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為什麼就是攻不下中國市場

星球大戰,為什麼就是攻不下中國市場

擁有“漫威”和“星球大戰”兩大IP,迪士尼幾乎是統治了全球和北美市場。

2019年全球總票房的425億美元中,迪士尼電影有著111.2億美元,佔比超過26%。要知道,整個中國市場的全年總票房也才93億美元。

北美2019年度票房榜,迪士尼包攬了前6位。

星球大戰,為什麼就是攻不下中國市場

無論是全球還是北美的年度票房前十名,迪士尼都佔據著7.5個席位(《蜘蛛俠:英雄遠征》算0.5部)。然而在中國市場,卻只能有1部《復聯4》

當然迪士尼的其他電影在中國的表現並不算差,《獅子王》《冰雪女王2》兩部動畫電影都拿到超過8億人民幣票房。

漫威宇宙就更厲害了,三部片子都是“10億+”爆款。唯獨是“星戰”IP一點也不靈光,《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只拿到不到1.5億人民幣票房,創下“後傳三部曲”的新低。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漫威可以在中國越辦越紅火,更加老牌的星戰卻越來越冷淡衰弱呢?

星球大戰,為什麼就是攻不下中國市場

①出場時代

很多人都能想到的一個原因是時代的問題。

《星球大戰》在1977年就在全美爆紅,那時中國都還沒開始改革開放。到了前傳三部曲上映的時候,中國的院線建設還在起步階段,就連《泰坦尼克號》這種級別的電影,多數人都是通過光碟的渠道觀看。

所以星戰在北美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的時候,中國這邊能領略到其魅力的人群,大概也只有海歸了。

等到中國電影市場發展成熟的時候,好萊塢已經進入到“特效時代”,超級英雄,災難冒險,奇幻魔幻,各類型大片應有盡有,眼花繚亂。

恰好這時盧卡斯影業再無星戰新作,一直到2012年被迪士尼收購。

星球大戰,為什麼就是攻不下中國市場

中國的觀眾大多隻能是通過網絡渠道瞭解到“星球大戰”是個什麼玩意,而像“哈利·波特”,“變形金剛”,“蜘蛛俠”這些特效秒殺國產片的系列電影,就更容易能逐步累積起了龐大的粉絲群體。

漫威在2012年就通過《復仇者聯盟》成功打入中國市場,等迪士尼正式操盤,《鋼鐵俠3》在爭議中圈粉無數,繞來繞去都只有蝙蝠俠、超人、蜘蛛俠三個角色的時代宣告結束。

等到2015年底迪士尼想通過《星球大戰7》把“星戰”正式推薦給中國觀眾的時候,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市場的統治力卻開始下降。正是從2015年開始,進口片再也拿不到中國年度票房榜的冠軍。

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是,星球大戰未能成功攻入中國市場,其中一個根本原因是,來晚了。

而漫威入場的時候還有市場缺口,要是要等到2015年觀眾對國產電影恢復信心的時候再來,並不是說不能攻下,只是說要攻進來的難度要大上許多。

星球大戰,為什麼就是攻不下中國市場

②續集疲勞

難度大不代表不能成功,按道理來說,星球大戰擁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就算市場飽和了,“原力”也應該能夠強行撕開一條康莊大道才對。

其實《星球大戰7》在中國的票房表現非常不錯,當時的8.25億已經是等於現在的“10億+”了。

但為什麼《星戰8》卻一下掉到了2.68億元?

首當其衝的原因是檔期,由於《前任3》的突然爆紅,關於星戰的話題被淹沒;而《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的同期對手只有《情聖》,加上有姜文和甄子丹兩位中國演員的助陣,4.28億元的成績不算失敗。

其次,一部口碑糟糕的《前任3》就能把《星戰8》打敗,這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星戰7》根本沒有吸粉。

