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報告

【百萬研報庫 微信隨心查】研報機器人:DISPLORE_DG

供應鏈金融不是一個新的話題,我國的供應鏈金融發源於 90 年代的貿易金融,在經歷了多年的發展之後,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理論框架和業務模式。但是近年來,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不斷突破發展,大量金融科技公司的湧現,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核心企業、物流公司等從事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主體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新的助力,也同時帶來了市場和業務層面的新的不確定性:

(1)供應鏈金融市場的發展出現了哪些變化?供應鏈金融的生態體系如何?

(2)構築供應鏈金融平臺應該具備哪些能力?現有的供應鏈金融平臺都有哪些類別,各具備什麼樣的特點?

(3)金融科技究竟如何賦能供應鏈金融?具體而言金融科技將給供應鏈金融市場帶來哪些具體的改變?供應鏈金融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本報告在總結供應鏈金融基本概念、行業發展現狀、業務模式概況的基礎上將主要聚焦以上問題進行進一步深入探討。

一、供應鏈金融行業全貌

1.1 供應鏈金融

1.1.1 供應鏈金融概念

供應鏈金融是一種集物流運作、商業運作和金融管理為一體的管理行為和過程,通過整合供應鏈上的資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聯合供應鏈中的各類主體及外部服務企業,共同實現快速響應鏈上企業的資金需求,最終實現共同的價值創造。

供應鏈、供應鏈管理、供應鏈金融三者的相互關係如下:

1) 總體上看,供應鏈是供應鏈管理、供應鏈金融的作用對象,供應鏈的運營過程中天然包含了商流、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四流的流動。

2) 從定義範疇來看,供應鏈管理包含供應鏈金融,供應鏈金融誕生於供應鏈管理中各環節的資金錯配需求,是供應鏈管理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3) 從發展路徑來看,供應鏈金融是傳統供應鏈管理的延伸,相對於傳統供應鏈管理供應鏈金融要求更高程度的四流合一的信息整合和跨節點協同;

4) 從最終效果來看,成熟的供應鏈管理有利於供應鏈金融的順利開展,高效的供應鏈金融增強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提升供應鏈管理的整體效果。

2019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報告

1.1.2 供應鏈金融特點

供應鏈金融被銀行等金融機構視為擴展深耕企業客戶的有利抓手,是因為它與鏈上企業日常業務結合緊密,具體體現在其事件驅動、閉合式運作、自償性、連續性的四大特點上。

解決好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貸款、信貸支持和金融支持,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供應鏈金融能有效緩解信貸配給中的中小企業融資不足問題,是其在我國被關注的主要原因之一。

供應鏈金融之所以在服務中小企業方面具備優勢,主要在於:

以對整個供應鏈信用的評估替代對授信企業(主要指中小企業)單一企業的評估,提高了中小企業信用評估準確性。對授信企業(主要是中小企業)的信用評估不再強調企業所處的行業、企業規模、固定資產價值、財務指標和擔保方式等要素,轉而強調企業的單筆貿易真實背景和供應鏈主導企業的實力和信用水平。由於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實際上建立在對供應鏈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充分掌握基礎上,因此,以此方法評估出的中小企業的信用水平一般會比用傳統方式評估出的要高。

封閉性、自償性和連續性的業務特徵,使得供應鏈金融的風險可控。封閉性是指銀行通過設置封閉性貸款操作流程來保證專款專用,借款人無法將資金挪作他用;自償性是指還款來源就是貿易事件自身產生的現金流;連續性是指同類貿易行為在上下游企業之間會持續發生,因此,以此為基礎的授信業務也可以反覆進行,即呈現單筆小額、短期、持續滾動的特徵,因而在風控上也會更具可控性。

1.2 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環境

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離不開與之息息相關的社會環境影響因素,政策因素可以驅動也可以是規制,經濟因素和產業環境因素與行業發展的需求面和支撐條件息息相關,技術因素可以驅動發展的利器也可能帶來新的挑戰,以下將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環境從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產業環境和技術環境四個方面展開分析。

1.2.1 政策環境(略)

1.2.2 經濟環境

(1)我國金融業供給總量充足,但存在供給側結構問題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8 年我國金融業增加值佔 GDP 的比重為7.68%,比 2015 年的 8.44%的歷史峰值有所下降。但跟歷史過往相比,仍然處在一個相對高的水平。相較而言,2017 年美國金融業增加值佔 GDP 的比重為7.5%,並且近十年這一數據也沒一年超過 8%。可見,我國金融總量供給是充足的。從金融機構數量來看,除六大國有銀行外,還有數千家遍佈各地的中小商業銀行,金融服務供給相對充裕。

雖然金融供給總量充沛,卻存在內部結構的不均衡現象。首先是金融市場結構不均衡,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比重遠高於直接融資。再者,現有銀行體系內部供給結構不均衡,對中小微企業的供給不足。最後是產品與服務的結構不均衡。銀行總行是產品與服務的設計者,各地分支機構往往難以根據各地經濟特點做適應性改造,常常造成產品單一、同質的現象,難以精準滿足實際市場中不同規模級別和不同行業業務特點的客戶差異化需求。

(2)中小微企業雖具重要經濟社會功能,但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持續存在

近年來小微企業發展迅速,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微企業是發展的生力軍、就業的主渠道、創新的重要源泉。截至 2017 年末,我國小微企業法人約有 2800 萬戶,個體工商戶約 6200 萬戶,中小微企業(含個體工商戶)佔全部市場主體的比重超過 90%,貢獻了全國 80%以上的就業,70%以上的發明專利,60%以上的 GDP 和 50%以上的稅收。

央行和銀保監會發布的《中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報告(2018)》顯示:從服務覆蓋面上看,截至 2018 年末,小微企業法人貸款授信 237 萬戶,同比增加56 萬戶,增長 30.9%,但是貸款授信戶數仍僅佔小微企業法人總戶數的 18%;從貸款餘額上看,截至 2018 年末,我國小微企業法人貸款餘額 26 萬億元,佔全部企業貸款的 32.1%,但其中,單戶授信 500 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僅 1.83 萬億元,普惠小微貸款餘額 8 萬億元。以上數據說明了小微企業在融資中的弱勢地位,其所獲得的融資支持與其國民經濟地位之間的差距。

根據清華大學 2018 年發佈的社會融資成本指數顯示(具體見下表),當前我國社會融資平均成本為 7.6%。但是資金成本較低的銀行貸款、企業發債、上市公司股權質押等渠道是央企、上市公司等大型企業主要享有的,對於大部分中小微企業而言,銀行貸款的可獲得性並不高,而更多的依靠保理、小貸公司、網貸等資金成本較高的方式獲得融資。

3、中小企業的弱勢地位,導致實際生產運營中面臨嚴峻的資金約束

國際信用保險及信用管理服務機構科法斯集團自 2003 年開始開展中國企業支付調查。根據對 1500 家企業(其中近 60%的企業為年度營收小於 5000 萬人民幣的中小型企業,90%為私營企業)的調查,科法斯發佈了最新的《中國支付狀況調查 2019》。報告顯示,2018 年企業提供的平均信用支付期限(賒銷期限)從 2017 年的 76 天增至 86 天,這數據在 2015 年為 56 天,近年來持續攀升。從結構來看,提供超長平均信用支付期限(超過 120 天)的企業佔比近幾年持續顯著增加,2018 年該比例為 20%,2017 年為 12%,而在 2015 年該比例小於 5%。即使如此,仍有 62%的企業遭遇了支付逾期,其中 55%的企業遭遇超長支付逾期(超過 180 天)的數額超過了企業年度營收 2%(科法斯認為很可能使企業現金流遭遇困境的情況)。從不同行業來看,汽車和交通行業的平均信用支付期限最長,其次是建築和能源。排名最末的行業分別是化工、零售和農業食品。

中小企業因為在供應鏈中處於弱勢地位,實際生產運營中的運營資金不斷被擠佔,在經濟增長放緩和國內去槓桿的大勢下更為突出,中小供應商不得不提供更長的信用支付賬期,從而自身遭遇現金流困境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1.2.3 產業環境

我國供應鏈管理發展的不夠成熟,供應鏈體系尚未完整建立,造成了整個供應鏈效率管理效率水平較發達國家偏低。2010-2018 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從 7.1 萬億元上升至了 13.3 萬億元,社會物流總費用佔 GDP 的比率雖較幾年前有所下降,但仍高達 14.8%,遠高於歐美國家的 7%~8%的水平。

