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技高度发展,我们却进入了“过劳时代”?

导读

普通人对于科技发展的未来想象,莫过于机器替代了人的大部分劳动,而人类得以用更少的工作时长,换来更丰富的物质生活。

这种畅想未尝没有道理,以至于有人担心科技替代了人类的劳动,让人走向失业。

然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

科技的发展并没有缩短人们的工作时长,反而加大了人们的平均劳动时间。

这种过度的劳动,导致了诸如颈椎病、心脏病、焦虑症等多种疾病的频繁发生,甚至“过劳死”现象变得愈发严重。

为何科技没有减轻负担,反而让人陷入更加劳累的工作中?方便快捷的通讯技术,到底是提高了效率,还是侵占了私人空间?依托于互联网变得兴盛的快递和外卖行业,到底是自由者的归宿还是新型的资本压迫形式?

为解答这些问题,今天与大家分享的书籍是著名经济学家森冈孝二所著的《过劳时代》。

共读 | 为什么科技高度发展,我们却进入了“过劳时代”?


什么是“过劳时代”?

“过劳”,顾名思义是“过度劳动”,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从我身边的情况来看,在互联网行业中,加班到深夜是一种行业常态。近年引起社会讨论的诸多加班乱象也印证了其广度和深度。

同时,各行业也常常出现“把工作带到家中”的情况:经常一个电话,新媒体从业者就要立马开工撰写最新稿件;一条微信语音,设计师就要当场掏出电脑修改图例……而这样的即时性工作往往是不可拒绝的。

而这些加班或是额外性的工作,往往会导致从业者精神疲惫或过度紧绷。因为工作永无止境,永远不知道上级的电话何时会打来。

若要宏观地来看待过劳工作的情况,可以参考作者森冈孝二的引用的调查结果:

从2002年开始,东京劳动局对总部设在东京且规模超过300人的企业的员工健康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调查问卷的1071家企业中,有36%(382家)的企业表示,存在“被认为与心脑疾病发作密切相关”的过重劳动现象(每月加班100小时,或2~6个月内平均每月加班时间超过80小时,其中含节假日加班,比2002年度的25%增加了11个百分点。有22%(238家)的企业表示,今后有可能让员工进行过重劳动。如果把这些企业都算在内的话,2004年的调查中共有58%(620家)的企业要求或可能要求员工从事过重劳动。

2004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有因过重劳动引发心脑疾病隐患的企业达到38%(410家),比2002年的调查结果(30%)增加了8个百分点。有因过重劳动引发精神疾病隐患的企业占34%(362家),比2002年的调查结果(27%)增加了7个百分点。

可见过度劳动的现象是普遍且严峻的,而其所带来的相关健康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共读 | 为什么科技高度发展,我们却进入了“过劳时代”?

“过劳时代”是如何出现的?

当上述状况出现时,我们往往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作者将“过劳时代”的产生原因总结为以下四点。

1.全球资本主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也被卷入世界范围的竞争,且这种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发达国家则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公司合理化和产业重组浪潮。从很早以前开始,美国和英国的企业员工就出现了过劳倾向。即便在德国和法国这两个以缩短员工工时而著称的发达国家,工作时间减少的趋势也已转变为增加的趋势。

2.信息资本主义

如今,以电脑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在几乎所有产业领域都掀起了变革。在这种背景下,以时间为核心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工作速度加快,工作量也加大了。

另外,笔记本电脑、手机、电子邮件等信息渠道模糊了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的界限,造成了工作无孔不入的情形。更有甚者,尽管信息通信技术一方面带来了新的专业性、技术性职业,另一方面却也使得许多工作简单化。这样一来,很多正式员工可以用非正式员工取代,雇佣关系就变得更加不稳定了。


共读 | 为什么科技高度发展,我们却进入了“过劳时代”?

