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花鼓歌

花 鼓 歌

在鄂西北老家林川,人人会唱花鼓歌。当他们登上山岗,或薅草挖地、或打柴采药,寂寞之时或心情舒畅之时,都要吼它一嗓子。

花鼓歌饱含着泥土的芳香,它朴实无华,富有浓郁的乡土情趣。

“花鼓歌”的出现、流行以及在山锣鼓中一枝独秀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深深根植于老家这块得天独厚神奇的土地。

荆山花鼓歌


朴实的民风,造就了老家人宽容慷慨、热情奔放的性格。多年前,这里山大人稀,信息闭塞,长期封闭在相对单调的精神世界里,于是,老家人便选择山歌,尤其是“花鼓歌”来陶冶情操,释放自己的悲欢离合......

老家的花鼓歌,因其顺口,可分为通俗的歌、情爱的歌、戏谑的歌、恭贺的歌等。

自己唱歌,那是自娱自乐,听别人唱歌,那是享受消谴。放牛人习惯在山坡上喊号子;采药人喜欢在林间唱歌壮胆子;男女行走在山间小路上喜欢唱煽情的歌来打趣逗乐;一个人独处时也会哼几句情歌解忧散闷;三五人相聚做杂务会唱对歌提神;各种喜宴上,人们常常用歌劝酒……

花鼓歌以“花”为主,也叫“花锣鼓”。

器乐由鼓、锣、钹、马锣等器乐组成。演奏时由四人组成,一人司鼓(一大一小的鼓,大的直径七、八寸,小的直径约五寸左右),一人敲锣(直径在一尺左右的平面大锣),一人擦钹(两片较薄的大钹),一人操马锣(直径在五寸左右的而音响诙谐的平面小锣)。演奏时先由马锣开始,然后由司鼓打击点子,将钹和锣带入,打击乐演奏完后,开始唱歌。

歌师们相逢歌场是很快乐的事,老家人打花鼓有个规矩,叫做“有理无理,打鼓的先起”(就是由打鼓师傅的先开口唱)。开口歌就是:“要我唱歌哥不难,不是挑花绣牡丹,挑花还要五色线,唱歌只要嘴动弹,舌头圆泛”。接着会谦虚地唱:“正好唱歌忘了歌,正好织布飘了梭,关公提笔忘记了字,野鸡翻身忘记了窝”,还唱“出门就是一声歌,别人笑我穷快活,有人劝我多挣钱,有人劝我娶老婆,金钱老婆都不爱,一心要学花鼓歌”。

荆山花鼓歌


只要有人引唱,不一会,气氛就活跃起来了,打鼓的歌师会把歌谦让给其他人唱,如:“把歌让来把歌让,把歌让给xxx唱,如果不把歌来让,还说唱歌这么独样”。这时,被点名的歌师会唱:“把歌接来把歌接,还把仁兄你谢谢,如果不把歌来接,还说我们没的亲热。”接歌的歌师也会自我谦虚一番,唱到:“正好唱歌歌不来,歌在南山打骨牌,天九地八都扎下,人七合五接了牌。”

“锣要打来鼓要敲,人要从师井要淘,井淘三遍吃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花鼓子的唱词,老家人都说它是“顺口溜”,也有人说它是“打油诗”。因它的语言颇具特色,地方语和口语较强,大量应用双关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和谜语也多有应用。它采用比喻、比拟、排比、复踏、叠字等修辞手法,又用排歌和组歌的形式把它唱出来,通俗易懂,而且每首歌只要四句起码,只要押韵,能把一件事说(唱)清楚,意思完整就行了。所以,在老家林川,不分文化层次,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能参与其中。

不过,在合辙押韵的基础上,唱词编得越长,事件说唱得越清楚,趣味性越浓厚,就越好。如:“十七十八学卖糖,走过兴山到宜昌,又从沙湖到南阳,一走走到小当阳,遇个情妹打稻场,问我卖的什么糖,粘米糖来糯米糖,苞谷花子粘麻糖,花生芝麻香酥糖,金果麻枣棒棒糖,情妹一听喜洋洋,把我请到灶门上,烧酒煨得扑鼻香,鸡蛋油馍大骨汤,我喝她的酒,她吃我的糖,大胯跷在二胯上,慢慢悠来慢慢晃,还没等到糖吃光,他的爹妈转回乡,大绳捆来小绳绑,把我绑在柱头上,吹火筒加擀面杖,横直听到家伙响,又是蹦来又是犟,强勉奔脱跑他乡,绕过当阳到南漳,又走谷城到保康,不是路上伙计广,兮乎死在小当阳,自从那回上了当,以后再也不卖糖”。

荆山花鼓歌


人们一听便知,是一个年轻人出门在外做生意有失检点,挨了人家的打,灰溜溜地转回了家。歌词中把个乡村怎样干活、怎样做饭、男女二人怎样洋洋得意的内心活动以及女方父母怎样抓住、怎样捆绑和用什么东西殴打等等都说得清清楚楚,乡土生活气息十分,人们只要听一遍便能记下百分之八九十。这就是“花鼓子”容易被人们接受和掌握的原因之所在。

