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缺重騎是高層不重視還是缺養戰馬場地?

劉濱65589042


趙匡胤本一軍閥,趁亂奪權後擔心下屬效尤,不重視軍務。這是宋代重文輕武的根源。結果是不亡於內亂卻亡於外侮。


王祖蔭1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其實這兩個問題皆有,首當我們說宋朝缺重騎。

是的,宋朝確實缺重騎卻的厲害,但是當時宋朝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至始至終,估計只有開國之初騎兵多一點,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治國方針,在軍事上大搞戰略防禦態勢,只要我城多,牆多就不怕你,細數和他搞過的這些國家。

諸如遼國、西夏、金國、元朝,哪一個不是騎兵大國?只是和這些國家對戰當中,多的時候是處於守勢,而且縱觀南北宋朝,皆為拿歲幣來買來和平,畢竟嘛,宋朝的人會算賬,用來發動戰爭的軍費,戰爭一次就夠北方遊牧民族一年歲幣的數倍,這樣的買賣多好,而且在邊界上就不用投入大量的兵力,只需宋軍守著城池便可,戰馬晾在那裡只有喂肥了。

其次是馬場,我們知道馬兒都是在草原上長大,這樣的馬兒才會長的健碩,但是問題是燕雲十六州、西北方向皆是遊牧民族的天下,你一個農業國家,耕地就是百姓的飯碗,你去哪裡放牧,而且良好的草場也不是幾年,十幾年能夠養成的,無論是時間、金錢,還是地皮,都不合適宜,倒不如直接回歸第一條,畢竟嘛有了歲幣,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打你,你可以安居樂業。

還投入那麼多幹嘛?我們把城防做好,不做騎兵這種戰術進攻性兵種,也是無可厚非嘛,畢竟在當時中原地域,皆是北高南低,城池防禦確實比主動進攻強一點,再者說來,南北宋皆沒有侵略性,要具有侵略性的騎兵幹嘛?在二叔看來,宋朝這樣做,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北派說書人


宋朝雖然重文輕武,但對戰馬一直是渴望的。只是因為宋朝立國的天然缺陷,使得宋朝沒有掌控天然適合養馬之地,最終不得不採取“保馬法”,讓民戶幫助朝廷養馬,也是非常憋屈的選擇。

飼養戰馬場地需要哪些條件

黃河流域,尤其是過了長城,都是大平原。因此,對付北方塞外敵人,必須要有騎兵才行,否則只能跟在別人後面吃土。如果沒有騎兵,甚至連對方的影子都摸不到。而要想組建成建制的騎兵,則需要批量飼養,而不是一匹匹飼養。

但能滿足大批量飼養戰馬的條件,卻是非常苛刻的。必須在高寒之地,才能養出好的戰馬。如果在其他地方飼養,戰馬不是容易生病便是不符合戰馬標準,只能作為通訊或者耕作。戰馬批量養,則需要高山大谷,甘泉曠地,有肥美的牧草才行。這樣養出來的戰馬,才符合上陣殺敵的要求。

符合這些苛刻條件的地區,在中國有兩處。第一便是西北的河套地區,第二是東北的薊北之野。但正是兩個地方,一直使得北宋鬧心不已。因為北宋立國的天然缺陷,河套地區在西夏手中,薊北之野在遼國手中。這也是中原政權為什麼對燕雲十六州念念不忘的原因,除了軍事防禦上的優勢外,還能順勢控制優質的天然養馬場。

宋太祖、宋太宗對收復燕雲十六州都做了許多努力,但可惜沒有成功。而北宋更要命的是,國都在無險可守的開封,敵人的騎兵自北京出發,三晝夜便可直抵開封城下。在這種背景下,宋朝統治者對戰馬的渴望,自然是十分熱切的,也為此付出了許多努力。

宋朝為戰馬付出的努力

戰馬匱乏是影響宋軍戰鬥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此,宋朝才開始的時候,設置了專門的牧監來飼養戰馬。但是這種模式,卻存在許多嚴重問題,以致於後來被廢棄。

養一匹戰馬所需的草地,如果拿來種田,則可以養活25個人。因此,大批量的飼養戰馬,則需要圈佔大量的土地。比如廣平監的五六千匹馬,就佔地1.5萬多頃。當時北宋的12個牧監,總共養馬三四萬匹,佔地9萬頃,年支付費用100萬緡。但每年能提供的馬匹只有不到2000匹,符合戰馬標準的僅有不到300匹。

(戰馬)驅至邊境,未戰而凍死者十八九(十之八九)。

這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投入遠遠大於產出!飼養戰馬的地租和飼養人員的俸祿,如果摺合成財物的話,就是五十三萬九千多緡。而每年提供的戰馬摺合成財物,則僅有三萬六千多緡。產出只有投入的一個零頭而已!

