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的真实身世如何?刘邦为何不给戚夫人安排退路?

siriusdjenny


根据宋朝出土的东汉时的墓碑铭《戚伯著碑》,戚夫人是高武侯戚鳃女儿

1、戚夫人一脉是西周卫康叔后裔,因居住在戚邑而姓戚;

2、戚父亲戚鳃官职为特进朝侯太仆、光禄侍中、监营持节;

3、戚夫人母子被吕后所杀,戚鳃家族被吕后调往沛郡,随后戚氏一族在一个叫东山地方居住;

4、戚伯著,年轻有才华,但英年早逝。

戚伯著碑是在宿州发现,汉代时属于沛郡,今天宿州泗县有戚庙村,以戚夫人墓和戚姬庙著名。

由于墓碑是东汉时期,对戚氏家族在西汉时期毫无记录,因此宿州戚氏是不是戚夫人家族后裔,真实性不可得知。

毕竟,这只是孤证。时间隔离太久,中间又没有链接的人物可以确认。

刘邦有给戚夫人安排了后路,只是办事的人不牢靠……

刘邦在死前,曾派陈平和周勃去杀了吕后妹夫樊哙:

”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只是办事的陈平是个老滑头,留了一手,没有按照刘邦的命令行事”平至军中即斩哙头“,而是”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结果是”樊哙至,则赦复爵邑“

樊哙是刘邦造反前的朋友,也是吕后的妹夫,更是吕后权位的保障。若陈平严格按照刘邦命令执行,立杀樊哙,吕后实力立减一半,想要杀戚夫人和刘如意,就需要更多的考虑。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刘邦生前,十分宠幸戚夫人,因而戚夫人也为吕后所深恶痛绝。刘邦去世后,戚夫人便落得十分凄凉的下场。那么,为什么精明的刘邦,没能够在身后保护戚夫人呢?其实刘邦并非没有盘计,只是所有盘计最终都落空了。

其一,刘邦打算更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

汉高帝晚年宠幸戚夫人,考虑到吕后心狠手辣,要保全戚夫人母子,最好的办法,就是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当时太子刘盈是吕后之子,吕后得悉刘邦的意图后,岂可甘心她的情敌得逞呢?她想方设法,不择手段要保住刘盈的太子位。虽是女流之辈,吕后却很有魄力,也有能力,且有心狠手辣的一面。为了彻底击败情敌,吕后最后请出张良,张良献计,令名满天下的“商山四皓”四位长者辅佐太子刘盈。由于吕后的势力非常庞大,沛县出来的一帮老臣都是她的旧识,吕后的兄弟亲戚也很有权势。

最终,刘邦更换太子的计划最终失败,他无奈地对戚夫人说:“我想换掉太子,可是现在有四位贤者辅佐他,如今羽翼已丰,无法撼动了。看来,吕后真的要成为你的主人了。”这时的刘邦,隐隐看到戚夫人悲惨的结局了。不过,他还是尽自己可能,为戚夫人母子保驾护航。

第二,刘邦以耿直的周昌为赵国相,希望他能保住戚氏母子

刘邦知道吕后为人心狠手辣,担心他死后,戚夫人母子会遭到吕后的毒手,便派忠正耿直的大臣周昌到赵国,担任赵王如意的宰相。

刘邦死后,身在后宫的戚夫人便遭到吕后的清算。吕后下令剪掉戚夫人美丽的长发,剃成光头,戴上刑具,穿上囚衣,当作一名奴隶,让她捣米干活。此时,吕后还不敢杀掉戚夫人,主要是投鼠忌器,毕竟戚夫人的儿子仍然是一方诸侯。汉初诸侯国的力量是比较强的,吕后也不敢太放肆。

只有先除掉赵王如意,吕后才能尽情凌辱戚夫人。于是她召年仅十二岁的赵王如意回长安城,这个命令遭到了赵国宰相周昌的顽强抵制。可是周昌并没有能力拯救赵王如意,气急败坏的吕后索性先征召周昌回长安城,周昌不得不从命。周昌一走,赵王如意已经孤立无援,他没敢违抗吕后的命令,动身前往长安。

