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像(局部) 彩繪絹本
收藏機構及版權: British Museum
遺址: 敦煌莫高窟 (Ch.lvi.0016)
形態: 繪畫
材料: 彩繪絹本
尺寸 (h x w) 釐米: 119.5 x 55.4
唐代,8世紀末~9世紀中葉
絹本設色
高119.5釐米 寬55.4釐米
斯坦因繪畫 8.Ch.lvi.006
參見 Fig.36
側立的觀音像右手指間持淨瓶,左手握著搭在肩上的小柳枝。盡管周圍的邊框和畫面上下的一部分均已殘缺,以及大部分頭光和頭的頂部也不能倖免(參見圖36),總的來說保存狀態大致良好。頭光的損壞,大概是因為所使用的腐蝕性較強的綠色顔料導致的。寶冠也基本完全遺失,僅能看見上方殘留的化佛頭頂。口的上方到鼻子左側都有傷殘,經過下襯絹子的修復。臉的其餘部分保持原樣,白色上面用粉色渲染,雅緻的唇髭和一綹顎須原來大概是綠色的。嘴唇合閉處拉出很長的墨線,右端往上略翹。
菩薩長長的黑髮繞在頭上是看不見的,但能見到沿著兩肩下垂,在肘後變寬向上捲起,並在肩上結有小型的纓狀。綠色披肩搭在肩上,褶縐用墨線表現,平行下垂。墨線本應是光滑流暢的長線,看似的波浪狀,可能是由於織物扭曲所造成的。這一點,從頸部垂下的白色細長裝飾帶就能明白。那裝飾帶描繪的是隨著身體的動作搖擺曲線緩緩下垂,到腰部通過從左到右橫跨的外衣,下方呈環狀。綠色外衣裡著深紅色內衣,與用橙色暈染的裙和腰部白色衣褶等形成鮮明對比。
菩薩束寬大的腰帶,其邊緣和孔為紅棕色,輪廓用墨線上加黃色亮光。除了紫色小珠子串聯的首飾,從寶冠上的垂飾到耳環、胸前的纓絡、腕釧以及腹部大圓形飾物和下垂的長長飾物等等,該像的裝飾品都採用了上面的相同色調組合。菩薩裝飾品採用此種色調和形狀,是因為這種表現方法很長一段時間在敦煌頗受歡迎,特別是9世紀尤為流行。
這幅畫畫在單幅寬的絹上,如果我們考慮到頭上的華蓋、下方殘缺的裙裾和踏著蓮花座的足等因素,該畫當初無疑要比現在要高。原來的高度大約在150~160釐米,與圖9淨土變的尺寸接近。敦煌和榆林窟壁畫中,可見側立在淨土變旁的大型菩薩像。如,萬佛峽第25窟的彌勒淨土變相圖左側,繪有巨大的菩薩像(Langdon Warner :Buddhist Wall-Paintings,1938,圖36)。由此可以確認,該繪畫與另一幅繪有相同姿勢、相同榜題的觀世音菩薩像懸掛於淨土變兩側。這幅畫確實無法單獨懸掛。
閱讀更多 婆娑金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