3.消费资本主义

在今天这个生活水平高、媒体发达的大众消费社会,人们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或为了以消费竞争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必须得到更高的收入(或者找到工资更高的职位),为此便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加大劳动强度。这样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以24小时便利店和快递服务为代表的、追求便利性的服务型经济与信息化共同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需求结构,经济活动的24小时化成为导致过劳的新因素。

4.自由职业者资本主义

劳务市场的流动性加强,不仅是年轻的自由职业者,中老年的小时工、兼职员工、派遣制员工等非正式劳动者的人数也不断增加。结果,随着劳务形式的多样化,工作时间也发生了两极分化。一方面,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满35小时的短时间劳动者人数增加了;同时,正式职工中,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的长时间劳动者的人数也随之增多,30多岁男性正式职员的过劳趋势也因此而日益明显。


全球资本主义:席卷全球的“过劳”状况

“过劳”状况并不是某一国或某一行业出现的特殊情况,而是全球化发展下暴露出来的共同特征。

美国的全年工作时间在最近几十年间由缩短转为增加。这一点从B.布鲁斯顿和S.罗斯制作的图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就该图而言,全年工作时间随着经济周期循环出现一定的振幅,1967—1981年出现了减少趋势;之后形势发生逆转,从1983—1996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增加趋势。

共读 | 为什么科技高度发展,我们却进入了“过劳时代”?

美国全年工作时间的变迁(25~54岁)(1967—1996年)


众所周知,在发达国家中,德国企业员工的工作时间是最短的。

然而,德国经济长期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最近,德国人工作时间减少的趋势见停,甚至出现涨幅不大的增加趋势。雇主开始倡议,在实施裁员和削减奖金的同时也延长工作时间。对此,工会方面则以罢工进行抵制,总算维持了每周35小时工作制。然而具体到各个企业,许多工会由于抵制不住雇主的攻势,不得已接受了比以前差的工作条件。

和德国一样,法国也以工作时间短而闻名。

然而,最近经营方也开始主张延长工作时间。法国缩短工作时间的历史很长,可以上溯到1936年的法国人民战线内阁时期,当时制定了一部《休假法》,其中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为40小时,每年两周带薪假期。近年来,1998年6月,法国制定了《有关缩短工作时间的定向方针和相关激励措施法》2000年1月,又通过制定《通过谈判缩短工作时间法》来修改劳动法典,引进了每周35小时工作制。

共读 | 为什么科技高度发展,我们却进入了“过劳时代”?

如今,日本、美国和欧洲各国的跨国企业将工厂迁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家进行大规模生产,再将由当地工人生产的商品出口到本国销售。这意味着日本、美国和欧洲各国的企业员工被迫直接和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在工资和工作时间上进行竞争。

在ILO的统计网站上,可以看到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工作时间数据。据说在中国大陆,有些企业的员工每天工作11~12小时,也就是说每周平均工作50~60小时。

共读 | 为什么科技高度发展,我们却进入了“过劳时代”?

亚洲各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的每周工作时间(2000年)

而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引擎之一是信息通信技术。要洞悉全球化背后的推手,就要对信息资本主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信息资本主义:“不离身”的职场

电脑、互联网等新型信息通信技术不仅是社交工具,也是生产工具。不论在工厂还是写字楼,人们曾经期待这些新技术能够减少工作量、缩短工作时间。

然而现在,可以说它们的存在反而令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间延长了,其原因如下。

第一,一方面,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催生了从事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的新型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另一方面,它也从多重意义上造成了工作或业务的标准化和简单化,使就业形式更趋多样、外包业务更易操作,这样,多数正式员工便可为非正式员工所取代。结果,很多员工失去了向来稳定的工作,雇佣关系也变得愈加不稳定了。

第二,新型信息通信技术是减轻、省去工作量的强有力的工具,然而它同时也加速了业务运转、加剧了时间竞争,商品和服务种类多样化,经济活动出现了无国界和24小时化的趋势。所以,不论从整体上看还是就个人而言,工作量并未减少,反而是增加了。


共读 | 为什么科技高度发展,我们却进入了“过劳时代”?

