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高加林和刘巧珍:为何有才华和善良的人总是遭遇失败?


《人生》的高加林和刘巧珍:为何有才华和善良的人总是遭遇失败?

根据小说《人生》改编的电影


在路遥20多年创作生涯里,中篇小说《人生》是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在此之前,路遥已经在《当代》发表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并获得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但路遥并不满足,他立即着手开始《人生》的创作。《人生》整整创作了3年。最早在1979年就开始构思,但路遥写了一遍又一遍,始终不满意。因此每次下班后路遥都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地上铺满《人生》的草稿,一遍一遍思索打磨。直到他觉得思考完全成熟,所有人物和故事情节都能贯通,路遥才把自己关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仅用20多天时间就完成《人生》的初稿。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路遥写道:

迄今为止,我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日子是写《人生》初稿的二十多天……记得近一个月里,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通畅,深更半夜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行走,以致招待所白所长犯了疑心,怕寻无常……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这时候路遥已经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并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煌煌100多万字的巨著无疑是对《人生》的又一次超越。但路遥还是对《人生》难以释怀,称之为"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可见《人生》在路遥心目中多么重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路遥如此看重《人生》呢?


《人生》的高加林和刘巧珍:为何有才华和善良的人总是遭遇失败?

路遥


路遥是个很有心劲的人。他立志于进行文学创作后,几乎把生命的全部意义都投入进去,希图不断完成对自己的超越。由最初的诗歌创作,到短篇小说创作,再到后来的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可以很明显看出路遥成长的轨迹:《人生》之前的小说大部分还很稚嫩,带有那个时代鲜明的说教特色,比如他的短篇小说《优胜红旗》,无论思想意境和艺术手法都显得十分老套;但是到了短篇小说《姐姐》这里,说教没有了,更多是从普通老百姓的情感体验上下笔,达到了一种平实淡远的文学意境。如果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还没有逃出"伤痕文学"或"反思文学"的框架,《人生》则完全与过去的小说不同,既没有刻板的说教和伤痕反思,也没有完全致力于一种"平实淡远",而是二者的结合: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人生》的高加林和刘巧珍:为何有才华和善良的人总是遭遇失败?

电影《人生》


《人生》获得成功,在当时引起轰动。路遥收到全国各地几千封读者来信,甚至连初出茅庐的莫言都写了3000多字的长信,与他探讨"人生问题"。紧随其后是电影改编,《人生》"触电"又火了一把。这种轰动效应一直延续到1983年,甚至一直到现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依旧畅销,马云坦言《人生》给他的影响很大。2018年,在路遥去世26年之际,他又获得"改革先锋"荣誉称号,成为鼓舞亿万青年投身改革开放干事创业的楷模!路遥在生前得到的文学评价不高,认为他的写作手法过于老套,但应该承认:他的影响是持久而广泛的。


《人生》的高加林和刘巧珍:为何有才华和善良的人总是遭遇失败?

路遥与莫言


1

高加林和刘巧珍,是当时社会形态下两个典型人物

别林斯基在谈到"典型人物"时说:"是一种对一个人的描述,但其中包括多数人,也即,表现在这个特征之下的所有人。""没有典型化,就没有艺术。""典型人物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世界文学画廊里塑造出不胜枚举的典型人物:唐吉·坷德、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的贾宝玉、林黛玉……不客气地说,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塑造"典型人物"的过程。

高加林和刘巧珍也是这样。在路遥笔下,他们都出生于农村。与大多数青年一样有对未来的幻想和憧憬。高加林有知识、有文化,他不满足于农村的现实生活,希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在机缘巧合下,高加林通过"关系"终于改变命运,他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颗耀眼明星。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知识,但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在与高加林恋爱后,她开始注意穿衣打扮和生活卫生,力求配上加林的人才和文采。在新风气与旧观念之间,高加林和刘巧珍是勇敢者,希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农村带来改变:直到二人的恋情曝光,高加林和刘巧珍干脆不避嫌疑,二人堂而皇之地骑着自行车到城里去,刷牙事件和漂白粉风波是两次大胆尝试,表明二人针锋相对地与农村落后观念展开直接冲突:他们成了全村人的叛逆!


《人生》的高加林和刘巧珍:为何有才华和善良的人总是遭遇失败?

