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有个菲律宾国王墓,有人了解这段历史吗?

图文绘历史


导语:

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王率领眷属陪臣340余人沿海上丝路航线,不远万里来华访问,受到明成祖的隆重接待。归国途经德州时,苏禄东王不幸病故,明成祖遣官谕祭,命以王礼将其厚葬于德州城北二里处(现德州北营村),并建墓修祠。东王长子回国继承王位,王妃、次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剌等人留居中国守墓。从此以后,苏禄王的后裔世代在德州繁衍生息。王子安都鲁、温哈剌之后分别取“安”、“温”为姓,逐步形成了德州苏禄王后裔——安、温家族,成为中菲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海上丝路的友好使者——苏禄东王巴都葛•叭答剌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南洋、西洋各国友好往来。古苏禄国地处南洋海上丝路的枢纽,所以郑和特派使节访问了苏禄国。苏禄王心悦诚服,决定入华朝贡。1417年,古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剌,率领西王、峒王一行340余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来华访问,开启了中菲两国元首外交的先河。


明成祖朱棣分封三王为东王、西王、峒王,以东王为尊,并对东王一行分别赐印诰、袭衣、冠带及鞍马、仪仗器物等不同层次的物品。单从赏赐的物品来看,明朝的礼物价值远远高于古苏禄使团进贡之物,这充分显示了明朝君万邦、抚四海、“厚往薄来”的外交成例,得到苏禄使团的高度赞赏。


苏禄王一行在京受到了明成祖朱棣、皇太子朱高炽、在北京的亲王、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等政府高官空前的礼遇。他们的中国之行为苏禄在经济上带来了丰厚的利益,在政治上得到大明王朝的册封与保护,增强了自己的国力,巩固了其在菲律宾群岛的国际地位,外交成效显著。


使团在北京逗留27天后,启程回国。九月从北京出发,不出意外的话可以在东北季风来临之时,从泉州乘风起航回国。九月十三日,当一行人到达德州北30公里的安陵驿(今河北吴桥县安陵镇)时,苏禄东王突染疾病,不治归真。讣闻传到北京,永乐帝不胜悼痛,遣官谕祭,赐谥恭定,以王礼厚葬。20日后,在德州城北就多了一座以亲王规格修建的外国国王墓。第二年,又竖起永乐帝亲自撰文的《御制苏禄国东王碑》,碑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苏禄东王倾全国之力,“梯山航海、诚贯金石”壮举的钦佩与敬重,高度评价东王使华的功绩是“光荣被其家国,庆泽留于后人,名声昭于史册,永世而不磨”。

中菲友好的桥梁——苏禄王后裔

苏禄东王去世后,其长子都马含继承东王封号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两位王子安都鲁、温哈剌以及10名侍从留居中国守墓。明成祖特地赐给东王墓238亩祭田,且免除地税钱粮,并对东王后裔每人每月发给俸粮,以保证生活之需,因东王家人笃信伊斯兰教,便由从济南历城迁来的夏、马、陈三户回民照顾东王后裔的生活起居。三年以后,丧期已满,王妃和两位王子却未回国,他们爱上了这里勤劳善良的人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逐步的“中国化”了。


明朝永乐之后的海禁政策,使苏禄对中国的朝贡定格在4次。直到300年后,才再次恢复了交往。雍正四年(1726),苏禄国王母汉末母拉律林派使团出使中国,使团专程到德州拜谒东王墓。而此时,由于天灾、战乱等原因,东王墓及宫殿倒塌,俸粮在明万历年间也已停发,东王后裔生活出现困难。清朝雍正帝在得知实际情况后,重修了东王墓,并从温、安二姓中各挑选一名后裔,充当奉祀生,主持每年的祭祀事宜。雍正九年(1731)在东王第八代孙安汝奇、温崇凯的申请下,东王后裔193人,在客居中国300年后正式加入中国籍,成为帝制时代的“编户齐民”。从此,苏禄东王在华后裔,在中华大地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身体里流淌着古苏禄国王族基因的特殊家族—德州安、温家族。