与母亲不同的是,惠帝刘盈仍然念着手足之情,处处保护着赵王如意,使他免遭毒手。可是防不胜防,吕后终于找到了一个下手的机会,逼迫赵王如意喝下毒酒,等惠帝刘盈返回时,自己的异母弟弟已经七窍流血,毒发身亡了。

第三,赵王如意死后,戚夫人遭非人的待遇

周昌未能保护赵王如意,也更无法保护戚夫人了。

赵王如意死后,吕后对戚夫人开始变本加厉的报复。她下令砍掉戚夫人的双手与双腿,活活挖下两个眼珠,还凿聋她的耳朵,然后灌下哑药,然后把这个被切割得惨不忍睹的肉体扔到厕所里,并起了个名字“人彘”,就是人猪的意思。

这时戚夫人还没死。吕后意犹未足,她甚至叫皇帝前来欣赏她的杰作。当惠帝刘盈看到这样一个断手断足眼珠也被挖掉的怪胎时,不禁毛骨悚然,而当他得知此人竟然是戚夫人时,他竟然大病一场,从此选择自我毁灭的道路,纵情声色。

连皇帝刘盈都无法保住戚夫人,更别说别人了。戚夫人在受尽苦楚后含恨死去了,下场非常的可怜。这样的惨状,恐怕刘邦也想象不到吧。


君山话史


戚夫人出身于歌姬家庭,父母兄弟都没有太大的本事,同家族成员众多,兄弟侄子都战功赫赫的吕后家族形成鲜明的对比。戚夫人之死是她咎由自取,吕后杀戚夫人,并非是因为吕后妒忌戚夫人受宠,根本原因是由于戚夫人多次给刘邦吹枕边风,劝说刘邦废掉太子,威胁了吕后的地位。刘邦在临死之前,给戚夫人安排了多条退路,只是吕后太过于精明,戚夫人太过于愚昧,刘邦的苦心安排最终全都泡汤。

吕后和戚夫人的矛盾,发生在刘邦晚年的时候。刘邦晚年十分的宠爱戚夫人,吕后经常见不到刘邦。受宠的戚夫人想要通过吹枕边风的方式,让自己的儿子赵王如意做上太子。于是戚夫人经常说太子的坏话,夸奖赵王如意聪明勇敢,刘邦渐渐地也开始认为赵王如意比较像自己,太子刘盈比较仁弱,不是做皇帝的材料。于是刘邦找来了大臣们,商量废掉太子的事情,结果大臣们全都投了反对票,就连长期不问朝政的张良,都专门跑来帮吕后出主意。

刘邦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吕后家族出了很大的力气,吕后的哥哥吕泽,在汉朝一统天下的过程中,立下的功劳不亚于韩信。吕后的妹夫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大猛将,沛县集团的重要人物。吕后本人也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在处理彭越和韩信案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刘邦起兵的时候,吕后就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孩子,经常去刘邦藏身的地方给刘邦送食物和衣服。楚汉争霸的时候,吕后被项羽俘虏,受尽了折磨和屈辱。汉朝的开国大臣都说:吕后和刘邦共同统一的天下。

郦寄: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

吕后和刘邦一起开创了汉朝的基业,戚夫人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劳,还幻想着夺取皇位继承权。戚夫人的行为遭到了众怒,眼看着大臣们都不支持废掉太子,刘邦也只能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刘邦明白吕后的残忍,他把对吕后有恩惠的周昌找来,让他去辅佐赵王如意。后来刘邦又安排陈平和周勃杀死樊哙,控制樊哙的军队,来限制吕后的权利。

周昌是吕后的支持者,他不想辅佐赵王如意,但是在刘邦的哀求下,周昌最终勉强接受了任务。吕后在最初的时候敬重周昌的为人,并没有为难赵王如意。结果戚夫人写了一首歌:儿子在赵国做诸侯王,母亲却在朝廷里面受欺负,谁能告诉我的儿子,让他发兵救我。吕后听到这首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吕后将周昌召到京城训斥一番,随后杀害了赵王如意。而陈平和周勃畏惧吕后的权谋,根本没有敢于杀死樊哙,两人都主动交出了兵权,让吕后顺利接管了朝政。


