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十、无用阶级和神人,将带来难以想见的不平等社会

前情回顾

上期我们说了科技的浪潮将彻底颠覆现代统治世界的人文主义的根基。我们是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的。

首先,人文主义所崇尚的个人自由意志只不过是被欲望驱使的大脑中的运算结果罢了,而且就连我们的欲望也只不过就是大脑中某种放电模式而已。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手段预测甚至是控制人类的行为,并且被控制的人主观上根本就感觉不到是被强迫。

其次,我们原本以为自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我,我们大脑中只有一个声音来代表这个真正的自我。不过现代生命科学已经非常确定的告诉我们,其实我们自己的每一种情绪都是一个声音,他们在大脑中不断的争论。我们每次对外所表现出的单一自我,都是多种情绪谈判的结果。我们根本就察觉不到,也没法控制,到底有那些情绪上了这张谈判桌。

最后我们引入了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的概念。体验自我是客观的感受,但是叙事自我才是我们人格的体现。叙事自我就和我们之前所说到的国家、金钱还有神是一样。都只不过是虚构的故事罢了。每个人的叙事自我像一把锋利的剪刀,把我们的所有体验都修剪一遍,然后只留下其中的某一些。再与我们长期以来接受到的所有希望和意义混合在一起,编织出一个一致并且连贯的故事。他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告诉我们自己该爱谁、该讨厌谁、该怎么对待自己。我们所谓的人格,最底层的逻辑依然只不过就是个故事罢了。

那通过上期节目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的支柱,就是人类的自由意志和不可分割的自我这两个概念已经被科技浪潮击碎了,我们的叙事自我为我们自己编织了一连串的故事,我们一生都被困在其中。

那么由人文主义所构建的现代秩序,进而形成的现代社会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我直接先给答案吧,那就是大量的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将彻底失去价值。即将到来的数据革命将使社会、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本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人类社会的正常运作竟然不再需要这么多人的参与。绝大部分人将沦落成无用阶级,人类社会将会出现你无法想象的不平等。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难以置信?我们就来听听看,赫拉利是怎么说的。

我们经历过的二十世纪可以说是一个大众的世纪,人民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最最重要的。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的发展都依赖于群众。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之下,国家的力量是来源于每一个群众的累积,如果你希望拥有一只强大的军队,那你就需要数以百万计的人从军。如果你渴望经济的强大,你必然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人参与工作,参与生产和消费。这个时候,群众是权利、力量以及经济繁荣的基础。

但是现在我们正在远离这样的大众时代。

我们最有感触的应该首先是在军事领域,古往今来的战争我们都能看到,所谓的军队不就是由无数普通人参军当兵组成的么?军队人口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军队的实力。而现在呢?要组建强大的军队不再依赖于士兵的多少。我们越来越依靠于技术,比如说网络技术、精确制导武器的远程打击还有无人机。

虽然我们还需要一定数量的士兵,但是普通士兵在战场上的所起到作用已经极其的有限了。只能作为人肉盾牌的普通士兵只会越来越少,军队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掌握高科技技术的人。而指挥作战的将军也将越来越多的关键决定权交给算法处理。

赫拉利在书中简单的为我们描写了一下未来的战争,在过去一场战役可能要持续几天,一场战争经常持续几年。而在未来,一场战争可能只需要几分钟就结束了。

“在网络指挥中心值勤的中尉发现有异常状况后,就算立刻致电上级,上级再立刻上报白宫,最后还是只能一声哀叹,因为等到总统接到消息,这场战争早已一败涂地。只要短短几秒,计划精密的网络攻击就能够让全美电网断电,破坏航空管制中心,造成核电厂和化学工厂大量事故,干扰警察、军队和情报通信网络,甚至是抹除所有金融记录,让数万亿美元就这样消失于无形,没人知道究竟谁拥有什么。这种时候,唯一让民众还不会歇斯底里的原因,就是网络、电视和广播也全面断线,所以大家连情况有多惨都不知道”。

就是这样,在军事领域普通个人正在失去他原有的价值,而在经济领域更是如此。我们已经看到,人工智能的表现越来越好,大多数人失去现在自己的工作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比如说自动驾驶对司机的替代,诊断机器人对医生的替代还有什么股票交易员、银行柜员等等,我想经常关注这方面内容的同学早就对这些例子耳熟能详了,而且我在之前的节目中也详细讲解过了,在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