因此到了宋神宗的時候,為了解決這個大難題,朝廷提出了“保馬法”。馬匹由官府提供(牧監配給或官府給錢人們自買),人們根據財力自願領養,平時可以利用所養之馬(騎行或者耕作),戰時再緊急集合。有些養馬戶甚至能減免一些需要上交的賦稅,因此人們樂於養馬。

但馬匹死亡後是需要賠償的,而戰馬在不是溫溼地帶也容易生病死亡。這就使得養馬逐漸成為一件苦差事,朝廷最終只能硬派下去。但這樣養出來的戰馬,戰時集合起來後,許多不符合戰馬標準,只能說是聊勝於無。

“保馬法”的推行,節省了官府大量開支,相比牧監養馬開支少而收穫多。平時,人們有馬也可以練習騎戰,防備盜賊,加強了當時的治安,算是意外之喜。

但終北宋一朝,實際上並未從根本上解決戰馬的問題。正如北宋把銅鐵看成管制物品一樣,遊牧民族對馬匹也是一樣的態度。即使北宋和對方開榷場,互通有無,但對方也往往拿羸弱的戰馬來交換所需物品,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綜上所述,宋朝缺戰馬,不是因為封建統治者不重視,而是因為兩個天然的戰馬長都沒掌握在朝廷手中。從皇帝到大臣,都絞盡腦汁想要多飼養馬匹,從官方的牧監到民間的“保馬”,都是在這種無奈之下的相對妥協。宋軍戰力孱弱,戰馬的缺失亦是一大因素。


北辰飛雪


從諸多歷史資料來看,有以下幾條:

一,北宋重文輕武。太祖立國時,恐功臣造反,用了“杯酒釋兵權”之計。北宋政府削減州郡長官的權力,且由文人擔任。州郡的財權和兵權都收歸中央政府。對於軍官則經常更調,使“兵無常將,將無常師”,以防將領坐大。

北宋政府採取“守內虛外”的原則,在邊防地帶只駐有可資防守的部隊,把大部分軍隊駐屯在諸州郡的要衝地區,專門鎮壓農民的反抗。北宋的軍隊,除禁軍之外,還有廂軍,也是用於對內鎮壓。

二,與北宋並存的政權還有遼,西夏及後來的金。中原地區不產良馬,從張擇瑞的《清明上河圖》可以看出,出行的車輛用牛拉,顯然北宋缺馬,再者民間役使的馬,並不能作為戰馬使用。還有中原馬由於品種的原因,在諸方面都劣於西北和東北馬。有學者指出了北宋潛在的危機。

良馬出自西北及東北部,被西夏及遼所控制。北宋與西夏及遼在雙方和好時,可以從榷場換回來一部分馬,但多為老馬和劣馬,不適合作戰。一旦雙方關係緊張,榷場關閉,連老馬和劣馬也難以得到,即使民間輸入少量良馬,也難以形成強大的騎兵,與西夏和遼抗衡。

北宋缺騎兵,尤其是缺重騎,其原因是北宋高層一是不夠重視。所以,後來王安石變法時,就有一條,叫《保馬法》。具體辦法是,廢掉原來的牧馬監,把原佔牧地還給民戶,鼓勵民間養馬,凡養馬戶皆免其役。增加馬的存儲量,以備耕戰。二是無優良的軍馬場。北宋僅在大名,沙苑,安陽等地設有軍馬場,置有牧馬監,從後來的效果看,並不好。

總之,北宋從宋太祖開始,重文輕武,重內輕外,對西夏和遼始終是防禦戰略,從沒有像漢朝和唐朝那樣大規模對外用兵。










皖北隱士


宋朝缺少重騎兵一直是困擾宋的一個大問題,宋一直試圖解決,但受困於財政和地理原因沒有成功。這裡有宋重文輕武、偏安一隅的高層原因,也有失去北方燕雲十六州天然草場、西北党項人不斷挑起戰爭的現實原因.實際上宋當時很難解決積貧積弱的現狀。


越磨礪越光芒


南宋缺的不是戰馬,而是勇氣。天生跪著,你就是人均汗血寶馬,也沒用。岳父證明了,不靠騎兵照樣能對抗。軍事上,不管南宋北宋,要剛硬,完全沒問題,奈何,你武將只要稍稍賣力,滿門抄家警告!


海上的毛球


這個問題太簡單

宋代缺馬,馬場都在西夏及遼金所轄區域,只能買馬,那時候馬是戰備物資,你有錢,人家也不會多賣。

事實上,宋代在戰爭中的勝率是高於唐代的,但因為缺馬,就缺少了攻城的大炮,這仗怎麼打?!難啊…


粵海山人


宋蒙時代重“騎兵”不敵輕騎兵——

成吉思汗打到歐洲時歐洲組成了以貴族“騎士”為主的豪華陣容的“重騎兵”軍團。足有十餘萬人,人和馬均披著沉重的鎧甲,用鐵鎖相連,無法機動,轉身都很困難,猶如赤壁之戰曹操用鐵鎖將戰船連成了一片被周瑜一把火燒燬了一樣,成吉思汗的蒙古輕騎兵僅有幾萬人,幾天下來歐洲的“重騎兵”只剩下了幾千人了


792突擊步槍


每個朝代都是亡語立國的根基:秦亡於秦法嚴苛(參謀陳勝吳廣起義口號),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