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五模式”助貧困戶借“網”脫貧

宣威“五模式”助貧困戶借“網”脫貧

線上直播。

本報訊(特約記者秦玲玉通訊員饒永耀)電商扶貧是國家“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宣威市以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項目建設為契機,建立市、鄉、村三級電商扶貧服務網絡,搭建了電商扶貧的交易平臺,重點打造電商助貧“五模式”,帶動了更多的貧困戶借“網”脫貧。

培訓帶貧模式。通過實操、宣講、企業對接、沙龍、線上直播、打造直播團隊等多種形式,專業指導和培訓困難群眾學網用網,讓貧困戶更直接的瞭解市場需求,根據市場需求制訂生產計劃,今年以來,已累計培訓各類人員達13133人(次)。其中:培訓建檔立卡貧困戶358人(次),電商從業人員1875個,培訓孵化電商帶頭人72人,天貓店15個,各種平臺店鋪804個,微店195個。

創業帶貧模式。通過提高其電子商務知識水平,幫助和帶動有電商創業意願的貧困人員點燃了“創業之火”,激發其“致富熱情”。群眾以此為渠道和突破口,充分發揮網絡銷售作用,實現線上線下對接,實現了農產品直接從田地到客戶的商品對銷連接。孔維勝在鎮服務站建立了自己的網店,集網絡代購和銷售當地群眾農特產品為重點,為群眾築起了一條互聯網連接的方便路和致富橋。截至目前,孔維勝已幫群眾網購生產及生活物品累計130餘萬元,幫百姓賣火腿、蜂蜜等農產品,為老百姓創收27萬餘元。

產業帶貧模式。宣威市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的思路,進一步優化扶貧產業結構,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扶貧基地建設,實行主導產品訂單幫扶全覆蓋,選準產業扶貧路徑和產業扶貧模式,通過流轉土地、勞務用工、合同訂單、入股分紅等方式,完善貧困戶與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引導貧困戶融入產業鏈條,帶動增收脫貧一批。宣威市太坤調味廠致力於延伸辣椒花椒綠色產業鏈,實現線上銷售、線下扶貧。宣威善食多農業有限公司通過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機制,以學生營養餐配送為突破口,探索出產業扶貧新模式,以村委會為法人成立合作社14個,建立產業基地12個,合作的貧困戶超過1000戶,其中重點扶持貧困戶499戶,每戶平均年收入6457元,初步形成了“上行促銷售、下行帶就業、綜合促增收”的電商扶貧格局。

網銷帶貧模式。充分利用電商平臺幫助銷售農產品,有效解決了貧困戶農產品銷售難、增產不增收的問題。“趕普立”扶貧超市通過“搜普立”電商扶貧網店進行線上銷售多種綠色、原生態特產及貧困戶產品,並鏈接生豬、蜜蜂等認養銷售,建立了集旅遊諮詢中心、招商引資、愛心幫扶渠道等為一體的平臺。通過指導及代運營的方式,助力宣威市傳統企業“觸網”增效。宣威市傳統企業雲宣稻香園,經過分析整改運營,由原來一天幾十單,變為上萬單。目前,全市已形成農產品網絡營銷的濃厚氛圍,通過充分利用互聯網,著力打造農產品電商平臺,大山深處的特色農產品有了市場、賣得出、賣得遠、賣出了好價錢,電商扶貧成了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徑。據統計,今年以來,宣威電商銷售總額1.26億元,其中通過各種電商平臺幫貧困戶銷售火腿、蜂蜜、豌豆、洋芋等30餘種農特產品,銷售總額達142.1萬餘元。

節支帶貧模式。目前,全市已建立鄉鎮級電子商務服務站28個,村級服務點178個,村級服務站貧困村覆蓋率已達53%,鄉鎮服務站站長、村級點負責人利用電商平臺實現網貨下鄉,代購農資,網購生產及生活物品。幫助群眾代購網上價廉物美商品,減少農民的生產生活成本。縣、鄉、村三級物流整合多家快遞,規劃9條線路,整合社會車輛,依託建成的電商服務站點以及村淘服務站點,進行快遞配送,保證了快遞的時效性,節省了運輸成本,以低於市場價20%的價格為貧困戶線上代買商品550餘萬,為貧困戶節支110餘萬元。

目前,全市已形農產品網絡營銷的濃厚氛圍,通過充分利用互聯網,著力打造農產品電商平臺,培育農村電商帶頭人,大山深處的特色農產品有了市場、賣得出、賣得遠、賣出了好價錢,電商扶貧成了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