金融領域,一方面銀行等金融機構面臨國家對金融機構助力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發展要求的現實壓力,另一方面發力 B 端企業金融市場是眾多金融機構的重要戰略選擇。互聯網及移動互聯時代,互聯網給生活和業界帶來了巨大變化,人們見證了大、小巨頭(BATJ—百度、阿里、騰訊、京東;TMD—頭條、美團、滴滴)的順勢崛起,也親歷了移動支付全面滲透給生活帶來的便利。在金融服務領域,移動支付 C 端入口被 AT(阿里、騰訊)二分天下,網絡效應帶來的市場壟斷,使得一眾金融機構有心無力。為避免重蹈覆轍,在 B端企業金融市場搶先發力佔據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不二選擇。

近年來,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金融科技的發展,改變了傳統金融的信息採集、客戶觸達、風險控制的手段和方式。在新的形勢下,銀行業為了保持競爭力,一方面必須要夯實其數字化能力基礎,另一方面需要升級服務理念,積極主動推進金融服務與各產業鏈的融合,為企業客戶提供更優的服務體驗,避免 C 端支付市場被 AT(阿里、騰訊)完勝的尷尬局面重現。

供應鏈金融,成為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發力 B 端金融業務的重要抓手和業務切入點。

1.2.4 技術環境

大數據、人工智能、5G(移動通信)、雲計算技術合稱“大、智、移、雲”共同構成了萬物互聯時代的新型基建設施體系。大數據、人工智能對供應鏈金融的風控和決策提供重要支撐,大數據建模可對借款人或借款企業資質事先篩查和精準畫像。由於與最初始的數據採集和流通直接相關,5G 作為新型基建的底層技術,支撐整個信息產業的未來發展。雲計算大大降低了供應鏈金融該體系內企業數字化線上化的成本,讓各類服務觸手可及。

物聯網與供應鏈金融的結合主要是通過傳感技術、導航技術、定位技術等方式,在倉儲和貨運環節來控制交易過程,提高終端交易的真實性。

區塊鏈技術具有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特點,為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應付賬款的快速確權提供了便利,同時減少了中間環節,交易數據可以作為存證,中間環節無法篡改和造假,並且可以追蹤溯源。區塊鏈技術的這些特點與供應鏈金融的業務環境天然契合。

綜合上述各類技術的共同發展突破,將推動整個社會進入萬物互聯的產業互聯網時代,最終也推動供應鏈金融自身服務模式的智能化變革。

1.3 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階段

我國供應鏈金融起步比較晚,1998 年,深發展銀行(現平安銀行)在廣東地區首創貨物質押業務,國內供應鏈金融由此起步。此後,我國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從“M+1+N”的傳統供應鏈金融 1.0 階段,到線上化、平臺化、智能化的 2.0、3.0、4.0 階段。不同的發展階段在主要業務特徵、主導力量和風險控制方面呈現出顯著不同,具體見下表。

總體來說,目前我國處於供應鏈金融發展的 3.0 階段,未來隨著工業 4.0 或者產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供應鏈金融也將逐步進階到 4.0 時代。值得注意的是,供應鏈金融發展的每一階段之間並不存在明確的分界線,是行業逐步進化的過程。

1.4 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特徵

1.4.1 市場規模

根據鯨準研究院的預測,2020 年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達 15.86 萬億,未來發展空間可期。隨著現有參與者及新加入者深度滲透市場,未來供應鏈金融將迎來快速發展期,預計 2022 年有望達到 19.19 萬億規模。

1.4.2 競爭格局

我國供應鏈金融的參與主體類別眾多,包括:供應鏈管理服務公司、物流企業、產業核心企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各類金融科技服務企業等,各類主體都從各自優勢領域切入,當前呈百家爭鳴爭相佈局態勢。

根據萬聯供應鏈金融研究院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供應鏈戰略管理研究中心聯合發佈的《2019 中國供應鏈金融調研報告》的數據顯示:

主體多元化:供應鏈管理企業、B2B 平臺和外貿綜合服務平臺三類合計佔比到達 51.66%,它們共同優勢在於不僅參與或服務產業供應鏈的部分交易環節,且具備相應的鏈內整合和連接能力。銀行、保理、基金、擔保、小貸、信託等持牌經營的金融機構作為流動性提供者,佔比為 25.12%。另外,大數據 +AI 類、區塊鏈類、物聯網類服務商借助於金融科技的優勢,為供應鏈金融生態的拓展和增值提供賦能,佔比為 9.6%。

服務客戶數量有限:超過 65%的供應鏈金融企業服務的客戶範圍相對有限,客戶數量在 500 家以內,42%的客戶數量在 100 家以內。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 B 端服務產業壁壘高,不少企業起步選擇基於自己更加熟悉的特定行業深耕細作,另一方面也同時受限於國內商業信用環境相對較差的、金融科技應用還不夠成熟,真正數量上佔主導的微利企業尚未被有效的金融服務所惠及。

業務融資規模偏低:絕大部分的供應鏈服務企業的融資規模在 50 億以下,佔總量的 65.82%;其中不乏總規模不足 1 億以下的初創型機構,佔總量的14.56%。24.05%的企業為融資規模在百億級以上,其中有 43%的企業為銀行機構及金融機構。總的來說供應鏈金融融資規模分佈較為分散,小型供應鏈金融服務機構的融資總量與大機構的融資總量差距懸殊,融資總量的差異很大程度上也對應著融資成本的差異。小型機構在融資成本、規模劣勢的情況下需要有自身獨特的差異化服務優勢(包括但不限於:科技優勢、數據優勢、行業深耕優勢等)才能在行業中安身立命。

利潤貢獻偏低:74.19%的企業,供應鏈金融業務利潤貢獻率低於 25%,30.32%的企業該貢獻率甚至低於 5%。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開展供應鏈金融的企業多為多元化經營,專注供應鏈金融的機構較少;另一方也反應了大多數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業務仍處於探索階段,投入部署期,目前盈利能力有限。

1.4.3 業務特點

大多數業務目前仍高度依賴核心企業的信用傳遞和動產監控,而非企業自身信息不對稱的降低或事件本身透明度的提升。根據《2019 中國供應鏈金融調研報告》的數據顯示:

從業務模式類型看,應收賬款業務佔據絕對優勢,有 83.1%的供應鏈金融服務企業開展了應收賬款融資業務。其次是存貨/倉單質押融資,開展比例為67.9%;其次為訂單融資業務,開展比例為 66.8%;此外企業開展預付款融資的比例為 57.6%;企業開展純信用貸款的比例為 38%。對比 2018 年調研數據來看,各主要業務類型佔比均有提高,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從業企業的提供業務模式日趨多樣化。

銀行和自有資金依然是主要資金來源。從供應鏈金融業務的資金來源數據看,有超過 85%供應鏈金融服務商的資金來源含有銀行資金;有 63%的企業資金來源包括企業自身或股東,這兩類資金來源成本可控,息差空間可觀。部分企業融資渠道包括保理公司、資產證券化、小貸及其它非銀金融機構,相對而言,資金成本較高,且存在一定的融資風險。

多重風控手段並用,但目前仍對核心企業高度依賴。需要核心企業高度配合的風控措施佔比尤為突出,包括:核心企業提供承諾回購、調劑銷售(60%,位列第 1)、核心企業確權(59%,位列第 3)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現有供應鏈金融業務對核心企業的高度依賴;對應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閉合性和自償性,資金定向支付(60%,位列第 1)、回款賬戶監管(58%,位列第4)等措施也被廣泛採用。與金融科技相關的風控措施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和使用,49%的企業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統實時掌握相關數據、48%的企業利用數據進行智能分析預測風險、分別有 34%和 25%的企業利用物聯網技術動態掌握相關數據和利用區塊鏈對數據進行增信。

金融科技利用廣度提升顯著,應用深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對比萬聯網 2019年和 2018 年的調研結果顯示,大數據與 AI、雲計算、區塊鏈的應用廣度都有顯著的增長,分別增加了 22%、14%和 8%。但就應用的深度和效果來看,大部分的企業認為數據的應用還處在佈局投入和早期探索階段,就調研數據顯示61.93%的企業認為大數據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僅有 18.71%的客戶認為大數據與結構化風控起到同等作用。

