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文學」尋訪盧德銘足跡

九年前,隨自貢作家暴走團到城郊的仲權鎮,訪問一座晚清時期的字庫塔,這座字庫塔風雨飄搖在金星湖中,岸上就是德銘中學。對於盧德銘,我是仰慕已久,而近距離感受盧德銘的光輝,還是第一次。

德銘中學是仲權鎮地盤上以盧德銘名字命名的農村初級中學,這所學校最初是一座廟宇,進門的青石花臺和石梯依然如舊,辦學後原名自貢市第三十三中學校,後來,經過作為當地政協委員的盧德銘侄子和這所學校負責人不懈努力,更有當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英雄的名字得以在校名中熠熠奪目。我們一行作家,自發聚集到校園盧德銘塑像前合影留念,表達緬懷之情。

時隔一年,又隨自貢作家暴走團走進仲權鎮竹元村,尋訪盧德銘的足跡。這裡有一個水田明亮的小衝,三面青山環合,一座四合院,面朝沖田,靠山而坐,盧德銘1905年6月9日就誕生於此。

盧德銘的父親盧安炳是一個讀書人,深通書理,他在富榮鹽場“有道生”鹽號管賬,家有二十一擔租土地,膝下子女有七,盧德銘最幼。他在盧德銘年僅六歲的時候,就讓其接受當地的私塾教育;盧德銘十多歲時,便和當地一個叫顏瑞琴的姑娘訂婚。可見,父親在小小年紀盧德銘身上,寄予厚望,付出了一個父親應該付出的父愛。至此,父親眼中的盧德銘,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應該走一條什麼樣的人生路,已經不難想象。

在盧德銘壯烈犧牲九十週年時,地方黨委政府對他的故居進行修繕,基本恢復原貌,使其成為一張閃爍英雄光輝的紅色歷史名片。前年底,我們機關黨支部的黨員,佩戴黨徽,走進盧德銘故居,緬懷英雄偉績,重溫入黨誓詞。

盧德銘走上革命道路,不是偶然的。古人說,近朱者赤。盧德銘所處的小小一個雙石鋪,出了不少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人物,當年德銘中學送了我一冊學校編的《仲權地區革命先烈傳略》,收集了包括盧德銘在內的革命英烈達到23位之多,包括李仲權,他是在盧德銘犧牲的第二年慘遭敵人殺害的,時年27歲。

盧德銘走上革命道路,還和他小小年紀時的一次特殊經歷有關。他的母親曾遭遇惡匪“拉肥豬兒”,也就是綁架,這給他幼小的心靈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發誓要給母親報仇雪恨。1921年,他考入成都公學,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他對同學說:“我們上學讀書,並不是為了升官發財。沒有國,絕不會有家,為了富國強民,拯救國家民族,我看只有像俄國人那樣,學習馬克思主義,進行革命才行。”我們常說十六歲是花季,盧德銘說這段話的時候正是這個年齡段,說明要形成一個人牢固的思想基礎和堅定的人生信仰,這個時期尤其重要。

1924年春,經孫中山秘書、同鄉李筱亭介紹,盧德銘進入黃埔軍校步兵科第二學生隊學習。他在這一年思想上更加成熟並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後成為秋收起義的總指揮,這與他在花季年齡階段建立起來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有著直接而重要的關係。這就是俗話說的,開什麼樣的花兒,結什麼樣的果。盧德銘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黨的重要將領,就是自己在花季年齡為信仰找到了支撐。

盧德銘為什麼有不同常人的血性?為什麼在父親催他完婚時他能說出“國事未寧,焉能顧家”而追逐革命理想?尋訪盧德銘的成長足跡,我彷彿找到了答案。

(黃千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