史海泛舟摆渡人


戚夫人身世

《史记》上说刘邦是做了汉王以后,在定陶得到的戚姬,不过戚姬的老家却是在戚邑,即今河南省濮阳市新市区的戚城遗址那。当年,卫国还很强大的时候,戚邑的地位也是非常优越的,卫国会盟多会于戚。而戚夫人的姓氏也正来源于此地名。

戚夫人的父亲戚鳃还曾经做过秦朝的将领,可以说无论是家世传承,还是现实地位,戚夫人都比亭长刘邦要高得多得多,只不过因为乱世,刘邦成为了汉王,两个人才有可能走到一起。

戚夫人年轻、漂亮,能歌善舞,甚至为了刘邦专门去研习楚舞。见惯了吕雉这样有些强势的和乡下的那些妹子,突然遇到戚姬这样带有贵族气质、楚楚可人的,还愿意为他做出改变,刘三儿自然是欣喜得很,不宠她宠谁?

悲剧根源

戚夫人的悲剧就两点:

1、独宠于刘邦

按说刘邦的妃子不少,给刘邦生下儿子的也不少,但是像戚姬这样受宠这么多年的,就唯独她这一个,从她跟随刘邦起到刘邦去世,至少有九年左右的时间承受刘邦之宠。

2、争太子之位

这个是害死戚夫人的关键因素。刘邦对戚姬爱到了经常要把她带到身边的程度,连打仗都是如此。而戚夫人则经常用“枕头风”的功势,不断地给刘邦灌输易立太子的想法,此举直接动了已经不受宠的吕后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奶酪。

刘邦安排的后路

不能说刘邦没为戚夫人考虑过后路,按照《史记》的说法,刘邦一定给戚夫人准备了三条后路:

1、赵王刘如意去封国

按说,刘邦去世的时候,刘如意年纪再往大说不就十岁(刘邦当汉王是公元前206年,去世是195年,就算刘邦入关以后就直奔定陶,然后直接生下刘如意,也就十岁),是不必要去封国的。但是,刘邦还是安排了他的几个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儿子都去了封国,既有赵王刘如意,也有代王刘恒。

2、赵国周昌

刘邦生前也一直担心刘如意母子的安危,但是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什么办法,这时候御史赵尧主动给刘邦提了个人选,便是周昌。选择周昌的理由一是他地位高贵,二则因为他坚强有力、有能力拒绝其他人的不合理要求,也包括吕后在内。

要知道,当时的周昌可是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去做赵相是明显的降职。赵尧此举虽然有“挤走”周昌之嫌,但是对于刘邦来说,确实也只有周昌这个最优解了。

3、欲诛樊哙

(虽然关于刘邦诛杀樊哙这一点,水一白一直有疑问,但是《史记》中明显写的,还是提出来大家讨论)

当时刘邦病重,就快死了,有人进谗言,说樊哙与吕后勾结,打算等他刘邦一死,便把刘如意母子都杀了。刘邦听信谗言,便命陈平、周勃去杀樊哙 ,不过结果是没杀成,因为陈平只把樊哙拿了,并没有杀,而刘邦也已经死了,吕后自然也就命令把樊哙放了。

算是刘邦安排的这条后路失败了,不过倒是不影响最后的结局。

吕后的解决方案

刘邦死后,吕后针对刘邦的安排做了如下应对:

1、先将戚姬送去永巷做苦力。

2、命赵王刘如意回京

结果,吕后的命令碰上了周昌,直接就被否了,理由是赵王病了,而且周昌也直言,你吕后召赵王回去就是想杀他的,我不存在让赵王回京。就这样,吕后连派了三拨使者,都被周昌给挡了。

后来,吕后没办法,想了个招儿,不召刘如意了,而是召周昌,周昌无奈,只好返京。然后吕后再召刘如意,刘如意果然直接就来了。

3、毒杀刘如意

吕后想要杀刘如意还遇到点意外,他的儿子孝惠帝刘盈知道母亲要杀弟弟刘如意,便主动出来迎接,并自此起居饮食都跟刘如意一起,把弟弟好好地保护了起来,吕后竟一时无法下手。

可问题是,刘盈也不能一辈子陪着刘如意啊。刘如意进京岂个月后的一天,刘盈早起想去打猎,而刘如意却还在熟睡,刘盈不忍叫醒他,而且时间也长了,以为吕后不会再动手了,便独自外出打猎了。结果,一直派手下盯着的吕后终于等到了机会,直接将刘如意毒杀。

