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犯人,為何要選擇流放,而不是直接關進監獄呢?

在古代,犯了重罪的人,通常會被皇帝流放至千里之外的荒涼地帶,例如水滸傳中的武松,宋江和林沖等,那麼問題來了,有好好的監獄不用,為何要費盡周折將犯人流放到那麼遠的地方呢?

古代的犯人,為何要選擇流放,而不是直接關進監獄呢?

在古代,如果把犯人直接關進監獄,那麼肯定得管他們一日三餐,雖然伙食不用很好,但是起碼也要讓犯人填飽肚子吧,人數不多的話,朝廷還可以負擔的起,如果犯人多了,肯定會是一筆不少的開支。

古代的犯人,為何要選擇流放,而不是直接關進監獄呢?

不過,讓兩個公差押送一個犯人到千里之外去,三個人一路上吃喝拉撒的開支並不比待在監獄中少,既然這樣的話,那為什麼還要將犯人流放呢?

古代的犯人,為何要選擇流放,而不是直接關進監獄呢?

其實,發配邊疆是古代一種僅次於死刑的重刑,這是因為,犯人一旦被髮配邊疆,以那個時候的戶籍,保甲以及交通條件來說,基本上被髮配的人是沒有可能再回來的,而且流放的地方一般都是人跡罕至的蠻荒地帶,環境通常都是十分惡劣,犯人過去之後,存活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古代的犯人,為何要選擇流放,而不是直接關進監獄呢?

其次,人力資源在古代絕對是力量的提現,古代經常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戰爭對人的消耗極大,把犯人發配到邊疆,其實是一種補充兵力的方式,此外,當時的嶺南、雲貴、東北、西北等地方,都是邊疆重地,一般都是和少數名族雜居,官府很難施行有效的管理政策,如果將犯人發配這些地方,無形中就大大的增加了這些地方的漢人比例,從而也更加的方便了國家對這些地方的統一管理。

古代的犯人,為何要選擇流放,而不是直接關進監獄呢?

最後,如果犯人死在監獄裡面,將會造成很大的社會輿論,非常的不利於統治,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考慮,把犯人流放到千里之外都很合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