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培育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他 与世长辞

催生、培育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他 与世长辞

说起义乌,这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小商品市场,世界上每5件小商品中,就有1件来自义乌。就是这样一个年交易额4523.5亿元巨大市场,早在40年前还只是个贫穷的县城。是一个人把握了改革的方向,打破条条框框,以敢于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担当,毅然拍板给路边摊市场“开绿灯”,首创“兴商建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催生了义乌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这个人就是谢高华。10月23日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证实,“改革先锋”、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88岁高龄的谢高华老先生逝世。

热播剧里重现义乌历史转折一刻

围着绿围巾、穿着红格子小袄的骆玉珠哭天抢地的拦住了一辆“大领导”的车,哭诉自己货物被扣,被陈金水带领的乡民架走,从而让同伴上了“大领导”谢书记的车上反应情况。这是央视热播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中一个片段。这部描述义乌人奋斗的电视剧不仅让演员殷桃、张译大火,也让全国的关注了解到做小商品生意的义乌传奇。

而电视剧中的一幕并非是艺术创造,而是来自于生活。剧中的“谢书记”就是谢高华,同时,电视剧里“谢书记”被当街拦车的剧情也是依照“当地小商贩冯爱倩机关大院门口拦截县委书记”这一事实改编。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很多小商贩还不被社会所接受。“骆玉珠”的原型冯爱倩在街头摆摊不仅要打“游击”,商品也被“投机倒把办公室”没收了。无奈之下,她找到了当时刚刚到任的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

“我的东西很多也是国企进的、上海进的,城隍庙就可以卖,我们怎么不行……”这位女商贩颇为不平,谢高华答复她:“我回去过问一下。”

这并不是一句搪塞之语。20多天后,1982年8月25日,谢高华等县里领导同志与数百名当地商贩聚坐在义乌一个剧院里。谢高华明确表态:“开放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

这件事现在看起来不过是一个县里政策的调整。但是要知道在当时,摆地摊做小生意还算是“投机倒把”,会被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严厉处罚,严重的还会因“投机倒把罪”被判刑。

对于开放的风险,谢高华淡然地说,“我这个乌纱帽,撤掉就撤掉,撤掉了我就回家种田嘛。”

催生、培育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他 与世长辞

1982年8月25日,由义乌县政府、稠城镇、县工商局城阳工商所3级部门成立的“稠城镇整顿市场领导小组”正式下发“一号通告”,宣布将于当年9月5日起,开放“小商品市场”,允许农民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经商。这是全中国第一份明确认同农民商贩和专业市场合法化的政府文件。

敢为天下先 带着义乌闯生路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事实上,开放“小商品市场”并不只是光凭一位女商贩的“告状”。因为土地贫瘠,从明朝起,义乌就有“鸡毛换糖”的传统,当地人在农闲时,会挑着蔗糖走乡串户换鸡毛用以肥田。一些“货担郎”为补贴家用,会偷偷在担子里藏上针线头、纽扣等小商品。到上世纪80年代,这样的“货担郎”,在义乌有几千人。

据谢高华回忆说:“在当时还没有明确关于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具体规定出台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义乌的实际出发,敢于承担风险,允许个体经济,开放小商品市场,这不是哪位领导者的功劳,而是义乌人民从祖先那儿继承的血脉里就有一股敢为天下先、敢说实话办实事的精神所致!”

初次开放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虽然仅限于从进城口(金华方向)至火车站约一公里多的路段,但很多原来经营者从此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告别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生活。一听到可以摆摊了,那些原先隐藏的摊点一下从地下冒了出来,一条凳子两块木板,从城外摆到城内,一直摆到县政府门口。在当时既无明确的政策也无先例的状况下,开放小商品市场需要政府领导者担当巨大的风险,一些同志对此很有顾虑,怕出问题。“说实在的,我也有点担心,但党的大政方针我是清楚的。”谢高华说。

开放市场只是第一步。当时仍有许多百姓想干又不敢干,为此谢高华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县委还要求有关部门要开“绿灯”,工商部门要准予登记,发放营业执照,银行、财税、执法等部门都要予以支持。对于不执行县委开放小商品市场决定的,予以撤职。

义乌市场开放后,税收管理矛盾突出。经过深入走访,谢高华认为,要“放水养鱼”,不能“杀鸡取卵”,由此大胆推行“定额计征”,即对每个摊位每季度评议核定一个固定税额,目标额度之外的营业收入不再计税。

1983年,义乌县委召开千人大会,出席大会的除了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外,还有义乌各地的“能人”。“我在会上发了言,我对他们(商贩)说,你们是先进的生产力,我们应该保护你们……后来还发了写着‘勤劳致富光荣’的奖状,发了上千个。”谢高华说。

从1982年9月,义乌县委作出开放当地稠城镇湖清门小商品市场,到后来提出“兴商建县”发展战略,义乌发展历程被广为传颂,浙江省委、省政府更是将“义乌发展历程”上升为“义乌成功经验”,即“兴商建市”。

催生、培育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他 与世长辞

政声人去后 “三无”干部谢高华

谢高华在义乌任职两年零八个月,他回忆道:“当时改革情况复杂,我们也有很多情况搞不清。我就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

而这位在当时甘冒风险的为老百姓办事干部,在造就了无数个千万富翁后,自己仍旧是两袖清风。

谢高华儿子谢新彪透露了一个细节:“父亲在衢州两任书记当下来就带回来两条凳子,从义乌就带回一对破旧的皮凳沙发。”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谢高华在义乌是“三无”干部:无一摊位、无一房子、无一股份。谢高华离开义乌后,义乌发展很快,市场的摊位、房子及拟上市小商品城的股票都是巨额财富的化身。谁拥有它们,谁就能合法地发大财。正因如此,很多人都想方设法要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谢高华想要的话,也能得到,可他没有要。

“因为他心中有条红线摆着,只要父亲认为跟他权力影响搭上边的,都会毫不留情地砍掉。”谢新彪表示。

富裕起来的义乌百姓从未忘记过这位老书记。从1995年起,每年的义博会期间,都有数百名市民自发组成车队在义乌高速公路出口处迎接谢书记“回家”。

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谢高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今年,在庆祝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被评为全国300名“最美奋斗者”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