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蜀汉到底损失多少?真的是“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吗?

龙波基尼


可以确定的是,三国演义里记载的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是假的。

关羽死后,很多人认为刘备不会为关羽复仇,因为彼时得蜀汉已经筋疲力竭。只有曹魏谋臣刘晔坚持认为刘备会出兵,他的理由是:

刘备于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等兴兵报效,于始终之分不足。

出于对刘备人品的信任,刘晔认为刘备一定会出兵。事实上,曹魏几百名大臣里,只有刘晔的判断是正确的。


经过近两年的精心准备,刘备在公元221年倾巢出动、兴兵报仇。蜀军兵分两路、讨伐孙权。

孙权得知刘备大举出兵,知道来者不善,为了避免遭受曹魏和刘备的两面夹击,孙权赶紧向刘备服软。但刘备志在报仇,怎么会退兵?无奈之下,孙权只好硬着头皮派大将陆逊率兵五万余人迎战。

一开始蜀军气势如虹,旗开得胜,捷报频传。东吴主将陆逊避其锋芒,处于守势。但东吴军队慌而不乱,井然有序,养精蓄锐。所以前期战斗打了三个月,蜀军只是在气势上占了上风,但并没有消灭东吴的什么有生力量。


战争进行到222年夏初,刘备的攻势渐渐减弱,两军处于僵持阶段,这时候蜀国刘备亲自率领蜀国大军来到秭归安营扎寨,不久移师夷陵,东吴大军也随后赶到。双方兵力大规模集结,占据有利地形,排兵布阵,连营数百里。拉开架势。

东吴军队在此后的两个月时间里一直按兵不动挫掉蜀军锐气,蜀军官兵长期对峙不能决战,产生了浮躁情绪,军心不稳。

就在此时,陆逊抓住战机,命令东吴军队采用火攻焚烧刘备军营,当年诸葛亮在赤壁火烧曹营的一幕又在夷陵上演。只见刘备数百里连营成了一片火海,蜀军官兵惨叫声响彻一片。


陆逊果断下令东吴军队多路出击,分头进攻,把蜀军分割成几块。蜀军首尾不能相顾,乱作一团,很快溃不成军。蜀军死的死、降的降,几乎全军覆灭,只有刘备带着数十残兵败将讨回蜀中。

刘备报仇不成,反遭惨败,羞愤交集,回去后一病不起,在次年春天病逝于白帝城。

这场战争就是三国争霸中著名的夷陵之战,它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起被称为三国的三大战役,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夷陵之战刘备的蜀军到底出动了多少人,真的是【三国演义】中所说 有70万大军吗?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不是正史,里面虚构的成分非常多,跟真实的历史出入很大。而且在实战中,进攻一方往往会虚张声势,多保兵力,给对方以震慑,也是一种心理战术。

那么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全国总人口有多少呢?

当时曹魏人口506万,东吴256万,蜀汉128万,加上流动人口,最多1000万左右。这样看来,蜀国号称的70万大军含水分不少。

夷陵大战双方的军力对比,我们可以看看史书的有关记载。

根据【资治通鉴】和【三国志】的记载,东吴方面固陵守军5000人左右,江陵守军5500人左右;上陵守军5000左右。其它各部将领的军队三万人左右,主帅陆逊的军队有一万人左右,东吴在夷陵之战投入的总兵力5.5万人左右。


蜀汉方面:

诸葛瑾率部3000人在江陵驻扎,但没有参战,是作为战略预备部安排的。

冯习为先锋官率领蜀军的先头部队有40000人左右。

刘备亲自带领的蜀军精锐部队2.5万人左右。

蜀军中还有马良动员的少数民族部队大概有2000人左右。

黄权带领一部分军队负责监视曹魏军队动向,所属部队兵力有5500多人。

蜀军出兵讨伐东吴,从蜀国到东吴为了保证后勤供应,沿路都要有人留守,负责运输线保卫工作的部队有三千人左右。

将军赵云带领军队在江州负责接应,兵力3000人左右。


算下来蜀军的总兵力在7.5万左右(不包括赵云接应部队5千人。),其中刘备在夷陵主战场投入的兵力6、7万人左右。

蜀军大败后,刘备只剩下千余人逃回,几乎全军覆没,实际损失不低于6.5万人。

这六七万人,是当时刘备的全部家底,都是经历过汉中之战的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全军覆没后,蜀汉政权的军事力量虚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连成都附近的蛮族叛乱都无法镇压。如果不是诸葛亮力挽狂澜,夷陵之战后,恐怕整个蜀汉政权就此毁于一旦了。