2005年,中菲建交30周年。中国的苏禄东王后裔第十七代孙安金田,第十八代孙安砚春、温海军应菲华后裔联合会之邀前往菲律宾,踏上寻根之旅。东王后裔588年来第一次回到故土菲律宾。2017年9月13日是苏禄东王归真600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德州北营迎来了东王后裔2000余人,其中包括远在菲律宾的家人苏禄苏丹扶格达尔•基拉姆一行21人,举办了“超越时空600年”大型纪念活动,一起重温了当年苏禄东王“航涨海,泛鲸波,不惮数万里之遥”的情景。


苏禄东王墓不只是一座坟茔,在华苏禄东王后裔也不仅是唯一的具有外国王室血统的守墓人,他们给历朝历代的人们讲述着一段因海上丝绸之路而发生的精彩感人的故事,书写着一段因元首外交而产生的历史,传承着一段因交往、互信而持续的情谊。

海丝文化的结晶——温、安家族

温、安家族的始祖苏禄东王虽然不是明代唯一病逝于中国的外国君王(浡泥国王病逝于南京,麻剌朗国王病逝于福建),但明王朝对苏禄东王生前、故后的极高礼遇与评价,在中外交流史上却是绝无仅有的。从明初至今的6个世纪以来,温、安家族已传承22代,3700余口,其渊源脉络、发展融合、社会交往、家学门风、家族结构、婚姻关系、婚丧礼仪、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缩影。


第一,独特的守陵文化。温、安后裔经过与当地回族数百年的通婚繁衍,逐步形成以苏禄东王家族为主体的穆斯林守陵聚落——北营。清朝雍正年间,苏禄王后裔以温、安二姓正式入籍德州,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延续和传承着其独特的守灵文化。从明代开始,对苏禄王的缅怀与祭奠,世代传承,从未间断。

第二,独特的家学门风。温、安家族继承了菲律宾传统的伊斯兰文化,又逐渐接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从而形成了以伊斯兰为基本信仰、以传统儒学家法为门风、具有南洋穆斯林血统的独特家族,成为中菲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明末清初,安、温家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全面转型,逐步接受了儒家文化,以耕读传家。

第三、独特的家族结构。从总体上看,温、安家族是有一个共同始祖的统一大家族,然而这个统一家族内部却有两个姓氏—温、安二姓,这在中国家族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温氏与安氏互不通婚,但也严格按照辈分定“称谓”,任何场合都不得乱了辈分。温、安家族实行族长制与长教制双重管理体制。族长一般由温、安二姓中德高望重者担任,是家族中的“行政首脑”。长教一般由温、安二姓中具有高深的伊斯兰教经学修养的人担任,是家族中的“精神领袖”。

第四,独特的风俗习惯。温、安家族是具有南洋血统的中国穆斯林,这就决定了其习俗文化的独特性,即深受中国回族习俗文化的影响,又打上了南洋穆斯林文化及鲁西北地域文化的双重烙印。如在衣食住行方面,深受鲁北回俗的影响。

结语:

自中菲建交30多年以来,菲律宾驻华使节、苏禄王室成员、菲律宾苏禄省官员及菲律宾游客多次来德州,瞻仰苏禄王墓,拜望苏禄王后裔。同时温、安家族的主要成员也前往菲律宾进行寻根之旅,受到了菲律宾总统、外长的接见,也得到了苏禄王室成员和菲律宾人民的热情接待。这些互访,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与菲律宾及德州与菲律宾苏禄省的友好往来。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小武痴史


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哈刺的墓,同时,这个墓葬还埋葬着东王的王妃葛木宁,还有东王的次子温哈剌和三子安都鲁,以及他们的后人。

说起这个墓葬,就不得不说大明郑和七下西洋,而对于下西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弘扬明朝国威,一种是寻找建文帝(个人偏向于寻找建文帝,毕竟永乐大帝是通过兵变夺来的皇位,不是传位于此)。郑和七下西洋,大体采访了30多个国家,《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郑和下西洋让一些异域小国了解到明帝国的繁荣富强,有的国家派使节来朝拜,而有的国王干脆携家带口来一睹风采其中就有东王巴都葛叭哈刺,同时期还有西王,桐王,他们皆是菲律宾群岛上的一些小国家苏禄国的王,来访的大概有5.6十个王,来了以后朱棣好吃好待,临走还送珍宝,有的人来了干脆就不走了,而有的人眷恋故土就回去了。