二、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

2.1 業務模式分類

供應鏈金融的具體業務模式多樣,本文從兩個維度對業務模式的類型進行劃分,擔保物和融資時點。前者從傳統金融的視角出發,後者從業務流程的視角出發

2.2 典型業務模式

本報告主要基於擔保物類型的劃分維度對供應鏈金融的業務模式展開介紹。

2.2.1 應收賬款融資

應收賬款融資模式是指企業為取得運營資金,以賣方與買方簽訂真實貿易合同產生的應收賬款為基礎,為賣方提供並以合同項下的應收賬款作為還款來源的融資業務。1應收賬款融資主要應用於核心企業的上游融資,通常需要發貨來實現物權的轉移促使合同生效,同時也需要告知核心企業,得到核心企業確權。企業運用應收賬款融資可以獲得銷售回款的提前實現,加速流動資金的週轉。此外,無須提供傳統流動資金貸款所需的抵質押和其他擔保。在無追索權的模式下,企業可以實現資產出表,優化資產負債表,縮短應收轉款的週轉天數,實現商業信用風險的轉移。應收賬款融資包含以下模式:保理、保理池融資、反向保理等。

(1)保理

保理,是賣方將其現在或將來的基於其與買方訂立的產品銷售或服務合同所產生的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商,由保理商向其提供與此相關的賬款催收、管理、擔保及融資等一系列服務的綜合金融服務方式。在此模式下,擔保物通常是買賣雙方形成的商業票據,供應商既是信用保證提供者也是融資受益方。

(2)保理池

保理池,一般指將一個或多個具有不同買方、不同期限以及不同金額的應收賬款打包一次性轉讓給保理商,保理商再根據累計的應收賬款情況進行融資放款。

保理池模式有效整合了零散的應收賬款,幫助融資企業免去多次保理服務的手續費用,簡化了多次繁雜的流程,有效提高了融資效率。同時,由於賣方分散,不易同時發生不還款的情況,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客戶授信風險。但該模式對保理商或銀行的風控體系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對每筆應收款交易細節進行把控,避免壞賬風險。

(3)反向保理

反向保理又稱買方保理,是由債務人發起業務申請的保理。供應鏈保理商與資信能力較強的下游客戶(買方)達成反向保理協議,主要針對下游客戶與其上游供應商之間因貿易所產生的應收賬款,為上游供應商提供一攬子融資、結算方案。與一般保理業務區別主要在於信用風險評估的對象變成了供應鏈核心企業的買家。因此,在反向保理中,融資擔保物是買方(核心企業)提供的票證,信用保證提供者是買方,供應鏈金融的受益者是買方支持的供應商。

2.2.2 庫存融資

庫存融資又被稱為存貨融資,主要是指以企業庫存的貨物進行抵質押進行的融資。該模式更適用於存貨量大、庫存週轉慢的企業。對於貨品類別而言,考慮到貨品質押的管理和價值波動風險,標準品(價值更易評估)、能夠識別到件的物品(防止貨品被惡意掉包造成損失)更適用於採用該模式。在該模式下,通常會引入第三方物流對抵質押品實行監管。

庫存融資能幫助企業釋放庫存佔用的資金,加速資金的週轉速度,幫助企業平衡保證生產銷售穩定性與提高資金流動性和利用效率的需求。

庫存融資包括現貨融資和倉單融資兩大類。現貨質押又分為靜態質押和動態質押,倉單融資裡又包含普通倉單和標準倉單。

(1)現貨融資

靜態抵質押授信是指客戶以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擁有的動產為抵質押,銀行委託第三方物流公司對客戶提供的抵質押的商品實行監管,抵質押物不允許以貨易貨,客戶必須打款贖貨。此項業務適用於除了存貨以外沒有其他合適的抵質押物的客戶,而且客戶的購銷模式為批量進貨、分次銷售。利用該產品,客戶得以將原本積壓在存貨上的資金盤活,擴大經營規模。

動態抵質押授信是靜態抵質押授信的延伸產品。銀行等機構可以對客戶抵質押的商品價值設定最低限額,允許在限額以上的商品出庫,客戶可以以貨易貨。該模式適用於庫存隱定、貨物品類較為一致、抵質押物的價值核定較為容易的企業。對於企業而言,由於可以以貨易貨,因此抵質押設定對於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相對較小。

(2)倉單融資

倉單質押是以倉單為標的物而成立的一種質權,分為標準倉單質押和普通倉單質押。

標準倉單質押授信是指客戶以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擁有的標準倉單為質押的授信業務。標準倉單是指符合交易所統一要求的、由指定交割倉庫在完成入庫商品驗收、確認合格後簽發給貨主用於提取商品的、並經交易所註冊生效的標準化提貨憑證。該模式適用於通過期貨交易市場進行採購或銷售的客戶,以及通過期貨交易市場套期保值、規避經營風險的客戶。

普通倉單指客戶提供由倉庫或第三方物流提供的非期貨交割用倉單作為質押物,並對倉單作出融資出賬。該模式對出具倉單的倉庫或第三方物流公司資質要求很高。

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在存貨融資過程中,通常供應鏈企業為避免因市場價格波動或其他因素導致庫存積壓,在庫存環節進行融資的情況較少,更多是在採購或者銷售階段結合整體供應鏈條環節緊扣對庫存進行控制,在交易的不同環節整合運用多種方式來進行融資風險控制。

2.2.3 預付款融資

預付款融資,是銀行等金融機構代買方向賣方支付全額貨款的一種融資方式。實務中,預付款融資類產品主要用於核心企業的下游融資,即主要為核心企業的銷售渠道融資,其擔保基礎為買方對賣方的提貨權。預付款融資包含兩種主要業務模式:

(1)先票/款後貨授信

銀行給買方(下游渠道商)融資,在買方交納一定比例保證金的前提下,銀行預付採購款項給賣方(通常為核心企業),賣方按照購銷合同以及合作協議書的約定發貨給銀行指定的倉儲監管企業,貨物達到後設定抵質押作為銀行授信擔保,然後倉儲監管企業按照銀行指令逐步放貨給借款的買方,此即為所謂的未來貨權融資或者先票/款後貨融資。

在產品銷售較好的情況下,庫存週轉較快,資金需求多集中於預付款階段,預付款融資時間覆蓋上游排產以及運輸時間,將有效緩解了流動資金壓力,貨物到庫可與存貨融資形成“無縫對接”。同時,該模式因為涉及到賣家及時發貨、發貨不足的退款、到貨通知及在途風險控制等環節,因此買方對賣方的談判地位也是操作該產品的重要條件之一。

(2)擔保提貨(保兌倉)授信

擔保提貨(保兌倉)授信,是指在買方交納一定保證金的前提下,銀行貸出金額貨款供買方向賣方(核心企業)採購,賣方出具金額提單作為授信的抵質押物,但在該模式下賣方(核心企業)不再發貨給銀行指定的物流監管企業,而是本身承擔了監管職能,按照銀行指令逐步放貨給借款的渠道商。隨後,買方分次向銀行提交提貨保證金,銀行再分次通知賣方向客戶發貨,通常情況下,賣方出具回購承諾和承擔相應的發貨不足退款責任。該產品又被稱為賣方擔保買方信貸模式。

對銀行而言,將賣方和物流監管合二為一,在簡化了風險控制維度的同時,引入賣方承諾,實際上直接解決了抵質押物的變現問題,進一步降低了風險。在該模式下,賣方(核心企業)被深度綁定。

實務中,保兌倉的運用通常有相應的產業貿易背景,比如:

(1) 客戶為了取得大批量採購的折扣,採取一次性付款方式,而廠家因為排產問題無法一次性發貨;

(2) 客戶在淡季向上遊打款,支持上游生產所需的流動資金,並鎖定優惠的價格。然後在旺季分次提貨用於銷售;

(3) 客戶和上游都在異地,銀行對在途物流和到貨後的監控缺乏有效手段。保兌倉是一項可以讓買方、核心企業和銀行均受益的業務。

2.2.4 信用融資

供應鏈中的信用融資模式,沒有確定的抵押物基礎,是以供應鏈網絡內各方長期業務往來所積累的信任為依託。對於銀行等資金方而言,由於沒有抵押物,在風控上更加依賴供應鏈網絡內交易行為的數據化、可視化,業務流程上對資金流向閉環的設計和控制,以及從業企業對於所服務行業的具體業務的隱性認知。供應鏈金融中的信用融資的運用沒有具體交易環節和主體的限制或傾向,具體應用模式因各場景而異,更多的依賴於供應鏈自身的數據化、可視化程度,隨著科技手段的深化和整個社會徵信體系的完善,信用融資模式未來將得到更為廣泛的運用。與信用融資相比,前述三種業務模式都屬於有抵押物基礎上的融資行為,與傳統的企業融資方式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訂單融資是一種比較典型的供應鏈金融中的信用融資模式。訂單融資是供應商為了採購原材料或者組織生產向銀行等金融機構申請所需資金,銀行則根據供應商的信用決定是否向其授信。在這種模式下,信用的提供方和融資的受益方都是供應商。

