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人如此痴迷《星球大戰》

最新一部星戰《天行者崛起》20號就將同步北美公映了。對於國內的大部分觀眾而言,他們可能永遠也搞不懂,這個看上去有點幼稚的童話般的故事,為什麼讓一代又一代美國觀眾那麼痴迷,就連無數電影人,也公開表示自己是星戰的粉絲。


為什麼美國人如此痴迷《星球大戰》

現在談及《星球大戰》,有的人會將其視作一部過時的特效大片,有的人會將其奉為一部劃時代的科幻電影,還有的人,《星球大戰》已經成為他們兒時回憶的一部分。無論是以上哪一種,基於的出發點都是特效——這部電影最令人震撼的元素。

在《星球大戰》之前,可能只有《2001:太空漫遊》的特效能夠用“歎為觀止”來形容,庫布里克搭建的高度逼真的微縮模型,被喬治·盧卡斯搬演到了他傾其一生打造的這部科幻史詩當中來。只不過庫布里克的模型更加寫實,體現的是他對未來科技的嚴肅想象,而盧卡斯則更為活潑,各種花裡胡哨的怪異生物和機器造型都被他拿來與人類共冶一爐。

為什麼美國人如此痴迷《星球大戰》

為了拍攝《星球大戰》,盧卡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請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成立了工業光魔公司。在此之前,好萊塢負責特效的工作人員分散在各處,水平參差不齊,製作出來的效果也難以令人滿意,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特效效果,盧卡斯成立了這個公司。

工業光魔公司伴隨著《星球大戰》一起,開啟了好萊塢的特效時代。自從工業光魔1975年成立伊始直到現在,一直都是電影特效的代名詞。

近40年間,它取得無數次“第一”的突破:第一個完全由電腦製作的場景,第一個由電腦生成的角色,第一個電腦3D角色,第一次用電腦模擬人類的皮膚......它所取得的每一次技術革新,幾乎就是整個特效行業的進步;它所達到的技術水平,就是整個好萊塢的最高水準。直到製作了《指環王》系列的維塔工作室成立之前,工業光魔幾乎就是好萊塢特效行業的全部。

為什麼美國人如此痴迷《星球大戰》

盧卡斯為《星球大戰》打造的劇本,本質上是一個十分古典的冒險、復仇故事,他受到了黑澤明的《戰國英豪》(一部講述忠誠的武士守護末落家族的公主脫離險境以求復國的武士電影)的啟發,將武士、公主等形象保留下來。但盧卡斯最終做到的遠不止於此,他打造了一個包羅萬象的銀河帝國,其中有邪惡殘暴的黑武士,有嚮往自由和正義的絕地武士,有英姿颯爽的太空船長,還有負責滑稽搞笑的機器僕人。

在龐大的星系當中,有浩瀚的太空、神秘的海洋、幽暗的叢林、寒冷的雪原、無邊的沙漠和形態各異的外星生物(在星際酒吧裡的一場戲,簡直就是一次銀河系怪異生物的盛大展覽)。

而父子對立、師徒對決等頗具古典氣質的戲劇元素,也一併被融入這個大千世界當中。《星球大戰》的故事可以簡單到用一句話概括:天行者盧克協助莉亞公主反抗邪惡的銀河帝國。在這一過程中,種種人們耳熟能詳的愛恨情仇輪番上演,它因此被一部分人詬病為庸俗到可笑的兒童電影,但在盧卡斯的精心包裝下,這些俗不可耐的橋段卻散發出永久的魅力。

為什麼美國人如此痴迷《星球大戰》

在《星球大戰》裡,盧卡斯首次推出“二手未來”(used future)這一概念。此前,電影裡涉及到的未來世界,總是乾淨、漂亮、整潔,一切都像是從工廠剛剛生產出來的。《星球大戰》裡的建築則看上去已經破敗不堪,飛船表面的坑坑窪窪,酒吧裡聚集著佩戴各式舊武器的生物。