4、“人彘”之酷

杀了刘如意之后,吕后才对戚夫人动手。她命人将戚姬断手足、剜双眼、毒哑、熏聋,制成“人彘”。戚姬在无尽的惊恐中死去。

水言水语

所以,倒不能说是刘邦没有安排,只不过安排得还不够罢了。可关键问题是,他死了以后,大汉朝权力最大的就是吕后了,他就算提前让戚夫人去封地,悲剧也很难避免,难不成让戚姬母子直接逃去匈奴、南越?

只能怪戚姬当初争宠抢位在前,终酿悲剧结果。


水一白聊历史


在史书记载里,戚夫人是秦末定陶人,她是西汉初年的歌舞名家,戚夫人还擅长鼓瑟,节奏分明,情感饱满细腻。但戚夫人的出身卑微,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奴仆,一家人在风一吹就有可能倒塌的茅草房记居住,经常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戚夫人十八岁的时候,在十八岁的那一天,她碰到了自己生命中最大的贵人刘邦。

对于这样的记载我是心存疑惑的,舞蹈和鼓瑟这些都是技术活,没有老师教导想自己无师自通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戚夫人肯定有老师,而且还是名师教导,不然天赋再高也是枉然。但是戚夫人家的条件,显然是无法请得起老师教导戚夫人的。



因此戚夫人的家世必如史书所说的低贱,反而有可能是定陶地区有头有脸的人物。如果说是财主看上了戚夫人貌美,先收到自己的身边,再安排人悉心教导也是有可能的。

相对于这些观点,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戚夫人在跟随刘邦之初,并没有这么能歌善舞,或者说最开始除了脸蛋漂亮、身材好之外,戚夫人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是到了刘邦身边之后,经过名师指点和自己的努力,才一步步成长为一名艺术家的。

征战四方、四海为家的刘邦,显然不会去教授戚夫人这些东西,因为他自己也不会。而吕雉因为年老色衰经常被刘邦嫌弃,因此吕雉需要一个年轻貌美没有心机的人来替自己控制刘邦,这个人就是戚夫人,只不过后来这个牵线木偶竟让想“奴大欺主”和自己的儿子刘盈争帝位,吕雉才动了杀心。


刘邦对戚夫人十分宠爱,但戚夫人并没有为吕雉说话,而是得到了专宠,后来为刘邦生下刘如意后更是想让刘如意继承皇位。对于吕雉来说,戚夫人这种做法简直就是忘恩负义,背叛者是不能被原谅的!

刘邦在临终前,安排的耿直且对吕雉有恩的大臣周昌辅佐赵王刘如意,担任赵国的国相,这就是为保护刘如意留下的一招后招。同时刘邦知道儿子刘盈生性仁厚,不会对自己的弟弟下手,即使吕雉有所企图,刘盈也会保护自己的弟弟。

对于戚夫人,刘邦确实表现得不闻不问,并没有安排她随刘如意到代地,而是将她留在宫中,看上去任由吕雉处置。

在我看来,刘邦的心里实际上存着“死则同穴”的念头,他需要吕雉辅佐自己的儿子刘盈继承大汉的江山,同时也需要最爱的戚夫人死后陪伴自己,了却自己的寂寞。帝王的心,总是不近人情和冰冷的。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戚夫人的真实身份嘛,无有定论,其实这个也不重要,我们记住戚夫人是个既可怜又可恨的女子就是了。

所谓可怜之人定有可恨之处,戚夫人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说刘邦不给他安排退路是不正确的,人家刘邦安排的好好的。她偏要作!

人世间有一个最大的无奈,就是,你对于蠢人没有办法。打不服,教不会。

你把他扶上了马背,她在马背之上打眼一望:呵!没马骑的真是不少,我原来比那么多人厉害呀!于是认不清自己了,有自己的看法了,看着手中的缰绳,汗沁尘奄的,埋汰!太埋汰了,我如此高等人怎么手握如此埋汰的缰绳呢!

