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迷茫,談一談君子之所憂


走出迷茫,談一談君子之所憂

很多人時常憂慮。處於順境時,憂慮少一些。處於逆境時尤其面臨挫折或壓力,憂慮不僅多而且很重。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均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憂慮。面臨就業、情感、學業、心理等壓力時,面對獎勵、榮譽、批評時,往往有不少憂慮。正確看待憂慮,處理好憂慮,才能不斷前進。始終在憂慮的困擾中無法走出,往往越陷越深,十分痛苦。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一個人應該憂慮些什麼,歷史上諸多大家有精闢論述。今天,我們一起談一談曾國藩在家書中是怎麼說的。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北京繩匠衚衕寓所,曾國藩在寫給幾位弟弟的家書中,這樣寫到:“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

事情是這樣的。前段時間,曾國藩接到了老家的來信。信中,六弟曾國華埋怨命運不好,在考試中失利,於是便發了些牢騷。在這封家書中,根據六弟的情況,曾國藩專門予以開導。希望六弟能走出憂慮,重新振作起來。

在大學階段,每一名大學生都有一定的學習任務。有作業,有考試,有實驗,有論文。考試沒有考好,應該反思自己有沒有盡全力學習,而不應該抱怨命運不公。看到別人取得好成績,得到獎勵和榮譽,更不能埋怨自己命運不好,而要反思我們自己有沒有努力,有沒有拼搏。

針對六弟曾國華的憂慮,在家書中,曾國藩指出首先要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

大家知道,舜是十分孝順的,可以稱之為大孝。舜的父親是瞎子,舜的生母去世後,父親娶了妻子生下兒子。舜的父親非常疼愛另一個兒子,他和舜的繼母、弟弟一起,總想殺死舜。只要舜有過失,就會受到嚴厲地懲罰。但是,舜非常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從來沒有懈怠。他們想殺死舜,卻找不到藉口和機會。需要舜做事時,舜卻總能在旁邊恭候。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沒有任何抱怨,舜的名聲越來越好,周圍的人都被感動了,大家爭相傳頌舜的美名。堯知道後,決定把兩個女兒嫁給舜,並讓位於他。後來,天下的人都歸服於舜。

舜的故事令人感動,使人由衷地敬仰。結合舜大孝的故事,想一想一名大學生可能遇到的迷茫和憂慮,會有不少啟發。舜的大孝,始終如一、無怨無悔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這些感動了堯,是這些使天下人歸服。一名大學生自覺、主動地向舜看齊、向舜學習,必然可以破解一切憂慮,走出一切迷茫。

接著,在家書中曾國藩指出,要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

一場考試失利,六弟就埋怨命運不好。為了幫助六弟,曾國藩告誡諸位弟弟們要以德有沒有修好,以學有沒有進步為憂慮。不要埋怨命運不好,時運不濟,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在曾國藩的很多家書中,進德修業多次被提及,深受曾國藩重視。當代,一些大學生迷茫,空餘時間不知道幹什麼,也沒有在學習上下苦功夫。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向舜和周公學習,何不努力地進德修業,真正提升自己。

在當代,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是進德。熱愛集體,熱愛班級是進德。有擔當,講奉獻,樂於助人是進德。搞好學習,提升綜合素質,掌握紮實本領,今後為國家建設做出更多貢獻,是進德。以上幾點是否已經開始做了,是否做到位了,這是我們應該憂慮的。

作為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把所學知識學會、搞懂、弄通,是修業。鍛鍊身體,提高身體素質,未來能長期健康地工作,是修業。在某一領域,把某一技能,搞懂弄通成為行家裡手,是修業。大學生如果存在憂慮,應該憂慮這些。

毫不誇張地說,當一名大學生為不如舜不如周公而憂慮,當一個人為德沒有進、學沒有講憂慮。這樣的大學生一定可以走出迷茫,一定會在大學期間過得充實,充滿收穫。

曾國藩得知六弟曾國華埋怨命運不好,所憂慮之事實在不可取。在大學生活中,我們是否還在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感到憂慮,是否還在埋怨命運不好,時運不濟。正確看待憂慮,直面憂慮,破解憂慮,是我們應該且能夠做到的。

在論語中,孔子為四件事情感到憂慮。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從古至今,凡是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凡是立下堅定志向,且落實於行動中的人,他們憂慮些什麼,怎麼處理憂慮。值得思考,值得品味,值得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