苏禄国的三个王临走的时候,由于长途跋涉,东王就生病了。虽然也尽力医治,但是走到了德州,东王病逝了。想来想去,西王和桐王怕消息传回去后,国内大乱,于是急忙带着东王的大儿子回去继位。而留下东王妃和东王的其他两个儿子给东王处理后事,而王逝世后准的有人守墓吧,所以留下来的就和当地人结婚,融为一体了,这也就造就了这个景区周围好几个回民村。

如若有帮助,谢谢采纳。




戈渣


山东德州真的有“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哈刺”的墓,周围是几个回民村。同时,这个墓葬还埋葬着东王的王妃葛木宁,还有东王的次子温哈剌和三子安都鲁,以及他们的后人。

说到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哈刺,就绕不开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在朱棣时期,明永乐年间到宣德年间的,共计七次的海上远航活动。首航开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第七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前后时间长达28年。

郑和和他的船队到达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个国家,最远到达东非和红海,大体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

郑和下西洋的起因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宣扬明朝的国威,

另一种说法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历史漫谈君觉得或者是兼而有之。此时,明朝航海技术日益成熟,且明朝国力渐盛,郑和下西洋更多的是发展贸易,把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带到国外,而带回当时中国自己不能生产的香料等。

因为郑和下西洋,让一些国家了解了明朝的繁盛,并且有的国王携家带口想来一睹大明的风采。而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哈刺当时生活在距今五百多年前,是菲律宾群岛上的一个小国家。与东王同时存在的,还有西王和桐王。

于是,东王、西王和桐王都带着家眷来大明朝长见识了。而在朱棣时期据统计有五六十多个国王来参拜。因为他们来了之后,朱棣都是好吃好喝的待承着,临走还送一些珍宝。所以,一传十,十传百,谁也喜欢来了。而且,有的人来了,还长久地住下了,不想走了。但绝大多数还是恋着故乡,回去了。

苏禄国的三个王临走的时候,由于长途跋涉,东王就生病了。虽然也尽力医治,但是走到了德州,东王病逝了。想来想去,西王和桐王怕消息传回去后,国内大乱,于是急忙带着东王的大儿子回去继位。而留下东王妃和东王的其他两个儿子给东王处理后事。

处理完东王的后事后,还得守墓,所以这些人就不回去了,就与当地人融合在一起,繁衍生息。慢慢的,就形成了几个回民的村子,因为他们是信奉兰教的。而后来东王的次子温哈剌和三子安都鲁的后人就各自取了他们名字中的第一个字“温”和“安”当作自己的姓氏。所以,当地很多温姓和安姓的人都是东王的两个儿子的后裔。

近代,曾经东王管辖的地方——菲律宾苏禄省,还派人去山东德州参拜过东王墓。菲律宾总统倒是没有来参拜过,估计是级别还不到吧,但菲律宾总统认为东王墓是中菲传统友谊的象征。菲律宾大使访华的时候,曾经多次来到此地。

1986年,菲律宾和中国合拍了一个电影——《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展现的正是数百年来两国的友谊与感人的故事,成就了佳话。

2017年,在德州还举办了“东王访明六百周年”庆典活动,这次祭拜活动参加的人中,有很多都是东王的后裔,还有一些人是专门从菲律宾赶过来的呢!

总之,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哈刺的墓就是明朝与当时的苏禄国友谊的象征,是一座两国之间交流的见证与丰碑。


福子说历史


元朝时中华混一,疆域空前庞大。由于元朝统治者的重商主义,草原丝绸之路、海洋丝绸之路方便之门大开,成为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时期之一。大量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欧洲人往返于海上,泉州、福州、广州等地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港城市。中国人也由此了解到了化外之地的众多国家和生民,忽必烈还曾经想远征爪哇国(这可能是忽必烈想消耗掉南宋的大量降军所想出来的主意),后来因为征讨越南不利而没有成行。

(元朝泉州港)

元朝灭亡后,中华对外贸易之门已经打开,中国人的视野开始走向国际,其中代表性的动作即是郑和下西洋。由于元朝是异族统治,到明朝开国时,中华传统的朝贡秩序已经支离破碎,明成祖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他自然希望能够万国来朝,成就他的一番盛世。所以郑和下西洋也就不惜血本,到处撒金和布武。如此恩威相济,那些东南亚的小国自然视郑和船队为天国上使,纷纷遣使来华。

