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书籍,让你觉得“看完就像过了一生”,对自己有特别的感触?

写字那些事儿


老实说,我还真的想不起来有这样的一本书名。

源于我看书,会在作者描述当中寻找不一样的、能让我豁然开朗中迸发的那一瞬间领悟的观点,才是思想碰撞出来的最好诠释。

我喜欢看不同类型的书籍,这样不会将自己思想狭隘的禁锢在某一个点或某一个领域中。

所以针对我而言,在每本看过的书籍中,总会有某一句或某一段能戳中你心中最深处,让你引起共鸣感的呼唤。

而所有书籍中给与你引来共鸣的汇聚,就成为一个新的自我,这不就是反向证明我“看完就像过了一生”的论据所在吗?!


海中璞玉


推荐5本,一定要看!这几本书读完清一色的会让我沉寂很久很久。会根据阅读做即时更新。

一、《许三观卖血记》余华

1.阅读时间:3~6小时2.书籍关键词:经典小说、人性、文革、市井小民、平实、深刻、悲喜剧3.故事梗概: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这本书我最早是在初中的时候读的,当时懵懵懂懂的,一本几天时间看完,没品出个所以然。

前几天找书单时,偶然在排行榜看到,重新读了一下。几个小时读完。我在窗边站了很久,在笔记本上写下下面这些感受的时候,眼泪已经布满脸颊。

1. 文革之灾的阴影和影响是巨大的,贫穷和阶级的分化依旧存在,许三观的第六次卖血,是为了讨好的儿子的队长,为了儿子的前途,他买了一堆礼物,喝酒请吃饭,哈腰说好话。中国父母骨子里对孩子前途的渴望和付出是让人既动容又悲悯。

2. 许三观醒来后,强烈要求将不属于他的300毫升血还给医院。看到这时,人物的悲剧真是让我觉得鼻酸,人生苦难重重,有人盖着暖被吃饱喝足在喊着生活没有意义,也有人为了活下去挤破头脑,向来是越‘贫贱’的人更能体会到人生的艰苦,也更有韧性,就像死不透的野草,生生不息。


二、《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村上春树

1.阅读时间:2~4小时2.书籍关键词:小说、日本文学,爱情、出轨、讽刺、20世纪60年代日本社会"空心病",精神虚空、糜烂物欲与腐臭金钱味的社会3.内容梗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的男主人公初是一位在东京经营两家酒吧、和妻女一起过着幸福生活的成功人士。但是,他的内心里,始终有事业和家庭都填补不了的空洞,而重新遇见小学时的同伴岛本,似乎让他的内心充盈了起来。然而,岛本却不愿吐露自己的过去的一切,总是行踪不定,在该小说的最后,两人在箱根别墅度过了一夜后,岛本终于一去杳然、再无踪迹可寻了。

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文艺风十足的书名,没有看简介,以为会是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还特意下载了男主与初恋岛本窝在沙发里一起品味的同名光盘。

歌曲浪漫美好,故事与人物却狼籍不堪。

一本书读完,心里脑里都是压抑,不解,甚至愤怒。物质发展与人际交往中的惟利主义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在金钱权力至上的消费文化之下,不知不觉中变得唯利是图,玩味一切又觉得空虚寂寞。

赤裸裸的中产阶级,一丝不挂,满是肮脏。内心痛苦的装出幸福相。

我”总是在追寻“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的风景,最后却发现得到之日即终止之时,寻觅的过程亦是消失的过程。


三、《刀锋》毛姆

1.阅读时间: 2~4周2.书籍关键词:长篇小说、人生选择、存在意义、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反讽、真我3.内容梗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青年拉里因为好友在战争中猝然死亡,而开始向自己的内心展开深刻的追问:既然世间有善,为何恶亦相生?战后,拉里在故乡感受着美国建设一个“宏伟而繁荣的时代”的热潮,却难以置身其间。他执拗地要寻求心中那个让他难以割舍的疑问。他在书籍中发掘,在静思中梳理。为此,他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与热情,甚至解除了与恋人伊莎贝尔的婚约。之后远遁法国,再后,开始周游世界。在印度,他从东方的《奥义书》踏上了心灵自我完善之路。