高加林与刘巧珍


《人生》没有写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过是青年男女的恋爱、刷牙讲究卫生、漂白粉净化饮用水,那时候哪个村没有发生类似事情呢?但就是这样的小事在农村掀起巨大波澜,新旧观念发生激烈碰撞。路遥直言自己写的是"城乡结合部",在上一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和城市的大门都互相打开,户籍制度开始松动,有能力的人逐步脱离农村,走向城市更广阔的天地。这同时也表明,《人生》在那个年代获得如此大的轰动效应,引起无论农村还是城市读者的共鸣,就在于路遥既写了农村,也写了城市,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就像《人生》的责任编辑李金玉所说:"虽然我生活在城市,对今天的农村生活变化不很了解,但读你的作品,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就像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一样,让我关心事件的发展,关心人物的命运。"《人生》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熟悉的陌生人",就算在今天,我们身边也不乏高加林和刘巧珍这样的人物。


《人生》的高加林和刘巧珍:为何有才华和善良的人总是遭遇失败?

刘巧珍


2

在高加林和刘巧珍身上,都有路遥自己的影子

波拉尼奥在谈到小说创作时,说大部分作家的小说都带有自传成分:福克纳、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托尔斯泰……"我写小说,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读书和文化体验,久而久之,这三种体验就合为一体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可能不带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人生》也是一样,高加林和刘巧珍身上都有路遥的影子。他(她)们的故事与路遥的"人生"何其相似?路遥生长于贫穷的农村,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了一辈子,因此从少年时期,路遥就想尽一切办法改变命运,希图跳出家族已经固化的框架!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改变了家族中几个兄弟们的命运。但这个改变的过程非常艰难,他也曾像高加林一样在城里翻江倒海,过着一呼百应、众星捧月般的生活,最终却失败了,又像高加林一样灰溜溜回到农村。有一次,他干爹刘俊宽的女儿回村时,见路遥穿着一身白衣服,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打扮,路遥道:"我在为自己戴孝!"这说明,路遥的人生被截然分成两段,过去的路遥已经死了,他要迎来一个新生!


《人生》的高加林和刘巧珍:为何有才华和善良的人总是遭遇失败?

路遥塑造的高加林,有他自身的影子


路遥经历过一次初恋。是一位叫林红的北京女知青。他爱得非常热烈。当有人告诫他,不要被爱情冲昏头脑时,路遥道:"就算为她死了也值得!"因此,当上级下来招工指标,路遥毫不犹豫把这个名额让给了林红,但路遥没有想到,他遇到来自林红的背叛,她退回路遥的棉被,表示两人不再交往。后来的事实表明,林红嫁给了一位青年军官!初尝爱情的苦果,路遥一度想自杀。但他最终回归理性。并把这段人生经历转化为故事情节,安放在他所热爱的小说里。


《人生》的高加林和刘巧珍:为何有才华和善良的人总是遭遇失败?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

高加林和刘巧珍寄予了路遥的希望,表面上批评,实则欣赏

高加林和刘巧珍也失败了。他走后门进城的事终于被人揭发,上级按照规则把他开除公职,退回农村。一颗耀眼的明星瞬间从天堂跌落,高加林的失望和沮丧可想而知;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是多么甜蜜,但随着两人社会地位发生变化,加林渐渐看出他与巧珍在精神生活上的差异,因此再三思考下,还是提出与刘巧珍分手,这对巧珍来说不亚于一场晴天霹雳。德顺爷和父亲进城来劝说加林,加林仍旧不回心转意,与父辈们相比,加林的生活已经走得越来越远!此时他与巧珍面临的困境是:人们既嘲笑加林没有良心,也嘲笑巧珍自不量力!万般无奈之下,巧珍只得嫁给自己并不喜欢的马栓,算是挽回一点爱情幻灭之后的颜面!事业失败,爱情失败,高加林比刘巧珍还惨,村里的儿童们听说高加林回来,唱着儿歌嘲笑道:"哥哥你成才,卖了良心才回来!"他的失败可以说非常彻底!但应该承认,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所作所为"都非常有价值,加林不满足于现状,试图不断超越自己,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巧珍全力支持高加林的事业,付出了自己能付出的一切!就像鲁迅先生所说:"

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你看。"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故事只所以引起当时读者们的强烈共鸣,就在于他们努力追求的东西具有极大"价值",但最终产生了幻灭!


《人生》的高加林和刘巧珍:为何有才华和善良的人总是遭遇失败?

高加林遭遇失败


《人生》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正如他在卷首语引用柳青的话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因此在面临人生"岔道口"时,高加林走错了路,刘巧珍走错了路,黄亚萍走错了路,这毫无疑问影响他(她)们以后人生的走向。小说发表后,《人生》的编辑李金玉多次与路遥通信,让他立即写作《人生》的第二部,把后面的故事交代清楚:比如高加林回村后难道就算了吗?黄亚萍与张克南的婚姻到底怎样了?刘巧珍与马栓结婚后的生活幸福吗?刘立本会不会对高加林展开报复?路遥表面上答应李金玉写作《人生》的第二部,但最终没有付诸行动。其实对路遥来说,《人生》已经结束,不可能再有第二部了,人生究竟怎样度过,需要读者们自己去思考!


