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7世紀唐朝與西方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今天已經是白露了,月光皎潔如水,但故鄉的月亮,肯定比這裡的月亮更加明亮。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唐朝地圖

這是千古名句,多少身處異國他鄉的遊子,一念叨唐朝詩人杜甫的這句詩,就老淚縱橫。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月是故鄉明

白露:故鄉的月亮,肯定比這裡的月亮更加明亮。杜甫有30篇“兄弟詩”寫給4個弟弟和1個妹妹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月夜憶舍弟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月夜憶舍弟

唐乾元2年(公元759年)白露節氣,明月當空之夜,身在秦州(甘肅天水)的“詩聖”杜甫,想他弟弟了。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唐詩與夢

杜甫一共有4個同父異母的親弟弟,分別是杜穎、杜觀、杜豐、杜佔。其中杜佔因為年紀幼小,此刻正跟隨在杜甫身邊。杜甫此時想的,是另外三個已經長大成人的弟弟。在這年的白露節氣,杜甫能夠出現在秦州,還深深掛念已經長大成人的弟弟們,自有其充足的理由。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杜甫詩中的+兄弟情、夫妻情和兒女情

此時的大唐帝國,正處在“安史之亂”的戰亂動盪之中,叛軍正在到處燒殺搶掠。而杜甫的三個弟弟——杜穎在臨邑(山東德州),杜觀在許州(河南許昌),杜豐則在洛陽,全部身陷戰區。兵荒馬亂的,怎能不叫杜甫牽腸掛肚?

所以,“詩聖”才寫下了這首《月夜憶舍弟》。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安史之亂示意圖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戍樓上的更鼓響過之後,路上已經沒有了行人,只有一隻孤雁悲鳴著,從秋天的邊境飛過。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邊秋一雁聲

古人以“雁”喻兄弟,典故出自《禮記・王制》:“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朋友不相逾。”所以杜甫一聽到雁的叫聲,就想起了身陷戰區的兄弟們。話說這句中的“雁”可是“詩聖”杜甫最喜歡的鳥兒。在他的詩中,雁的出場次數最多,達到了78次,遠遠超過50次的鳳、44次的鶴、40次的鷗。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今天已經是白露了,月光皎潔如水,但故鄉的月亮,肯定比這裡的月亮更加明亮。

這是千古名句,尤其是後面那句“月是故鄉明”。近代以來,“月是故鄉明”更是成為了在外漂泊遊子的口頭禪。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我與弟弟早已分散各地,失去家園以來,我也無處打聽兄弟們的生死。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平時寄出的家書尚且經常難以到達,何況如今正烽火連天地在打仗。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杜甫

這是杜甫的一首“親情詩”。所謂“親情詩”,是指詩人寫給自己的夫或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詩。

據不完全統計,杜甫一生寫有近百首“親情詩”,其中有30篇是身為長兄的他,寫給自己4個弟弟和1個妹妹的。這30篇,同時也可以稱之為“兄弟詩”。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杜甫寫詩

杜甫的第一首“兄弟詩”,是寫於“安史之亂”前、天寶4年(公元745年)的“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領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第二首“兄弟詩”,就是寫於“安史之亂”後、至德元年載(公元756年)的《得舍弟消息二首》。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關中平原

此後,處於戰亂之中的杜甫,開始年年、月月、日日、時時關注分散各地弟弟妹妹們的消息,集中地寫下了多首“兄弟詩”。《月夜憶舍弟》,就是他的第八首“兄弟詩”。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月夜

安史之亂是杜甫一生中的分水嶺:“詩聖”在唐朝,也是個普通人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安史之亂示意圖

今天的我們,尊杜甫為“詩聖”。其實在唐朝,也就是一個普通人。“安史之亂”,是身為普通人的杜甫,一生中的分水嶺。他的命運因為戰亂,由無憂無慮、讀書漫遊,而變得顛沛流離,嚐盡悲歡離合。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安史之亂地圖

杜甫出身官宦名門。第13世祖杜預,是西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祖父杜審言,是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的著名詩人,是唐朝“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在這樣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裡,杜甫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35歲之前,他過的都是無憂無慮的讀書漫遊生活。他先是南遊吳越,然後北遊齊趙。正是在北遊齊趙期間,他於天寶3年(公元744年)結識了一生的好友李白、高適等人。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李白

天寶6年,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志向,到長安參加科舉未第,從此開始了長達10年的長安求官生涯。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長安近郊圖

這10年間,普通人杜甫,過得平平淡淡,甚至有些窘迫。因為一直是布衣之身,所以杜甫沒有薪俸收入,手頭也一直比較緊,以至於需要“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直到天寶14年,他才獲得太子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個從八品下的官職。然而,也就是在這一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的這個運氣也是真背。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長安-奉先