小约翰


七十万只是小说的夸张,实际上三国三大战役官渡、赤壁、夷陵三次的人数加起来也不够七十万。

其中官渡之战,袁绍军10万,曹操军虽记载说8000,不够一万,但不应如此少,已经有多人考证,曹军人数约有3万左右。赤壁之战,曹操军15万左右,东吴刘备联军5万左右。夷陵之战人数更少,刘备军5万左右,孙权军6万左右。三大战役,两边的人都加起来大概也就是40多万,更不要说夷陵刘备就有70万大军了,实际上当时蜀国总人口也才90多万,如果除去一半女人的话,把在襁褓中的婴儿和年过古稀的老人都拉上也顶多凑够45万人,实际上蜀汉的总兵力也就是10万左右,北面要防曹操,南面要防南蛮,能抽出来的兵力更是有限。

史载夷陵之战刘备带出去的是4万人,然后刘备又派马良去动员西南的少数民族,其首领沙摩柯带1万蛮兵助战,所以刘备军总数才达到5万左右。但是为何说孙权军6万左右呢?孙权一手就交给了陆逊5万人马,而在夷陵前线东吴还有守军,比如孙桓,被刘备包围,陆逊就是不救,认为孙桓一定能守住。前线能给刘备相持,怎么也得1万人吧,所以三大战役官渡、赤壁都是以少胜多,但是夷陵却不是,守军可能比攻方人数还要多。

只是这次败的太惨,不光督军的将领死伤殆尽,蛮军的首领沙摩柯也战死,刘备逃跑也是烧了马鞍,铠甲等军用物资阻塞道路才逃命成功的。但是并不存在全军覆灭的情况,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看:

其一

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其二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刘备从猇亭撤退到秭归后,就没有继续后撤,而是在那里收合被打散的士兵,虽然损失惨重,伤亡也很大,但是打散的应该更多,刘备收拢起来的人应该还有1,2万人。从下面孙权的反应就能看出来,刘备到了白帝城驻扎后,孙权非常害怕,“甚惧”,说明刘备军还有相当的威慑力,如果刘备全军覆没,刘备一个老头也不可能吓住孙权,必然还有相当的军力。至少应该不少于1,2万人,当然这个还要加上当地本来的守军。

综上来看,夷陵一战,刘备军,包括助战的沙摩柯,总共损失兵力大概在3万以上,但是应该不超过4万。不过这对刘备来说也是损失80%了,绝对的溃不成军。


胡侃解密三国


关于夷陵之战蜀汉到底损失多少的问题,就不得不提夷陵之战的经过。

在章武元年的夏天,当时刘备登基做皇帝不过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便在一次会议中向群臣提出要出兵东吴,为关羽报仇的计划,但是群臣听得这个计划之后,便极力劝阻,认为蜀汉主要敌人不是吴国而是曹魏。刘备对于这些建议一概不听,力排众议,决定出兵东吴。在这次东征的过程中,刘备并不是水路并进,而是在夷陵弃船登陆,这就为夷陵之战埋下伏笔。双方对峙了半年时间,陆逊见蜀军疲惫,便发动火攻,蜀军损失惨重,刘备败走白帝城。

关于夷陵之战的规模。

夷陵之战的规模,学者一直争论不休,但东吴的参战兵力是可以确定的,因为在《三国志·陆逊传》中是有明确记载的,东吴的参战兵力大概是在五万左右。而关于蜀汉总共参战兵力是没有明确记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各种史料加以分析。

首先,刘备是主动发起的这场战争,肯定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的,因为当时距离关羽被杀已经相隔两年之久,所以,这场战争蜀汉的参战人数肯定是大于东吴的。

《三国志·文帝纪》记载,“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这里所说的刘备支党四万人,应该是指的蜀汉军队中的前锋部队,我们知道一场战争不可能只有前锋部队,应该还应该包括黄权所率领的后续部队,刘备亲自率领的主力部队。对于刘备率领的主力部队,应该是大于前锋部队,估计应该是在七万人左右。上述这些《三国志·陆逊传》也有应证,“杀其兵八万人,备仅以身免。”

