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明:目前相當多的熱門股被高估,這種狀態不會持續太久

2月28日,中國財富管理50人(CWM50)銀行理財論壇上,二級市場最有影響力的睿遠基金總經理陳光明表示,

目前相當多的熱門股處於高估狀態,巨大交易量和換手率體現的是眾多散戶參與投票的結果,一般而言這種狀態不會持續太久。


值得關注的是,鵬揚基金總經理楊愛斌、敦和資管首席經濟學家徐小慶等投資人,在本次論壇上都關注到流動性帶來的創業板估值過高的風險


保險資金投資最有話語權的泰康集團首席投資官段國聖也對當前的市場保持了謹慎觀望態度,他提醒,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至少要等到一季度數據出來以後,才能有更清醒的認識,宜靜不太宜動;等到很多政策明朗了以後,再做出相應的決策。


中國最會做大類資產配置的投資人、中投公司原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李克平提出,應對兩種情景假設做好預案。


陳光明:熱門股可能高估,或面臨風格轉換


近期中國資本市場表現跌宕起伏。節後A股和H股都出現了大跌,其中A股是個V形走勢,H股偏弱。海外方面,疫情在境外不斷蔓延,可控性問題令市場較為擔心。受此影響,蘋果、微軟等科技公司下調業績預期,全球股市縮水。


A股前段時間表現強勁。疫情相對緩解後,兩級分化嚴重,以創業板為代表的中小型公司的表現遠遠好於以上證50為代表的權重股。


究其原因,以上證50為代表的權重股反映疫情對基本面的影響,而以創業板為代表的科創中小型公司成為市場博弈的主要對象,更多的是風險偏好的定向上升。


目前相當多的熱門股處於高估狀態,巨大交易量和換手率體現的是眾多散戶參與投票的結果。一般而言這種狀態不會持續太久。

不成熟的投資人,往往會出現短期高估或低估,而長期投資者就是利用這樣的定價偏差獲利,這也是長期投資的必要性。


展望中長期市場,A股資本市場有長期慢牛的可能。


從經濟基本面看,未來較長時間還有保持中速增長的潛力。具體表現為中國政府和民眾對發展經濟的渴求以及勤奮的程度,中國的企業家精神,中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及明顯的工程師紅利,中國巨大的內需市場等條件極為有利。


從市場角度分析,中國居民財富的再配置是一個長期趨勢,可能要通過未來5-10年去做動態調整,不會一蹴而就;


國際資本加大中國資產配置也是一個長期趨勢;政府鼓勵增加直接融資,服務實體經濟,同時也希望保持平穩態勢,這種指導思想有利於市場的平穩和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


首先,低利率環境下,下一輪科技革命尚未到來,之前的科技進步和國際化導致貧富分化加劇。用低利率方式促進經濟增長,使貧富分化更加嚴重。目前的債務比例高,利率很難抬上去,所以低利率環境下,貼現率就比較低。


其次,寡頭地位穩固。以互聯網巨頭為代表的寡頭強者恆強,贏家通吃。稍微優質的公司估值都較高。相對全球,中國的優質資產定價還不是很貴,若有高估,也是非常小面積的情況。


對於影響市場的潛在因素,中短期是新冠疫情有全球蔓延的可能,需要密切關注。中長期上可能是不同經濟政治範式的競爭問題,體現在低利率、高債務、以及自由的資本流動三個方面。


投資回報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一是企業自有現金流;二是以博弈為主賺別人家的錢;三是通貨膨脹的錢。


第一類的錢既穩又安心,短期不會暴利,需要靠複利增長,但難度高,要看準企業的長期發展。第二類錢來得快,短期可能有非常高的回報,但持續性和穩定性不高,容易來的快去的也快。第三類錢是對長期拿抗通脹資產的一種回報。


長期而言,加大權益類資產是機構和個人的大方向。尤其在中國,優質上市公司沒有明顯的溢價,配置首選其中有成長潛力、並被合理低估的公司。H股是全球最低估值的市場之一,相對來講潛在回報率比較高。


就目前的市場情況整體而言,傳統產業頭部公司的性價比更好


徐小慶:債券相對樂觀,股票市場不能太樂觀


本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要比非典時期更大。不僅疫情本身比非典時期嚴重,而且非典後拉動經濟回升的三個重要因素——出口、製造業投資、房地產都發生了變化。


2003年出口強有兩個背景:一是當時中國出口份額處於快速提升階段,但目前已有見頂回落之勢;二是當時海外發達國家需求在貨幣政策寬鬆的刺激下開啟上行週期,加之中國製造的全球競爭力優勢開始顯現,推動了2003年下半年出口的爆發。