而且,盧卡斯沒有一味地表現科技的一面,人物的裝扮常常顯得復古——絕地武士穿的是日本的古代和服,銀河參議院的衛士們穿著古羅馬服飾,參議院排列著希臘風格的雕塑,使用反引力引擎懸浮在低空的貨物仍要靠外星動物拖動,駕駛太空戰機的飛行員穿得像二戰時的美國空軍。這種接近生活的事物大大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受到觀眾的喜愛和歡迎。

《星球大戰》以3.2億美元的北美票房(全球7.8億美元)打破了《大白鯊》兩年前剛剛創下的紀錄,在1980年和1983年,盧卡斯又連續製作了兩部續集《帝國反擊戰》和《絕地武士歸來》。

新世紀前後,盧卡斯再度捲土重來,拍攝了三部前傳,將第一代天行者阿納金(也就是盧克的父親,後來的黑武士達斯·維達,這對父子關係的設定也讓《星球大戰》具備了希臘悲劇式的經典戲劇張力)的故事詳盡地講述出來。

為什麼美國人如此痴迷《星球大戰》

至此,盧卡斯一開始構思的星戰故事才得以完整和圓滿。星戰系列每一部都票房大賣,是有史以來最賺錢的商業電影系列之一,以致於盧卡斯在後面的30年間再沒有導演過其它電影,卻可以憑藉這個系列電影依然風光無限。

每當他不甘沉寂的時候,只要宣佈一個關於星球大戰的消息(例如製作星戰系列的動畫版,3D版等等,最新的消息是他已經決定製作正傳之後的續集了)立馬就會引起眾多的關注與轟動。

整個星戰系列在美國掀起了一場文化浪潮,由此衍生出來的商品長期熱銷,擁有一把光劍是無數孩子的夢想,在家庭聚會的場合中,看到兩個孩子各自拿著一把光劍煞有介事地像絕地武士一樣比劃著招式也並非什麼稀罕事。

“原力”在一些青少年當中,也常常被當作宗教一般的含義進行解讀,有人建立了“絕地”教派,還有人在自己的宗教信仰一欄上填寫“絕地教”。

為什麼美國人如此痴迷《星球大戰》

對於好萊塢而言,從《星球大戰》開始,正式拉啟了以特效見長的超級商業大片時代,經過80年代的發展,到了90年代已經十分明顯。從《終結者2》和《侏羅紀公園》等影片開始,每一部重磅級的商業炸彈如果沒有標榜自己的特效成就,都讓人覺得提不起勁來。

發展到新世紀的今天,各種眼花繚亂的特效技術甚至已經有本末倒置的嫌疑,視覺的精美與故事的空洞成為了如今不少特效大片的通病。

但是《星球大戰》的領先與偉大依然無可置疑,從它對後來大名鼎鼎的諸多導演的直接影響就可見一斑:萊德利·斯科特宣稱“它讓我終於明白如何讓未來產生質感。這麼棒的東西竟然不是我拍的。”不久之後,他拍攝了《異形》和《銀翼殺手》。

而“世界之王”詹姆斯·卡梅隆那時才23歲,還是一個卡車司機,看完《星球大戰》才下決心辭了工作改行拍電影,如果沒有《星球大戰》,想必也不會有日後的《終結者》和《泰坦尼克號》了。

比卡梅隆更小的彼得·傑克遜當時還是一個15歲的孩子,完全沉浸在星戰的世界當中,卻從此立志要拍攝一部像它一樣偉大的系列電影,後來的他如願以償,拍攝了堪與星戰系列比肩的《指環王》系列。

為什麼美國人如此痴迷《星球大戰》

《星球大戰》在美國持續多年的文化熱潮對於大洋彼岸的國人而言或許有幾分陌生和隔閡,但在美國,《星球大戰》就是一個被默認為路人皆知的故事,不但知曉,而且還熟悉裡面的每一個人物和經典臺詞。

《星球大戰》或許也是在其它電影中被提及、引用和致敬最多的一部電影。在各種與之相關或無關的電影裡,你不時就會看到達斯·維達的面具,又或是誰手持一把光劍,不然就是兩個人一本正經地談論天行者盧克和漢·梭羅的各種梗。在《星球大戰》之外的無數電影裡,原力都與你同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