结果就是脱缰的野马驮着她............乱跑一气。

比如戚夫人,生在那种妻妾制度下,她作为一个妾,认不清妻子的权力 ,跋扈到妻子面前,让后宫其他女人何以自处?她得罪的不是皇后一人,是后宫全部嫔妃。

国家自有制度,这个制度保证大家分的各自的利益,各种利益的划分全是大家拼死流血挣了的,这么多年了,大家都默认太子是太子,也把所有的投资放在了太子早晚是皇上这件事身上。只等着刘邦死去,大家分配利益呢!

你一个只有只有漂亮脸蛋的臭娘们,想改变一切,为了自己的儿子嘛,可以原谅你,亦可以理解你。

但是大姐,请你出宫来,让我们有机会依附你们母子呀,奥,你只在刘邦面前一哭二闹三上吊,你的分配利益方案让大家知道些吧,你当我们不存在,怕不是个沙雕吧?

看,戚夫人得罪了、蔑视了全部的大臣。真的以为“缠”烦了刘邦,刘邦只要金口答应,就万事大吉,刘如意就如意做皇帝,她戚夫人就如意做皇太后了?

世界上就是有这么一种人,在自己的亲人面前,在在乎她的爱人面前,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缠”之决达成愿望,但是,这种战术上得陌生人战场,上了职场就是个沙雕呀。

怎么给沙雕安排退路,她认识的了你给予她的退路不?她认可你给予她的退路不?

我们在单位上个小班,挣个三瓜俩枣的,也忍不了老板的傻儿子呢!那些手握千军万马,杀人无算的人精大臣武将们,会忍受老板的傻儿子吗?

戚夫人从起意让刘如意做太子的那一刻,她就死路一条了,没有退路的。

谁也忍不了大半天下姓戚吧!


葭明通半瓶历史


戚夫人是秦末山东定陶人,家境贫寒,是一个女奴。当时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争天下,刘邦占领了定陶。当地地主为了巴结刘邦,就把戚姬送给了他。戚姬年轻貌美,舞姿卓越,温柔乖巧,很得刘邦宠爱,一直把她带在身边。而后又给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刘邦第三子刘如意,刘邦平定天下后封她为戚夫人。刘邦很喜欢戚夫人,便渐渐冷落了皇后吕雉,后来更是要废掉吕雉所生的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如意,虽说没成,却让戚夫人和吕后结下了仇恨。刘邦死后,如意被吕后毒死,戚夫人也被残忍的做成了“人彘”,不久也死去了。

很多人说戚夫人落的如此悲惨结局

,是她太不自量力,妄图和吕后争太子之位,这我不敢苟同。

首先,所有皇子的母亲都有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的想法,这很好理解,理论上他们也都是有机会的。

其次,刘邦是想换太子的。刘邦怕他死后,刘盈懦弱,无法担当大任,吕后专权,刘汉江山被毁,所以想把刘盈换掉。如意聪明,是他心目中的太子人选。但既使没有如意,他也会换其他皇子的。

再次,戚夫人和吕后的关系可能早就已经你死我活了,所以她才会千方百计的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因为她已经没有退路了。在换太子不成后,戚夫人痛哭,想来也是知道自己已后的结局了。

刘邦不给戚夫人安排退路,不是不想,而是无可奈何。他也在这方面做过努力,例如要杀掉樊哙,来削若吕后的实力;派对吕后有恩的周昌去如意的赵国做国相。但这些也都没起到作用。刘邦在临死时对戚夫人说:“以后,吕雉就是你的真主人了!”这其中透露出了多大的无奈和伤心啊!


孔六十三


对于戚夫人的评价,作为旁观者,我的看法和自古以来好些人的看法完全不同,文明点说,她是德不配位,粗俗点说,她和她的儿子是被她作死的,完全活该,一点也不值得同情,只是可怜了她的孩子赵王如意!为了说明我的观点,先来看一下她所做的几件事:

1、刘邦宠爱戚姬,渐渐冷落了陪他四处征战的结发妻子吕雉;

2、戚姬通过枕边风让刘邦下诏使刘如意取代了吕后的女婿张敖的赵王之位;

3、刘邦宠幸戚夫人,戚夫人乘机对刘邦日夜涕泣,要让刘邦废黜吕后之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4、刘邦为了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要杀手握兵权,反对最为严重的吕后的妹夫樊哙,只是因为特殊情况没有杀成;

