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三字經運用於初中歷史課中,會不會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

三字經一共一千一百四十五個字,全文分為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談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強調教育的內容和順序;

第三部分講授基本的文化常識;

第四部分介紹代表中國文化的重要經典和讀書的次第;

第五部分是中國通史綱要;

第六部分談勤奮刻苦是接受教育的基礎。

如果把三字經運用於初中歷史課中,會不會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

如果把中國通史的部分融入到歷史講課中,會怎麼樣呢,個人認為,歷史不再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東西,而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科。

試想一下,一個老師在黑板上寫一行字,就可以把本節課所講的內容講述完,或者不拿課本就可以講下來中國歷史的發展,學習必然會對老師崇拜,也會對這門課產生興趣。

如果把三字經運用於初中歷史課中,會不會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

以《三字經》中這一句:

夏有禹,商有湯。周武王,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遊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如果把三字經運用於初中歷史課中,會不會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

短短六行字就把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講完了,對應於每一節課,只需要一行甚至兩行就可以完成這一工作,上課前在黑板上寫下一行話,12個字,就可以講述一整段歷史。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這一段話,很清楚的指出所處的時代:春秋戰國,最強大的國家:五霸七雄,從一個大的框架讓學生一目瞭然。當然了,如果僅僅靠這幾個字就讓學生學會歷史,那是不太現實的,還需要老師的解釋,五霸七雄都是哪些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歷史本來就是由一個個的故事所構成,當把歷史重新還原成故事的時候,才更容易被大多數人接受和理解。

如果把三字經運用於初中歷史課中,會不會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

春秋戰國出現的根源是分封制,從這一句話就可以讓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內容,分封制怎麼分的,如何分的,分給了誰,有什麼好處和缺點。之後再講述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他們在分別以什麼樣的方式稱霸,譬如依靠管仲稱霸的齊桓公,歷經十幾年流浪才成為晉國國君的晉文公等等,齊楚秦燕韓趙魏七國之間的戰鬥,各國變法,以及連橫合縱戰略和代表人物,以及其中發生的各種各樣有趣的歷史故事。這都是從上面12個字中引申出來的東西,讓學生學會這種引申的方法,對以後得學習還是大有好處的。

如果把三字經運用於初中歷史課中,會不會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

整個中國的歷史是貫通的,是一個整體,三字經用四百八十個字、四十行寫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值得我們去借鑑和學習的,希望能在初中教育中運用《三字經》教學,讓學生能靈活、有趣的學習。

《三字經》中國通史綱要的部分: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夏有禹,商有湯。周武王,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遊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

道鹹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

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

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