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天气暖和了病毒就会消失,请问有科学根据吗?

嗑瓜子大王


只有天气在高温状态,白天和晚上都蒸发,晚上蒸发少一点,病毒的水分蒸发多了,病毒会因脱水而死亡,所以过了高温天,新型冠状病毒就没有了。


戴正明1168


有人说天气暖和了病毒就会消失,请问有科学根据吗?

有人用肯定句式说过天气暖和了2019-nCoV病毒就会消失吗?

如果有点医学常识,甚至基本科学素养的人都不会这么说吧。

因为,2019-nCoV是一种从来没有被发现过的全新的冠状病毒,才被称为“新冠”。

既然是新的,人们对它不了解,任何以肯定句式的事发都缺乏证据。

但是,它尽然闯并为祸人间,我们就需要对付它,怎么办?

只好把它当成它的堂兄弟的堂兄弟,即其他人类冠状病毒们来对付——既然是亲戚,就可能长得像,脾气和危害也可能像。

比如,卫健委的指南中,有关如何杀灭2019-nCoV的段落就是照搬WHO的指南,讲明了就是参照SARS和MERS病毒的研究。

当然,有关的其他一些生物学特征,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也可以参考SARS和MERS病毒,以及其他人类冠状病毒的数据。

具体到本问题,也同样适用这一原则。

那么,环境温度对2019-nCoV的存活和传播可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同样可以参照其他人类冠状病毒的数据。

最新综述:高温可以缩短冠状病毒环境中存活时间

2月6日在线发表在“医院感染杂志”上的一项综述对各种人类冠状病毒在环境物体表面存活时间进行了汇总。

来自德国的作者通过对多达22项研究的综合分析发现,各种人类冠状病毒在无生命物体表面,比如桌面,门把手,塑料或纸张表面的存活时间存在很大差异。

总体上,根据不同的材料和条件,人类冠状病毒可以物体表面存活2小时到9天,并可以保持感染性。

其中,有少数研究显示温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比如,TGEV这种病毒,在不锈钢表面,4℃下可存活28天以上,20°C下存活3–28天, 40°C下则只能存活4–96小时。

MERS病毒,在不锈钢或塑料表面,20°C下可存活48小时, 30°C下则只能存活8–24小时。

遗憾的是,没有有关SARS病毒在不同温度下存活时间的对照研究。

但是,有研究显示,SARS病毒在常温下,在金属、木材表面可以存活4-5天;而在纸张表面的研究,一项说可以存活4、5天,一项说只存活3到24小时。

可见,有限的研究显示,环境温度对人类冠状病毒在环境物体表面存活时间有极其显著的影响。

温度对2019-nCoV传播可能的影响

2019-nCoV作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温度对其在环境中存活的时间也可能会有影响。

我们知道,2019-nCoV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虽然,两种传播方式病毒都有一个体外“旅程”,但是,飞沫传播指患者“喷”出的病毒直接进入易感者的呼吸道内,体外旅程时间很短,温度的影响几乎可以不计。

我们知道,人体的核心体温(包括肺内)是37℃,病毒既然可以在人体感染,无论体内外,37℃的“高温”自然不会杀死它。

可见,即使是盛夏的高气温也不会直接杀死2019-nCoV,甚至不会影响其通过飞沫传播。

也就是说,即使是在夏季高温环境,2019-nCoV照样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但是,研究也已经显示,在体外环境,相对高温可以显著缩短其他冠状病毒的存活时间。那么,自然就有可能缩短2019-nCoV的存活时间,并可能降低其通过接触传播的机会。

可见,虽然,夏季高气温不能直接杀死2019-nCoV,甚至不影响其通过飞沫传播。

但是,流行病学特征清楚地显示,疫情暴发以来,COVID19在北半球温带相对低温的地区传播最为活跃;而在低纬度的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传播显然受到了极大抑制。

比如,泰国发现了武汉以外的第一个病例,与新加坡一起是疫情开始阶段我国境外的热点疫区。新加坡由于输入性病例急剧增加,甚至被有的专家称为观察疫情发展的标杆国。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首先在没有被“看好”的韩国、意大利和伊朗大暴发。

而早期的热点疫区,新加坡、泰国,包括令很多人大惑不解的印度,都几乎没有发展本地的人传人传播。

非常显然,南亚、东南亚地区COVID19的传播受到了环境相对高温的极大,甚至是根本性的抑制。

综上所述,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层面上讲,虽然环境高气温不能杀灭2019-nCoV,甚至不能影响高度密切接触的飞沫传播;但是,的的确确抑制了其总体的传播效率。

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接触传播的比重可能高于飞沫传播。


挣脱枷锁的囚徒


专业解答请看这里。

首先,温度高了之后病毒有感染力的时间会缩短,而且温度越高缩短的越多。但这只是对部分病毒,如流感和这次的新冠病毒适用,而乙肝灯则不适用。

其次,流感,新冠等病毒√紫外线明感。而温度升高一般同时会伴随着阳光中紫外线强度的增强,这会使暴露于室外的病毒快速失活。

以上两点,会造成感染人数的大幅度下降,至少从表面上看病毒疫情将走向终点。但仍不能排除个案发生的可能性。

第三,病毒并不会消失,因此今年的秋冬季还是有可能爆发新一轮疫情的。但有了这次的经验,只要处理得当,新冠病毒可防可控,不会是太大的问题。


静得像影子


自己想想看,如果天气暖和病毒就消失那春夏的”流感病毒”咋来的?”H1N1禽流感病毒”又是咋来的?病毒种类多了去了,就像我们人种有“黑丶白丶黄丶棕”等种群一样,每个种群又分不同民族。这次的“冠状病毒”只是“病毒”之其中一种。

细菌丶病毒等微生物是广泛存在的,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共处于生态体系中。你躲是躲不过,逃是逃不掉的。

但是,我们人类有完善的生理免疫体系,自身有净化丶修复丶升级丶排异丶抵抗的功能。一般情况下足以应对,加以现代科学技术发达,可以采取各种技术和措施应对疫情。应对不了,各安天命勿怨天尤人。自然法则非人的意志可以改变。


资料完善度低


疫情五月会退,六月可消,但要注意卫生,因尚有反复。这不是预言,是常识,盖瘟疫喜阴,多发于冬春,阳气一旺则消。


朱伟指曰yue录


不一定,但是总体来讲太阳紫外线可以杀灭大部分病毒。尤其是对于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毒杀灭较好。但是对其他传播途径的影响有限,例如肠道病毒。


城市明天


天气暖和了病毒消失应该是不可能的。毕竟李兰娟院士提到过需要56度30分钟,而我国夏季最高气温也打不到56度。


风险规划师—董董


这要看什么病毒?病毒的生存环境也十分挑剔的,有些喜凉有些喜热,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炒熟的一盘菜,放凉低于65度就开始产生细菌!


吕喜乐I国际营养师


错误。因病毒而异,新冠病毒的死亡条件是56度以上半小时。


用户1397019589704


不是很严谨的说法,正确的应该说是病毒存活得条件降低 或者说病毒的活性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