第三,按理说,新型信息通信技术能够加快业务处理速度并缩短工作时间,然而,因为网络将工作时空和生活时空连接在了一起,工作时间就有可能无限延长。如今,企业员工就算不在单位而在家里,公司和顾客也能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把员工拉回工作状态。在公司,电子邮件堆积如山,员工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处理完后,回到家又有一大堆邮件等着处理。

第四,新型的信息通信技术虽然是社交和处理信息的便利工具,但一旦它们进入企业环境,却容易给人们带来各种压力和健康问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员工不得不去适应它,于是形成了“不能被信息时代所淘汰”的强迫观念。企业员工长时间盯着电脑等播放器的显示屏,容易出现眼睛疲劳干涩、腰痛、肩周炎等VDT(Visual Display Terminal,视觉显示终端)障碍症状。

消费资本主义:被“消费主义”刺激的过度工作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劳动者根据雇主提供的工资率(每小时工资)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长。如果劳动者的工资率低,为了增加收入,可以牺牲闲暇时间,增加工作时间;如果工资率足够高,就可以减少工作时间,享受更多的闲暇时间。

如果这个观点正确的话,一般来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全国劳动者的平均工资增加的话,工作时间就会逐渐缩短。另外,就同一国家的同一时代而言,一般来讲,低收入劳动者比高收入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要长。

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并非如此。


共读 | 为什么科技高度发展,我们却进入了“过劳时代”?

从收入和职业来看,工资率越高工作时间越短、闲暇时间越长这一说法也是与现实不符的。

日本总务省公布的“劳动力调查”显示,2004年,在日本公司长期雇佣的员工之中,“干部”的工作时间为2408小时,一般员工的工作时间为2308小时。

这恰恰与刚才的观点相反,干部比一般员工的工作时间还多100个小时。

在美国,以职业而言,管理类、专业类、技术类工作者;以学历而言,有大学文凭的人;以人种而言,白人——也即中产阶级上层白领——的过劳现象最为严重。换言之,现实是不论美国还是日本,高收入阶层比低收入阶层的工作时间更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朱丽叶·B.斯格尔从经济社会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她指出,造成美国人过度劳累的原因是“工作与消费循环”(work and spend cycle)。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大众的工资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以中产阶级为核心形成了大众购买力,以消费为实现自我目的的浪费型生活方式成为大众化现象,进而形成了消费型资本主义。

当今社会,人们进行社交和竞争的场所从狭隘的邻里扩展至职场社会和健身房、美容院及各类为娱乐活动修建的商业设施。不仅如此,与从前相比,模仿别人、与人攀比已成为一种交流方式,与名牌意识相仿,

这些行为变成了一种显示自我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手段。


共读 | 为什么科技高度发展,我们却进入了“过劳时代”?

男人也好女人也罢,只要经济上多多少少有些富余,就会在吃穿用度的每一个方面攀比,自己用什么东西、在哪家餐厅吃饭、假期去哪儿玩、孩子在哪所学校上学,等等。现代消费的这一性质因广告业和大众媒体的发展而不断被强化。

人们看到电视剧中人物的生活方式,看到屏幕里明星的穿着打扮,就会尽量向他们看齐。

在这种消费环境下,人们不认为过朴素的生活是美德,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哪怕工作再累、工作时间再长,也会通过加班或者回家工作,尽量多挣些钱。即便如此也还是挣不到足够多的钱的话,就透支将来的收入,贷款或者用信用卡支付。要是有存款,也可能零取出来花掉。而这么一来,为了填补贷款和存款的大洞,就只有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工作。

自由职业者资本主义:自由职业是解放还是囚笼?

近年来,随着各发达国家不断在劳务领域放松管制,雇佣形式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若考虑到某些算不上雇佣的雇佣,连劳务合同的形式都出现了多样化趋势。

雇佣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没有劳务期限的正规劳动者(正式职工)的减少和有劳务期限的非正规劳动者的增加上。

非正规劳动者可按雇佣形式和劳务合同分为以下四类:①兼职员工、小时工、合同工等直接聘用人员;②雇佣关系和用工关系相分离的派遣制员工(包括注册制和常规制); ③业务承包——订货方向承包方委托特定业务;④个人承包——个体户。

共读 | 为什么科技高度发展,我们却进入了“过劳时代”?

