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戏缘,看老戏|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老戏

那些年,戏曲于我,是悄悄地坐在大人们身边,看远处的舞台上或是“刀枪剑戟”一顿厮杀,或是水袖飞舞的好不精彩,又或是长长的吟唱让人特别想按下快进键。尽管周围蚊虫总是光顾,一把荷叶扇轻轻摇曳,还是可以让我全神贯注。几乎每个暑假,都会有这样的难得的时光让我这个顽童老实一会儿。


这样的日子,距离现在已经有几十年了。


后来,有机会走进剧场,没有摩肩接踵的人群,我窝在观众席,贪婪地享受乡野之外的戏曲。或者观看不同版本的演出视频,虽然不敢保证清晰度如何,但耳朵里循环的唱腔更纯净,表演更精致,剧情早已烂熟于心,经典的唱段也会跟着轻声哼唱。再后来,舞台上早已不是印象中熟悉的人,曾经看过的戏成为“老戏”……


京剧《群英会 借东风》


来戏缘,看老戏|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老戏

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传承自卢胜奎改编的《三国志》、萧长华整理的《赤壁鏖兵》,后成为富连成科班的看家戏。195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京剧电影《群英会》《借东风》,以出身于富连成科班的艺术家为主体,马连良、谭富英、叶盛兰、袁世海、萧长华、裘盛戎、孙毓堃等联袂合演,“活孔明”“活鲁肃”“活周瑜”等皆为一时之选,可谓“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也是京剧界的一场“群英会”,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京剧《太真外传》


来戏缘,看老戏|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老戏

1925年至1926年梅兰芳编演了一至四本的《太真外传》,开创京剧搬演历史传说连台本戏的先例。剧本是根据清代大戏剧家洪昇写的《长生殿》,经过与朋友们共同分析研究,决定保留原剧精华,去掉不必要的剧情,改成以杨贵妃为中心的《太真外传》。由齐如山分本编写,李释戡等人协助作词创腔。1927年梅兰芳大师凭此剧当选四大名旦之首。


京剧《凤还巢》


来戏缘,看老戏|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老戏

梅兰芳先生根据清宫藏本《循环序》改编,1929年在北京首演,近百年来多次修改增色,艺术功力愈加炉火纯青,成为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该剧轻松流畅不失谐趣,误会巧合构成幽默,是一部充满中国古典雅趣的轻喜剧。诸多唱段,特别是雪娥的几个大段唱腔,华丽别致,明快跌宕,如诉如歌,是梅派唱腔中广为流传的经典。


越剧《五女拜寿》


来戏缘,看老戏|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老戏

《五女拜寿》电影改编自著名剧作家顾锡东先生创作的同名舞台剧,是浙江小百花越剧演出团组成之后的第一个大戏作品。当时的青年演员茅威涛、何英、董柯娣、何赛飞、方雪雯被誉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朵金花”。她们当中有几位如今已经离开了越剧舞台,但是,对一代越剧迷而言,她们至今仍然是越剧偶像的代名词,念念难忘。就像越剧名家茅威涛所说:《五女拜寿》之于小百花,如同《茶馆》之于北京人艺。


越剧《红楼梦》


来戏缘,看老戏|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老戏

1958年,越剧宗师徐玉兰、王文娟等主演的越剧《红楼梦》,位列越剧“四大经典”。一些经典的唱段如“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葬花”、“金玉良缘”等传唱度极高。在观众心里,越剧《红楼梦》是一座极难逾越的艺术高峰。徐玉兰、王文娟两位大师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形象影响几代人,优秀传承人钱惠丽、单仰萍完美演绎符合当代审美观的最佳“宝黛”,60多年久演不衰。


越剧《梁祝》


来戏缘,看老戏|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老戏

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于195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是建国后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该剧通过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会、化蝶等几段戏的串连,将这个民间流传已久的爱情故事,表现得了淋漓尽致,是越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


昆曲《牡丹亭》


来戏缘,看老戏|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老戏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由明至今,《牡丹亭》几乎成为昆曲之代名词——昆腔巍然曲宗,牡丹艳冠群芳,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昆曲《十五贯》


来戏缘,看老戏|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老戏

昆曲的著名曲目之一,在中国昆曲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说法正是源于这部戏。剧本情节曲折紧凑。其中尤以《访鼠测字》一 折,环环紧扣,最为动人,是昆剧舞台上的常演剧目。


黄梅戏《女驸马》


来戏缘,看老戏|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老戏

根据传统戏剧《双救主》改编而成,由安庆专区黄梅戏剧团首演于1958年,后经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艺术家搬上银幕后风靡全国,是黄梅戏的代表之作。


黄梅戏《天仙配》


来戏缘,看老戏|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老戏

《天仙配》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是根据东汉董永遇仙故事编成的。1953年9月,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首演。1955年拍摄为电影,上映后受到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天仙配》也因此成为黄梅戏的保留剧目之一。


豫剧《穆桂英挂帅》


来戏缘,看老戏|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老戏

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先生最著名的代表作。该剧自上世纪50年代初诞生以来风靡全国,久演不衰,不仅被搬上银幕,更是先后被京剧、评剧、越剧、河北梆子、川剧、秦腔、上党落子等剧种移植。


豫剧《抬花轿》


来戏缘,看老戏|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老戏

早期又称《文武换亲》、《香囊记》,是豫剧花旦的看家戏,也是老百姓最喜欢的一出戏。三十年代的男旦翟燕身(艺名“水上漂”),四十年代的姚淑芳,五十年代的宋桂玲,六十年的吴碧波,七十年代的王清芬,她们从不同角度塑造了心直口快的疯丫头周凤莲的可爱形象,表演形式不断丰富、创新,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演出版本。豫剧名家王清芬则成功将此剧搬上荧屏,了却了几代豫剧名家将此剧搬上荧幕的夙愿。


豫剧《朝阳沟》


来戏缘,看老戏|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老戏

中国现代戏的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品位和所拥有的特殊地位是无可争辩和替代的。该剧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于郑州。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得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名闻全国,具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时间的快门记录下了在过往岁月里对戏的着迷,对戏痴念也持续到今天。那些年,追过的戏也随着时光流逝成为“老戏”,好在它们代代相承,奉为经典,让现在的我们再看,有了另一番解读和更深刻的理解。“老戏”是我们记忆中的熟知,也是一种陪伴。


你还看过哪些“老戏”?

你还想看哪些“老戏”?

对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老戏,你有什么想说的?

评论区,等你来分享……


来戏缘,看老戏|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老戏

登陆戏缘APP“那些年追过的老戏”板块

观看更多经典老戏

成为戏缘VIP

6分钱带你回忆一部老戏

让我们一起重现老戏昔日的荣光!

图片来自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