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人才观:精通业务的人,反而不能受到重用

精通业务的人,反而不能受到重用 |《资治通鉴》


张释之人才观:精通业务的人,反而不能受到重用 |《资治通鉴》

【专栏介绍】

与你一起,每天阅读《资治通鉴》,欢迎关注。

这是第 141 篇。

【发生时间】

公元前一七七年

【相关人物】

  • 张释之

【通鉴原文】

初,南阳张释之为骑郎,十年不得调,欲免归。袁盎知其贤而荐之,为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馀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而无实,不闻其过,陵迟至于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辨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而靡,争为口辨而无其实。夫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帝曰:“善!”乃不拜啬夫。

【故事大概】

刘盈死后,由刘恒即位。今天要讲的事,就是发生在刘恒执政期间的。

有一天,刘恒视察虎圈,由张释之陪同。虎圈这个东西,有点类似于皇家园林里面的动物园,专门圈养老虎的。

刘恒找了负责管理的上林尉(类似于管理处处长)问了十几个问题,发现上林尉没有一个能够答得上来的,非常失望。而站在上林尉旁边的一个啬夫,也就是虎圈的管理职工,却能够对答如流。刘恒问得非常详细,而这个啬夫,却全部能够答得上来,刘恒非常满意,便吩咐张释之把这个职工,提升到上林苑的管理层。

张释之却有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这个职工只不过是“能言善辩”,并不能够担任管理员一职。张释之举了周勃、陈平这两人为例子。周勃和陈平,都不善言辩,不像这位职工一样对答如流,却能够做到丞相之位。

张释之认为,如果仅仅因为人家对答如流就提升官职,那么会对其他人造成不利影响,每个人都从言辞上去下功夫,而不是从具体事务上去下功夫,那么整个国家就会陷入一种浮夸之风,反而对国家不好。

刘恒听完之后,也同意了张释之的观点,于是这件提升的事情,就被停止了。

【推古验今】

张释之具有汉朝“包青天”的外号,却在这件事情上犯了糊涂。

先说说张释之这个人。张家是比较有钱的。由于家中有钱,便捐官做了骑郎,侍奉汉文帝。也就是说,张释之这个官,是买来的。张释之在朝廷中担任了十来年的官员,却一直默默无闻,没有得到提升。不仅没有得到提升,反而还耗费了大量钱财,他算了一下,觉得这生意做得真是亏,便想着要辞官回家了。

中郎将袁盎知道他要走之后,觉得他也算是个人才,便向汉文帝推荐了他。汉文帝知道后,便让他陪在自己身边,想要亲自考核他。一番交流过后,汉文帝觉得这个人还是有点能力了,便让他做了谒者仆射,主管礼义、法规方面的事物。这才有了上文陪同汉文帝视察虎圈的事情。

张释之的经历,有三个重点,有钱人,买官,十年未升迁。当然,十年未升迁不一定就是能力上有问题,也有可能是还没有得到机会。这一点,看看毛遂就知道了。后来,张释之也用自己的业务能力打动了汉文帝,得到了提拔。

但是,在这件事情上,张释之的处理却让人十分疑惑。虎圈的管理员,一问三不知,足以说明他对工作一点都不了解,在张释之看来,反而是脚踏实地的人。而虎圈的员工,对业务十分熟悉,对答如流,在张释之看来,却是只会逞口舌之能的人。

张释之给出的理由是,如果提拔了职工,那么会造成一种不良的风气,大家都从言语上去下功夫了,那么就没有人做实事了。这一点考虑,不能说是错误的。例如,在《人民的名义》上,吕州的易学习就是一个只会办事而不会拍马屁的人。在当时的职场环境下,易学习这样的人,不走关系,不拍马屁,确实是难以提升的。

但如果把精通业务,等同于逞口舌之能,那么也会陷入另外一种误区。以后领导问到业务的时候,都不敢说话了,大家都当哑巴了,这难道就是好事吗?虎圈职工之所以能够对答如流,是因为他长期处于业务一线,亲手去处理这些业务,这才能够对业务非常熟悉。就像沙瑞金去询问易学习业务的时候,易学习也能够对答如流。并且,易学习还在家中挂上了吕州的地图,把家当成了办公室,兢兢业业。

那么,为什么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管理员,却能够当上这个职位呢?不妨猜想一下,这个管理员的职位,也如同张释之一样,是买来的。能够买官的人,必定是家中有钱,或者有势的人。张释之之所以为他说话,是否是不愿意得罪他背后的钱与势力呢?非常有可能。

也正是由于这种不透明的官场晋升规矩,使得办实事的人反而遭受到埋没,而有钱有背景的人,反而能够得到重用,这是非常危险的。而作为能够一锤定音的汉文帝,在这件事情上也犯了错,没有坚持提升精通业务的人,反而埋没了他。这也会对官场上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在现实中,确实存在这种状况。一个办公室里面,有兢兢业业办事的人,也有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在职位晋升的时候,往往是那些有钱有背景的人得到提升,而默默办事的人,反而遭受了冷落。这种办公风气非常不好,既然做了事也不能提升,那干嘛还要做事呢?

这就相当于是一种阶级固化。陈胜吴广在起义的时候,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目的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固化。就像商鞅提出了,以军功定爵位,也是为了打破这种阶级固化。

阶级固化与捐官制度,就像是一颗毒瘤一样,如果不切除,反过来就会危及整个国家的安危与生存。捐官制度,能够为国家财政带来一些舒缓,却从根本上带来更大的问题。

这就好比,一个人依靠收买面试官进了职场,实际上却什么都不会做。不仅如此,大家还要帮他办事擦屁股,久而久之,意见就来了,矛盾也就来了。

【触类旁通】


历史使人明智,经典使人通达。

领略历史魅力,感悟先贤智慧。

欢迎搜索:稽圣

进行关注并订阅所有文章,欢迎转发、在看、收藏。

张释之人才观:精通业务的人,反而不能受到重用 |《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