据统计,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间,来自亚洲、非洲的国家使节来华络绎不绝,共有318次之多,平均每年15次。这其中,东南亚的国家最频繁、最热心,浡泥、满剌加、苏禄、麻剌国等先后有十多位国王亲自率家属和大臣来华朝见。自视甚高的明成祖,兴致勃勃地在京郊举行了盛大的军事演习,赫赫军威吓的各地使者不敢心生怠慢之心。朱棣又厚往薄来,使得海外诸国或为抱大腿,或为贸易求利纷纷来华朝贡。朱棣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自然也是乐此不疲。

菲律宾苏禄国王就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来到的中国。在此之前,苏禄国的邻居渤泥国的国王在1408年携王后、王子一行150多人,泛海来访,受到明成祖的盛情款待。渤泥国王在南京游览月余,终因不幸染病,虽经御医精心调冶,终因病情过重,病逝于南京。明成祖遵其遗嘱"希望体魄托葬中华",按王礼埋葬了这位异邦群主。

到了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东王和西王、峒王妻率家属、随从三百多人来到北京,呆了长达一个月之久。由于这次来访是难得的三王一起来朝,朱棣很热情地接见、赐封和接待,从福建泉州上岸开始,就着有司部门沿途接待,在南京还有礼部侍郎亲自迎接。然后从京杭运河由郑和亲自护送到北京,面见皇帝。这规格相当之高!

(苏禄东王像)

这一路到了北京来,苏禄国东王谦逊有礼(那自然不过,这一路所看到的可都是中华胜景,他哪里敢心生怠慢?),朱棣也是热情满满。当苏禄东王请求赐予章服时,朱棣也很豪气,赐印诰、袭衣、冠带及鞍马、仪仗器物,还赠送了三国“各金镶玉带一条,黄金100两,白金2000两,罗锦文绮200匹,绢300匹,钞1万锭,钱3000贯,金绣蟒衣、麒麟衣各一袭。”这就是皇帝敕封苏禄国是明朝属国了。

27天之后,这一行人开始了返程。车队到了山东德州,苏禄东王竟然一病不起,病逝了。飞马快报给北京,朱棣大为哀痛,着有司厚葬这位慕华来朝的国王,并且下了诏命给苏禄国东王长子,令他回国继承王位,其次子、三子及东王妃可以留下守墓。有明一朝,东王的后裔一直都居住在东王墓边上,生齿日繁,聚落成村。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法统,也延续了对苏禄国东王墓的保护政策。到了雍正时,东王后裔向朝廷打报告,希望能够入籍中华。雍正皇帝同意了这个申请,以安、温两姓入籍。回国继承王位的长子一脉,则一直传承王位至乾隆时,西班牙人开始入侵。国难思强援,他们就开始想起来祖上曾经攀上过中国这个强邻,因此派遣使者前来会见东王后裔,并且顺势来到北京,进行朝贡,并且提出申请,希望能够纳入中国版图。当时的乾隆皇帝只要点头同意,这个在菲律宾西南部的群岛国家就成了中国固定国土了。

可是乾隆皇帝的批复意见是这样的,“苏禄国倾心向化,其国之土地人民即在统御照临之内,毋庸复行赍送图册。”意思是,你们既然已经光荣地成为我大中华的属国了,就不需要再搞这些虚文缛节了!于是,苏禄希望成为“中国固有领土”的请求,被委婉地否决了。苏禄国此后同西方殖民者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最终败下阵来,在1915年与美国签订了协议,放弃了世俗权力,保留了宗教领袖的地位,并入了美国的菲律宾殖民地的摩洛省。

在中国的苏禄国东王后裔,至今则传承了21代,在山东、天津都有东王后裔生活。在2018年,菲律宾的东王长支后裔还曾来到中华祭祖,在国内的东王两支后裔有60多人参加的祭祖仪式,现场还仿照中国祖制,修了谱牒。自此,东王墓就成为中菲友好交往的见证,也成为中华礼仪文化传播的象征之一,被列入国务院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而知而行的历史


我看过一部电影,名叫《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苏禄国就是明代时的菲律宾,电影描写的跟600多年前中国和菲律宾两国之间一段历史有关,而从这段历史里,其实也可以折射出菲律宾这个地区在最近这600多年所经历过的沧海桑田式的变化。苏禄东王为何死在了中国?