沒有過硬的粉絲底蘊,一旦在宣發戰場失利,續集電影就很容易兵敗如山倒。

星球大戰,為什麼就是攻不下中國市場

如今,影市已經到了一個續集疲勞的時間點,好萊塢失去對中國市場的統治,就是因為過多的續集造成了觀眾的審美疲勞。

星戰IP影響力再大,迪士尼的重啟計劃再怎麼轟動,後傳三部曲也都還是傳統形式的續集電影,《星戰8》的票房下滑在全球範圍是不可避免的。

迪士尼也有考慮過避免續集疲勞的方案,那就是拍外傳電影。《俠盜一號》依靠不俗的品質取得宇宙拓展的首勝,不過《遊俠索羅》的失敗卻讓迪士尼立馬收手。

拍好了還好說,一旦拍砸了,迪士尼毀星戰的言論就會層出不窮,甚至還加劇了“疲勞感”。迪士尼想必是不想背上這麼一個歷史罵名,所以把外傳電影的計劃轉移到了流媒體劇集上。

這個方案初步看來是成功的,《曼達洛人》首播獲得影迷肯定的聲音。與其一年一部電影快速榨乾粉絲的熱情,真不如換一種形式,至少能有點新鮮感。

星球大戰,為什麼就是攻不下中國市場

漫威的成功正是因為換了一種續集的“形式”——電影宇宙模式。

除了最新宣佈的《雷神4》,漫威目前的單人系列電影都是完成三部曲就適時退場,避免了角色和故事的單調和枯燥。

不同的系列故事串聯構建成了一個龐大的世界,探索人物關係,尋找各種彩蛋,成了影迷樂於去做的事情。

按照世界觀設定,星戰的世界不比漫威的小。可是看著星戰的故事始終離不開“天行者”三個字,而漫威復聯,銀河護衛隊,還有奇異魔法不停更新素材的時候,星戰的世界未免就顯得有些“小”了。

讀到這裡,你應該明白為什麼迪士尼要讓漫威總裁凱文·費奇去參與星戰的事務了吧?

沒錯,凱文·費奇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賦予星戰故事“多樣性”。按老方法的《星戰10》,《星戰11》拍下去,不但中國市場依舊打不進,而且很可能會失去老粉絲們最後的熱情。

星球大戰,為什麼就是攻不下中國市場

③演員魅力

星戰在續集疲勞的時代才來到中國,千篇一律的續集模式削弱了“原力”的力量。

但這絕不代表星戰就一定無法打破文化隔閡了。

系列電影想要成功,如果不能故事、角色、世界觀等內容方面牢牢抓緊觀眾,那就需要其他手段來吸粉了。

星戰的內容需要“萌新”去花時間看前面的6部老電影補課,這導致《星戰7》來的時候,令到很多觀眾望而卻步。現在很多人對漫威的劇情只是一知半解,也是因為不願意花時間去補課。

但為什麼更多的人願意變成漫威的粉絲,而不是星戰呢?

不可忽略的一點是,演員魅力。

星球大戰,為什麼就是攻不下中國市場

有的觀眾,特別是女性觀眾,有時追的不是劇情,而是某個演員。

《速度與激情7》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感謝保羅·沃克的人氣。

約翰尼·德普,《加勒比海盜》系列也很難延續到第五部。

漫威著實也是依靠一位演員帶起來的系列,小羅伯特·唐尼,沒有他的鋼鐵俠,可能漫威根本熬不過第一階段。

現在,漫威不光是唐尼在中國擁有著海量的粉絲,其他主演同樣有著天王級的待遇。

比如有綽號的那幾位,“寡姐”斯嘉麗·約翰遜,“桃總”克里斯·埃文斯,“海總”克里斯·海姆斯沃斯,“荷蘭第”湯姆·赫蘭德,“抖森”湯姆·希德勒斯頓等等。

他們的粉絲不光可以貢獻票房,還可以為電影製造話題和流量。

星球大戰,為什麼就是攻不下中國市場

反觀星戰這邊,馬克·哈米爾、凱麗·費雪、哈里森·福特組成的鐵三角迴歸是吸引北美老粉絲迴流的重要手牌。然而對於絕大多數不熟悉星戰的中國觀眾來說,這幾位巨星還是初次認識。後傳三部曲力捧的幾位新星,黛西·雷德利、亞當·德賴弗、約翰·博耶加、奧斯卡·伊薩克,他們顯然都沒有贏得足夠的人氣。

對劇情內容難以提起興趣,對演員又不熟悉,觀眾嚴重缺乏去了解星戰的動機和理由。

於是星球大戰,就像是沒有攻城武器的史詩級大軍,再怎麼戰無不勝,面對中國電影市場已經完善的高牆,也只能是束手無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