厚生劳动省《关于平成十五年就业形态多样化的综合实际情况调查结果概况》,2004年

对上述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本应属于直接雇佣的合同工实际上不是身份极不稳定的个人承包业者,就是由派遣公司转包给其他派遣公司的二次派遣人员,或者实际上是派遣制员工,是为了逃避相关法律规定而伪装成承包业务的形式。

看看大企业章程中的相关条款就会明白,大部分企业目标中都有人才派遣业这一项。公司本身为了对员工的雇佣进行管理,专门成立人才派遣公司,将正式员工转换为非正式员工。总而言之,除了少数例外,大部分非正式员工的雇佣关系都很不稳定,而且工资明显偏低。

在日本,单身大学生毕业后往往继续和父母同住,在居住、饮食、家务等基本生活方面都依靠父母。这类人被人叫作“单身啃老族”(parasite single)(山田昌弘,《单身啃老族的时代》,筑摩新书,1999年)——这是一个和制英文短语,含有“寄生虫”或“寄食者”的意思。

有人认为自由职业者人数剧增的主要原因就是上述未婚者增多了。也有人认为年轻人的劳动观念发生了变化,不愿被组织束缚住;还有人认为他们经常跳槽,说明就业欲望下降了。


共读 | 为什么科技高度发展,我们却进入了“过劳时代”?

诚然,上述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没有谈到问题的实质。

作者认为造成自由职业者剧增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劳动力提供者,而在于需求者(企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采用了新的人才录用政策,长期控制新正式员工的录用人数,并代之以兼职员工、小时工、派遣制员工、合同工和个体户等。

对广大年轻人来说,不论他们多想找一份稳定工作、成为一名正式员工,因为就业环境的不断恶化,这个愿望也难以实现。

在“过劳时代”该如何自救?

针对广泛出现的过劳现象,作为劳动者的我们,应当如何自救?

作者分享了一份“职工疲劳累积度自我诊断测试表”,可供大家测试参考。


共读 | 为什么科技高度发展,我们却进入了“过劳时代”?

根据该表,得分在0~1分以内,表示工作负担较小;2~3分表示工作负担较大;4~5分表示工作负担大;6~7分表示工作负担非常大。

而为了从糟糕的工作状况中得到缓解,作者与大家分享了以下几个方法:

  • 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找到工作之外的生存意义

一日三餐要吃好,保证睡眠时间。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多运动,多参与兴趣活动,不要忘记休闲、社交、读书、学习、与家人团聚。关注身体健康,灵活工作,要在工作之外找到生存意义。

  • 分担家务劳动,参与邻里交往和社区志愿活动

做饭、洗碗、照看孩子、打扫、洗衣、购物等家务劳动不要全部推给女性,要夫妻分工;多和邻居交往,参加社区志愿活动,保障生活与工作平衡。

  • 年假要休够,一年至少有一次1~2周的连续假期

每年的带薪休假要休够天数,不能浪费;为了享受休闲时光、恢复精力,一年要有一次连续休息1~2周的假期;以充沛的精力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 若感到身心不适,要立即就医并听从医嘱

定期进行体检,若因劳累过度而感觉身心不适,或担心工作引起健康问题,不要因为工作忙而硬扛着,要立刻就医并听从医嘱。

  • 如果因工作而感到窒息,要设法另谋职位,注意自我保护

忙得喘不过气的状态长期持续且无改善可能,或者深感自己即将病倒的时候,要下定决心辞职或者改行,做好自我保护。

  • 阻止信息工具造成的工作无界化,在一定时间内拒收信息

阻止工作通过手机和电子邮件等通信工具入侵个人及家庭生活的领域,尊重彼此的隐私。可以采取宣布不使用手机或在一定时间段拒收信息等对抗手段。

  • 从工作方式的角度重新审视以服务和方便为卖点的消费理念

便利店实行24小时营业,快递实行翌日送达服务,服务业高度发展以至于过剩,是导致长时间工作的重要原因,要认识到消费者一味追求方便会导致工作条件恶化、雇佣关系不稳定,应从工作方式的角度重新考虑消费行为和理念。

  • 摆脱过劳和浪费的恶性循环,转变为慢节奏生活

承认自由时间比收入更重要、实现自我价值比出人头地更重要,重新审视现在职场的工作方式,通过跳槽、提前退休、田园生活等途径改变生活方式,摆脱浪费和过劳的恶性循环,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即便不幸失业或被裁员,也可以此为契机改变生活方式,反而因祸得福。


共读 | 为什么科技高度发展,我们却进入了“过劳时代”?


但愿读到这篇文章的你,能够从焦虑挣扎的“过劳”状态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生活的平安喜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