大亂來臨時,杜甫正在長安以東的奉先(陝西蒲城縣),探望此前寄居於此的妻兒。


在聽聞唐肅宗李亨靈武即位之後,杜甫將妻兒安置在長安正北約200公里的鄜州(陝西富縣),隻身趕往靈武。不料途中卻為叛軍擒獲,被押至長安。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示意圖

此時,我們熟悉的另一位大詩人王維,也被叛軍關押在長安。不過,杜甫比一直被關押、後來還被迫擔任偽職的王維幸運,他藉機逃出了長安,並順利到達靈武,於至德2年(公元757年)5月16日被唐肅宗李亨任命為左拾遺。這一年,他45歲。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杜甫入仕

就仕途起步的年齡而言,杜甫是稍微晚了一點;但就仕途起步的職務而言,杜甫擔任的正是唐朝眾多高官起步的難得美職。左拾遺是隸屬於唐朝中央政府機構門下省的諫官,雖然級別只是從八品上,但這是在皇帝身邊侍從值班的清望諫官。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寄左省杜拾遺|岑參

要知道,唐朝有80%以上的宰相是由拾遺、補闕、監察御史這樣的清望諫官起步的。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戰亂

可惜,杜甫官運不濟,又開始走黴運。左拾遺只當了幾個月時間,他就因為上疏救援宰相房琯的事觸怒皇帝,於乾元元年(公元758年)6月被貶為華州(陝西渭南)司功參軍。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長安

杜甫為什麼沒有定居秦州(甘肅天水)而是四川成都?在甘肅天水的日子過得比黃連還苦:“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多病纏身”、“想親念友”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安史之亂

次年7月,因“時關輔亂離,穀食踴貴”、“關輔飢”,吃不飽肚子的杜甫,只好從華州辭職,帶領家人,加入逃難民眾的隊伍,來到了他此時寫下《月夜憶舍弟》的秦州。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秦州

而在秦州度過了白露節氣,並且總共只待了短短3個多月的杜甫,此時正處於一生之中最為艱難的時刻,絕非誇張。杜甫在年少時沒有吃過什麼苦,長安10年也就是日子過得緊了一點,秦州之後,他後來在成都杜甫草堂的日子,也還算安逸。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成都杜甫草堂內景

在秦州,處於逃難中的杜甫,過的是“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多病纏身”、“想親念友”的日子。種種因素疊加起來,杜甫在秦州的日子,就過得比黃連還苦。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秦州是今天的甘肅天水

先說“居無定所”。杜甫來到西距長安近千里的秦州,本來就是逃難,“居無定所”自然屬於正常。但他此行的初衷,是確有定居之意的。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居無定所示意圖

杜甫於乾元2年(公元759年)7月到達秦州時,先是租住在秦州城內,後又到侄子杜佐家中寄居過一段時間。在此期間,他曾先後在秦州的東柯谷和西枝村兩個地方,尋找建設草堂定居下來的地方。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成都附近

還好,杜甫沒有找到理想的地方,否則,我們就得到甘肅天水而不是四川成都去參觀杜甫草堂了。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成都杜甫草堂中的雕像

杜甫因為什麼原因而沒有定居秦州,史無明載。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不安全。

秦州,當時已是地理位置關鍵的邊境要地。這正是杜甫詩中“邊秋一雁聲”那個“邊”字的來由。“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疲於應付的唐朝中央政府沒有辦法,只好拆東牆補西牆,把秦州所在的隴右道部隊,包括帝國西部邊境的其餘防禦兵力大量東調,以圖先行解救首都被圍之急。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秦州-劍門關

後果很嚴重。隴右兵力空虛之後,吐蕃軍隊乘虛而入,戰略位置重要的秦州,早已被其鎖定。這樣一來,秦州城中,“緊急烽常報,傳聞檄屢飛”、“鼓角緣邊郡”、“城上胡笳奏”,已是常態。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8世紀的唐朝

在杜甫心中,吐蕃軍隊只怕比安史叛軍還要厲害一些。安史叛軍好歹能聽懂他的話,把他關起來之後也能找個機會開溜,吐蕃軍隊要是不耐煩他的文縐縐,說不定提刀就把他砍了。太危險了,得走。於是,他在留下“卜居意未展,杖策且回暮”的詩句之後的當年10月,就離開了秦州,從而成為甘肅省天水市史上最著名的過客之一。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唐朝疆域

當然,杜甫沒有定居秦州,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在秦州吃不飽肚子,一家人經常處於食不果腹的邊緣。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密竹復冬筍

他在離開秦州時的詩中,提及了自己當時吃的日常食物:“充腸多薯蕷”、“崖蜜亦易求”、“密竹復冬筍”。薯蕷,就是山藥;崖蜜,指的是野生蜂蜜;再加上冬筍,杜老爺子吃的都是純天然、野生、綠色食物,真叫人羨慕。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唐朝長安城及周邊

