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以前的中等師範學校培養的教師比現在大學培養的老師更受學生和家長歡迎?為什麼?

隴州核桃之窗


重點學校的老師、文聯幹部、青年作家等活躍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基本上都是以前中等師範學校培養出來的。他們相對於現在大學培養的老師,綜合素質較高、知識面較廣、適應能力較強,自然比較受學生和家長歡迎,這些差距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


一是文化知識基礎不同。以前師範學校招生對象都是班裡的尖子生,要想進師範學校,必須有優異的成績,錄取比例非常低;而現在的師範學校招生,基本上都是非重點中學畢業的學生,有的學生自身學習並不是太好,也沒有端正的學習的態度和高效的學習方法。可見老師的基礎區別非常大,一些學習好的、悟性高的學生,就錯過了教師崗位。


二是師範學校教學方式不同。以前的中等師範院校,管理非常嚴格,學校的作息時間、考試管理、教學管理都非常嚴格,而且教學的方式多元化,教學的針對性比較強,授課內容非常廣泛------語數音美體樣樣不缺,自然教師的綜合素質非常高,教學的效果也非常好;而現在的師範大學,基本上一進校門就分好了專業,然後分專業授課,學生的知識面自然不夠廣,畢業後的學生當老師時,教授的內容自然比較單一枯燥,沒有融會貫通,繪聲繪色的效果。


三是教師的精神追求不同。以前中等師範學校培養出來的老師的思想比較單純,品德高尚,絕大數教師甘於奉獻,以學高為師,德高為範,不斷努力進步,教出來的學生自然會不一樣,給學生的家長的印象自然比較好;現在的教師中有的老師在上學階段並沒有過多的思想教育,或者自身反思不夠,思想上並不單純,自然會有浮躁的心境,不夠踏實,比較功利化,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可見,以前中等師範老師比現在大學培養的老師,各方面更具有優勢,自然會更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化,一些本真的東西不應該丟失,這也是當代的老師應該找回的東西。


決勝網


我是1991年初中畢業考入中師,當時的目的並非為了教書育人,而是進入體制內。在那個農業時代能夠捧上鐵飯碗實屬不易,讀書不交學費,每個月有五十元左右的生活費(基本父母不再花錢),畢業後直接分配工作。我們整個縣有一萬多考生,錄取了50個人左右,這些學生基本都是農村戶口的優秀初中生,也叫小中專生,現在都是我們當地基礎教育的頂樑柱,各級名優教師,各個學校的校長、主任。不過從1992年開始,有了定向委培,指定到某些村小,錄取分數線開始降低,學生整體素質下降。再到後來,隨著教師學歷要求的提升,初中畢業優秀學生不再報考師範,到1998年中等師範學校有的升級為師範學院,有的改為普通高中,中師生成為歷史。附加一句話,我們當年考不起中師中專的才會去讀高中,我們師範錄取線遠超高中錄取線!四十三歲了,逐漸從考師範是為了有工作,演變為人生理想實現的事業!現在回頭看當年考師範,多少有一些遺憾,雖然後來也讀了專科、本科,但是畢竟沒有進入高等院校系統學習,如果當年讀高中參加高考,可能會有不一樣的人生!展示一下讀中師時留下的好習慣,現在閒暇時間也寫一寫字,基本功還算紮實吧!😄





xieqiang24


我也是老師,讓我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當時初中畢業時覺得中專沒勁,也沒有怎麼努力,當時我10點就睡覺了,我的那些同學學到十二點左右,初中畢業後我的成績可以去上自費,我爸讓我去上衛校,我沒有去衛校自費上的高中,高中畢業還是當了老師,我承認能考上中師的部分人很優秀,但我覺得許多中師生把自己看得高了,我覺得讓他們上高中,也未必能考名牌大學,高中的數學、英語、物理完全和初中不是一個檔次的,沒有上過瞎猜想,認為自己上高中就是清華、北大,完全是自欺欺人罷了,我的同學初中考上中專沒去的好幾個,最好的一個考了軍校,有一個校長的兒子,初中畢業沒有上師範,高中畢業分數夠師專,又沒去上,補習一年,校長安排老師補英語,第二年考了重慶大學,有一位女同學比較慘,初中畢業沒去上師範,高中畢業補習一年才上了中專,所以說沒有經歷過的不要亂猜想了。我的老師們都是八十年代的,有的是高中畢考的師範,遲一點的是高中畢業後參加中考考的師範,我只能說那時侯中專很吃香,當時和現在一樣,成績最好的不是去了師範、衛校,而是去了電力、郵電、銀行。我們那年師範490就可以上,當年的第一名590,多出來的那100分不是鬧著玩的,我當時的理想是電力,可惜物理根本學不好,我天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學英語了,到現在是英語老師。有一個時期的中師很牛,不是什麼八九十年代,而是解放前後,我爺爺1948年師範畢業的,那個時侯的師範生,好比現在海歸的博士,可惜只教了幾年學而乙。