訂單融資的另一種延伸的業務模式是買方保證的訂單融資,這在實務中也比較常見,它與純粹的訂單融資的不同之處在於信用的提供方在買方。在這種模式下,通常買方為核心企業,買方的信用保證能為供應商(通常為中小企業)帶來更高效的融資和更優惠的利率條件,但這種模式不能視為基於數據的純信用融資,因為其本質上也涉及核心企業的配合,也利用了核心企業的信用溢出。

其它的信用融資方式通常要與具體場景結合來看。順和同信在物流行業針對物流小微企業/司機的“經營貸”是典型的信用融資產品。該產品的授信對象是物流小微企業或司機,貸款用途是其日常經營性墊資。順和同信通過和場景方合作,獲取場景方的全面經營數據支持,主要依據 C 端資質數據和 B 端經營數據作出授信決策。

2.3 模式比較與創新

應收賬款融資、庫存融資、預付款融資和信用融資是供應鏈金融的典型業務模式。以下從抵押物性質、主要服務對象、相對優勢方、風控重點依據等方面對以上幾類業務模式進行了比較分析

以上不同類的業務模式對應的企業交易流程的主要環節不同,下圖從交易流程的角度串聯了幾種不同的業務模式。

基於具體行業領域深耕的供應鏈金融服務企業,往往也會提供串聯供應鏈中各交易流程各環節的整合產品服務體系。

以順和同信為例,該公司深耕物流行業,開發了適配產業鏈多場景的豐富的產品體系,如圖表 16 所示。圍繞核心企業順豐速運,順和同信為其上游採購商提供應收賬款融資;針對下游的經銷商提供訂單預付款融資,同時基於順豐的倉、配、監管能力,訂單預付款融資可以與倉押監管的庫存融資無縫對接;基於網點的經營數據,順和同信為其打造信用類貸款方案。

實務中,對比幾種模式,運用最廣的是應收賬款融資的模式。該模式更多依靠核心企業配合與信用,對物流的把控要求更低,對其它輔助環節的依賴程度低,存貨融資和預付款融資都涉及對物的監管和對財產的保全,增加了不少風控環節。對比信用融資中的訂單融資類業務,應收賬款融資僅涉及支付環節,涉及環節少不確定性少。

從發展潛力來看,中國中小企業應收賬款佔資產比重為 32%,而據推算用於支持融資的應收賬款僅佔存量的 18%左右,未來潛在增長空間巨大。

雖然供應鏈金融的基本形態只劃分了四類,但是在實務中結合不同產業的特徵可以發展形成差異化的創新業務模式和具體產品形態。

三、供應鏈金融生態體系

供應鏈金融通常需要多個參與主體的協作推進,各參與主體/利益相關方就共同構成了供應鏈金融的生態體系。對生態體系的分析,可以充分把握供應鏈金融的體系構成、功能定位、未來趨勢前瞻。

3.1 供應鏈金融生態體系概覽

通過對供應鏈金融的行業全貌梳理、業務模式分析,可以描繪出供應鏈金融的生態體系

(1)資金方,主要是銀行等金融機構;

(2)供應鏈上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中小企業為主)、物流企業、電商平臺,共同構成了產業生產運營核心鏈條;

(3)供應鏈管理服務公司、金融科技企業、供應鏈金融基礎設施方(各類信息化基礎服務商等)為產業鏈上各主體提供服務;

(4)監管機構、行業協會是產業發展的重要環境因素,在生態中發揮監督引導作用。

如前所述,目前我國供應鏈金融主要處於平臺化階段,對於平臺化的供應鏈金融生態體系,我們也可以從具體角色功能角度對主體進行劃分

交易方、平臺提供方、風險管理方、流動性提供方構成了平臺化階段供應鏈金融服務生態的四大主角,環境影響方為一大配角。

交易方是指供應鏈上的具體業務買賣雙方或多方。由於買賣雙方通常不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在供應鏈網絡中強勢的一方具有較高的議價能力,為了保持自身現金流的充足,會通過多種方式佔用供應鏈網絡中的資金,於是就形成了其上游的應收賬款,下游的預付賬款等多種類型資產,與此同時其對手方需要將此類資產變現就形成了供應鏈網絡中的融資需求。所以,供應鏈網絡中的融資需求方往往為交易方中的弱勢方,以廣大中小企業為主。

平臺提供方,主要是為參與供應鏈金融的各個主體提供一個互動的場所,在交易方和金融機構之間充當中介作用。為了讓各方能夠高效達成交易,一方面,平臺提供方需要有效聚合各類資料、數據、信息,為供應鏈金融提供決策依據,形成平臺建立的價值基礎;另一方面,平臺提供方需要建立合理的互動合作和利益分配機制,幫助各參與主體達到合作共贏,形成平臺可持續發展的粘性基礎。

風險管理方,主要是利用平臺方所提供的各類相關數據,對其進行分析給出結果,同時對其涉及的真實交易過程,資產狀況進行監控,管理和控制融資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

流動性提供方,在狹義的供應鏈金融範疇內,流動性提供方提供貸款融資。在廣義的供應鏈金融範疇內,金融服務提供方的概念會更加準確,它可以提供包括貸款融資在內的與之適配的其它現金管理、理財、投資等多種金融服務整合的綜合金融服務解決方案。雖然風險管理方提供了分析結果,但決策還得自己做,因為一旦風險發生,最終承擔風險損失的往往是流動性提供方。所以流動性提供方也應具備風控技術與能力,並且還要有根據交易情境和交易方的具體情況設計業務模式和產品的能力。

環境影響方,包括制度環境和技術環境兩個主要方面。監管機構、行業協會等主要影響制度環境。供應鏈金融發展進入平臺化階段,線上線下業務將進一步融合,5G、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創新與變革。許多社會主體在開發應用新技術時也有意無意的充當了供應鏈金融的環境影響者,包括科研機構、基礎設施服務商、金融科技公司等。

以上所說的四大主角一大配角是從功能角色的角度進行的劃分,在實務中,對於一個具體的主體而言,因其資源稟賦和能力的不同,可能同時承擔多個不同的角色。比如,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主導的平臺生態中,核心企業可能既是交易方、平臺提供方,同時,可能憑藉自己對行業內的隱性認知和信息優勢,進一步輸出風控能力,成為風險管理方;甚至成立金融子公司,擔任流動性提供方的角色。

平臺提供方是整個生態的核心角色之一,由於充當平臺提供方角色主體的資源與能力的不同,在產業鏈中所處位置的不同,由其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供應鏈金融平臺生態,所能吸引的資源、提供的具體業務模式、產品、風控都會呈現出很大的不同。因此,下文我們將聚焦供應鏈金融平臺建設能力架構和供應鏈金融平臺類型展開具體分析。

3.2 供應鏈金融平臺能力解構

供應鏈金融是以產業供應鏈管理為基礎的金融行為,本質上是依託供應鏈運營,開展金融業務,同時藉助金融科技,結合金融業務創新和管理,在加速整個供應鏈資金流動效率的同時,也推動產業供應鏈的發展,提升產業供應鏈的總體效率和競爭力。這一理解包含了以下幾層含義:

(1)基礎環境差異。供應鏈金融以產業供應鏈運營管理為基礎,產業供應鏈運營管理水平高低、現有產業供應鏈數字化程度高低、未來數字化的難易程度和成本的高低都會對該產業的供應鏈金融產生重要影響,是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基礎環境。

(2)場景訴求差異。金融活動的開展是針對產業供應鏈的具體業務進行的,不同產業不同環節的具體業務以及不同類型的參與主體都會對金融服務產生不同的痛點和價值訴求。

(3)服務擴展創新。供應鏈金融的目的旨在優化整個產業的現金流,讓利益各方以較低的成本實現更高效的生產運營,因此,供應鏈金融不僅僅是目前我們在實務中最常見的融資借貸服務,還應該包括更廣義的金融服務和服務組合。這也是參與其中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利用自身優勢實現產品和管理創新的立足點。

(4)實務交織關聯。高效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可以與產業供應鏈運營管理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不僅解決資金問題,還能幫助提升產業供應鏈整體競爭力,二者在實務層面緊密相關,相互影響,不可分開看待。

(5)科技助推前提。供應鏈金融發展到平臺化是金融科技助推的產物,繼續往前進一步向智能化進階,更是離不開行之有效的金融科技的運用和創新的推動。但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大多數科技運用的前提是數字化。具體場景業務活動的數字化,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數據基礎。對於供應鏈金融來說,如何推動產業供應鏈參與方的數字化,誰來承擔產業數字化的成本是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否則,供應鏈金融將無法跳脫原來傳統金融依靠主體財務信息和不動產抵押、擔保的業務侷限。