可那年的杜甫,卻只是因為別無選擇。最難的時候,杜甫還要靠撿拾山中的橡實、栗子,甚至挖掘黃精這樣的藥材來填飽家人們的肚子。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杜甫足跡

即便如此,杜甫吃的東西還是太素了,基本跟喂兔子差不多。一輩子在吃這件事兒上苦哈哈的杜甫,似乎一直跟肉食葷菜的緣分不大,而且他的腸胃因為長期吃素已經受不了大油大葷的刺激。最後,老爺子竟然因為“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實在是因為他本人並沒有深刻意識到這一點啊。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杜甫畫像,見於《晩笑堂竹荘畫傳》

就是吃青菜,也經常不夠,只能依靠親友饋贈了。他在秦州的朋友隱士阮昉,就曾經送給杜甫三十束薤:“盈筐承露薤,不待致書求。”(《秋日阮隱居致薤三十束》)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秦州-劍門關

杜甫這時的主食是黃粱,“白露黃粱熟”、“正想滑流匙”。可是,杜甫在秦州,一無田地,二無時間耕種,全靠自己的一點積蓄和親友接濟,終究還是一個“食不果腹”的局面。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白露黃粱熟分張素有期

在如此之差的營養條件下,加上抵達秦州之時的杜甫,偏偏已經是“多病纏身”了。

最早找上他的,是肺病。天寶12年(公元753年),他還在長安時就說自己“常有肺氣之疾”、“衰年病肺惟高枕”、“肺病幾時朝日邊”。

為此,他經常氣喘咳嗽、肺枯口渴,夜晚只能高枕而臥。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咳嗽示意圖

禍不單行。轉年,他又患上了瘧疾。他在秦州作詩,就談到了自己瘧疾發作的具體情況。“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說明他患上的是隔日發作一次的寒瘧。而且非常嚴重,痛苦程度達到了“搜脂髓”的地步。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天水南郭寺,杜甫流落至此採藥換錢

到了安史之亂爆發的天寶14年,杜甫又得了消渴症:“長卿多病久”。因為司馬相如曾得過消渴症,而司馬相如又字長卿,所以古代稱消渴症為“長卿病”。消渴症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糖尿病。同時,杜甫還有牙疾、眼暗、耳聾、足弱等小毛病;再加上前面所說的肺病、瘧疾、糖尿病,杜甫已經全身是病了。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關中平原周邊

他此時才剛剛48歲,卻哪裡還是當年那個“一日上樹能千回”的杜甫啊!自己都這樣了,杜甫還在“想親念友”。除了在《月夜憶舍弟》中想念弟弟們以外,他在秦州,還分外思念另外一個人,正是李白。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李白-杜甫

在秦州,杜甫是早也想李白,晚也想李白,清醒時想李白,做夢時也想李白。有《夢李白二首》為證:“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邊關

除此以外,杜甫在秦州想李白,還寫了《天末懷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總共4首詩。他一生給李白寫了14首詩,秦州這4首,只佔總數的三分之一。但是,從另外一個方向看就比較震驚了——杜甫在秦州只待了短短的3個月。這麼短的時間,他就想李白想出了4首詩,平均1個月超過1首。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李白與杜甫

為什麼這麼頻繁?當然有原因,而且,至少有兩條。第一個原因,秦州是李白的祖籍之地。第二個原因,這一年的李白,正在危難之中。兩年前的至德2年(公元757年),李白因陷入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杜甫到達秦州之時,李白正在流放途中,所以杜甫極為惦念老友,才一想再想。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示意圖

不同的是,寫《夢李白二首》和《天末懷李白》時,杜甫只知道李白正在長途跋涉前往夜郎的途中;而寫下《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時,杜甫已經確知,李白已於當年2月在白帝城遇赦,“千里江陵一日還”,於是狠狠地為好友高興了一下。這也算是他在逃難秦州之時,唯一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兒了吧。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杜甫-李白

好友是逢凶化吉,遇赦放歸了,可弟弟們還是音信全無。所以,在這樣一個月夜,杜甫再次想起了他的弟弟們。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出行

《詩經》是白露入詩的源頭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白露

白露,“露至秋而白也”,這是一個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白露為“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月明

“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白露”之得名,緣於從這一天起,一天比一天涼,露水也一天比一天多,此時的露富有光澤,明亮而沒有顏色,故稱“白露”。

白露時節的天氣,正如《禮記》中所記錄的:“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一到白露節氣,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經過去,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何沒有選擇定居最先到達的甘肅秦州而是成都?

兼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而白露進入詩中,則不必等待“詩聖”杜甫的這首《月夜憶舍弟》了。比杜甫更早的《詩經》,才是“白露”入詩的源頭

。就在《詩經・秦風・蒹葭》篇裡面,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句:“兼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