貴人。曾國藩將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盡相傳授,奠定了李鴻章一生的事業和思想基礎。李鴻章一生都是以曾國藩的學生自居。

同僚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李鴻章先是充當曾國藩的幕僚。之後,在曾國藩的幫助下,他又組建了淮軍,這也成為了李鴻章一生的轉折點,他領導的淮軍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震懾一方的重要軍事力量。可以說,沒有曾國藩的幫助,李鴻章很難在政治上取得這麼大的成就。

政見不同,卻始終尊重

李鴻章和曾國藩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李鴻章羽翼豐滿了以後,有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曾國藩是明哲保身的一類人,在湘淮軍的去留問題上,國藩擔心功高震主,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選擇裁軍。而李鴻章的眼光更加長遠,認為“目前之患在內寇,長遠之患在西人”,主張保留湘淮軍。從此兩個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路線。

同是朝廷重臣,用不同的方式為國家效忠,政見不合適難免的,但是李鴻章始終對曾國藩保持尊重之心。曾國藩更像是一個道德楷模,而李鴻章更痴心於權術。


歷史百川


曾國藩與李鴻章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兩人都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們一個創立了湘軍,一個創立了淮軍。

李鴻章比曾國藩小十二歲,1859年,李鴻章做了曾國藩的幕僚。他才思敏捷,常常對於時事都有獨到的看法,不過由於比較年輕,不懂韜光養晦,有些鋒芒畢露,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曾國藩則有儒家大家的風範,他非常欣賞李鴻章,為了磨練他的性情,曾國藩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李鴻章。所以李鴻章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從師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隨時、隨地、隨事,均有所指示。”

曾國藩與李鴻章兩個人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李鴻章做事果斷堅決,靠的是一股子銳氣,而曾國藩則成熟內斂,遇事往往會深思熟慮再做決定,因此兩個人還不是純粹的師生關係,亦師亦友最為妥當。

不過呢,由於性格和其他各方面的原因,兩個人的矛盾也就漸漸產生了,不過在胡林翼的規勸之下,兩個人最終重歸於好。

在打太平天國的時候,曾國藩曾命令李鴻章組建淮軍,並且給予了很大的支持,這也就讓李鴻章有了自己的班子,在加上李鴻章確實有極高的戰略眼光,所以李鴻章的羽翼漸漸豐滿了起來。

不過,在打敗太平天國之後,兩個人的政見不和也就顯露無疑了。曾國藩本身是一位大儒,擔心功高震主,所以主動交出兵權。而李鴻章則不然,他不僅沒有解除武裝,還引進西洋武器武裝自己的軍隊,準備跟西方人死磕。

在朝堂上,兩個人的政見也非常的不和,只不過隨著曾國藩的離世,終結了這種不和。李鴻章還給曾國藩寫了輓聯: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善者無名


曾國藩作為晚清名臣,最大的功績是剿滅了太平天國。對左宗棠、李鴻章都有提攜知遇之恩。毛澤東曾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即使在毛晚年他還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蔣介石對曾國藩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足為吾人之師資”,“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



曾國藩一生愛傳幫帶,提拔下屬不遺餘力。曾李關係可追溯到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與曾國藩的交往。李文安與曾國藩是同年進士,李鴻章與其兄都曾以“年家子”身份投靠曾國藩門下,跟曾學習八股文和“義理經世之學”。曾國藩很善於發現和使用人才,李鴻章就是曾國藩一手培養和提拔起來,沒有他的敲打,沒有他的舉薦,也就沒有了這位晚清重臣。李也很感激曾的愛護,師生間合作親密,一直持續到李鴻章鎮建立淮軍獨當一面。


曾國藩

李鴻章建立淮軍之初卻被太平軍打得一敗塗地,落魄潦倒投靠曾國藩大營。我們都知道曾國藩有過人的識人才能,他知道李鴻章性情不穩,妄自尊大。遇事勇於表現自己,不知不覺中得罪了很多人。曾國藩想打一打他的傲氣,所以故意不見他。一個多月後,在經過其二人共同的好友胡林翼的勸說下,李鴻章才加入曾國藩大幕。


晚年李鴻章

曾國藩素知李鴻章放蕩不羈,就找機會想方法培養、磨鍊李鴻章的性情和道德。在曾幕,李鴻章不僅起草文牘,也參與重要軍機。等湘軍攻陷安慶以後,曾國藩認為差不多了,就讓李鴻章回合肥再拉起一支隊伍,既可對太平軍的形成夾擊之勢,也希望李鴻章能獨擋一面,成為大器。李鴻章面對難得機會,卻很為難。於是曾國藩不僅給他各種物資,還從湘軍中撥了九個營給他作為起家的班底。在曾國藩的鼎力支持下,李鴻章建立了一支和湘軍齊名的淮軍。 李鴻章由於才能高超,打仗往往有自己獨立的眼光,很快就在上海站穩了腳跟,擊潰了來犯的太平天國軍。

看到李鴻章的功勞,曾國藩上表保奏李鴻章升為江蘇巡撫,加太子少保,封一等肅毅伯。在李鴻章在離開曾國藩短短兩年,其聲望就迅速上升和老師並駕齊驅了。此後,李鴻章卻多次在曾國藩急需支持的時候,拒絕曾國藩的要求。曾國藩終於無計可施,只好作罷。這反映了曾國藩的一貫風格,隱忍圖存。