说到我们人类在经济领域的价值消失,作者在这里给出了有一很有意思的观点,赫拉利说个人在经济领域的价值其实是人文主义与资本主义合作的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呢?在20世纪的时候,人文主义认为道德和经济是能够兼顾的。因为保护人权,产权和自由即是道德的必要之举,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看到在20世纪英、美、法,正是因为开放经济和社会才走向的繁荣,而我们中国用了40年的时间起身直追直到赶超,那同样也是因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所以,即便是专制君主或者军国政府,他们同样也要出于经济而非道德因素,愿意走向开放,保护人权和自由。

但是到了21世纪,人文主义影响力的衰落。那随着大众在经济上不再重要,仅仅靠道德约束,还足以保护我们每个人的人权和自由吗?无法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后,那精英阶层和政府还有必要认定每个人都有价值吗?这个问题留给我们思考吧,后面我还要说。

我知道很多同学并没有特别在意人工智能,或者说从心底里压根就看不起人工智能的,因为觉得它现在看来完全不可能像我们人类一样的有意识有感情,再怎么样也不过是没有灵活思维的机器,无非就是个功能强大的电脑。也的确如此,最近50年来的人工智能在意识感情上真的就没有啥进步。那对这样傻头傻脑的机器,有什么好担心和惧怕的呢?

但是,谁说人工智能的强大是按照人类的发展模式来的?谁说机器人拥有超高智能的前提是要拥有像我们人类一样的意识呢?

在我们生物界,高度的智能确实永远是和发达的意识相伴而生。意思就是说必须要具有意识的个体才有可能执行需要高度智能的任务。我们数百万年来的生物进化一直顺着意识这条道路缓缓前进,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人类生物是在走一条非常窄的路呢?你有没有想过现代人工智能正在走的,反而是一条迅速通往超级智能的捷径呢?

到底是智能重要还是意识重要?在二者携手同行的时候,这完全就是一个无聊的哲学问题。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这已经是一个急迫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了。

其实现在,至少对于军队和企业来说,答案再简单不过,智能是必须的,但意识可有可无。借用亨利福特说的一句,我明明雇佣的是一双手,可为什么却来了一个人。这确实听上去是一句很不要脸的话,但是也正是某种意义上的真相啊。

比方说,我们有血有肉的人类司机,个人的意识体验绝对比自动驾驶汽车丰富的多,司机一边在繁忙的街头开车,一边听着我们晓书童频道的节目,与此同时还经常眺望远方的落日,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但是这些东西压根就不是社会系统需要一个司机所具备的特质啊。社会对于一个司机的需求就是把人以最快,最安全,成本最低的从A点拉到B点。这毫无疑问自动驾驶要比人类做得更好,尽管它不会听我们晓书童频道的节目,不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淘汰,我们可以类比一下汽车对马的淘汰。当时马是我们的交通工具,我们说马是有感情的,马是人类的朋友。与冷冰冰的汽车相比呢?马的意识和智能都是更高维度的,哪怕是和现在几千万的兰博基尼相比。但是马被淘汰的时候,我们毫无怜悯之情啊,没有人出来唱高调,当圣母婊说怎么能抛弃我们的朋友呢?没有啊!就只是因为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更好用,这一点就足够了啊!

是的,我想说的是,我们就是马,而人工智能就是淘汰马的福特T型车。

如果我们自认为无意识的算法永远无法赶上我们人类,那真的是我们自己的一厢情愿。前面我已经多次的强调了一个观点,就是生物他也是算法。那既然是都是算法,算法的运作是不受组成物质的影响的。形象一点来说,就像是我们小时候用的算盘,无论是木质的算盘还是塑料的算盘,都是一个珠子加一个珠子等于两颗珠子,这是不会变的。

所以,我们凭什么有自信说非有机的算法永远无法超越有计算法呢?只要算法的结果有效,那算法在碳的平台上运行性还是在硅的平台上运行又有什么区别呢?