综上,蜀汉的总共兵力大概在十一万左右,而且当时蜀汉的国力也是可以支撑起这么多的兵力,所以三国演义中的七十万大军全军覆灭并不可信。

以上就是刘备为何会死在白帝城的原因。如果有喜欢的小伙伴,感谢大家点赞、关注、评论。


小毅说历史


这个问题即使是在《三国志》中的记载,也是相互矛盾,在不同的传记中有不同的说法,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蜀汉的兵力约五万人,“刘备支党四万,马二三千匹”的说法是比较符合蜀汉的国情的,因为在关羽败亡,上庸易手之后,蜀汉政权损失了超过四万兵力,国内的兵力大约在8~9万人,其中魏延统帅的汉中方面军应该不下二万,南部和益州本土约有二万人,刘备能够动用的总兵力就只有不足五万人了,所以我认为四万三千人的说法是比较靠谱的,再加上马良说服了“五溪蛮族”出兵相助,那么刘备的东征部队就应该是五万上下。

区区五万部队就发动了伐吴的战争,看似草率,实际上也是刘备的全部家底了,而且就是这五万人,还分出约一万人由黄权率领,前出江北,防御曹操可能的进攻,从江州(重庆)大本营到夷陵前线的后勤淄重和保护沿途的补给点也要占用一部分兵力,刘备真正用于前线的作战部队,就只有三万多人了,这一点从刘备企图诱敌深入而设置的伏兵仅有八千人的规模来看,他的兵力的确是捉襟见肘了。

相比于蜀汉的兵力,东吴方面就要富裕的多了,东吴从蜀吴边境败退下来的边防部队有多少人,一直都没有确切的数字,但是跟随陆逊达到前线的军队就有五万,如此,东吴在夷陵前线的部队在数量上是有明显优势的。即使如此,陆逊面对“老于兵革”而且兵锋正盛的刘备,还是坚持采取坚守不战,消耗对方的策略,一直坚持到盛夏季节,蜀汉水军耐不住酷暑,舍舟登岸,于密林中扎营的时候才发动进攻,一战而胜。

刘备兵败夷陵,江北黄权的一万人马丢给了曹魏,夷陵前线损失的部队应该在二万上下,沿途收容的败兵以及撤回的沿途护粮部队,约有二万人,白眊兵统帅陈到击退了陆逊的追兵,把防线稳定在秭归一线,刘备本人也驻节永安,一方面防御孙权的进攻,一方面摆出准备再次进攻的架势,威慑孙权,加上曹丕借口孙权“不送质子”,派兵征讨东吴,才使得蜀吴双方罢兵言和。


狼的影子716


肯定不是,但能确认的是这场战争,蜀汉损失巨大。

七十万大军,从军事谋略方面而言,肯定有水分,打个折,五六十万参战人员吧。

好了,确定具体人数规模,再往下细分。

军队从各个岗位来看,真正投入第一线作战的并不多,所以还得扣除非战人员,譬如供应粮草运输的民夫之类的,这也有计算人头数。

换句话说,七十万大军,应该指的是蜀汉方面动员投入战争的规模数量,而非真正扛枪挥刀的战士。

东吴一场大火,打得刘备焦头烂额,遁逃白帝城。

很显然,东吴打的是刘备,灭的是他的指挥系统,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斩首行动。

顷刻土崩瓦解,各作鸟兽散。

刘备败了,蜀汉大军没了凝聚力,就这么简单,那些溃散的人员,要么自谋生路,要么隐人山林,要么客死他乡。


鸿哥iouyh福小铺


纵观史:观古今天下

“年轻的无名小辈,战胜了年老的庞然大物。”这是毛泽东于20世纪60年代时对三国时期吴蜀夷陵之战的评语

这里的无名小辈指的是东吴年轻大将陆逊,而庞然大物指的就是刘备了,刘备此战过后就病死在白帝城之中。

古代都有夸大之意,身高八尺之类的,基本上都有夸张成分,当时兵力远远不到七十万。

公元221年7月,刘备称帝之后为了给关羽报仇,发兵三万,再加上加上沙摩柯的蛮夷军队,总计五万余人向东吴发难!!


所以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是不正确的!

但是蜀国确实是损失惨重!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道:“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可想而知,这蜀国的各种物资损失太过于惨重,对于当时的生产力来说,得要好长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花了五年的时间休养生息,才让蜀国恢复元气,有能力对外出兵。

所以说说过的损失不可谓不重!


此战之后最大的损失就是人才大将的损失,这是最为严重的损失!

