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双心”患者的临床疗效如何?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双心”患者的临床疗效如何?

来源 |王启辉,陈丽霞,王思洋,等.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负性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27(11):85-88.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双心”患者的临床疗效如何?


1、研究背景

“双心”指心血管器质性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的双重疾病,在当前社会及生活竞争压力下,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心理疾病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全球医疗支出的主要疾病之一。焦虑抑郁是冠心病患者独立危险因素,且二者相互影响,据数据显示,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为20%~45%,因此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们生命健康的两大“刽子手”。


“双心”治疗模式是心身医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双心”治疗模式可抑制心肌损伤引起的炎性反应,改善心功能、阻止心肌梗死后发展。但目前国内外关于“双心”治疗模式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研究时间较短、样本量小,对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冠心病并焦虑患者负性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研究组患者首先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脂、β-受体阻滞剂、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药物。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0788)5 mg/d,晨服,3 d后增加剂量至10~20 mg/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


3、结论

据统计,我国2.9亿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占总人口的21%,且每年有超过150万人死于冠心病。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冠心病的独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其可通过影响冠心病患者神经系统和免疫功能而导致血管舒张、收缩及血液流动紊乱,进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但目前以抗抑郁、焦虑为代表的“双心”治疗模式治疗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研究甚少,尚不足为临床治疗提供明确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时间与方法在HAMA评分、HAMD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时间、方法在HAMA评分、HAMD评分上主效应显著;研究组患者治疗第1、2、3个月后HAMA评分、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并焦虑抑郁患者负性情绪。本研究还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第1、2、3个月后NT-proBNP低于对照组;时间与方法在CK-MB上存在交互作用,时间、方法在CK-MB上主效应显著;研究组患者治疗第1、2、3个月后CK-MB低于对照组,表明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可有效缓解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负性情绪、疾病严重程度,减轻心肌损伤。


但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1)样本量小且样本来源存在民族差异,而研究过程中未进行区分,故结果结论不具有广泛代表性;

(2)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起始量为5 mg/d,并根据病情变化增加剂量至10~20 mg/d,但为了方便统计及对比,本研究未对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的治疗剂量进行划分,也未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

(3)本研究未对多种治疗方案进行分层分析。因此后期笔者将联合多中心,扩大样本量,并对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的具体治疗剂量、多种抗焦虑抑郁药物、多种冠心病的治疗方案进行分析,以利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双心”患者的临床疗效如何?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双心”患者的临床疗效如何?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双心”患者的临床疗效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