基於以上業務層面對供應鏈金融的解讀。本報告梳理總結了供應鏈金融平臺建設的能力架構,如下圖所示。值得注意的是:(1)這些能力可以是平臺提供方自身的優勢所在,也可以平臺提供方從能夠撬動的合作伙伴資源處整合到平臺上的能力。(2)這是一個相對理想狀態的,比較完備的能力體系框架。這一方面意味著,在技術和成本經濟的現實考慮下,實務中從業企業可能並不具備全部能力,但是完全可以以某一點為切入點先行開展業務,後續在摸索中逐步成長和完善。比如目前有不少金融機構首先選擇搭建的應收賬款鏈票據平臺。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如果企業具備了建設供應鏈金融平臺的相對完備能力體系,這些大部分能力具備可遷移性,最典型的基礎功能層的業務數字化能力、數據清洗整合能力、技術安全能力都可以幫助企業在別的以數字化為基礎的金融服務中取得優勢,比如小微企業數據平臺構建業務等。

供應鏈金融平臺建設能力架構總體分為基礎功能層和業務服務層。

3.2.1 基礎功能層

基礎功能層主要強調在技術層面有效實現產業供應鏈的業務數字化和信息整合。基礎功能層一般包括四種能力,具體如下:

(1)產業場景解構能力

由於供應鏈金融平臺需要為所有產業鏈成員提供信息和集成服務,因此需要了解產業鏈成員的業務結構、業務特徵、業務流程和業務風險,包括但不限於整個供應鏈的技術研發、物資採購、產品生產、分銷物流、各類服務的分佈狀況、相互之間的關聯和聯動特點,從而進一步掌握具體業務環節的資金流動特性,各利益主體的訴求和痛點。這是幫助各類產業鏈成員相關業務有效數字化的前提。

(2)業務數字化能力

在對產業具體業務場景解構的基礎上實現業務的數字化。這一能力強調幾個方面:(a)是否將關鍵業務節點信息真實有效的反應到了平臺數據層面;(b)實現這一數字化的成本,包括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是否可以控制在經濟可行的範圍內。

(3)數據清洗整合能力

數據的集成、清洗、整合,是從業務層面對數據進行解析,為智能化決策提供支撐的重要前提。

(4)技術安全能力

技術安全能力是指平臺技術穩定性、防攻擊的能力。技術安全是平臺構建的基礎。

基礎功能層的(1)(2)(3)項能力方面,前一項的有效實施程度都會影響後一項實現的難易程度,前一項能力越強實現的越好,後一項層面的實現難度就會相應的降低。最終基礎功能層幾項能力在平臺對外展現的服務特性上,需要實現可靠性、開放性、標準化的平衡,如下圖所示。

可靠性是指平臺作為供應鏈金融各個參與主體互動的承接場所,需要在系統穩定性、平臺技術安全性上有著較高的標準和要求,才能獲得各參與方的信任,承載在此基礎上的各種功能。

開放性是指平臺應有開放式的系統架構設計,能夠實現內外部的靈活對接,使內外部成員能夠使用其建立自身的供應鏈金融體系或模塊,從而實現連接各類參與主體的全面開放生態。

標準化是指平臺需要對接和集成產業供應鏈各成員的信息系統,在此基礎上需要轉化為統一、標準的信息格式,以便下一步整合利用。

3.2.2 業務服務層

業務服務層主要強調在金融服務層面有效實現產業供應鏈的資金的高效流動,從而促進整個產業供應鏈的提質增效。業務服務層一般包括如下四種能力:

(1)解決方案設計能力

解決方案設計能力是為產業供應鏈各方提供與其具體業務場景相適配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設計能力首先與平臺的場景解構能力相關,深入理解產業供應鏈業務、流程和資金流動特點;再者,這需要平臺本身或者能夠整合的資源方,具備豐富的金融服務產品體系,才能為企業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的可能性。

(2)風控管理能力

風控管理能力是根據平臺上整合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信息,監控並管理金融服務中潛在的風險。風控管理能力與以下幾個方面要素息息相關:

(a)平臺所能獲取和整合的數據信息的相關性、真實性、豐富性,數據的分析建模、運用與控制,這裡的數據信息不僅包括供應鏈運營的信息還包括了客戶企業和關聯方的其它信息,如:行業資質、歷史違規行為等;

(b)與解決方案設計相關的對業務結構的合理設計,即採用各種手段或組合化解可能存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包括業務閉合性、交易流程的收入自償導向、與企業運營管理流程結合的動產監管措施等;

(c)與具體客戶企業所在產業供應鏈深度相關的行業隱性認知,這些行業隱性認知能夠幫助平臺突破傳統的企業財務信息的表象侷限,提前發現一些與行業特性高度相關的隱藏風險點。

(3)渠道服務能力

渠道服務能力是通過互聯網化的渠道,快捷有效和客戶達成溝通,做好終端支持和服務的能力。

(4)業務安全能力

業務安全能力是指平臺上各相關參與主體的賬戶安全、數據安全、服務安全等,這是業務順利開展的基礎和保障。

業務服務層的各項能力相關關聯,一定程度上相互影響,在平臺整體對外展現的服務特性上,需要實現穿透適配、動態快捷和微服務化。

1)穿透適配,是指金融產品的設計,一方面要穿透到整個企業甚至產業供應鏈的運營中,挖掘整個產業鏈的各個層級企業的聯動需求,形成產業閉合,達到產業鏈的穿透適配;另一方面要綜合考慮產業供應鏈某一節點單個企業的融資、現金管理、理財、保險等多方面需求,以綜合性金融服務解決方案的方式達到單個節點的產投適配。

2)動態快捷,是指供應鏈金融平臺需要快速構建適時的風控能力與客戶交互能力。包括:(a)動態的風控和授信策略,實現融資額度的實時更新和管理,銀行賬戶接口實現及時放款到賬;(b)全線上操作與交互,當企業客戶需求或狀況發生變化時,快速響應企業客戶需求。

3)微服務化,是指供應鏈金融平臺需要對接多個金融機構的多樣金融產品,既要達到差異化的穿透適配,又要實現動態快捷的管理和響應,唯有對金融產品進行微服務化解構,標準化封裝,然後在具體場景中進行穿透適配的組合設計輸出。

3.2.3 平臺化配套

在前述八大能力的基礎上搭建了供應鏈金融的基礎設施框架,但要使供應鏈金融業務真正能夠持續有效運轉起來還需要相應的狀態和條件配套。

(1)閉環,是指平臺要力爭實現產業供應鏈的業務流程閉環。

(2)可視,是指平臺要力爭實現信息流、商流、物流、資金流的四流合一和可視化,提升各參與方之間的信任,降低協作成本。

(3)協同,是指平臺上各參與方的協同,要建立各方協作運行的規則,包括配套的正向激勵和負向處罰措施。

(4)分配,是指需要建立平臺上各參與主體之間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3.3 供應鏈金融平臺類型解析

根據供應鏈金融平臺生態所整合的主體環節的不同,本報告將供應鏈金融平臺體系大致劃分為“兩橫一縱”的三個大類,如下圖所示。

3.3.1 橫向行業整合平臺

橫向跨行業平臺是指橫向跨多個行業形成的平臺。此類一般是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可以分為如下兩種類型:

第一大類橫向跨業平臺是基於交易或服務信息優勢形成的橫向跨業平臺。這類平臺的主導方,通常是實體產業鏈中的交易參與方,或者與之有著緊密關係的生產性服務提供方。常見的有以下幾類參與主體主導的供應鏈金融平臺:

(1)B2C 電商企業主導的平臺,比如:京東、蘇寧推出的供應鏈金融服務;

(2)物流企業或供應鏈管理服務公司主導的平臺。這裡的物流企業或供應鏈管理服務公司主導的平臺主要指依託其服務的行業客戶優勢,為客戶所在行業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平臺。(另有專注於為物流產業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平臺屬於下述垂直產業平臺。)比如:怡亞通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

(3)信息軟件服務商主導的平臺。比如:用友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

對於 B2C 電商企業,它們作為平臺提供方的優勢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a)本身有參與產業供應鏈的交易環節,具備一定產業知識和產業客戶積累(主要針對具有自營業務的電商);

(b)在其之前發展業務的歷程當中已經積累的大量產業供應鏈相關的數據信息,鎖定了平臺上的支付和交易,並且是作為主要力量推動了關聯環節的信息化,這也就成就了其產業話語權和影響力的一部分;