人们常常把歌词的长短和韵脚的好坏用来衡量歌师的水平。尽管如此,因花鼓子毕竟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产物,是民间艺人自编自唱的,各种曲调都有模式可套,都有规律可循,只要歌师能够灵活应用,掌握起来并不是难事。

“花鼓子”歌的曲牌多种,调式不同,变化多样,演唱风格各异。有高腔、蛮腔、赞腔、淘腔、平腔、单叹、双叹、湘莲曲、十样锦等等。其中高腔、蛮腔、赞腔在唱法上高亢激昂;单叹、双叹、湘莲曲在唱腔上则优雅婉转;而淘腔、平腔、十样锦则唱法诙谐缠绵。人们在高兴时常用高腔、蛮腔、赞腔放声高歌,他们或吹牛助兴、或相互吹捧、或相互攀比、或自吹自擂、或指桑骂槐相互戏谑。由于唱词诙谐逗趣,往往使人们笑得捧腹,从而达到消愁解闷、振奋精神的作用。如:“远看梧桐树一棵,梧桐树上凤凰窝,凤凰窝里千根草,歌师肚里万支歌,花鼓场上露几着,也让我们好学学”。

“谢谢歌师恭维我,我歌哪有你歌多,你的歌本几簸箩,书童挑起桥上过,一阵狂风吹下河,大江大海都是歌,又被狂风吹上坡,漫山遍野全是歌”。

“花鼓子歌我来唱,一气唱到麦子黄,大麦黄了酿烧酒,小麦黄了擀面汤,扯起多长......”

“花鼓歌来花鼓歌,你歌哪有我歌多,要唱文的我不少,要唱武的我更多,人人说我汗毛多,歌比汗毛多得多”。

看看这二位歌手,先是相互吹捧,后来变成自吹自擂。

老家人一单身老汉爱唱歌,他唱的吹牛歌听后让人啼笑皆非:“单身汉子多下作,出门就是一把锁,回到家中刨灶火,灶头碰到额脑壳,亲朋好友都劝我,劝我攒钱娶老婆,走阳坡到西坡,要娶就娶十几个,堂屋里面放两个,与我装烟泡茶喝,磨房里面放两个,推的推来箩的箩,厨房里面放两个,打鸡蛋来摊油馍,卧室里放两个,与我铺床叠被窝,还有几个无处搁,形影不离服侍我,看我快活不快活”。牛皮真是吹到家了,连一个老婆也娶不回来,竟然还安派了十几个妻妾的用场。

荆山花鼓歌


花鼓歌是老家人喜庆时必唱之歌。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一种乡风。在婚嫁、乔迁、逢年过节、小孩满月、老人寿诞等喜庆之日,必有火炮喇叭助兴。这正是歌师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老年歌手借此以显技艺,青年男女则借此以表春情,就连小孩也会借此凑热闹,以图玩的开心。

新婚之喜人们唱的是:“洞房门前一对烛,左贴喜字右贴福,今日洞房花烛夜,明天听到娃娃哭……”

闹元宵玩龙灯人们唱的是:“十五圆月高高挂,元宵闹到千万家,家家都把龙灯耍,万家团圆万家发……”

盖房时唱的是:“只有主东走鸿运,起房造屋百事顺,奠基正遇黄道日,上梁又逢紫微星……”

乔迁开张之喜唱的是:“轻易未到这一方,主东盖起新楼房,上盖三千琉璃瓦,金包柱头银包梁,左边盖的金银库,右边盖的余粮仓,余粮仓来仓余粮,年年有余玉满堂……”

寿诞之期唱的是:“贵府堂前打一躬,寿星正在鸿运中,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花鼓子歌唱词通俗易懂,唱做并重,特别是丑角戏,戏路子宽,唱腔唱词诙谐风趣,深受老家人的喜爱。

荆山花鼓歌


老家有个兄弟对花鼓歌情有独钟,而且能触情生情,随口便答,张口即来。如看见一个穿白衣服适合开玩笑的女子,随口唱到:“远看姐儿穿身白,十指尖尖像藕节,伸手上前摸一把,回家想你半个月。”或者打趣唱到:“远看姐儿穿身白,公公烧火使不得,生了个娃子不好叫,又叫爹来又叫爷。”

看到穿花衣服的大姐随口唱到:“远看姐儿穿身花,情姐爱我我爱她,情姐爱我年纪小,我爱情姐一支花。”

若看到身材较矮的女子,他会随口唱到:“远看姐儿矮垛垛,一对麻麻儿(咪咪)像秤砣,白天把给娃子嗦,夜晚把给情郎哥摸,越摸心里越快活。”

总之,花鼓歌渗透在老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带给老家人无限的愉悦与欢乐。老家人用歌声唱出了他们心中所想、梦里所求,抒发的是满腔激情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