太多人介绍《人生的枷锁》了,而《刀锋》是我个人在人生三部曲里最喜欢的一部。

人活一世,为什么一定要按照别人觉得最正确最省心的路去走。大众觉得生命的意义就是最正确的生命意义吗。不。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存在的意义远不如此。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尘世的满足都是短暂的,而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生活才能获得持久的快乐和幸福。

敏感的人总是在小说中找到自己的身影。我经常在拉里的行为上,看到一个理想的自我,洒脱的不随群,自由的观世者,真实,纯粹,不羁。我甚至想着,如果自己是个男孩子,一定会是另一个拉里。


四、《状元媒》叶广岑

1.阅读时间:1周左右2.书籍关键词:长篇小说、民国初年,家族故事、人生、北京3.内容梗概: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以似散非散“冰糖葫芦”似的结构串联起“状元媒”、“大登殿”、“三岔口”等十一个故事,用幽默诙谐的口吻讲述清朝宗室金瑞祓一家从民国初年到21世纪、从兴旺显赫到颓败离散的家族传奇,折射出百年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通过塑造一个个善良、仁慈、宠辱不惊、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人物,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作者是我除老舍之外最喜欢的京味儿作家,文风相较,有一种女性特有细腻柔情。尤其在情感的描写上。文章一共11章,都是以戏命名。刻画了一大家子的人物性格与传记,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位。五哥和莫姜。

前者是金家众多子女中最活跃、最有才华的一个。因生母去世早,父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没有怜爱造就了他叛逆的性格,生活热闹,心灵孤独。

后者,则是那个年代,甚至可以再久远一点的女性形象,隐忍,坚毅,大度温厚,洞明世事,对人生的任何结果都平静接受。虽然脸上的疤痕可怕,可我依旧觉得,这样一个女子称的上"风骨"二字。


五、《檀香刑》莫言

1.阅读时间:2周左右2.书籍关键词:长篇小说、人性观察,人生、魔幻现实主义3.内容梗概:小说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这本书应该是我对"人无好坏之分"这句话最初的理解。

你以为她是荡妇,可她爱的如火如荼。

你以为他是狗官,可他刚正不阿光明磊落。

你以为他是杀人狂魔,可他一路走来艰辛难得

你以为他是不负责的流氓,可他偏偏是一个正义使者

最后,只剩一个单纯的傻子,可是,勤劳的傻子又有什么错怪,只能怪动荡的世道,怪只能怪朝廷烂泥一坨。


尤加利galli


我看完了余华的《活着》。感觉人应该知福,惜福,造福方能享受美好的人生。书里边的主人公福贵从一个有钱人变成穷光蛋之后,才体会到从前被忽视的人间真情。接踵而来的人间苦难一个接一个向他袭来,大概这就是之前不知惜福的果报吧。书里最后写了一段话:“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不仅代表福贵的一生,也是每个人的人生写照吧。





心若无尘兮


读书是获得多方面知识的重要手段,但真要说读过哪一本书“看完就像过了一生”,真还没有发现哪一本书能达到如此境界。

所谓毕生保持求知欲,是指读书和社会实践体验生活两个方面而言。读书会有真正广泛的学问,在社会实践中观察、思索、并能和读书取得的知识相验证、充实才是明白人生的途径。所以说,坚持不懈地读书、社会实践中观察思考、形成一种习惯,往往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思想深邃、头脑敏锐、明白生活的意义、造就完全的人格、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使自己更贤达理智。


