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并没有拼音,那时全国各地是如何给同一个汉字定读音的?

武汉修族谱


每个字都有读音,我们上小学的第一课就是学拼音,不过在古代并没有拼音,那当时的人们是靠什么对字注音的呢?其实古人也有古人的智慧,而且注音的方法还挺多的,这次就为大家专门介绍一下。其实汉字的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往往是经过了几百年的修改才能使其更加简化,毕竟作为一项交流工具来说,如果每个字都太复杂必然会降低效率。我们目前使用的简体字就比繁体字又容易了很多,也提升了沟通的效率和便捷度。

古代没有拼音是怎么对汉字注音的?

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

1.以字注字

(图1见后附图)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比如“读若”法:

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

比如“读为”法:

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 。(《尔雅》)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仪”“兆”字的读音,也就顺理成章地会读“儡”“义”“肇”字了。

2.双拼制

(图2见后附图)

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比如:缓,胡管切。(《广韵》)

“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此外如:

哀,乌开切。

敖,五劳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于纪切。

我们的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音字,比如“奶”,读作“乃”,“鲤”读作“里”,但是却不能像某些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法。别说今天很多字我们看了一些字会感到一脸懵逼,不知道都什么,就是古代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那么古人对于不易读的字会作何处理呢?

(图3见后附图)

第一种是”读若法“,或者叫”读为法“,其实意思都一样,举个栗子:

在《说文解字》里这样标:“儡”读若雷;

而在《文侯之命》中,有这么一句“父义和”,刘备的老师郑玄注:“义读为仪”

还有更简单粗暴的,比如在《尔雅》里将”肇“注”兆“。

(图4见后附图)

第二种就是反切法,用一个汉字表示“声”,另一个表示“韵母”和“调”,反切的上字为“声”,下字为“韵”和“调”,

比如:收(shou),式州切——式取(sh),州取(ou);

器(qi),去冀切——去取(q)冀取(i)。

嗯,这种方法是不是很熟悉呢,想当年学英语的时候就经常用,比如I love you注——老虎油,apple——阿婆,看来我们不愧是真正的炎黄子孙,与自己的祖先血脉相连呀。

更多人文艺术简谈,请关注👉"泊然学书"







泊然学书


写写小悟空的邀请。我们先来说一下汉字,汉字是象形文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全世界两类文字中的非拼音文字。作为非拼音文字的汉字,在注音上面有着众多难度,古人们也是绞尽脑汁,找出了下面四种方法。

一、譬况法。这个方法主要是在秦汉以前使用。指具体描述某个字的发音情貌的方法。一般分为以口势譬况,舌位譬况,送气急缓和声调长短譬况。这些譬况只是说明这个字应该怎么读,实际上不能算是真正的注音方法,会有很多不方便,慢慢的这个方法就不用了,寻找新的方法。

二、读若法。是指用同音字或者音近字给汉字注音。比如“缊,女老称也,读若奥”这个方法,最常见的,就是《说文解字》里的注音方法。这个方法比起譬况法,好上很多,但是,有些时候,读音不够准确,只是相近而已。

三、直音法。直音法产生于汉末,用了两千年。这个方法,是用另外一个汉字来注音的。现在我们翻《新华字典》,同一个读音有很多个汉字。这样说,是不是更能理解?虽然如此,他还是有缺点的。当一个字比较冷僻,注音字也是冷僻字的话,就难办了。比如,“然”的注音字有“燃”“髯”。这两个字谁认识,谁就能读出来。谁不认识,谁就读不出来。


不过,古人的智慧,超乎你的想象。在这个方法上改进一下。如《唐韵》:剑,检去声“,这里的去声是用来定剑的声调。


四、反切法。这种方法起源于东汉,盛行于魏晋。而且,这种方法,有声部和韵部,跟现在的声母韵母一样。


先来举一个例子。红,胡笼切。这里呢,胡字,取声部h,笼字,取韵部,ong,同时去笼的声调,第二声。这样,红字的读法就是,hong,读第二声。


反切法很容易掌握,但是到了宋代就难学了。语言也是在发展的,语音就发生了变化。《切韵》这本韵书,产生于隋末,书中很多字都是采用魏晋南北朝的韵书来注韵。而宋人读这些字,感觉到别扭。因为从唐到宋,汉字读音已经发生了变化。相隔几百年,加上各民族大融合,写出了新的韵书。