合作就意味著妥協。雖然李鴻章在某些方面拒絕與曾國藩合作,但是在關鍵時刻,他也能作出重大犧牲。曾國荃為了爭得平定太平天國的首功,早在同治元年(1862年)就孤兵挺進南京城下。雖然朝廷一再要求,李鴻章知道曾國荃不願與他人分享這一“首功”,就是拒不進攻金陵。這點讓曾國藩很感激。 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曾國藩急流勇退,解散了湘軍。而李鴻章卻大辦洋務,在朝廷的地位卻節節攀升,歷史地位超過了他的老師。

曾李一生,有衝突,有合作,但他們都懂得適時進退。李鴻章“終生事曾國藩如嚴父”。1872年,曾國藩去世。李鴻章在北京聽到這個消息後,寄來一副輓聯過來:“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泰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安內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曾國藩是一位傳統的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體現了儒家的嚴格的律己,在立德、立言、立行方面都要求臻於完美。曾國藩很善於發現和使用人才,除了李鴻章、左宗棠,像胡林翼、郭嵩燾、沈葆楨等一大批人都是曾國藩提拔起來的,在後來的洋務運動中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曾國藩周圍是當時社會精英的聚集點,而李鴻章只是為做事而做人,在個人修養品德為人方面都遠不及曾國藩。


不憚求史


道光二十五年(1845),會試落榜的李鴻章投帖拜入湖南大儒曾國藩門下,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李鴻章先是充當曾國藩的幕僚。之後,他又組建了淮軍,這也成為了李鴻章一生的轉折點,他領導的淮軍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震懾一方的重要軍事力量。

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李鴻章又率領淮軍平定了北方的捻軍起義,於1870年接替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李鴻章和曾國藩在很多事情上的看法不盡相同,二人是有一定的隔閡的,曾國藩對李鴻章的能力是認可的,但沒有給予相對應的機會,促使了李鴻章出走組建淮軍。


歷史銅鏡ZBW


答:二人亦師亦友亦對手,職場最走心搭檔,帝國糊裱將。

曾國潘的主要功績是剿滅太平天國,其巔峰時期擁湘軍幾十萬,佔據江南數省。後世人常評說曾為何不稱帝,非不為,是不能。從人性的角度看,帝王寶座的誘惑力,凡人均不能抵制。湘軍內有左宗棠掣肘,外有李鴻章的淮軍分庭抗禮。曾國番只能做聖閒,做人臣。

曾李二人可算是職場最走心搭檔。鬥而不破,互依互存。曾因李系淮軍的存在,使清庭對你放心,固功高震主卻能安居人臣,李因曾系湘軍的存在,而倍受朝廷重用,二人心領神會。

最終的歷史,曾國番做了聖賢,李鴻章做了反派,同為破落帝國的糊裱將,曾國番比李鴻章更高一層境界,

歷史和後人不理解李鴻章,但慈禧太后理解,所以他能穩居高位。李鴻章沒有出賣民族和國家,他練水師,開展洋務運動就是圖富國強兵。那些讓民族屈辱的條約,他不得不為,這不是他的錯。慣於清談的士大夫說“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這似乎是道德的制高點。可然後呢,屁用都沒有。沒有韌性的精神,就沒有韌性的民族。


五嶽十八


李鴻章和曾國藩同為“晚清”重臣,也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說到兩人的關係,其實可以稱作是“亦師亦友”,也可以說是親密無間的兄弟,或者說是晚輩和長輩,總之,沒有曾國藩,就成就不了後來的李鴻章,沒有李鴻章,曾國藩的事業也不會得到很好地繼承,我們且來看看兩人之間的具體關係。

“亦師亦友”:李鴻章年幼聰穎,從小接觸的就都是名師,學到的知識非常之多,17歲的時候就中了秀才,時隔四年,李鴻章聽聞在京城做官的父親的建議,決定到京城走上仕途之路。因李鴻章的父親和曾國藩是同年考上進士的,但李鴻章父親自認為曾國藩的學識要高很多,於是就像曾國藩推薦了自己的兒子,從此後,李鴻章正式跟隨了曾國藩,成為曾家門下的第一大弟子。

“親密無間的兄弟”:李鴻章經曾國藩的點撥,一步步成為曾家的實力干將,曾國藩很放心的把部隊交給他打點,對於一些棘手的問題也願意和李鴻章一起商量。曾經曾國藩計劃把大營搬到安徽,但受到了李鴻章的阻攔,無奈之下,李鴻章甩手而去,兩人制造下了矛盾,但最終曾國藩發現了自己的錯誤,李鴻章也重新回到曾家,從此從曾家發達,開始組建淮軍,平定太平天國,鎮壓捻軍,一步步成為晚清重臣。

“晚輩和長輩”:曾國藩要比李鴻章大很多歲,而且曾國藩和李鴻章的父親是同輩,所以二人是晚輩和長輩的關係。在生活中,李鴻章曾坦言“畏懼師傅”,也就是害怕曾國藩,但兩人之間的關係又非常之好,曾國藩認為李鴻章是唯一能匡扶清朝的人,可以曾國藩幾乎把畢生的心血都交給了李鴻章。

“晚清”雖然腐敗無能,但主要是由於天子的腐敗,其實名臣還是非常多的,尤其是曾李二人,為清朝續了很多年的命,就連外國人都稱讚,李鴻章是清朝人中唯一能和世界抗衡的人,足以見得此人的世界觀在當時是多麼先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