5、刘邦死后,吕后囚戚夫人于永巷,让其每日舂米,戚夫人心生不满,不甘被贬为舂工,她通过怨歌形式,希望有人能告诉她儿子刘如意以及大臣,自己被贬做舂工。

看到这几条,不要说吕后了,天下哪一个女人能够容忍?一个小三,凭着自己的姿色,妄想把原配辛苦打拼的江山据为己有,为此先霸占了原配女婿的家产,要杀原配的妹夫。等到彻底失败后,原配只是给了一点教训,她还不知求饶,口出狂言。大家说会是啥结果?依我看,吕后还算大度的,放在一般的人,早就把她弄死了!

至于说,刘邦为了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的保全还是深思熟虑,做了一些事情的,最主要的就是指派对吕后有恩而又耿直的大臣周昌做了如意封地的相国,只可惜,那也是以卵击石,啥作用也没起!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演,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当今那个被人称爷的女艺人!


弥勒徒


戚夫人出生在一个农家,刘邦在逃避敌人的时候遇见的。

公元前205年,刘邦带兵北上,节节败退,只能仓皇逃命。当刘邦逃到曹州东南的戚家村的时候,项羽的军队对他穷追不舍,马上就能把他抓住了。刘邦在情急之下请村头田地上劳作的父女来帮助他藏身。

父女俩知得刘邦有难后,就把刘邦藏到了一口荒井的下面,躲过了项羽的追杀。待到晚上时,这对父女把刘邦带回家热情款待。

面对眼前婀娜漂亮的女子,刘邦起了色心,就告诉他们,自己是汉王,等到以后一统天下,会册封这个农家女成为自己的妃子。戚夫人一听十分欢喜,她本就不愿把美色都浪费在田垄之上,就此跟着刘邦开始走南闯北,在他身边唱歌跳舞,受独宠很多年。生下了一个孩子,叫刘如意。

刘邦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其实多次都想立这个孩子为太子。刘邦觉得之前立的太子刘盈过于软弱,不像自己。

但是吕后和太子的势力已经壮大。

想要废除太子不是单凭刘邦一句话就行的,就吕后的野心来说,如果刘邦真的下了换太子的圣旨,刘盈极有可能造反,刘邦也不想在老年时再不得善终。

前195年,刘邦刚打了胜仗回来,但是他自知自己的身体情况已经大不如前,所以更换太子的心意更加急切。他举办了一场宫宴,太子和商山四皓一起来参加。刘邦把这些人指给戚夫人看,并说:“太子的势力已经形成,换不了太子了。”

戚夫人听见了以后伤心的哭了起来。刘邦说,你再为我跳支舞,我来给你唱词。

“天鹅高飞,振翅千里。羽翼已成,翱翔四海。翱翔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短箭,何处施用!”

自此之后,刘邦就再也没提过换太子的事了。

吕后为何那么恨戚夫人

吕后当时嫁给刘邦时,刘邦还是一个亭长,没有什么作为。后来吕后为他生儿育女,刘邦开始忙着搞事业了,对吕后也是漠不关心,甚至还把吕后送到项羽那当人质好多年。

后来吕后好不容易才从项羽那回来,结果就看见刘邦身边整日跟着戚夫人夜夜笙歌。戚夫人美丽动人,而自己在风雨的蹂躏下已经完全变成了老妇人,自然是没办法再挽回刘邦这个老流氓的心。伤心至极的她决定要争夺权力。

吕后是一个很有头脑的女人,她懂得笼络人心,制造自己的势力,很快,太子的地位便无人可撼动。任凭戚夫人在刘邦身边怎样吹枕边风都无济于事。

吕后得势后

当刘邦死后,吕后终于能够一雪前耻。她把戚夫人关在城外的一个宅子里,戚夫人被囚禁后日日都会唱一首歌:

儿子为王,母亲为奴,一天到晚舂着米,常与死亡相伴!相隔三千里,谁能告诉你?