郑和七下西洋始于永乐三年(1405),驻锚之地有一苏禄国,位于今菲律宾西南部的苏禄群岛之上。见识了郑和的强大舰队之后,决意与明王朝建立朝贡关系。

永乐十五年(1417),由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哈刺率领,组成了东王、西王、峒王为首的340多人的友好使团,远渡重洋,从福建泉州上岸,沿京杭大运河至北京(此时的北京,称为皇上的“行在”,迁都是四年以后的事)。三王此行,携带了许多珍奇特产,向大明皇帝“进金缕表文,献珍珠、宝石、玳瑁诸物”。朱棣见东王“恭顺特达,聪明温厚”,以国宾礼隆重接待,并封东王为苏禄国国王,“赐印诰、袭衣冠带及鞍马、仪仗器物,其从者亦赐冠带有差。”(《明史》卷三二五)苏禄使团在华逗留27天,三王辞归时,朱棣又慷慨赏赐,苏禄国王十分感动,决心与中国世代友好。

当年9月13日,苏禄使团从大运河乘舟南归,船队到达德州以北,东王突患急症,不幸殒殁。讣告到京,明成祖当即“遣官赐祭、命有司营坟、葬以王礼”,并以东道国皇帝身份,对东王家属表示慰问,封东王长子都马含为苏禄国东王,随西王、峒王一起回国继位,并同意东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共10人留居中国,居丧3年。第二年,明政府按亲王规格在德州北郊为东王修建陵墓。明成祖并为之亲撰碑文,赞赏东王“邈居海峤,心慕朝廷”,“聪明特达,超出等伦”;肯定东王“航涨海,汛鲸波,不惮数万里之遥”的访华行程;高度评价其访华成果,“光荣被其家国,庆泽流于后人,名声昭于史册,永世而不磨”;并对东王的逝世表达“不胜悼痛”。

而留在中国守护巴都葛王陵的苏禄王族后裔在中国一直生活到了今天,而在公元1731年,巴都葛的八代孙申请加入中国国籍获得雍正皇帝批准,其后人分别改姓温和安,成为了中国人。不过他们与苏禄群岛地区苏禄王室的联系却一直保持着,而苏禄王室后来也曾专门派一些要员来到德州朝拜其祖先的陵墓。

这也是古代中国邦交历史的见证。


火炎焱燚鑫鑫鑫


山东德州有座菲律宾国王墓,它坐落于德州城区西北部,北陵桥正北的北营村。这是我国境内仅有的两座外国君主陵墓之一,墓中埋葬的是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刺。另一座是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安德门外石子岗乌龟山的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墓(浡泥国就是现在的文莱)。苏禄国王墓是中国唯一的驻有外国王室后裔守陵村落的异邦王陵,安葬着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刺和他的王妃及两位王子。

那么作为一个外国国王怎么就埋葬在了中国的地盘上了呢?这得从明朝永乐年间说起。

古苏禄国位于现在菲律宾群岛南部的苏禄群岛,信奉伊斯兰教。“国王有三,日东王、西王、桐王,惟东王为尊”。

远在唐宋时期,苏禄国就已经和我国素有贸易往来。到明朝永乐年间,对外开放盛极一时,和苏禄国的交往就更加频繁密切了,永乐七年,郑和率领的船队到达了苏禄,极力宣扬大明朝的国威,邀请苏禄国王使臣到中国来访问。

堂堂大明王朝既然盛情相邀,苏禄国必然礼尚往来,永乐十五年,东王巴都葛叭答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剌卜,率领由340人组成的大型代表团回访明朝。这次访问盛况空前,“空国来归,鳞次阙下”。使团沿着京杭大运河,历经两个月的时间,在当年八月抵达明朝首都北京,向明廷进献了金缕表文、梅花脑、苏木、珍珠宝石、胡椒玳瑁等物品。永乐皇帝朱棣一看外邦前来朝贡,自然非常高兴,亲自设宴款待苏禄三王,并赐“印浩、袭衣、冠带及鞍马、仪仗器物,其从者亦赐冠带有差”,这苏禄国就成了大明王朝的藩属国了。