奇尧最棒


《人性的枷锁》,如果是“看完就像过了一生”的话,一定是这本书。



这本书是毛姆具有自传性质的经典作品,也被认为是首屈一指、流传甚广的重要代表作。和《月亮和六便士》《面纱》《刀锋》一道,奠定毛姆“故事圣手”基础和文学史独特地位。


也许你看过他的《月亮与六便士》,现在还在被追求画家梦的男主人公震撼不已,也许你看过他的《刀锋》,一个平凡人怎样追求一种清醒的活法也同样让你震惊。


但评价起来,《人性的枷锁》才是那本“看完就像过完了一生”的伟大作品,故事以毛姆亲身经历为蓝本,描述了身有残疾的主人公菲利普从孤儿到长大的完整过程。


实际上,这也是毛姆自我经历的部分投射,不过进行了一点儿艺术加工,主人公的身份得以转换,但这也是叙事细腻精彩的原因。


菲利普的亲情、爱情、友情,校园、艺术、理想,在重重枷锁中,苦寻自由而难得,最终发现这都是人性的本来面目。


是否能摆脱这人性的枷锁?什么是长大,什么是成熟?答案在风中飘,带着笑和泪。


书中说,“世上本没有真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哲学家。”

人不可能参透世上所有的真理,每个人都只是在自己的经历中去领悟这世界,领悟成了,你也就活明白了。

世上本无美丑,有的只是真相。

生命没有意义,人活着没有目的。


最后有人问到毛姆,“你为什么不再写一部《人性的枷锁》这样的小说呢?”毛姆回答“因为我的生命只有一次。搜集这个故事的材料花了我三十年。”


写字的阿七


一个宁静的午后,一个静谧的夜晚,一支烟,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或者一杯慢慢细品的红酒,再伴有一些舒缓的轻音乐。

这些情节一般都会渲染出一种可以沉浸在书里的氛围。

就这样,开启了一个人的沉浸阅读模式。

跟着一本书,开启一段不同的人生旅程,体味不一样的人生境遇。

然而,哪些书,可以在看完之后就像是跟着它一起经历了一场从开始到结尾的一生呢,看着书中的情节,把自己带入式的也跟着主人一起这么过了一生。

最悲凉的一生,我还是推荐余华的小说《活着》:

小说很短,一个下午三四个小时就能看完,可是你却在看完以后觉得这几个小时真的就像陪着福贵经历了一场人生的苦难。

为什么所有的苦难都会加在一个人的身上?

即使背负了无数的伤痛,送走了身边一个又一个的亲人,最后还要独自默默的活下去,留着他一个人在世上经受所有的痛苦与哀伤。

看完以后,只有叹息,望着远方,定定神,生活可以如此凄凉,人世间的一切痛苦都被作者加在了福贵的身上。

除了哀叹,你真的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描述你自己的心情。

如果说《活着》是一部苦难大全,那么想看爱情的,有着美好幻想的我推荐亦舒师太的《玫瑰的故事》这部小说:

黄玫瑰或许是所有男人女人最期待的女子了,集所有的美貌与智慧与一身,师太把她写得太过于漂亮,让我看了真的不敢去看拍的电影,张曼玉是出演了玫瑰的角色,但是我仍然觉得不够书中的玫瑰漂亮和有味道。

如果要说有一个人是我心目当中最符合玫瑰气质的人,我觉得要数章小蕙了。只有她,也只有她,是我在看书的时候想到的唯一女主了。

玫瑰的一生是精彩且任性的一生,是符合人们对于公主生活的想象,有着小小的娇情与好运。女人们都会想象自己是所有人的焦点与爱的中心,看了此书便会在心里有一种最美好的幻想。跟着玫瑰一起经历了一种不一般的一生。

最让人有真实感的一部小说是阿耐的《大江东去》,这是一部跨时代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是《大江大河》,这部小说让人看得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里面有几种典型的不同人物形象,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与人物性格。他们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艰难的前行,每个人都有多舛的命运 ,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在这里面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我们在看别人的故事时,却品的是自己的生活。

在里面我们看到了每一个人奋斗史,从最开始的懵懂,到最后的成长,与时代并行,从性格到心理的变化,跟着书里的时代变迁一起看着每一个人的变化。

我们也同样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

我们为什么要看书,真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人生不可能去体会太多的经历,只有在别人的经历里去学习、总结,并趋利避害,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成长,看更多的世事,走更远的远方,体味人生百态,丰富人的思维与想象。