《人生》的高加林和刘巧珍:为何有才华和善良的人总是遭遇失败?

高加林和刘巧珍走到人生的岔路口


路遥在表面上对高加林持批评态度。对黄亚萍也持批评态度。当黄亚萍向父亲提出自己的疑惑时,"追求个人幸福是个人的权力和自由,谁也没有资格干涉她的权力和自由。"黄亚萍的父亲道:你们这些年轻人啊,受小资产阶级的影响是多么深……给黄亚萍上了一堂思想课,批评教育了一番。路遥在解决黄亚萍和高加林的人生危机时,还是回归了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也即为了"大我"要放弃"小我",不能单纯为了"个人幸福"而违背主流的社会价值观!


《人生》的高加林和刘巧珍:为何有才华和善良的人总是遭遇失败?

在爱情与传统道德之间,该如何平衡?


但是,路遥这个解决人生问题的药方显得比较苍白。否则他不会收到几千封读者来信与他讨论"人生问题":有人同情高加林,有人同情刘巧珍,有人同情黄亚萍,在主流价值观面前,无论是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都成了推到风口浪尖的人物,经历不同价值观的激烈碰撞!


《人生》的高加林和刘巧珍:为何有才华和善良的人总是遭遇失败?

高加林和黄亚萍,有追求自己幸福的自由吗?


路遥写作《人生》的功绩在于:他其实并没有试图解决人生的问题,人生是复杂的,怎么可能通过一部十来万字的小说就能得到解决?他只是把这个问题"摆"了出来,让读者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从总体上来说,路遥对高加林、刘巧珍和黄亚萍等人,还是持认可态度的:高加林有文化、有理想、有能力,他进城当记者,很快让自己的业务能力取代老景,独当一面;他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到阅览室去阅读《参考消息》和《人民日报》;他热爱体育,是体育场上的明星;他热爱文学,在报刊上发表了很多散文和小诗……这样的人难道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吗?刘巧珍对爱情专一,为了加林的事业任劳任怨,在加林落难时,阻止家人去羞辱他,体现了她传统女性的美德;黄亚萍敢爱敢恨,个性奔放……这些,其实都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具备的宝贵品质!路遥能够写出这些典型人物,难道不是因为他非常欣赏这些人物吗?


《人生》的高加林和刘巧珍:为何有才华和善良的人总是遭遇失败?

爱情的自由意志遭遇传统道德的激烈碰撞


结语

路遥寄予厚望的高加林和刘巧珍,目的在于:环境的改变需要个人的努力,个人的成功需要环境的优化

《人生》写于上一世纪80年代,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国门的打开让新思想新观念进来,毫无疑问会对社会各个层面造成冲击。作为一个经历过失败的人,路遥深知外部环境的改变需要个人的努力,新的思想观念必定会代替旧的思想观念,社会才能从整体上出现焕然一新的局面;但他也知道,个人的成功需要外部环境的优化!正如高加林一样,他原本在农村做民办教师好好的,可在权势面前他的工作不堪一击,最终让刚刚初中毕业的三星顶替了他。正常的社会秩序让位于"权势"和"关系",让高加林这样有能力有才华的青年没有用武之地;命运总是出人意料,高加林曾在"权势"面前失败过,但他也是通过"权势"和"关系"走向城市,成了"权势"与"关系"的受益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路遥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用这种过山车式的情节塑造把高加林置于命运的惊涛骇浪里,在不规范的外部环境里,他最终还是成了牺牲品!


《人生》的高加林和刘巧珍:为何有才华和善良的人总是遭遇失败?

路遥为何让高加林两次回归土地?


外部环境的改变需要个人的努力,个人的成功也需要外部环境的优化。这是两方面的事,单纯依靠任何一方面的努力都不可能让社会产生公平竞争。这是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们面临的共同困境:高加林最终回归农村,跪在土地上大哭起来:"我的亲人呐!"刘巧珍违心地嫁给马栓,对爱情的幻灭最终回归平凡;黄亚萍在爱情和现实之间进退两难;路遥通过他的生花妙笔,向我们展示了"个体"与"社会规范"、"传统道德"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永恒命题!


《人生》的高加林和刘巧珍:为何有才华和善良的人总是遭遇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