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思之惄如调饥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想一个人是什么滋味?

离愁别绪是什么滋味?

浩如烟海的诗文,反复咏叹、体味,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不胜枚举。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先民们这样说。《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抵为先秦人们的歌唱咏叹,是人类早期简洁表达的诗化明珠。人类社会越发达,感觉各种东西越复杂。《诗经》的社会,还处在人类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早期,就没有这么多弯弯绕。孔子说“诗”是“思无邪”,我理解就是简洁、直接,但绝不简单、绝不无味。

《汝坟》这首诗歌,整篇解构很简单,好些字词重复,乍一看感觉不出有什么好。仔细一读,你会发现别人可不简单,跟现在那些口水诗人,把一段文字断个句就当是诗歌的诗人们看一看,完全一个天一个地。《汝坟》开头便是一个沿着大堤砍柴的劳作景象。这时候,主人公就想起了丈夫,强烈地思念。没有那么多花哨的比喻,直接一句,见不到“君子”,我愁的好像早晨起来肚子饿得慌。

早晨起来没吃早饭,有多饿?现代人能体会一些,但那些夜夜笙歌,吃了晚饭还要宵夜的人,可能很难体会。劳动人民,特别是古代的劳动人民,这种体会可能是刻骨的。本来食物就不多,以前生活不好的时候,基本都是吃两餐,现在很多农村也是这样。

我小时候也是,早上一起来就要出门干活,到10点了好饿,昨天可是下午5-6点左右吃的晚饭,妈妈还没叫回家吃早饭。妈早上起来也要去干活,做一会事情,再回家做饭。等不及了,我就远远的喊,问妈,家里饭做好了没。说没,我就继续坚持。有时候,11点了,那个饿啊,抓心,忍不住了,直接回家等饭。我还只是做点很轻的活,比如放牛啊,割草啊什么。大人,特别是青壮年可都是要到田地去劳作的。就拿这首诗歌里的主人公来说吧,一早起来去砍柴,没吃饭,一定饿得抓心。砍柴也是需要力气的,没那么轻松。饿得抓心,和思念的忧愁来作比,简单却直接却强烈。《诗经》以下,那么多文学经典中,这个比喻,这个描述,比一比,都是绝不逊色的。任何文学艺术,到最高境界,也只是简单、简洁,如老子所说,万物归于一。

如此而已。

此刻,我坐在电脑前,窗外阳光灿烂,春日的美好将万物笼罩在一片光环之中。好想出去走走,可是却只能“禁足”。

此刻,我想念没有新冠肺炎的日子,惄如调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