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收拾”俄羅斯而生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浴火重生,仍是蘇聯噩夢

歷史上,疆域廣袤的俄羅斯帝國與眾多鄰國相處的都不怎麼樣。如果說與哪個鄰居關係最為劍拔弩張,那一定非波蘭莫屬。俄波之間恩恩怨怨一直糾纏不清,從沙俄時期到蘇俄時期再到蘇聯時期,這對鄰居幾乎在互相敵對中度過了幾百年。

為“收拾”俄羅斯而生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浴火重生,仍是蘇聯噩夢

相比歐洲其他國家,波蘭的歷史可稱得上悠久,在公元10世紀就建立了國家。因地處東西歐間易攻難守的平原地帶,歐洲大陸的戰火時常燒到波蘭境內。作為四戰之地,波蘭的版圖在幾個世紀中也不斷變遷,甚至從地圖上足足“消失”了一百多年。

“戰略東移”

12世紀起,迫於身旁神聖羅馬帝國日漸強大帶來的壓力,彼時的波蘭王國不得不放棄一部分中歐領土,將目光轉向東邊相對弱小的羅斯公國。應該說,是波蘭人的“戰略東移”首先開啟了東歐長達數百年的恩怨糾紛。

也就在這一時期,波蘭遠離中歐成為東歐國家,而此時俄羅斯的雛形還沒形成。東歐平原上羅斯諸國林立,維京人後裔創建的基輔羅斯公國一家獨大。13世紀末期,由弗拉基米爾大公國分封而成的莫斯科公國建立,正式開啟了俄羅斯歷史篇章。

15世紀,發生在莫斯科公國的兩件大事進一步改變了俄羅斯歷史。1472年,即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滅國後的19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婭。據此,莫斯科大公以拜占庭帝國正統皇位繼承人自居,莫斯科公國號稱“第三羅馬”。

為“收拾”俄羅斯而生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浴火重生,仍是蘇聯噩夢

六年後的1478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正式吞併諾夫哥羅德共和國,這是俄羅斯走向中央集權制國家極為重要的一步。從此,莫斯科公國的地位完全改變了:從過去東北羅斯諸國中的一個小公國一躍成為一個強大統一的國家。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首位沙皇,留裡克王朝成為統一的俄羅斯國家王朝。“恐怖的伊凡”開始了俄羅斯的對外擴張:向東滅掉喀山汗國、征服西伯利亞汗國,向南重挫被稱為“奧斯曼帝國之鞭”的克里木汗國。1558年,伊凡雷帝又發動利沃尼亞戰爭,試圖向波羅的海擴張。

俄羅斯向西擴張的勢頭立刻引發鄰國一片恐慌,波蘭、立陶宛和瑞典相繼介入。利沃尼亞戰爭打了二十多年,雖最終沒達到預期目的,俄羅斯卻向歐洲展示了自身強大的實力。

波蘭立陶宛聯邦

期間的1569年,面對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波蘭和立陶宛大公國聯合成立了波蘭-立陶宛王國,即波蘭立陶宛聯邦,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

作為聯邦的兩個主體國家,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在形式平等,但波蘭王國是事實上的統治主體。

此後,波蘭立陶宛聯邦共同對付東面崛起的俄羅斯沙皇國,雙方多次發生戰爭。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輝煌延續了長達200多年,與當時的西班牙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並稱“歐洲四強”。

為“收拾”俄羅斯而生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浴火重生,仍是蘇聯噩夢

彼時,東方的莫斯科公國也不斷強大,其治下的韃靼騎兵嚴重威脅到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生存。1605年,趁俄羅斯時局不穩,波蘭立陶宛聯邦向這個鄰居發動戰爭,一舉擊敗對手並佔領其首都莫斯科。直到數年後的1612年,俄羅斯軍隊才“收復”莫斯科。

被波蘭人佔領莫斯科成為俄羅斯歷史上最大的恥辱,從這時起,俄波之間的仇恨就沒有停止過,直至幾百年後的今天,同為斯拉夫民族的兩國仍互相看著不順眼。

統一的波蘭幅員遼闊,極盛時的1618年擁有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比現在的波蘭大得多。此外,在基督教的歐洲和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長達300多年的戰爭中,因抵禦穆斯林入侵有功,波蘭還獲得了一個光榮稱號—“基督教的前哨”。

瓜分殆盡

17世紀中葉,波蘭-立陶宛聯邦遭遇政局混亂期,國勢江河日下。1648年,波蘭立陶宛聯邦由盛轉衰的時間節點到了,這一年,聯邦遭遇重大打擊:克里米亞韃靼人支持的哥薩克人發生起義。波蘭人清楚,俄國人才是幕後的總策劃。

一場史上最大暴動後,哥薩克人請求沙俄出兵“保護”。藉此機會,沙俄勢力向西擴張,對烏克蘭的影響力超過波蘭,六年後的1654年,沙俄如願將烏克蘭併入自己版圖。

為“收拾”俄羅斯而生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浴火重生,仍是蘇聯噩夢

與烏克蘭“合併”後,牢牢控制波蘭就成為沙俄的外交重點。1768年,波蘭-立陶宛聯邦在內憂外患下淪為沙俄的附庸國。1772—1795年,聯邦被沙俄、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三大強鄰三度瓜分,雙雙亡國,波蘭和立陶宛這兩個曾叱吒東歐的王國從此在地圖上消失了。

三次瓜分波蘭中,沙俄奪佔的領土佔原波蘭領土的62%,約46萬多平方公里;普魯士奪佔20%,約14萬平方公里;奧地利奪佔18%,約12萬平方公里。在奪取他國領土方面,俄國永遠不會落後。

