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國 | 敦煌——莫高窟
當絲路駝鈴響徹與漢帝國西域,當中亞及西方諸國的商業、文化流入發展的西漢、東漢歲月,當印度佛教文化藝術與漢帝國一統天下的儒、道走向交融,敦煌之地,已成長為一座將近四萬人口的國際貿易大都市。
向西
再向西
歷史盛裝下人類絕美的敦煌
就端坐在河西走廊的盡頭
敦煌
人類文明長河中的重鎮
因為它的大度與包容
彙集了諸多偉大創造之後
堂皇極致的人間奇蹟展現在世人面前
綠洲中的敦煌
逐漸形成了它溝通中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地位,形成了它在當時絲綢之路上影響世界的璀璨焦點。
敦煌
由於其處在絲綢之路上的特殊地理、文化、經濟地位,使之最早於接觸西方文化,也是最先接受西來佛教文化的地方。而後,佛教又於此開始走向中原。
公元366年,當兩個遊方和尚(樂僔、法良)一路追尋前任傳法的遺蹟,問道敦煌,當他們行至鳴沙山時,他們決定停留。也正是因為他們的頓悟,開鑿出第一個只可容身修行的禪窟,,才有瞭如今影響世界文明的莫高窟。
敦煌文化,是以佛教文化內容的石窟塑像、壁畫為載體而呈現。它的形成,得益於貫通中西的絲綢之路。當一種人類文化在經濟繁榮的季節成為風氣,必定會讓人世教化,留住它的呈現。
1941年春,享譽海內外的國畫大師張大千,懷著對敦煌莫高窟的無限嚮往之情,不顧家人與親友的反對,攜三夫人楊婉君、次子張心智及大風堂的部分弟子,踏上了去往敦煌的艱難旅程……
他們穿越千里黃沙,萬傾戈壁,一路上餐風宿露,歷盡艱辛。在武威,老畫家範振緒竭力相勸;在途中,老朋友李子民以死裡逃生的親身經歷,竭力阻止;剛出嘉峪關,又傳來長子心亮在西安病逝的噩耗;但是所有這些,都沒能阻止張大千去敦煌取經的決心……
當張大千第一次走進洞窟時,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這就是我夢寐以求的敦煌!你比我想象的更宏大,更輝煌!什麼五百年才出一個張大千……當你站在莫高窟的千壁丹青面前,會覺得自己多麼渺小,多麼幼稚,敦煌壁畫的水平之高,數量之巨,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
原來打算待三兩個月的計劃,不得不改變了。張大千決定留下來,一方面清理流沙,維修棧道,給石窟登記編號,以保護這個藝術殿堂免遭破壞;一方面臨摹壁畫潛心研究,如飢似渴地吸取藝術營養……
由於地處偏僻,工作量巨大,人手眾多,生活開支日見拮据,張大千很快陷入了經濟困境。僱來清理流沙的工人發不出工錢,一切工作又都不能停止,張大千只好想方設法辦畫展,甚至賣掉了二十四箱收藏多年的古畫……
張大千的敦煌之行,歷時兩年七個月,耗資五千餘兩黃金,臨摹莫高窟壁畫二百七十六幅,對他以後的藝術創作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大千離開敦煌後,陸續在蘭州、重慶、成都、上海等地舉辦了臨摹敦煌壁畫展覽,一時間人潮如湧,震驚中外,促進了藝術界、史學界及社會賢達對發掘敦煌寶藏的極大興趣……敦煌壁畫從此受到政府和各國學術界的高度重視……敦煌藝術從此走向了世界……
敦煌之行是張大千藝術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經過敦煌藝術的洗禮,他的視野更開闊,氣勢更恢宏,技巧更嫻熟,手法更多樣,藝術水平上升到一個全新的境界……
感謝您在百忙之中閱讀這篇文章,您的分享是我們巨大動力,我們將持續為您輸出優質內容。
閱讀更多 Steward瑾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