再举两个原来没说过的例子吧,96年计算机深蓝打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推翻了一直以来我们人类能力比计算机更强的论断。16年阿法狗4比1击败了围棋大师李世石,上个月阿法狗又横扫了世界围棋第一人,我们中国选手柯洁。

那你知道阿法狗的爸爸google的团队下一步要挑战什么吗?要挑战暴雪的一款即时战略游戏,星际争霸。你听到这个消息可能觉得这没什么吧,人工智能要打游戏挑战人类那不是太简单了吗?一开始我也这么觉得。但是后来我了解了之后才发现这可比下围棋难太多太多了。

首先,是对战模式拟人化,就是我们人类是用眼睛看着屏幕理解游戏,通过鼠标键盘进行操作的。那人工智能呢?肯定不能让他在后台读数据啊,那不变成人类挑战变态电脑了吗?那还玩个毛啊!所以他也要用摄像头来观察游戏画面。

其次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对星际争霸的挑战相比于围棋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因为这项技术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星际争霸属于非完全信息博弈,而围棋和国际象棋属于完全信息博弈。区别是什么呢?完全信息博弈是双方完全知道彼此的所有信息,知己知彼,赛场公开透明。你看围棋黑字181个白字180个,整个盘棋上361个交叉点双方看得是一清二楚的。没有任何的隐藏,就是拼水平拼智商。

那非完全信息博弈呢?就很好理解了,就像是打麻将,知自但是不知彼。星际争霸就是这样的,整个战场是被战争迷雾覆盖的,你只能看到自己的信息,对方的信息你是看不到的,你想了解对方的情况就需要派遣自己的单位去侦查。而星际的战术有很多的奇袭和相互克制,所以就会出现很多的侦查,反侦察,隐藏意图和战术欺骗。

人工智能可是马上就要掌握连蒙带骗和猜测预判这些人性化的策略了,这就和我们的生活中的情况很类似了。我们生活中非常多的判断和决策都是在非信息完全的情况下做出的。那下一代的阿法狗如果成功在星际争霸游戏上也横扫了人类选手,这明显是向我们所谓的意识迈进了一步,但这也仅仅就是人工智能算法进步的结果。

而且相比于下围棋的阿法狗,打星际争霸的阿法狗的算法技术能够大量的移植到我们生活中的其他领域。

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呢?我们原来已经听了这么多人工智能替代人类的例子了,那我们觉得应该艺术领域应该是留给我们人类的一块净土了吧?因为艺术这个东西应该是有感情的人类才能掌握的专属技能啊。

但是呢?对不起,生命科学又跑出来告诉我们,艺术也是有计算法发现数学模式之后的产物。

加州大学的一名音乐教授,花了七年的时间编写了一个程序,叫做EMI,专门模仿巴赫的作曲风格。一天就可以谱写五千首乐曲,这是人类作曲家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情。那质量如何呢?音乐教授就从中挑选了几首安排在一次音乐节上演出。现场观众反应热烈,兴奋的说这些音乐是直击了他们内心的最深处,于是赞她巴赫的天赋。结果来后大家知道这些曲子的作者并不是巴赫,而是一个叫做EMI的程序,大家瞬间就都怒了,觉得被戏弄了。

那好吧,我们来一场人机对战吧。就拿出一首巴赫写的曲子,一首现代艺术家写的曲子,还有一首EMI写的曲子。三首曲子放给大家听,让大家选哪个最像是巴赫写的?最后结果出来,最像巴赫的是EMI写的,比巴赫还要巴赫,而真正的巴赫投票结果大家认为是现代艺术家写的。

你看吧,到了现在的21世纪,我们大部分的人类在经济,军事、政治或者艺术领域都将不敌人工智能,而失去自己的价值。我们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将没有任何的贡献。旧的职业会被摧毁,确实新的职业会被创造出来,像是虚拟世界的设计师。但是如果是一名收银员或者保险业务员在40岁的时候失业了,他转型为虚拟世界设计师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就算这一次转型成功,但是很有可能10年之后又要来一次新的转型。

一辈子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打造全新的自己。我觉得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可能做得到的。

那随着科技的发展,很有可能我们这些无用的大众就算什么事都不做,整个社会也有能力喂饱我们。但是,我们要怎么打发自己的时间度过自己的人生呢?答案之一可能是靠药物和电脑游戏。和现实世界相比,虚拟世界能够为我们提供能多的刺激和满足感。

但是,现代人文主义推崇人类生命神圣不可侵犯,而当我们沦为无用阶级,整天只能活在虚幻世界之中的时候,这样的生命又何来的神圣呢?