拿破崙戰爭期間,曾燃起波蘭人復國希望的“華沙公國”在這位皇帝扶持下建立起來。然而,拿破崙兵敗俄國後,華沙公國又被沙俄佔領,波蘭的領土再度一分為三“物歸原主”。

“意外”復國

一戰間的1916年,德國攻佔俄屬波蘭建立起傀儡政權,而立陶宛則被劃入德國建立的另一個傀儡政權—波羅的海聯合公國。1917年底,布爾什維克通過十月革命上臺,蘇俄隨即開始與德國和奧匈帝國展開“和平談判”。

為“收拾”俄羅斯而生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浴火重生,仍是蘇聯噩夢

為穩固政權以求自保,在1918年初簽訂的佈列斯特條約中,蘇俄將包括波蘭、西烏克蘭、波羅的海沿岸等西部大片領土割讓給德國,波蘭和立陶宛的命運似乎要轉到德國人手裡了。

然而,這一年春天,一場詭異而恐怖的西班牙流感肆虐歐洲,協約國的打擊也接踵而至,一戰形勢發生逆轉。1918年10-11月,隨著盟友的相繼崩潰和國內爆發革命,德國終於撐不住了。

看到德國戰敗投降,蘇俄馬上宣佈廢除佈列斯特條約,然而為時已晚,被它割讓出去的領土紛紛獨立,波蘭和立陶宛兩國也得以復國。

1918年底,畢蘇茨基在華沙組成聯合政府,成為波蘭共和國的國家元首。對協約國劃定的俄波邊界大為不滿,波蘭力圖恢復18世紀時期的“大波蘭”疆域。為此,新生的波蘭向同樣新生的蘇俄發起一場聲勢浩大的蘇波戰爭。

戰爭打到1920年,波蘭軍隊已進佔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廣大地區,形勢可謂一片大好。然而,擊潰白匪軍騰出手後,蘇俄紅軍開始展開大規模反擊。圖哈切夫斯基率領軍隊一路趕著波軍出了國境,隨後將戰火燒到波蘭首都華沙。

華沙戰役後,兩敗俱傷的俄波兩國同意停火併接受“寇松線”。1921年3月,波蘭與蘇俄簽訂《里加條約》。根據條約,波蘭獲得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領土面積達到近39萬平方公里,而蘇俄則損失了大片領土,這也為二戰前蘇德聯手瓜分波蘭埋下了伏筆。

再度亡國

1939年9月1日,德國150萬大軍閃擊波蘭拉開二戰序幕。17日,蘇聯開始履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命令60萬蘇聯紅軍越過蘇波邊界進攻波蘭東部,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重歸”蘇聯。 此後,蘇聯堅稱寇松線為蘇波邊界。

為“收拾”俄羅斯而生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浴火重生,仍是蘇聯噩夢

二戰期間,斯大林在蘇波邊界這一“原則問題”上不做絲毫讓步。在1943年的三巨頭會議中,斯大林向羅斯福和丘吉爾明確表示:關於波蘭邊界,蘇聯已經在列寧的立場上讓步了,你們還希望我們怎樣做?

二戰末的1945年2月和7月,雅爾塔和波茨坦會議分別就波蘭東西部邊界作出決議:東部以寇松線為界,作為“補償”,西部的波德邊界則向西推移至奧德-尼斯河,並把什切青和施維諾威斯劃給波蘭。

如此一來,波蘭的版圖整體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積比戰前縮小了7萬多平方公里,也算是“損失降到了最低”。值得一提的是,二戰中被蘇德聯手滅掉的波蘭流亡政府一直存在到1990年底,擺脫蘇聯控制後,新的波蘭政府宣佈繼承的是倫敦流亡政府的法統。

為“收拾”俄羅斯而生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浴火重生,仍是蘇聯噩夢

“浴火重生”

二戰後,波蘭被迫加入蘇聯陣營,而作為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立陶宛早已在戰前就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歷史上曾無比輝煌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如今一分為二,各自與身邊這個霸權作抗爭。

上世紀八十年代,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推行向右轉的“新思維”,開始給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和東歐衛星國“鬆綁”,由此引發了蘇聯和東歐局勢動盪。

在歐洲,波蘭是宗教氣氛最為濃郁的國家之一,全國95%人口信奉天主教並相當虔誠。歷史上,征服波蘭的普魯士和俄國曾分別用新教路德會和東正教壓制天主教,企圖最終都沒有得逞。

波蘭的宗教勢力不可小覷,當年的東歐劇變中,波蘭率先登高一呼,功勞除了歸名聲赫赫的團結工會領袖瓦文薩,作為波蘭人的前任教皇若望·保祿二世也起到關鍵作用。

早在蘇德戰爭初期德軍打到立陶宛時,立陶宛人就期盼著“王師”到來。佔領立陶宛後,德國宣佈將其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及白俄羅斯部分地區合併為“奧斯蘭總督區”。立陶宛算是暫時擺脫了蘇聯控制。

為“收拾”俄羅斯而生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浴火重生,仍是蘇聯噩夢

作為最晚“加入”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立陶宛最先在1990年3月就“揭竿而起”,宣佈脫離蘇聯獨立,急切之情可見一斑。要知道,當時距其他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還有一年多時間。

俄國人也許沒想到,歷史上被波蘭和立陶宛這兩個鄰居聯手收拾,到最後推翻自己建立的龐大帝國時,一馬當先的還是這兩個鄰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