我的堂哥的經歷比較傳奇,初中畢業由於家庭條件打算上中專,本來學得很好,中專就是考不上,初三補習了兩年都沒有考上,雖然家境不好,逼上梁山才去的高中,高中畢業當年就是蘭州大學物理系,初時的蘭大挺牛的,本科期間過了英語六級,所以凡事都不要以偏概全,當時農村的孩子上高中所受的壓力,沒有體驗過的,憑想象無法體會的,這樣假設問題的人有兩個特點:第一、當時的家庭條件不好。第二、自以為是,把自己看的很高,小心眼,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如果有人再這樣假設,你就給他說,按照你的意思,現在初中畢業的尖子生,高中畢全部上985嗎?高中畢業好像個別的還是上的二本。


英語老師David


我是80年代的中師生,我也想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考上的中師生是現在教師中最優秀的一批人,沒有之一。當時每個縣能考上中師的不超過50個,每個鄉鎮中學一般一到兩人,錄取率低的令人髮指,有許多應該上北大清華的學生都滑入這個群體,舉個例子吧,當年和我同級一個學生考了613分(總分640,而且當時政治最高分是83分)。這些同學都是因為窮和國家戶口(懂的人不多了)最終變成鄉村中小學中一員,實在令人唏噓。

第二,這些學生在當時讀書時受當時信息傳播所限,思想單純,品德高尚。絕大部分人以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努力學習,振興教育的師德標準要求自己。加上天資又高,真正是藏龍臥虎

在教學中自然得心應手,備受學生喜歡

第三,因為出生大都貧寒,在求學過程歷經坎坷,他們對貧寒學生自然多了幾分關愛,學習上要求嚴格,也使他們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尊敬

第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都即將老去,他們也是自己人生最失敗一批人,他們不會掙大錢,不屑於溜鬚拍馬,自我清高,買不起房,送不了子女出國,都與當今社會格格不入,連他們的子女都瞧不起他們,而且子女們都發誓不再成為他們(這也是他們希望的),希望社會能善待他們吧


邊角見


確實存在題主說的這種情況,在我還是學生的時代,我的老師好像沒有現在這麼多負面的新聞和消息。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從時代的背景來看。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那個時候,高中教育遠遠沒有中專教育吃香,因為中專畢業可以分配工作,畢業後就能找到正式的工作,而上高中還要等上幾年才能去工作,因此,很多優秀的初中畢業生,首先考慮的就是中專,中專裡面以師專最為搶手。在看現在,師範類專業已經不是黃金職業,包分配的時代早就結束了,再加上年年發生在老師身上的種種新聞,很多學生對老師這個行業望而卻步,一個班裡報考師範類大學的人太少了。

第二,從人們的教育觀念來看。過去,我們整體的物質生活水平比較落後,孩子也多,家裡對孩子的教育基本上屬於放養,家長恨不得老師天天給自己管孩子,至於老師打罵孩子,家長也很少會找老師理論,相反,家長很高興老師管自己的孩子。現在,物質水平上去了,孩子也少了,孩子成了每個家庭的小皇帝。一些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別成為文盲,至於能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家長們絲毫不介意,因此,家長對老師管教自己的孩子是非常反感的。

不管什麼時代,家長和老師之間都應該多一些理解。


鳴人給路飛上課


第一,那時中師生基礎好,中考,高考高分考生先錄取師範,其他院校才錄,縣市招辦說得算!第二,師範學校注重專業精神的培養,記得我們師範第一課是師範附小校長也是當時省級特級教師給我們上課,講她一生從事低年級識字教學研究的體會。三十多年過去了,我還記得她說喜歡一個優秀生老師容易做到,但是,那些流著鼻涕的差生你也能主動喜歡,才是真的愛!所以,我們這一代師範生無論從事小學,中學,大學教育(中師畢業後來進修成為大學教授)都特別關注班裡的那些心裡脆弱的醜小鴨們!第三,終身喜歡讀書,熱愛學習。中師畢業三十多年了,許多同學都當了校長,但是,無論自學還是函授都取得本科學歷,不少獲得學士學位的!有不少同學還保持記日記,讀經典,寫讀書筆記的習慣!第四,三十年無論世事如何滄桑,都能泰然處之,都抱有孩子般的童心,盡力工作,樂觀生活,對人友善。無論社會如何看待這個職業,我們都心懷崇敬,不改初衷!永遠熱愛這個職業,感謝社會把我們放到這個生神聖的崗位上!