那与无用阶级相对应的是什么呢?是《未来简史》这本书的英文书名Homo Deus,神人。科技浪潮造就大批无用阶级的同时,也正在通过生物工程,放生工程与无机生命工程让一部分人成为神人。我们将迎来一个前所未见的不平等的人类社会。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们自己和周围人的差距在哪里?比如说穷人和富人、领导和下属、官员和百姓。这些差距在于经济能力、法律地位和政治能力上的差别。确实有差别,但是这些差别还没有转换成生物学上的明显差别。意思就是说也许客观来说富人的能力确实比穷人的能力要强,但是并不能说富人的孩子就是比穷人的孩子要聪明。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富二代或者官二代也并不比普通人家的小孩要高人一等。所以,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从思维和大脑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所有人并没有什么差别,还算是平等的。不过呢,这样的平等即将发生颠覆。

根据我们之前节目所说的,赫拉利说我们将踏上从智人向“神人”演化的路程。根据我们前面所说的新技术,社会上的精英和富人将有能力改变自己和自己孩子的身体还有大脑。这样一来,我们即将目睹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生物上的不平等。不同的人将拥有不同的身体和大脑,拥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而这不是个人学习努力的结果,而是技术所带来的改变。这种生物阶级的改变那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多读两本书带来的认知升级。就像你再怎么健身你也不可能打得过超人和钢铁侠,一样的道理。一个是学习层面的,一个是生物层面的。完全就是两个维度。

那我们可能会问,既然有这样的技术,为什么不能惠及大众呢?就像是抗生素才出现的时候,确实很贵,只有极少的人能够用得上,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不是人人都可以用上了吗?那怎么就不能把我们所有人都强化成神人呢?为什么非要造成这般的不平等呢?

赫拉利告诉我们的原因非常的残酷,就像我们开篇所说的,20世纪是一个群众的时代。医疗之所以能够在当时使得群众受益正是因为如此。是因为当时的军队需要几百万的健康士兵,经济发展也需要数千万健康的产业工人。因此,各国都建立起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确保国民的活力和健康。人类最大的医疗成就正是为群众提供卫生设施、疫苗接种,消灭流行病。

但这种群众的时代已经结束,针对大众的医学也将随之走入历史。随着人类士兵和工人让位给算法,至少部分精英阶层会认为,无须再浪费资源为大量无用的穷人提升甚至是维持基本的健康水平,而应该集中资源,让极少数人升级到超人类。

像印度、巴西和尼日利亚这些发展中大国。他们本身就如同一列长长的火车,坐在头等车厢的社会精英,享有与世界上发达国家一样的医疗和教育条件。但与此同时他们还有数以亿计的同胞坐在三等车厢,忍受着疾病、无知和贫穷。那在接下来,这些坐在头等车厢的精英们会怎么想呢?是要着手解决数亿同胞的贫穷问题,还是让少数的精英阶层升级呢?

如果是在20世纪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因为所有人都拥有价值,精英阶层必须为他们的同胞解决问题。但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抛开什么爱国、团结、道德这些问题不谈的话,精英阶层最有效的策略,很有可能就是无情的彻底斩断那百无一用的三等车厢,只让头等车厢继续前进。想要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竞争的话,已经不再需要茫茫多健康的普通工人了,而只需要少数一部分经过升级的神人。

人类在20世纪的伟大成就:克服饥荒、瘟疫和战争,都是为了让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与和平。至于21世纪的新议题: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虽然也同样希望为全人类服务。但是,由于这些计划的目的是在于超越,而非维持基本的要求,所以最后就会创造出新的神人阶级,彻底砍断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本源。

神人看待我们一般人,就会像是19世纪欧洲人看待非洲人一样。

那么当人类被分为两类,无用阶级和神人。在我们的人文主义崩塌之后。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新宗教或意识形态,能够填补这样的缺口,并且指导我们的后代?

以上是主流价值观将引领我们走向的未来。

其关键点在于:它认为人工智能是科技公司的专利,科技公司拥有独享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