(c)對於不少大型電商平臺而言還進一步拓展了自有的倉儲物流體系,進一步提升了平臺與產業供應鏈的交互深度,拓展了平臺可整合的信息維度和風控監管的手段。簡而言之,類似阿里、京東、蘇寧這樣的典型電商企業,切入供應鏈金融成為了其業務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水到渠成的事情,也擁有過別的平臺難以企及和複製的優勢,最主要是因為這類平臺在前期電商業務發展的過程中已經踏實的投入做了“苦活”“累活”把交易、數據、甚至倉儲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起來了。

對於物流企業或供應鏈管理服務公司而言,其主要優勢在於參與客戶交易過程積累起來的產業知識和產業客戶資源,還有與物流倉儲相關風控監管優勢。

對於信息軟件服務商而言,最重要的優勢還是在於對產業供應鏈各環節數字化和數據打通集成方面,和服務的企業客戶資源的積累和觸達。

第二大類橫向跨業平臺,主要是基於區域產業集成優勢而形成的。常見的主導方為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等有影響力和公信力的第三方。比如:寧波保稅區主導的供應鏈金融平臺、互聯網金融協會推出的供應鏈金融平臺等。這類平臺的優勢主要在於參與方協同機制上,第三方的加入和推動,有可能借助第三方政府或相關組織的公信力,充分調動區域內更多的資源,比如協調打通轄區內的各公共部門相關數據;出具配套的正向或負向激勵措施,比如地方政府轄區範圍內的財政獎勵、稅收優惠、產業園區優惠等,對潛在參與主體形成更強驅動力。

3.3.2 縱向垂直產業平臺

縱向垂直產業平臺,是基於某一具體產業鏈深耕發展的供應鏈金融平臺。這類平臺的主導方可以是多樣的,但最常見的主導方是核心企業。當然主導方也可以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金融科技服務公司主導,以其資金優勢、或技術服務優勢為切入點選擇特定產業進行深耕提供服務,但在這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與所選定產業的核心企業發生合作或聯繫。同時,主導方也可以是專注具體產業的 B2B 電商,其優勢在於對具體產業的理解和相關交易數據的積累。

以上類型的劃分只是從所整合主體環節角度的粗略劃分,劃分方法和以上所討論的情況並不完備,實務中具體參與主體搭建的平臺情況會更為複雜。對於大多數具備一定實力和優勢的參與主體而言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顆“主導”的心,但是實務中很少有企業能同時具備科技、信息、資金(或金融服務)、產業認知的多方面資源與優勢,同時,由於在供應鏈金融和社會科技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因素的重要程度或作用方式也會發生變化,平臺自身的整合範圍也會發生拓展或變化。

3.4 供應鏈金融平臺發展之路

除了按照平臺的整合行業來劃分,供應鏈金融平臺的發展還可以按照主導方來分類,如核心企業主導、銀行主導、金融科技公司主導等。

3.4.1 核心企業主導型供應鏈金融平臺

核心企業,一直以來被視為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依託。所謂核心企業,顧名思義,即指在供應鏈網絡的組織形態中居於核心地位,通過共同利益所產生的凝聚力把相關企業(與“核心企業”相對應,以下稱“節點企業”)整合起來吸引在自己周圍的主導企業。實務中,核心企業往往是整個供應鏈網絡的組織者、管理者和協調者,具體而言它往往扮演著供應鏈中的信息交換中心、物流中心和結算中心的角色。

在目前階段,無論核心企業是否為平臺提供方,對於一個供應鏈金融生態而言,以核心企業為依託開展業務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

1、核心企業信用背書。利用核心企業相對節點企業的更高信用,以核心企業信用,為整個產業鏈整體信用做背書。在應收賬款融資模式中所涉及的重要環節“核心企業確權”就是這一點的典型表現。

2、核心企業帶來的批量的融資客戶。這裡主要強調“量”,即依託核心企業平臺可以快速觸達大量具有融資需求的節點企業,

3、核心企業對節點企業隱性能力的識別。這裡主要強調“質”,在建立良性的推薦或合作機制的基礎上,依靠核心企業對本行業節點企業隱性能力的識別,其推薦引入的客戶本身會更有質的保證。相對於傳統金融機構基於資產、核心企業信用等顯性資源作為評估識別融資對象的標準,核心企業因為對本行業的運行特點有更深的認知,基於長期的交互合作,核心企業對於中小節點企業是否在其所在環節具備競爭優勢具有更準確的判斷,所以可以突破顯性資源的約束,使更多具備隱性資源的優秀中小節點企業獲得融資機會。

4、核心企業帶來的風控助益。數據方面,核心企業掌握了大量節點企業相關的提貨數據、存貨數據等業務相關硬核數據,這些數據對融資風控非常重要,這些數據的動態變化是風控預警的重要依據。行為方面,核心企業的業務經營管理流程與供應鏈金融業務流程在實務中交織關聯,核心企業的配合行為,比如“輔助控貨”,“承諾回購”等本身就是重要的風控手段。生態影響力方面,核心企業不僅能增加整個供應鏈金融生態的粘性,更重要的是它對供應鏈網絡的影響力能形成對節點企業機會主義行為的一定約束力。當核心企業與該供應鏈金融生態深度綁定利益高度相關時,節點企業為了保持其與合作伙伴關係的連續性,一般不會做出機會主義行為。

對於核心企業直接作為主導方,搭建供應鏈金融平臺,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而言,首先,它天然具有以上所提及的幾個方面的優勢;再者,作為主導方,核心企業會深度參與,其原有經營管理業務和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協同作用凸顯。

3.4.2 銀行主導型供應鏈金融平臺

銀行等金融機構主導建設的供應鏈金融平臺,可以從自身積累的某些核心企業客戶所在的產業切入,藉助核心企業的力量拓展其上下游客戶和業務,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和打磨,整個平臺的技術和業務能力更加成熟之後可以再拓展接入更多的產業,於是就從一開始的垂直產業平臺發展到了跨業平臺。最開始的這種跨度是依據客戶資源去引導跨越,發展到後續更成熟的階段,更理想的狀態是平臺技術和金融微服務的標準化輸出,由產業生態的合作伙伴去基於具體產業和業務場景做適配性差異化組合,這與開放銀行的理念不謀而合。

但是,要能做到這種程度,讓產業中的核心企業心甘情願作為“配角”參與的,也就只有少數大行能有這樣的資源實力。實務中,撬動一個產業的核心企業,讓其積極參與配合在實務中已實屬不易,要做到撬動更多的產業核心企業配合就更是難上加難。這是從業者的共識,供應鏈金融中的優質的核心企業本質上是一種稀缺資源,正所謂“一核難求”。因此,對於包括金融機構在內的非核心企業從業主體而言,在總體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如何選擇合適的產業邁出供應鏈金融的第一步也是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以上說的是金融機構能夠撬動核心企業資源緊密合作的情況,與之相對的另一種情況是產業供應鏈並沒有被深度整合,有些銀行的供應鏈金融平臺還在沿用傳統的授信和風控思維,而只是把線下的流程搬到了線上而已。

3.4.3 金融科技公司主導平臺化

金融科技公司主導建設的供應鏈金融平臺,其優勢在技術、信息,在金融資源(主要是銀行)和產業供應鏈資源(主要是核心企業)方面更需要通過合理的合作機制接入適合的合作伙伴才能撬動整個供應鏈金融的生意。當然如果發展順利,它也可以從一個產業做起,逐步擴展到其它產業,但是這發展擴張的道路註定不容易,除非技術優勢所帶來的利益達到足夠高的程度,比如能以足夠低的成本和足夠高的效率解決不同產業鏈的數字化和數據信息整合的基礎的關鍵的問題,比如它足夠高效的助力核心的風控管理等。因此對於金融科技公司而言理解金融科技賦能供應鏈金融的邏輯,在重點問題上發力突破對自身發展尤為重要。

四、金融科技再造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雖然是立足於產業供應鏈基礎上的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緊密交織關聯,相較傳統金融業務在信用評估手段和風控手段上具有一定優勢,但是當眾多企業和金融機構等湧入該領域,各參與主體的資質良莠不齊,一旦不能有效組織和管理,出現信息不對稱,違約和“爆雷”的事件也會層出不窮。

今年 7 月前後,多起供應鏈融資風險事件曝光。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諾亞財富旗下上海歌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發行的 34 億元人民幣產品,為承興國際控股關聯方提供供應鏈融資,此案件系精心策劃、醞釀多年的詐騙案件。緊隨承興系之後,福建閩興醫藥有限公司的應收賬款融資被爆涉及造假,包括中原證券、國聯信託在內的多家金融機構,均被捲入其中,涉及資金規模可能超過 22億元。