聚光灯娃娃


乱世佳人--爱情与友情一样伟大

2012-01-25

著名的爱情故事,但我觉得真正相爱的是梅兰和希礼,郝思嘉早就不爱希礼了,只是她自己不知道,直到梅兰走了,她才明白,梅兰是真的爱希礼的,不会因为他的懦弱和天真而抛弃他,但郝思嘉不是,她因为看到了希礼的弱点而早就不再爱他了,只是固执的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罢了。

她也不爱瑞德,瑞德也不爱她,就像瑞德说的,他们太像了,所以,郝思嘉是为了他的钱,他为了征服她,因为他征服了世界,就要征服这个他一直都征服不了的女人。

郝思嘉和瑞德纠缠于别人的爱情故事之外,很可笑,也很可怜。

郝思嘉谁也不爱,她只爱她自己和她的土地,她结婚,开工厂,甚至最后说爱瑞德,其实,都是为了保住自己所拥有的,一个经历了战乱,饥饿和死亡的女人,是没有安全感的,只有博大宽容的爱能够让她安心,但瑞德给不了她,因为他只想征服她,不想保护和爱她,这就是在关键时刻他们总是互相伤害的根源。

但让我感动的,是郝思嘉跟梅兰的友谊,她们由于命运的安排,反而成了生死之交。在任何时刻梅兰都站在郝思嘉的立场上维护她。而在梅兰生死关头也是郝思嘉保护了她。

瑞德说郝思嘉没有道德理念,其实,他错了,郝思嘉虽然觉得自己爱希礼,但从来没想过要通过伤害梅兰来得到他。郝思嘉是有道德底线的。

郝思嘉和媚兰都是男人心中理想的女性,一个美丽热情,一个善良温柔,而两个人都同样的坚强和勇敢,她们这样的女人值得男人付出一生的爱。





屠尔佳哈知玉斋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本能让人看完就像过了一生的书,我想《圣经》当之无愧,人类发展的不同文明时期,不同国家,种族,不同的社会阶层,可以共读共享共敬,它一定戳中着这世间人们的内心,讲述着千百年来人们来来往往的看似形形色色确又相似雷同的生命之旅。


惜筠令


谈到“看完就像过了一生”,对自己有特别的感触的书籍,由于每个人的年龄结构、人生阅历以及所涉猎书籍的不同,阅读后的感触肯定也不一样。

就我年龄段和生活经历来说,无论是路遥名著《平凡的世界》,还是余华力作《活着》,都曾经深深地触动过我的神经。然而,两部作品描述的绝大部场景,毕竟已离我们远去。要说既能读出昨天,又能体现今天,还能启示明天的经典长篇,当是阿耐的《都挺好》!

《都挺好》回放了苏大强一家昨天儿多母苦、生活寒碜、读书不易以及孩子之间、父母之间、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生活画面;展现了今天苏家父子(女)、儿媳的生活压力、职场打拼、情感纠葛、社会现象等各种矛盾;对明天年轻人在情感、工作、生活等方面应如何把控、老年人渐渐变成“老小孩”后,如何和子女相处、与社会融合和生活直至最终归宿 ,都留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都挺好》之所以如此触动人心,正是作品十分接地气的展现了现代家庭的普遍矛盾和不少社会现象,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其中的某一角色,甚至不禁会发出深深喟叹:自己一生某些节点,是又何尝不是这样走过来的!

《都挺好》,真挺好!





有华随笔


对我人生记忆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冬天里的春天》这本书。它书写的是一个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文革”时期受到不公正对待,被“遣送”至边疆一个小山村“磨炼“的过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经历曲折苦难,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极沉沦,而是不断从内心里鼓励自己,鼓起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最终被纠正平反,回原单位工作,并考取了国家重点大学的感人历程。

至今,四十余年我依然记忆犹新,不曾忘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