在朱棣的盛情相邀之下,使团在北京住了二十多天才启程回国。临行前,朱棣又一次御赐金银珠宝、丝绸锦缎无数,并派遣司礼太监一路护送。

当使团满载大明御赐宝物沿着京杭运河走到山东德州时,东王巴都葛叭答剌突患急病,不幸病逝。

朱棣闻讯后,异常悲痛,派礼部郎中陈世启携祭文赴德州,下旨“择地以王礼厚葬”,赐谥号“恭定”,所以这座墓称为苏禄恭定王墓。次年,朱棣亲自为东王墓题写碑文 “御制苏禄国东王碑”。

葬礼结束后,其东王长子都马含遵照朱棣的谕旨,“尔以嫡长,为国人所属,宜即继承,用绥蕃服,今特封尔为苏禄东王,以继尔父之志”,随同西王、哃王回国继承了王位。其次子安都禄、三子温哈剌及王妃葛木宁等10 人则留下来守墓。守孝期满后,这些人并未回到苏禄国内,朱棣对他们也是照顾有加,“恩赐十二连城,祭田三顷三十八亩,永不起科”,每月发放白银粮米。为尊重和照顾东王后裔的习俗,专门迁来3户回民以供他们役使和通婚。明宣德以后在陵墓西南墓道西侧建清真寺。东王妃葛木宁和两位王子去世后,也分被别葬在东王墓地两侧。

苏禄国东王的后裔主要有温姓和安姓两支,到清雍正年间,东王八代孙安汝奇、温崇凯向朝廷提出加入中国国籍,不久清廷允许批准东王后裔以温、安二姓入籍德州。苏禄东王墓经历了几次水灾、战乱后受到一些毁坏,新中国建立后对其进行了修缮。自苏禄东王去世至今,其后裔在中国守陵定居已经传到20多代,他们至今他们仍以温、安二字为姓,因他们信奉伊斯兰教,他们被划归为回族。现在大部分聚居北营村,世代守墓


古曲古风


古苏禄国位于今菲律宾西南部的苏禄群岛,与北婆罗洲(沙巴)东海岸相隔。史料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的中国就与菲律宾人有来往,到唐、宋、元时期在经贸文化方面的交往已经很频繁。

明朝建立后,积极推行“宣德化而柔远人”的睦邻政策,多次派郑和下西洋进行友好往来和文化贸易。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船队到达苏禄,大明船队的威武、贸易物资的丰富给苏禄统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产生了强烈与明朝通好的愿望。尤其是与苏禄接壤的周遍岛国吕宋、爪哇、勃泥等与明交好带来的强大国势强烈的震撼了苏禄。

公元1417年,苏禄国的东王叭都葛·巴达剌率领该国几乎所有贵族一同来中国朝拜,其中包括当时在苏禄国地位同样非常重要的西王和峒王。

这个使团规模高达340人,是整个明朝所接待过的规模最大的外国使团之一,这让当时有志成为四海共主的永乐大帝朱棣龙颜大悦,对其也给予了最高规格的接待。朱棣本人及太子分别设国宴宴请,并请他们在北京周边进行了27天的参访,甚至请他们登上了长城。朱棣还加封领头来华的东王巴都葛为苏禄国王,为其在苏禄国的领导地位进行了加持。

但不幸的是,船队沿金杭大运河行至山东德州时,东王巴都葛叭答剌突然染病,于1417年9月13日去世。同时因为其去世地点离苏禄国距离遥远,很难将其遗体远回,消息传回明廷后,朱棣异常悲痛,派礼部郎中陈世启携祭文赴德州,下旨“择地以王礼厚葬”,为东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赐谥号“恭定”。因此其遗体就近在德州进行了安葬,之后巴都葛的长子回国继承王位,其次子和三子家族则留在了中国,为其守陵。第二年,朱棣亲自为东王墓题写了碑文,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御制苏禄国东王碑”

而留在中国守护巴都葛王陵的苏禄王族后裔在中国一直生活到了今天,而在公元1731年,巴都葛的八代孙申请加入中国国籍获得雍正皇帝批准,其后人分别改姓温和安,成为了中国人。不过他们与苏禄群岛地区苏禄王室的联系却一直保持着,而苏禄王室后来也曾专门派一些要员来到德州朝拜其祖先的陵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