現階段供應鏈金融發展,仍伴隨著各類風險點和實務上的痛點,但近年來5G、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突破,使大家對金融科技賦能供應鏈金融,走向更加成熟和智能的未來充滿期待。

4.1 供應鏈金融風險

供應鏈金融的風險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1)宏觀層面,外部環境風險。在供應鏈金融活動中,宏觀層面的經濟制度、經濟週期、產業政策、技術變化、甚至自然、文化等變化都有可能通過影響產業供應鏈運營活動而改變從業企業的融資情境和要素。

(2)行業層面,供應鏈網絡風險。這裡主要是指供應鏈網絡中,各個參與主體在供應鏈網絡的交易互動過程中所產生和傳遞變化的風險。這種風險的成因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在分工細化的趨勢下,企業非核心功能外包,供應鏈網絡中各企業之間的分工合作廣度和深度都有所加強,使生產、分銷、物流過程中的所有權界限變得模糊;供應鏈中企業的過度反應、不信任和扭曲等複雜行為,造成混亂效應;供應鏈結構慣性和反應遲鈍,所帶來的衝擊。

(3)企業層面,供應鏈金融融資主體的風險。這包括了主體的財務性資質、主體的資源和能力、在行業中的位置和影響力、主體的歷史信用情況、主體的盈利和業務運營狀況等客觀因素方面,也包括了與參與主體的有限理性,潛在的機會主義行為相關的道德風險。

從目前實務中供應鏈金融出現的問題看,主要表現為幾類風險事件類型,這包括3:

(1)三套行為,即通過虛構交易行為和物流行為實施套利、套匯和套稅。套利、套匯是指利用利率或匯率的波動,製造虛假的貿易和物流賺利差和匯差,或在銀行利用大量存貸和流水來轉的銀行的低利率再貸出去;套稅是指利用貨物與票據之間的不一致來賺得相應的稅收利益。

(2)重複和虛假倉單,即開具虛假倉單或者重複質押倉單騙取資金。融資方與倉儲服務提供方惡意串通,將他人的貨物或者對同一批貨物重複開立多張倉單,同時向多個金融機構重複質押獲取貸款。例如,曾經震驚全國的“上海鋼貿案”、“青島港騙貸事件”等就是屬於這種情況。

(3)自保自融,即通過關聯方進行擔保或者實施動產監管,騙取資金,近年來,最典型的案例是“廣東紙漿案”。

(4)一女多嫁,是指憑藉供應鏈業務或資產,多渠道套取資金,放大融資風險。

以上各類風險事件雖然表現各異,但是問題的共性還是聚焦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貿易背景真實性和涉及的相關資產的透明性上,即更多的與參與企業主體的欺詐行為識別和道德風險相關。

目前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亟待解決的痛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供應鏈數字化。產業供應鏈網絡極其複雜,涉及的參與主體眾多且各異,各個主體所處位置和訴求的不同、自身資源與能力的不同、運營管理水平的不同,因而其發展積累的業務數字化水平和能力不同,其在現有狀況下實現進一步數字化的成本和效率不同。數字化是運用科技手段賦能供應鏈金融的前提和基礎,企業是否有足夠的動力和能力,承擔數字化的成本,完成必要環節流程的數字化,是金融科技助力供應鏈金融首先要面對的問題。

(2)信息孤島的存在。供應鏈網絡環節眾多,企業間信息割裂無法互通,或者信息集成整合的時間成本、資金成本、信任成本高昂,導致信息孤島的局面可能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

(3)產業鏈信用傳遞困難,產業信息透明度差導致信用跨級傳遞困難。

(4)國內供應鏈網絡內部治理的不清晰,運營管理水平的缺陷,以及各類金融科技技術規模應用的水平和成本的約束,造成貿易場景驗證,履約風險控制的方法手段有限或相應的成本高昂。

(5)國內營商環境缺陷,大部分中小企業的信用歷史不完善,導致道德風險頻發。

4.2 金融科技賦能

大數據、人工智能、5G(移動通信)、雲計算技術合稱“大、智、移、雲”共同構成了萬物互聯時代的新型基建設施體系。

由於與最初始的數據採集和流通直接相關,5G 作為新型基建的底層技術,支撐整個信息產業的未來發展。物聯網主要是通過傳感技術、導航技術、定位技術等方式,在倉儲和貨運環節來實現相關環節和物品的線上化、可視化。雲計算大大降低了供應鏈金融該體系內企業數字化線上化的成本,讓各類服務觸手可及。大數據、人工智能對供應鏈金融的風控和決策提供重要支撐,大數據建模可對借款人或借款企業資質事先篩查和精準畫像。區塊鏈技術具有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特點,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應付賬款的快速確權提供了便利,同時減少了中間環節,交易數據可以作為存證,中間環節無法篡改和造假,並且可以追蹤溯源。區塊鏈技術的這些特點與供應鏈金融的業務環境天然契合。

綜合上述各類技術的共同發展突破,將推動整個社會進入萬物互聯的產業互聯網時代,最終也推動供應鏈金融自身服務模式的智能化變革。

4.2.1 供應鏈金融與物聯網

物聯網與供應鏈金融的結合主要是通過傳感技術、導航技術、定位技術等方式,在倉儲和貨運環節來實現環節線上化、可視化,控制和動態管理交易過程,提高終端交易的真實性,甚至在異常情況出現時,實現及時預警。

首先,物聯網的可視跟蹤技術極大提高了供應鏈金融的運營效率,並能有效控制風險。除了可視跟蹤之外,物聯網還有利於商業銀行加快數字化供應鏈金融平臺建設,從而提高 IT 系統柔性服務水平。此外,物聯網能夠輔助金融機構對企業進行信用調查、加快貸款審批速度、提升貸後管理效率、監控質押物保管狀態,並進行動態管理。

在傳統的庫存融資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中,銀行往往需要僱傭第三方監管公司對質押物(動產)進行監管,這首先會增加銀行成本;再者,監管的質量和準確性取決於監管公司的管理能力和現場監管人員的履責程度;最後,銀行還會同時面臨重複抵質押、押品不足值、貨權不清晰、監管過程不透明、預警不及時等一系列風險。綜合利用物聯網相關技術,能夠有效實現對動產的識別、定位、跟蹤、動態監控,有效解決全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當物聯網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普及運用時,首先銀行無需將動產質押物運送至指定倉庫進行第三方監管,動產的動態信息實時接入銀行的系統;再者,銀行可從時間、空間、物理狀態等維度全面感知和監控質押動產的存續狀態和變化,提高風控精細化水平;最後,對質押動產的任何未經許可的操作,銀行可以及時獲得預警信息,從而通知相關人員及時採取干預行動,降低可能的損失。

4.2.2 供應鏈金融與大數據、人工智能

根據麥肯錫公司的定義,大數據是“超過了典型數據庫軟件工具捕獲、存儲、管理和分析數據能力的數據集”,這一數據集的典型特點是數據量大(Volume)、數據類型繁多(Variety)、數據增長快(Velocity)以及數據經分析處理後具有很大價值(Value)。

大數據對於供應鏈金融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信息的收集與分析方面,人工智能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應用,是以大數據為基礎。

首先,大數據極大的拓寬了供應鏈金融服務者所關注和使用的信息維度,供應鏈金融平臺可以接入和整合相關主體的交易歷史與交易習慣等信息,並對交易背後的物流信息進行跟蹤,全面掌控平臺上相關主體的交易行為,並通過這些信息給相關主體以融資支持。

再者,大數據所整合的過程動態信息,極大提升了可用數據量級,能夠幫助降低供應鏈金融業務成本,提高貸後管理能力。比如,能夠幫助金融機構從源頭開始跟蹤押品信息,更容易辨別押品的權屬,減少實地核查、單據交接等操作成本;通過對原產地標誌的追溯,幫助金融機構掌握押品的品質,減少頻繁的抽檢工作;金融機構與核心企業的信息互動,甚至可以實現押品的去監管化,節約監管成本。

在多維、動態、海量信息的基礎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能夠提升客戶畫像能力,實現精準營銷和智能風控。通過引入客戶行為數據,將客戶行為數據和銀行資金信息數據、物流數據相結合,得到“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全景視圖,從而提高金融機構客戶篩選和精準營銷的能力,提升智能風控決策水平。

以順和同信為例,依託底層的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該平臺能夠整合和接入了各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的合作方的場景內數據、社會化數據等多維海量數據,並在此基礎上建模分析,實現涵蓋貸前、貸中、貸後的全流程風控管理,最終體現為服務終端線上化操作、秒批秒貸、隨借隨還的極致體驗,如圖 23。