总而言之,在给汉字注音,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且有些字的读音也是在发生变化。说了简单的例子,现在的普通话,不是古代的官方语言。唐朝时的语言,跟现在的粤语很像。而且,当时全国投票,普通话和粤语哪一个作为官方语言时,粤语只差了一票。


林伊琦写字的地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古代虽然没有现在这种拼音字母,但是,给汉字注音也是有很多办法的。

第一种就是直音法:用同音字表音,如有一些文言文中会出现“某音同某”这样的说法,前者是别人不熟悉的生僻字,后者是大家都知道的常用字。记得“说文解字”就有这种标注法;找一个与要被注音的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汉代以前最常使用。如:笄,读若急,甜,音田。

第二种是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拼音,是名副其实的“拼音”。自东汉以来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找一个字作为反切上字,代表用的声母,再找一个字作为反切下字,代表用的韵母和音调。即某字后面加上“某某切”,读音时一般是采用头一个字的生母,后一个字的韵母。就能读出那个冷僻字。如:田,徒[t]年[ian]切,东,德[d]红[ong]切。

第三种是按照韵法分类。如十五韵,这样大致每个字的韵母读音和什么字相同就知道了。这是读书人的基本功,科举考试必考“试帖诗”,就是要作一首诗,会做诗就必须懂韵法。

第四种是注音字母(注音符号):是民国政府颁布的第一套国家法定使用的汉字注音方法,注音字母采用独体古汉字的笔画式符号,在颁布《汉语拼音方案》后停用。如京,ㄐ丨ㄥ,中,ㄓㄨㄥ。




历史智慧之窗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② 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③ 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历史的任意门


在中国古代人们拼音方法有很多,流传下来的主要有:直若法、譬况法、反切法。


古代的人多半是靠一些启蒙文章来识字 比如三字经 千字文 这些是基础 等到有了基础以后 再学新字就好办了 你看说文解字上面 吹字如何解释 嘘也从口从欠(昌垂切) 这个昌垂切就是它的读音 取前字的声母 后字的韵母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但用反切注音,有很大的局限性,虽几经改良,始终没有达到理想境地。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36个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他是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民国之后,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有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的;也有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的。现在我们在一些字典中还能看到模仿日文假名的“注音字母”。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并进行推广。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 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注音字母的职能是“伺候汉字,偎傍汉字”。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 “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最终,中国在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2月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正式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中国在中苏友好的20世纪50 年代设计的汉语拼音采用了罗马字母而非俄文字母,当时考虑到全世界只有俄国、保加利亚和蒙古三国使用俄文字母,而使用罗马字母的国家却超过一百多个。拉丁化的汉语拼音出现,可以说是汉语的一个重大进步。多年来的实践被证明是成功的。


石虎山大王


第一个创制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读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意大利人利玛窦,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

 古人给汉子注音主要有两种方法: 

1.读若法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

比如“读若”法:    

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    

比如“读为”法:   

 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 。(《尔雅》)   

 2.反切法   

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比如:缓,胡管切。(《广韵》)   

“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1892年,近代汉浯拼音文字提倡者卢戆章提出“切音新字”;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订了40个“注音字母”;1926年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制订了“国语罗马字”;1933年,瞿秋白、吴玉章等制订的“拉丁化新字”诞生。这些都为“汉语拼音方案”的逐步完善起了推动作用。  

解放后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在过去的拼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52年起从事自创字母工作,后因效果不好,决定采用拉丁字母。1956牛文改会发表了“汉语拼音草案”,经多次讨论、修订,于1957年11月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并于次年2月,由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推行。最后签字者是周恩来总理.这就是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案”。

1955年周有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不戴紧箍的猴子


主要靠韵书和反切法,差不多历代都有韵书存在,如广韵集韵……。


邦训


有带注音的工具书,如《说文解字》《六书通》等,没有这些书前,估计是口音各异,连蒙带猜吧,现在遇见一位说方言的仍旧是个问题。


碧伶居士


模仿自然音,就是汉字的原始发音,如汽车鸣笛,笛笛,笛=嘀=滴,怎么变音其韵不变,就算口误也只是声母改变,韵部保留的,如通假字就是口误再造,或忘记正字代替的,其韵始终是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