但是現在中國對全球的經濟影響力已不可同日而語,現在對全球需求最大的影響不是中國以外的地區,而是中國本身,政策層面只有先穩定住國內需求,才可能間接地讓海外經濟受益,從而帶動經濟復甦。


2003年投資需求旺盛,尤其是製造業投資增速高達60%以上,是這麼多年來最高的一年。主要是因為當時已經進入到產能週期的尾部。


但是在目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製造業很難再來一輪產能擴張。即使一些高端製造業如半導體產業等確有產能擴張需求,其體量也沒有辦法和當時相比。


2003年房地產基本上沒有受疫情影響。2003年是中國大的地產週期的開始,疫情的短暫衝擊很難改變這個趨勢。房地產投資主要資金來源於國內貸款,當時居民的融資需求非常旺盛,居民和企業都在加槓桿,03年信貸規模大幅擴張,M2和貸款增速都突破了20%。


基於這樣的背景,2003年時內需很容易拉動,外需本身也不受內需的影響,也能好起來。而現在,外需已不太可能是獨立的變量。


眼下,企業和居民部門的槓桿率較2003年有了比較大的上升,很難再進一步增加。而疫情又會衝擊居民就業和收入預期,居民貸款增速或將繼續下行。所有大的經濟週期到最後無解,政策無效,都是在居民環節出問題。


消費方面受到兩個因素影響。首先是就業影響比較大。餐飲、娛樂、旅遊、或者交通運輸這些受疫情直接衝擊較大的行業解決了至少1/3的就業人口,大部分都是小企業甚至是個體戶,很多根本就沒有貸款,不是靠傳統方式增加信貸就可以解決的,而且疫情結束後恢復也需要時間,救助難度較大。


另外,消費本身是一個順週期的行為。過去中國的經濟結構中,投資是大頭,消費佔比相對較低,可以通過拉動投資帶動消費,而現在投資佔比已經不大,很難用一個佔比小的東西產生財富效應,去推動消費復甦。


老百姓只有先收縮信用,把過去幾年過度借債、過度消費的方式扭轉回來,消費意願才可能恢復,這個坎可能沒有辦法直接跳過。


政府今年適度提高財政赤字,增加專項債發行,提高政府融資,最好的結果是可以用政府融資的擴張去抵消掉居民融資的收縮,讓整個社融相對保持平穩,這是能夠階段性地穩住經濟的一個最重要的環節。


如果這樣還對沖不了居民信用的收縮,特別是現在“房住不炒”的基調難以調整的情況下,今年的社融不僅可能上不去,而且有可能會逐季回落,這是需要關注的一個風險點。


首先,基於對經濟的判斷,復甦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居民端受影響較大。


另外,與海外的市場倒逼機制不同,海外可以通過市場的方式來倒逼聯儲調整貨幣政策,而國內還是政策主導。


儘管現在公開市場的操作利率比2016年最低的時候要高,但國內資金利率已經低於2016年債券收益率創新低時期。


如果在經濟恢復前,官方默認維持這樣的利率水平,隨著持續時間的拉長,市場逐步意識到這是一個常態的時候,整個長端的利率就可能會下一個臺階,突破上一次的下限。


對於保險機構來講,最有價值的就是30年期國債,現在3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還比2016年的低點高不少,而10年期與當時已很接近了。總體來講,對於債券相對比較樂觀。如果中間有調整,也只是節奏的問題。


成長股與經濟相關度低,在經濟不好的時候,流動性寬鬆會支撐估值的擴張。當貨幣增長比經濟增長快,出現過剩流動性,股票市場就容易出現小盤股、成長股的普漲。如果經濟能夠階段性企穩,過剩的流動性收縮,風格會重新切回到藍籌股。


創業板雖然是靠流動性推動,但本質上還是依託於基本面,而基本面與全球的科技週期的景氣程度高度相關。如果認為美股不一定能夠止跌,或者跌完之後不一定能起得來,則國內創業板的補跌是遲早的事情。


從創業板的成交量來講,目前換手率已經達到了2015年股災前的較高水平。從結構上看,與去年相比,今年創業板的上漲更多是靠ETF資金的推動。後續一旦跟不上,或者突然間風險偏好受到衝擊,很容易形成多頭踩踏。


股票市場不能太樂觀。雖然從大方向來看,相對寬裕的流動性對股票市場是利好,但是股票市場風格的演繹已經階段性到了極致,後面港股和國內藍籌股相對更有機會。


楊愛斌:二季度超額流動性可能減弱


近期創業板的新高主要源於超額流動性支持,二季度這種超額流動性可能會減弱,從而減弱對風險偏好的提升,同時也不利於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但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流入也會有助於跟經濟基本面關聯性更強的大盤藍籌股的基本面改善。