用戶10397915174


以前有位老教師,退休了。

他的課怎樣我不知道,因為患了病,嗓子不能發聲了。但是懂樂譜,會拉二胡。學校或者村裡牆上寫大字也都是他在寫,別人不會,也寫不好。還會畫畫,畫得很棒。

還有一位退休的老師,毛筆字粉筆字寫得真棒。

哪裡畢業的我不知道,但就憑這幾點,他們就比現在的年輕教師多才多藝。

我小時候上學,老師教給我們正確的用筆姿勢,每每寫字的時候,都要糾正一番,讓我們做好,坐直,頭抬高。他們給我們上思想課,告訴我們要善良,要尊老愛幼。

現在孩子上學,老師考慮的最多的就是一定考個好成績。嘟囔最多的也是成績。其他一概不理。

據說以前的孩子上課,真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老師真的都會,都教。現在好像注重成績更多,體美音稍微兼顧,更多的靠父母課外班,農村的孩子更慘,沒有課外班或者上不起,也沒有專業的教師教體育美術音樂。

勞動課更不敢勞動了,磕著碰著都是麻煩事。有那時間還多上會課提提分數呢。

並不是現在老師就不好,不受歡迎。而是整體比較之後,過去老師知識更紮實,更注重全面發展。


獨立疏籬趣味濃


我是95年初中畢業上的中師,99年畢業工作,先在小學教了兩年,後來由於中學差老師,就把當時小考成績第一的我調到了中學。在中學教了7年數學,4年科學,現在主教物理。我對自己這個中師生身份很矛盾。1.為什麼有的中師只讀3年,我們偏要讀4年,出來後待遇一模一樣;2.那時我校嘗試辦了一屆小教大專班,多讀1年拿大專文憑,一畢業定級就比我們高一級,起點高步步高,還再多算2年工齡;3.學校各科教績都是中師畢業的老師名列前矛,但中教高級、一級教師還是教院、電大這些不入流專科畢業的多;4.


春去夏猶清40767021


本人現年52歲,85年大學畢業,一直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兼班主任工作,也來談點看法。

第一,我總體支持樓主的觀點,認可那個年代的中師生當時很優秀。

第二,文革後的中師生實際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77年到80年代初入學的,是高中畢業生進入中師,畢業後差不多都是中學教師,很多還是教的高中。第二階段是83年左右(部分地區略有差異)入學的,是初中優秀畢業生(主要是農村的),畢業後多數教的小學,少數教的初中。第三階段,九十年代中後期進入中師的,這個時候隨中國經濟的進步,進入中師的學生就很差了。

第三,正如樓主說的,第一、二階段的中師生,有很多後來繼續努力,成為教育界的特級教師或其它各界的社會精英的不少,我身邊的也非常多。

第四,第二階段的中師生分化最大(樓主文中主要談的是第二和第三階段的),一部分人通過各種努力進步很大,變化很大,現在早已經遠遠超過了一箇中師生的水平。另一部分人總是陶醉在自己曾經的優秀之中,看不到別人的付出,到現在也還只是一箇中師生的水平,並且是過時的。

第五,不管多麼優秀的團隊,都不能保證每一個個體綜身優秀。我95年教過一個學生,是95年中師畢業,分到我所在中學的對面小學教書,但只是佔了編制,實際上是到我教的其中一個班插班複習考大學(文科),他中師的數學老師是我的一個朋友,我朋友告訴我他這個學生數學很優秀,但事實上,這個學生在我這個班學習一年,承包了全班數學所有考試到數第一名(含高考),並且與到數第二名還有很大差距。我還認識一個84年考上清華大學核物理系並於88年順利畢業的朋友,現在就在賣燒烤,我還常去照顧他的生意,他的生意也很一般。當然,這兩人都是個案,不能否認整體。我只是想說,曾經的優秀只是暫時領先,不代表終身優秀。那個時代的中師生再優秀,也只是一個優秀初中畢業生而已,後來的事,相差太遠。

第五,我自己並不優秀,讀高中時很懶,並且嚴重偏科,所以讀不上一流大學。工作中也不算優秀,除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得還可以外,也少了很多努力,喜歡喝酒聊天,不愛讀書,懶於寫作,常與領導對著幹等等,都決定了我成不了什麼大事,但我仍然為我的同學、同事、學生和朋友的成功鼓掌。


黃成186200535


我不評判誰強誰弱,我只說說我們學校的事情。學校近幾年考調進來很多老師,有師範院校畢業的,有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今天安排課程,今年新考調進來的數學老師表示,自己無法勝任5.6年級數學教學,1年級沒有經驗,所以只願意上3.4年級的某個班數學,不當班主任,接學校食堂管理的出納,一臉不高興。其他年輕老師是這樣的:第一個老師教導主任,報賬員,二年級語文當班主任,第二個老師德育主任,六年級班主任教語文,第三個老師因為家長不要他教這個班數學,現在安排四個班科學,第四個老師,修產假剛回來,帶小孩,一個班語文,當班主任。老教師,兩個班數學,一個班班主任,伙食團會計。我不知道現在年輕人怎麼回事,拈輕怕重,各種找藉口,不願意上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