4.2.3 供應鏈金融與區塊鏈

區塊鏈是點對點通信、數字加密、分佈式賬本、多方協同共識算法等多個領域的融合技術,具有不可篡改、鏈上數據可溯源的特性,非常適用於多方參與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場景。

互聯網信息技術升級使得大部分信息數據傳遞都可電子化和無紙化,生物識別技術可以提高企業主和融資代表人身份確權的效率和精準度,大數據建模可對借款人資質事先篩查和精準畫像。所有這些,都為以區塊鏈為核心的供應鏈金融創新提供了技術上的準備和支持。

在此基礎上,區塊鏈分佈式賬本技術、加密賬本技術、智能合約技術等,為解決供應鏈金融中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首先,區塊鏈分佈式賬本技術可提高供應鏈中數據的真實性。參與到供應鏈條中的核心企業、供應商、金融機構等,可以利用區塊鏈分佈式賬本技術,及時共享供應鏈中的交易數據、應收數據、應付數據、電子賬單流轉數據,同時通過加密賬本技術設置相應權限,只能是有權限的企業看到相關數據,有效地保護隱私。

其次,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鎖定核心企業應付賬款,將有效傳導信用。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是一個能夠自動執行事先約定合約條款的系統程序,即預先設置好程序,在運行過程中根據內外部信息進行識別和判斷,當條件達到預先設置的條件時,系統自動執行相應的合約條款,完成交易,可有效緩解現實中合約執行難的問題。以物融資為例,完成交貨即可通過智能合約向銀行發送支付指令,從而自動完成資金支付、清算和財務對賬,提高業務運轉效率,一定程度上降低人為操作帶來的潛在風險與損失。目前智能合約開發平臺主要有:區塊鏈智能合約系統(IBM)、Corda 智能合約平臺(R3 聯盟)、超級賬本Hyperledger(Linux)、以太坊智能合約平臺等。

最後,區塊鏈核心技術幫助核心企業信用自由流轉。在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下,若沒有藉助金融機構的信用,應付賬單便無法拆分流轉,只能原額背書或貼現。區塊鏈技術的運用,使得供應鏈上多級供應商都能共享核心企業的商業信用,因此,基於核心企業付款承諾簽發的電子應付賬單,便可實現自由地流轉。一級供應商收到電子應付賬單後,可持有到期收款,也可將電子應收款拿到金融機構進行融資,還可以流轉給二級供應商。如果單筆電子應付賬單金額較大,還可自主拆分成多張電子應付賬單,流轉給多個二級供應商。

4.3 科技賦能路徑

隨著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活動也呈現出與金融科技相關技術高度融合的發展趨勢,使得供應鏈運營基礎上的金融活動也變得日益高效和智能。

4.3.1 科技賦能發展方向

總的來說,科技賦能供應鏈金融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整合化。單一技術往往只涉及單一節點的單一方面改進、效果有限。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基礎技術整合運用,同時進一步結合邊緣計算、AR/VR、圖像識別等通用性技術形成綜合性的工具套件式解決方案,共同發揮作用。

(2)場景化。任何技術都不能脫離具體使用場景而發揮作用,針對具體場景和流程的拆解和需求解讀,最終形成針對場景的定製化技術和業務解決方案;

(3)協同化。供應鏈金融作為供應鏈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脫離供應鏈管理單獨尋求最優解決方案,技術應用應綜合考慮企業的生產運營各個方面來協同尋求整體最優。

4.3.2 科技賦能晉級階梯

具體的,在科技賦能供應鏈金融的過程中,可能呈現出以下幾種層級遞進的狀態:

(1)交易場景數據化

科技與供應鏈場景深度融合,實現各供應鏈環節的進一步數據化、線上化。

通過技術手段讓交易的單證、交易的資產能夠做一個真實性保證和真實反應,實現從物理世界到數字世界的真實映射。

(2)交易過程可視化

通過把整個的供應鏈交易的過程鏈條數字化可視化,包括真實性交易場景的還原,交易資產的持續監控,然後更加全面和動態的反映供應鏈的實際運行狀態。在此基礎上,相關參與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信任成本被大大降低,金融科技承擔了傳遞產業信用的媒介作用。

(3)供應鏈條智能化

在更加多元化的供應鏈金融網絡生態中,包括了產業供應鏈的交易方、流動性提供方、風險管理方等多方角色主體在內,各個主體不僅能夠有效地觸達信息數據,還能與生態網絡進行深度的數據信息交互,信息的廣度、深度、實時性都將大幅提升。

供應鏈金融的各個主體鏈接的生態呈現出松耦合的狀態,供應鏈金融網絡生態將呈現出,預見性、智能化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重構和變革供應鏈運營和金融服務模式成為可能。

五、供應鏈金融未來展望

在政策加持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普惠金融的大勢下,供應鏈金融是一塊巨大的蛋糕,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其中,希望分得一杯羹甚至掌握“切分蛋糕”的大權。金融科技的發展,為供應鏈金融產業生態重構優化注入了“活水”,隨著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運用和突破,供應鏈金融產業生態中各主體之間的相對關係有望被重新勾勒,這種變化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5.1 產業垂直化深耕,重點突破

產融結合,產業垂直深耕是供應鏈金融的重要突圍策略。供應鏈金融的核心和基礎是產業,不同產業的主體特徵、生態、週期、資金流動特徵等不盡相同,這就決定了不同產業的供應鏈管理流程差異巨大,也就很難有一個市場主體能夠跨越巨大的產業鴻溝,形成具有普適價值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因此,在垂直領域的深耕是未來供應鏈金融發展的重要方向,橫向發展很難形成規模化,只有在縱向市場的深度垂直才有可能利用甚至化解核心企業對行業的控制力,從而在縱向市場形成一種良性的生態和平臺。未來供應鏈金融的突圍方向,可以先走縱向垂直化,再走橫向規模化的道路。這就需要包括金融科技企業在內的新興公司能夠深度下沉,真正吃透目標產業的商業模式和運營邏輯,在此基礎上提供“滴灌式”的供應鏈金融服務解決方案。

5.2 跨學科技術融合,構建平臺

資源驅動變為技術驅動,科技賦能深化,“核心化”與“去核心化”在競爭中融合,供應鏈金融平臺主體生態化的未來可期。“核心化”模式下核心企業擁有整合資源的獨特優勢,短板可能是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積澱和技術創新的能力;“去核心化”模式下金融科技企業的技術資本無疑是強項,但對產業的理解和把握不及核心企業的敏感和嗅覺。對於“去核心化”模式來說,是指我們不再需要依賴於核心企業的信用支撐,而是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顯著降低供應鏈交易中的驗證成本和信息不對稱難題。所謂“去核心化”並不是意味著核心企業不再參與供應鏈金融產品的交易中,而是核心企業不再作為構建生態的控制者,甚至某些環節的確權可以拋開核心企業,它將只是作為一個信息提供者和資產管理者的身份出現,這種模式下,更多的企業能夠參與到供應鏈金融產品的設計中,比如平臺類企業運用大量的交易數據、物流類企業運用海量的物流數據,都能作為有效的切入點來建立“去核心化”的生態。無論“核心化”還是“去核心化”,兩種供應鏈金融平臺的發展模式賴以生存的基礎都是運用金融科技的能力,尤其是運用金融科技提升供應鏈管理效率的能力。短期內很難說兩種模式誰將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不可否認的是兩種模式都會在供應鏈金融領域迅速佈局、搶佔先機,最終的結果取決於運用金融科技的能力和對供應鏈的理解,從這個角度來看,兩種模式有可能在競爭中走向融合,在平臺化基礎上的主體生態化成為未來趨勢。在供應鏈金融平臺生態中,單一主體無法佔絕對優勢,各主體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各司其職,相互依存,供應鏈金融平臺生態複雜動態變化,但系統趨於穩定。

5.3 金融服務後臺化,協同創新

金融服務綜合化與靈活創新結合。這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供應鏈金融服務自身更加綜合,不再侷限於融資服務,而是和保險、理財、現金管理等企業金融服務一起,以綜合金融解決方案的方式呈現;再者,供應鏈金融作為供應鏈服務的一項被整合,配套服務被同步提供,最終體現為供應鏈運營的整體效率的提升;最後,在金融服務綜合化的基礎上,擁有靈活的機制和快速的反應能力和創新能力會獨具優勢,提供面向具體業務場景的綜合金融解決方案。

5.4 監管體系層次化,合規運營

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等極具影響力的第三方將發揮重要作用。政府、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數據互聯互通,可打破數據孤島;行業協會可推動行業數據互聯互通,助力行業發展與金融科技解決方案的結合,建立合規運營的行業秩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