一季度經濟數字會比較難看,且近期充裕的流動性可能會在二季度逐漸收回。在此情況下,短期債券可以略微看多,但中期可能會振盪調整。


信用利差方面,中高等級的利差可能會一直壓在很低的位置,不容易起來;


一些期限稍微長一些的信用債券期限利差可能還有壓縮的可能;


中低評級的信用債券,可能只有一些短久期的資質可以的城投債和龍頭地產債性價比較好。


可轉債方面,已經失去去年的高性價比,應高度重視權益類資產的配置。


總體上我國經濟即將進入弱復甦的格局,同時面臨逆全球化和自身經濟結構調整的局面,此時經濟復甦最主要推動力來自出口和房地產。


國際上,全球央行在持續放水和擴表,週期性通貨膨脹壓力上升;與國外不同,國內面臨的長期結構性反通脹力量大於週期性通貨膨脹力量,總體來看通貨膨脹壓力不大。


雖然一月份廣義社融金額較大,但新增社融佔GDP比重只有25%的水平,處於相對低位,反映了我國目前整體需求不是很足。


另外,近幾年開展的金融去槓桿尚未結束,最近三年銀行對非銀金融機構的淨債權下降了8萬億,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去槓桿的力度,雖然去年12月份增加了5000億,但也沒有改變大的去槓桿趨勢,不過這是一個好的信號。


段國聖:短期應多看少動


目前來看資產配置的方向並沒有改變。反過來,這一次的事件給機構配置長期優質資產帶來了機會。


同時,提前做小概率事件的規劃還是必要的,如果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出現反覆、多次打擊,甚至出現全球衰退的情況下,可供選擇的策略非常少。


在今年的維度上,波動性會比想象中大,應多觀察,宜靜不太宜動;等到很多政策明朗了以後,再做出相應的決策,比現在頻繁地操作更有效。


疫情對於經濟的影響仍然處在變化當中。在沒有特效藥的前提下,網格式隔離的管理方法是最為有效的,但它對經濟的破壞程度也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至少要等到一季度數據出來以後,才能有更清醒的認識。


其次,需關注經濟反彈過程中政府的應對措施,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否採取非常有利的對沖措施,將直接影響到整個未來經濟的走勢和我們的投資策略。


目前線性推導的思維模式,可能錯誤的概率偏大;需考慮到未來結果是非線性、劇變的可能性。


李克平:應做兩種情景假設做好預案


此次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不是一個簡單的、一次性的衝擊,更多可能是多次持續的衝擊,這種情況下資產配置要考慮什麼樣的問題?


首先從戰略資產配置角度,需要觀察大類資產中長期的風險收益特徵是否因發生重大變化而需要調整。這一點從目前疫情發展和衝擊來看,暫時還不存在這樣的情形。


資產配置調整還有一種情況,因為市場的衝擊和波動,在未來一個階段面臨不確定性,可能造成整個組合突破風險允許度。這樣就必須進行一定的調整,來把風險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


另外,如果是相對簡單的一種V型衝擊假設,再平衡毫無疑問是有效的,而且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假設不是一次性短期帶有V型反轉的情形,再平衡可能要考慮韌性和容忍度。


情景一,樂觀情景。疫情只在中國地區爆發,且時間較短,如一年內能基本解決有關影響,對於這樣的情景,從資產配置角度來說,基本上不會去做長期的戰略資產配置的調整,因為看不到這種調整的必要性。


如果是比較敏感的再配置模型,觸發了再配置條件去做再配置,這種判斷意味著短期可控,再配置的策略是有效的。


情景二,悲觀情景。如果疫情在全球主要國家爆發,且持續時間較長,那麼全球供應鏈會發生阻滯和斷裂,甚至調整和遷移,中國在全球經濟和疫情防控中的形勢也會發生反轉,這種可能性不容忽視,是一個重大的長期影響,機構應思考這種情況下的資產配置應對,對整個大類資產和整個預期要全部重新審視和更改。


樂觀情景和悲觀情景的假設,是從資產配置角度審視整個組合是否有必要調整的一個基本動因。現在局勢尚未完全明確,可以多做預案和準備。


在戰術層面,對於有能力的管理人,可以基於謹慎的原則,在戰術許可範圍內開展資產配置調整,降低高風險資產,增加安全資產和避險資產,增加對沖措施等。


對於主動管理能力出色的管理人,也可以考慮追逐一些短期機會,但必須非常謹慎,不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短期不丟掉任何機會上去,這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