吕后得知戚夫人不安分后特别生气,毒死了戚夫人的儿子,也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残忍至极。


品经典国学


按照惯例,我们先来介绍下戚夫人。

戚夫人也称戚姬,是山东有名的美人,在历史上可以与项羽的红颜知己虞姬相提并论。



明末诗人王象春曾有诗云: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

这个定陶美人就是戚夫人,不仅貌美,跳舞也非常棒!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汉王刘邦东征过定陶时,看到年轻貌美的戚姬,一见倾心,便纳入后宫。



相对于年老色衰的结发妻子吕雉,刘邦更加宠幸长得漂亮,舞姿优美,温柔体贴的戚姬。不仅时刻带着身边,日夜缠绵,在称帝后还将戚姬封做夫人,这就是戚夫人。而在刘邦死後,刘盈即位,吕后为皇太后,失去了靠山的戚夫人吕后迫害,被吕后折磨成人彘致死。

所谓“ 人彘 ”,就是把人变成猪的一种酷刑,具体而言是把人的四肢剁掉,挖出眼睛,把耳朵弄聋,割去舌头,破坏声带,不能说话,然后扔到厕所里,有的还要割去鼻子,剃光头发,剃尽眉发,然后抹一种药,破坏毛囊,使毛囊脱落后不再生长,永不再长毛发,然后一根根拔掉。



可以说是非常之残忍了!

关于戚夫人的身世正史并未有太多记载,基本上一句话带过。不过据野史传闻,戚夫人出身卑微,父母乃是低等下人。正是因为出身卑微,所以她才被财主当作礼物送给了刘邦,后来得享富贵。



至于为何戚夫人会最后落得如此下场,主要是因为他得罪了一个女人,一个当时天下最具权势的女人,刘邦的结发妻子——吕雉。

吕雉记恨戚夫人很正常,因为戚夫人是“小三”啊,毕竟吕雉是妻,戚夫人是妾,结果刘邦独宠戚夫人,吕雉心里当然不舒服。当然,这不是两人主要矛盾点。

吕雉最后之所以会如此迫害戚夫人,还是因为之前的太子之争。



戚夫人刘邦生下一个宝贝儿子,刘邦十分喜欢这个儿子,起名叫如意。时为太子的是皇后吕雉的儿子刘盈,然而刘邦十分不喜欢这个儿子,曾经说:刘盈为人仁弱,一点都不像我,诸子中,只有如意像我。这让戚夫人很高兴,她开始怂恿刘邦改立太子,因为她知道,在这宫里,他的依靠只有儿子和丈夫。一旦刘邦死了,吕雉肯定不会让她好过。

于是她打起了小算盘,要是我的儿子当了太子,万一老家伙有个三长两短,我的儿子就会登上皇帝的宝座,而我就成了皇太后,那时候她就不用怕吕雉了。可是吕雉何等人也?西汉的开国功臣们被她诛杀了大半,韩信、彭越、英布都栽在了吕雉手中,她戚夫人一柔弱女子,能斗得过吕雉?



果然,在一众大臣的反对下,改立太子一事作罢!

而后,刘邦去世,吕雉开始报复。先是把戚姬抓了起来,剪去她的头发,戴上脚镣手铐,穿上赭色囚衣,让她舂米,开始折磨戚姬。戚夫人不甘被贬为舂工,于是通过唱怨歌形式,希望有人能告诉她儿子刘如意以及大臣,自己被贬做舂工,吕后得知戚夫人不甘失败,于是派人将其做成人彘。

在这里许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刘邦是个聪明人,也很了解吕后,废立太子一事虽然失败,但吕后肯定怀恨在心,一旦自己去了,吕后必定不会放过戚姬母子。



那么刘邦就没有考虑将来戚姬与儿子如意的安危,为他们安排一条退路吗?

刘邦当然考虑过,他为了防备吕后报复,特意临死前下旨,将儿子如意送回封国赵地,并派老辣的周昌去赵地当国相,以应对阴险的吕雉。

但是刘邦还是低估了吕雉,先调周昌来京城,然后又派人“接”如意,戚夫人唯一能够依靠的儿子,也成了吕后的“囚犯”。母子二人只得任人宰割!



最终,戚夫人被吕后折磨成人彘致死,而她儿子如意被强灌毒酒身亡……

这就是所谓的最毒不过妇人心啊!

所以说,奉劝各位千万别惹女人,对你们老婆好一点!

我是白话历史君,再次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