古代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而夷陵之战蜀国损失了三位大将,这才是最大的损失!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在夷陵之战中马良随军出征,担任军事为刘备出谋划策,最后刘备以一口气回到白帝城,而马良就永远的留在了战场之上。

第二个就是黄忠了。

说来也有些悲剧。

黄忠跟了刘备后,南征北战数立战功。入川之战,汉中之战,都有老将黄忠的功劳。到了夷陵之战的时候,黄忠执意要随军出站。因为刘备曾经说过嫌弃黄忠年老的话。导致黄忠心中非常不忿,每逢战斗,必身先士卒上阵杀敌。结果被吴国一个无名之辈马忠给射死了。

第三个就是黄权了,这人跟了谁就对谁忠心无比,刘备入蜀之后夺去了益州才肯投降与刘备。

随后随刘备出征,夷陵之战前,黄权曾经力劝刘备派一支军队从水路顺江而下。结果刘备自以为兵力强大,不采纳。

黄权最终退路全无,投降与魏国,后来得到了魏国的赏识,官至车骑将军。

人才的损失才是蜀国此次战役最大的损失,而后蜀国大将青黄不接,人才凋零。逐渐走向灭亡的道路。


纵观史


应该差不多了。当然也不可能死的一个都不剩,否则刘备怎么能够托孤白帝城逃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呢?

至于究竟伤亡多少人数,也许实际上有记载,但是我并不清楚。我想这应该不会余下1万。也就是说伤亡应在69万左右。

你想当时在秋天,而且刘备还把七百里连营全部扎在同一处山坡上,当时秋风扫落叶。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那一烧起来还能得了。

所以说伤亡几乎可以说是全军覆没。





旧事旧人历史说



《三国演义》作为古代战争小说,为了好看,有夸张兵力的习惯。刘备70万大军伐吴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


川 将数百员,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80回)


尚书刘晔曰:“近东吴 陆逊,新破蜀兵七十万,上下齐心,更有江湖之阻,不可卒制,陆逊多谋,必有准备。”(85回)


这70万大军在陆逊火烧连营中损失惨重,当然未必是全军覆没。从演义描写来看,刘备、关兴、张苞只带着百余人退回白帝城,冯习、张南、傅肜、沙摩柯等人战死,黄权北投魏国,杜路、刘宁投降吴国,蜀汉大部分将领都没能回来,那么军队损失大半是必然的。但另一方面,又写了吴班被赵云接应回来,所以也未必就是“全军覆没”的局面。75万大军剩下多少,纯粹看吴班这样被赵云救回来的人有多少。但是,考虑到连刘备都只带回来百余人,那么吴班等人被赵云接回的,估计少则千八百人,多则几万人顶天。说70万大军全军覆没有些不严谨,说“几乎全军覆没”是差不离的。

那么历史上蜀军的兵力有多少呢?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蜀汉当然不可能出动70万人。实际上以区区蜀地能养的兵有限,后续诸葛亮北伐时最多也就出动了十万军队,到蜀汉灭亡前夕全国军队也只有十万。刘备东征时候,固然身边还有一部分从全国其他地区带来的老兵,但同时刚刚经历过汉中争夺战,蜀中人力物力损失惨重。

刘备伐吴的具体兵力,史书并无全面记载,从现有的史料看,应该是在4万-10万之间。

(文帝纪引裴注)魏书曰: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这里引孙权的报告是4万人,但未必是刘备全军。按资治通鉴观点,是刘备前部吴班、陈式等人的兵力。如果这样,那刘备的主力估计接近10万。也有人认为刘备大部分兵力就在这4万,总兵力是5-6万。

(刘晔传引裴注傅子)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

这是傅子所说,刘备总兵力是八万多人,基本上被杀的全军覆没。但傅子本身在具体数据上的可靠性很存疑。

孙权传: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

这里是说斩杀、俘虏蜀军“数万人”,刘备“仅以身免”,也是几乎全军覆没的意思。至于数万是多少万没说,可能是三四万,也可能是七八万。

再看陆逊本传:

……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这里写的是“死者万数”“尸骸漂流”,但其实对于具体的损失人数并没有给出准确定位。

最后看先主传的描写:

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

综合上面这些史料,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结论:刘备伐吴的兵力,最少在四五万人,最多可能到接近十万(考虑到蜀地本身的支持能力,存疑)。在陆逊的攻击下,损伤大半,因为参加战争的将领,除刘备、吴班、陈式得以逃回外,冯习、张南、沙摩柯、黄权、刘宁、杜路等都或死或降了。但是,肯定离全军覆没还是差得远。毕竟刘备撤退途中还能命令士兵烧铠甲断后,还能收合离散兵驻扎南山。就是说余下的兵力还足以和东吴相持,至少也能有万儿八千的。也正因为如此,后来曹丕开始进攻东吴时,孙权还赶紧和刘备重新恢复和谈,然后刘备才归天的。

当然,虽然没有“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但夷陵之败对蜀汉的打击还是相当大的。继关羽丢失荆州后,蜀汉又一次损失了大批精锐部队,而这些部队很多可能都是从荆州甚至天下各地征集来的,蜀中难以补充。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中生代将领也随同葬送,导致蜀汉人才方面也出现极大缺口。这些代价,最后只能由诸葛亮来默默承受了。


巴山夜雨涮锅


汉中战役之后,汉中之地归刘备所有,并且刘备派刘封、孟达占领上庸郡,侧面对曹魏屯兵的襄樊地区产生威胁,且这一威胁在夷陵之战期间并未解除,而是随时保持着引弦未发的状态。

在关羽被杀、孙权实际取回荆州后,刘备与孙权的势力范围已经从荆州东部变成了奉节、巫县一带,这离曹操势力范围襄阳离得并不远,顺着长江继续向东,从神农架地区东侧跨过山区便到了襄阳,同时对于孙权来说,只要能够驻守南郡,则自己的西北角就不会被北方的敌人攻破。

在夷陵之战初期,蜀汉部队由吴班等率领三万人及五溪蛮万余人占领秭归,同时命黄权率军驻扎长江北岸防备曹魏,黄权部队从战争开始到结束都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牢牢驻扎在了长江北岸。

通过这个兵力,可以得出蜀汉仍有至少一支机动兵力或者东进与东吴对峙或者北上防御可能的曹丕进攻。后来的历史也表明在刘备败退白帝城之后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被派来,兵力再次达到两万余,进攻不足但自保有余。

对于孙权一方来说,合肥一直都是自己的主攻方向,曹魏在这个方向基本处于守势,而自身兵线又北倚南郡、江陵,随时可以分兵回援,且派兵五万在前线,兵力不弱于魏、蜀单独一方,外交上又遣使向曹丕低头,双重保障曹魏理论上在双方对战的过程中参战不会将第一目标对准自己。

对于曹魏来说,曹丕是励志开疆扩土的,所以在扩张上是积极的。首先在双方未曾消耗实力的时候,曹丕在黄初三年(222年)初仅作《报吴王孙权书》鼓励其杀敌,坐山观虎斗。

在听闻刘备“仅以身免”败退永安、孙权兵力也有损耗之后,加上孙权在遣子当人质一事上拖延,才决定南下出征孙权。曹丕派兵胜利在望,却不料遇到疫疾,加之朱然固守江陵,这一路曹丕军队始终未曾攻克,孙权乘机重新遣使纳贡,曹丕也就无奈容易讲和了。

蜀汉败退永安、曹魏遇到疾病,孙吴虽然保住了疆土但战争都在其势力范围内发生,三方势力都有损耗,就实际情况来说,短期内已经不存在某一方可以消灭另一方情况了。


从相关资料看,刘备先遣军也不到五万,同时自己带着后续部队进军,而这个“后续部队”的移动速度显然大部分是辅兵而不是战兵,可以说在这个战场上刘备一方的正式兵力是五万到七万左右,在“仅以身免”之后,诸葛亮又派遣赵云紧急救援,加上这片地区是山地,这么多军队分布其实比较分散,而火烧连营显然会让所有人都慌乱逃跑,慌乱逃跑之后逃兵也是会回归的,那么刘备正式战力损失根据估计大概会在五万战兵左右了。


紫曦堂


演义就是演义,本身就有虚构的成份在内,夷陵之战,根本不可能有七十万大军。

首先,我们从当时全国的人口分柝。据史料记裁,在汉未建安年间,全国遭遇前所未有的灾难,一——瘟疫,人口锐减三分之一,名燥一时的建安七子就有三人死于那场灾难,可见危害之深。汉未经历黄巾起义,董卓之乱诸侯割据的军阀混战,人口损失惨重,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总共有约一千二百多万人口。其中曹操占大头,六七百万,东吴属富庶之地,三百多万,刘备的西蜀充其量不过二百万。如果说夷陵之战就有七十万大军,再加上镇守汉中,陇西的只力,此时蜀汉的军力起码得一百多万,全国人基本上都去当兵了,明显不可能。当时东吴人口要比蜀汉多的多,也不过才东拼西凑五万多人。估计刘备率十万兵力才符合現实。其实夷陵一役蜀汉并没有伤了根本,要不哪会有后来孔明的五次北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